說話的積極性是發展孩子語言能力的契機,父母應抓住這一機會,將語言練習自然地穿插到日常生活中、遊戲中。比如早上給孩子穿衣時就可以教給他幾個詞或一兩句話,邊穿衣服邊練習,充分利用時間。或在和孩子遊戲活動中,比如外出逛動物園,可告訴他一些動物的名稱,如老虎獅子等有什麼樣的特征,結合具體動物給孩子留下較深的、具體的印象。還可以教孩子唱兒歌。在和孩子看圖畫書、講故事中,一邊大人講,隨時又可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讓孩子複述一段簡短的故事。孩子有時還會一個人在玩玩具時自言自語,嘰嘰咕咕說個不停,但又聽不清他具體說什麼,這是一種非交流性質的語言,孩子原本也沒打算說給誰聽。這時大人可以不打斷孩子,讓他自得其樂,也可以加入和孩子對話交流,但要注意要圍繞孩子本來的話題,一般是孩子正在玩的遊戲或玩具。
隻要父母認真想想,生活中處處有語言,處處也都存在發展語言的機會,但要注意教孩子的話,應結合孩子的情緒和興趣,讓孩子在學習語言中感到樂趣,自然主動地學習。而不是刻意地、枯燥地學習,否則孩子會一點興趣與熱情都沒有,在教他說話時不積極主動地配合。而且,大人在教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幫助。當孩子取得進步時應及時鼓勵,在愉快的情緒下,潛能才會得到很好的發揮。與孩子的對話中,大人應盡量用規範的語言。不要重複孩子錯誤的兒語,而應逐漸地糾正過來。對孩子的錯誤發音更不要加以摹仿、嘲笑,而應及時糾正。這樣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就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大膽說話的好習慣。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是外界信息的輸入,表達是內部信息的輸出。閱讀是學習與吸取,表達是創造與抒發。因此,閱讀和表達可以說是一個現代人應當具備的,相輔相成、互為表裏的兩種最基本的能力。
表達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口頭表達,即談話;二是書麵表達,即寫作。
口頭表達的是方便、迅捷、經濟而且生動。它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的工具,也不需要消耗任何物質資料,隻要“搖唇鼓舌”即可。它可以隨時補充、解釋、更正,還可以輔以表情、動作,以便充分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口頭表達也有缺點,那就是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傳播範圍有限,而且稍縱即逝。為了使表達能夠打破時空限製,能夠廣泛傳播、長久保存,人們就借助文字、形諸筆墨,這就是書麵表達。因此,書麵表達是一種更集中、更凝練、更準確因而也更為重要的表達方式。
表達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呢?作家趙樹理曾經言簡意賅、通俗簡明地指出:“為了很好地傳達思想感情,在語言方麵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叫人聽得懂,二是叫人願意聽。想叫人聽得懂,就必須說得通;想叫人願意聽,就必須說得好——或者說‘說得巧’。”所謂說得通,就是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所謂說得好,就是語言生動、文字簡練。因此,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麵表達,都應當力求準確、通順、生動、簡練。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使他們的表達做到準確、通順、生動、簡練呢?
要勤於學習
人的表達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摹仿與學習中逐漸形成的,正如魯迅所說:“孩子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隻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了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當然,這種牙牙學語隻是獲得了簡單的、初步的表達能力,還需要在日後的生活與學習中有意識地刻苦學習,才能掌握複雜、精細的表達技巧。
首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人們的新鮮、活潑的口頭語言。老舍說:“生活是最偉大的一部活語彙。”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人民群眾的新鮮、生動、活潑的語言,“將活人的唇舌作為源泉”(魯迅語),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語彙儲備,提高自己的表達技巧。正因為這樣,所以許多作家都備有一本語言手冊,以便隨時記錄生活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普希金的手冊上記有他在生活中隨時擷取的一萬多個詞語,托爾斯泰的筆記本上記滿了他和普通人的談話以及富有特色的民間語言。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與積累,就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其次,要注意從優秀的著作中學習準確、精練、富有表現力的書麵語言和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優秀作品中的語言是從大眾化的語彙中提煉出來的,是口語的精畢,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精辟的語句和多種表達手段。作家冰心說:“要解決詞彙和句式問題,首先要多讀書,多看點東西。書裏麵好的句子最好抄下來。”通過閱讀他人的著作,不斷地吸取、摹仿、借鑒,就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要勇於實踐
表達能力是運用語言文字這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表情達意的一種技能,而任何工具的掌握、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須主要依靠刻苦練習。誇美紐斯說:“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因此,要經常“用手用舌頭去練習,在可能的範圍以內,盡量時時這樣去做。”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也曾指出:“語文是一種工具,工具拿在手裏,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古希臘著名的演說家德摩西尼,初次登台演說時,由於身材瘦弱、聲音沙啞、舉止笨拙而遭到了聽眾的嘲諷。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畏縮、退卻,而是開始了一係列艱苦的自我訓練:他每天在地下室裏練習發音,對著鏡子來矯正自己的姿態動作;他常到呼嘯的山林裏或喧囂的大海邊放聲高喊以鍛煉嗓音……正是這些堅持不懈的鍛煉使他克服了自身的不利條件,終於登上了古希臘演說的高峰。我國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隻上到小學四年級就因“文化大革命”而輟學。後來,他參了軍,複員後又當了工人。他從小喜歡讀書、愛好寫作,工餘揮筆不止。剛開始投稿時屢投不中,退回來的稿子先後近百篇。但他毫不氣餒,堅持練習,終於寫出了一係列精彩的、為廣大少年兒童所喜愛的童話,並多次在全國性評比中獲獎,被讀者譽為“童話大王”。由此可見,勇於實踐、堅持練習是提高表達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徑。
要掌握規律
不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麵表達,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研究和闡述這些規律的學科主要有語法學、邏輯學、修辭學和寫作學。通俗地說,語法是管話說得通不通的,修辭是管話說得好不好的,邏輯是管話說得對不對的。至於寫作學,則是從文章的整體構成的角度來探討書麵表達的規律的。學一學這幾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能幫助我們培養孩子掌握和遵循表達的基本規律,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與書麵表達更加順理成章,更富於說服力和感染力。培養內容
語言培養包含的內容
幼兒期是人類個體語言豐富化的時期,即完整的口頭語言發展時期。口頭語言是指人們憑借自己的發音器官所發出的某種有聲的語言。孩子在幼兒前期初步掌握本民族最基本語言的基礎上,口頭語言向完整連續性方向發展,進一步複雜化和豐富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語音的發展
孩子由於發音器官的成熟和大腦皮層分化抑製及皮層對發音器官調節機能的發展,發音能力迅速增強,一般到4歲時已能發出本民族或本地區語言的全部語音並達到完全正確,此時是正確發音的關鍵期,在正確教育下幾乎可以掌握各種語言的發音。
詞彙的發展
幼兒期是人生中詞彙量增加最快的時期,呈直線上升趨勢,3~4歲幼兒掌握約1000個,4~5歲約2500個,5~7歲約3000~4000個;詞類範圍也在擴大,幼兒語言中包括漢語的所有詞類,表明已被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和對周圍事物認識的加深。
句子的發展
孩子掌握的句型日益複雜,逐漸從簡單句到複合句,從陳述句到各種形式句,從無修飾句到修飾句,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表明已掌握基本語法結構。
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幼兒初期到末期,逐漸從缺乏係統性、邏輯性的情境性語言過渡到連貫性語言,從對話語言過渡到清楚地敘述事件及經曆的獨白語言。
內部語言的產生
內部語言是一種無聲的、簡略壓縮的、具有自我調節機能的、在外部語言基礎上產生的語言。幼兒前期還沒有內部語言,幼兒期在口頭語言發展的前提下才派生出來。它的主要形式是介於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之間的出聲音的自言自語,是內部語言的原始形態或過渡形態,是伴隨孩子自身動作或遊戲進行的,又叫做自我中心語言。孩子5~6歲是內部語言開始形成時期,故其對自身行為的調節機能亦開始產生並逐漸增強,這正表明了真正的人的意識的產生。
幼兒期前後,從兩三歲到小學期間,孩子的語言發展時常出現一些障礙,主要有發音含混、口齒不清和口吃。一般地說,發音含混是由於孩子情緒過於激動、膽怯或怕羞時使唇、舌、下齶運動不靈活造成;口齒不清多因換牙期間說話時齒間漏氣所致;口吃與情緒緊張或摹仿別人口吃有關。教育中,應注意鼓勵和訓練孩子大膽地說話、輕鬆愉快地說話,禁止摹仿別人不正確的語言,並給予正確的示範。
語言培養的目標
0~1歲半
3個月以前的嬰兒能發出簡單的a、ai、iou等細語聲,是最初的發聲階段;4~8個月的嬰兒進入咿呀學語階段,能發出a—ba等這樣的音節,以及類似於ma—ma(媽媽)ge—ge(哥哥)等音節;9~12個月時,就出現了句子詞語的萌芽,如a—jué—ba—bi等,很像對成人句子模式的摹仿,但不能表意(外國學者稱之為“小兒語”),到1~1歲半時,就有成話階段的發音了。
0~1歲階段主要是語音訓練階段。要讓嬰兒樂於發出聲音,首先得讓孩子聽到語音。空虛階段的首先任務是訓練孩子的聽音能力和對“聽”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讓孩子喜歡聽別人說話、唱歌、念兒歌,喜歡聽樂曲、鳥叫等好聽的聲音。
其次,要培養孩子聽到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用聲音、手勢、表情或單詞做出反應。到1歲左右,讓孩子說出常見物品的名稱,能辨認出身體的某些部位(頭、眼、手、嘴、耳等),然後再進一步訓練孩子能理解簡單的語句,執行簡單的命令,能用單詞或手勢、表情等向成人表達自己的要求等。
下麵介紹的這些遊戲可提高嬰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年輕父母不妨一試。
和嬰兒玩哭的遊戲
嬰兒滿月後,會發出可愛的“啊…啊…”或“嗚…嗚”的聲音。這種嬰兒的呢喃即是語言基礎。當嬰兒發出“啊…啊”的聲音,媽媽應該把它視作嬰兒的語言,仔細傾聽。媽媽高興傾聽,嬰兒會更想說話。
讓嬰兒不再哭嬰兒哭個不停時,隻要稍為改變一下氣氛,就可能停止哭泣。哭泣時,可以輕輕抱他,用手指在他嘴上輕拍,讓他發出“哇、哇、哇”的聲音,可以將嬰兒的手放在媽媽的嘴上,拍出“哇、哇、哇”的聲音。這些動作可以幫助嬰兒做發音練習。
給嬰兒撓癢癢換尿布或洗澡時,可以輕輕地在嬰兒的肚子上撓癢癢。首先,貼近嬰兒的臉,一邊撓癢一邊說:咯吱咯吱。利用媽媽的笑臉、慈愛的聲音以及肚子癢癢的刺激,讓嬰兒笑出聲音。
摹仿嬰兒的聲音對還不太會出聲的嬰兒,可試著用單音詞和他說話。開始,媽媽先開口說“嗚…嗚…”,嬰兒或許會好奇地緊盯著媽媽的嘴巴,重複幾次後,他就會跟著媽媽學了。
和嬰兒玩笑的遊戲
當嬰兒有能力發出聲音,心智也慢慢發展後,會笑出聲來。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各種豐富的感情就會逐漸出現。愈是快樂地體驗每一個經驗,對這個時期嬰兒的發展愈有幫助。所以,母親快樂地參與嬰兒的學習過程比任何一件事都重要。盡量讓嬰兒體驗各種事情,讓他多看、多聽、多觸摸。
讓嬰兒笑起來抱著嬰兒,對著他的臉一麵搖,一麵唱童謠給他聽。歌的內容是媽媽會唱的,重要的是媽媽的心情。嬰兒的情操在媽媽歡樂的歌聲和舒服的搖晃中得到陶冶。
和嬰兒躲貓貓任何時期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媽媽用手遮住自己的臉,一邊說:“看不到,看不到!”然後“哇”的一聲露出笑臉。露臉時表情可做些變化,遊戲中嬰兒會興奮地期待著媽媽到什麼時候露臉。
嬰兒最喜歡媽媽逗弄他,被逗時會高興得手舞足蹈。重複和他玩“躲貓貓”時,媽媽還沒有說“哇”前,嬰兒會滿心期待媽媽說“哇”,媽媽隻要說“看不到、看不到”,他就已經笑得很開心了。這表示他已經會期待、會預期下一步將會發生什麼事了,所以應盡量逗嬰兒玩。
嬰兒快樂地和別人玩遊戲時,不但逐漸會分辨出媽媽、爸爸及家中人的臉孔,還能聽出他們的聲音。當嬰兒有了分辨能力時,對東西及人會顯出更大的興趣。此時可帶他外出,讓他見識別的嬰兒玩耍的情形、街上的人或車,聽聽外界的各種聲音。媽媽可以邊走邊和他說“姐姐在那邊玩呢”、“有狗狗哦”、“好多車子喲”,讓他體會散步的樂趣。
對嬰兒來說,接觸和看、聽一樣重要。多讓他觸摸不同質感的東西,讓他拿在手中搖動、敲打,盡量利用手指頭玩遊戲。尤其是當嬰兒能坐時,由於兩手能自由活動,所以最喜歡用自己的手來玩遊戲。這段時間,可以訓練嬰兒玩手握玩具、搖晃、拉繩子、拉開蓋子等遊戲。
當嬰兒想笑、想玩時,就是成長和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機。和嬰兒做遊戲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他高興地玩他想玩的遊戲,相同的遊戲玩過好幾次後,再視他的能力提高遊戲難度。
嬰兒會很敏感地察覺媽媽的意圖,隻要仔細觀察,媽媽就可以明白嬰兒喜歡玩什麼遊戲。
讓嬰兒知道聲音從哪兒來
嬰兒到了4個月大,完全可以分辨不同的聲音了,他會聽得出家中人的聲音,如爸爸、媽媽或錄音機中自己的聲音。對聽慣的媽媽的聲音非常敏感,隻要媽媽一出聲,他就會看出聲音的方向,被叫到名字也會馬上反應。這個時候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發出聲音,跟他玩尋找聲音來源的遊戲,利用這種方式訓練他的聽力。
讓嬰兒認鏡中的自己嬰兒已經開始了解鏡中人是自己了。媽媽可以拉著嬰兒的手摸鏡子,一邊跟他說:“咦,什麼都沒有,這是鏡子呀!”。跟嬰兒玩躲貓貓或拉著他的手、腳搖晃,這樣可以培養他的自我意識。
叫嬰兒名字嬰兒聽見別人叫他的名字,反應會比其他字句敏感,除了在嬰兒身旁叫他的名字外,也應在遠一點的地方叫,訓練他對自己名字的反應能力。
找聲音讓他聽鬧鍾、門鈴、電話鈴等聲音,並且讓他尋找聲音的來源。媽媽要邊找邊說:“咦,那是什麼聲音?”,找到時也要告訴他:“這是鬧鍾在叫。”
聽音樂盒讓嬰兒聽音樂盒的美妙聲,可以使他心情愉快。當著嬰兒的麵轉音樂盒的開關,做幾次後,嬰兒自會知道一轉動開關就會發出聲音,每當音樂停止時,他會用手摸開關,做出要媽媽轉動開關的動作。這種訓練可幫助嬰兒發展智能。
聽“打擊樂器”讓他敲打每一種東西。雖然沒有節奏感,嬰兒還是喜歡聽咚咚、鏘鏘的聲音。一開始,嬰兒喜歡亂敲,不久就能分辨出音色的好壞,變得隻喜歡敲打能發出悅耳及愉快聲音的東西了。
讓嬰兒跟著音樂“跳舞”讓嬰兒的身體隨著音樂舞動,培養樂感。一開始,母親抓住嬰兒的身體,讓他隨著音樂的節奏搖動。做時拉著他的手搖動或抱著他轉圈即可。嬰兒很喜歡和母親一起擺動身體,當他接收到音樂的刺激會自己擺動身體時,動作也就會變得更有節奏感了。
15~3歲
1歲半到3歲,是孩子語言的一個飛躍階段,也是說話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從1歲半開始,嬰幼兒對語言的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自己說話也從單詞句、雙詞句向完整句過渡,那些無意義的發音現象已經消失,但由於發音器官不成熟,也存在許多語言錯誤,如“汽車”不會說,隻會說“車車”,把“老公公快快來”說成”老東東快快來”等。
這個時期的培育目標,一方麵要繼續加強“聽”話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麵則要鼓勵孩子多說話,培養他說話的興趣和能力。具體目標可以定為:喜歡聽和諧悅耳的聲音、樂意聽別人說話;喜歡聽成人講述玩具、圖片上的物體以及念兒歌、講故事,並能參與念兒歌、講故事,喜歡翻閱圖書、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能簡單回答問題,能說方言或普通話的詞,並能讓別人聽懂,能積極主動地分析詞和新句型,喜歡在遊戲中和同伴交談等。
到3歲時,還應該讓孩子能聽懂普通話,會認真傾聽別人說話,能在集體中講述自己的請求和願望,並能感受文學作品,學習文中的詞句,能看圖說話,喜歡看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當然,上述目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托兒所培養來達到的,但是,家長是第一任幼兒教師,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在與孩子交談中注意培養,一定會使你的孩子在說話能力上得到很好的發展。
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猜身體名稱的遊戲要點孩子過了周歲後,可能開始了解手、腳、眼、鼻、嘴等一個個單字的名稱,至於兩個字以上的身體名稱則要再大一點才會說。大人可陪著他玩身體名稱的遊戲,但不必急著教他說出來。一開始可摸著爸爸、媽媽或他自己的臉或手快樂地遊戲,讓他在遊戲中學習各部位的名稱,但不要強迫他記。
用手指認讓孩子跟著媽媽做,媽媽一邊指著自己的鼻子一邊說“鼻子、鼻子、鼻子”,指著眼睛則說“眼睛、眼睛、眼睛”,順著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順序個個移動。
媽媽的手在哪裏把“爸爸的”、“媽媽的”、“××的”等人名跟“手”、“腳”等身體部位結合起來問他,如“媽媽的手在哪裏?”、“爸爸的手在哪裏?”、“××的手在哪裏?”等,讓他一個個回答,答對時要高興地誇獎他:“對,答對了。”以激發他遊戲的積極性,也可以用布娃娃玩這種遊戲。
麵向鏡子說出它們的名字帶孩子到鏡子前玩摸臉的遊戲。孩子因為能在鏡中看到媽媽摸著自己的臉,所以玩起來會非常開心。首先,讓孩子坐在鏡子前麵,媽媽坐在孩子的後麵一麵摸著他的臉一麵說:“××的臉”,接著摸鼻子、耳朵等。
4~6歲
4歲的孩子即使獨自在玩時,也是一個人自言自語邊講邊玩的。玩玩具時如此,畫畫時也是如此。這是孩子把獨自玩以前的一段時間裏所掌握的話全部講出來,用語言表達自己原有的空想。
5歲的孩子已掌握2200~2500個詞,能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語言的發達是與智力和情感的發達互相關聯的,同時,也顯示了孩子的複雜個性。經常學著大人的口氣講話,可能就是這種表現吧。
4~5歲的孩子不常會用一些話來試探對方的反應,並且感到非常有趣。比如有時故意講一句髒話,然後就得意地笑起來。隻要周圍的人不予理睬,用不了多久,孩子自會感到沒意思而不會再講的。由於語言發達,4、5歲的孩子智力隨之而增長,社會知識也得到充實,情感亦有所穩定。因此,周圍的人應該用規範而清晰的語言與孩子交談。
語言培養的原則和方法
嬰幼兒語言培養的原則
幼兒語言培養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不能對嬰幼兒施加任何一點外界的壓力,使嬰幼兒像學說話那樣,始終處於最佳精神狀態,完全依據自身的認知能力和特點去認識、接受相應信息。不能采取強迫或速成的方式,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
但是當前普遍嚴重存在嬰幼兒漢字培育的弊端現象,為此特別歸納出語言培育的“六個不要”和“兩個堅持”。
六個不要
不要規定識字量和詞彙量嬰幼兒學說話有早有晚,掌握的詞也有多有少,無法統一規定掌握的詞彙量。如果規定詞彙量,令其達到標準,必然形成壓力,孩子學說話肯定學不好。識字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要講解字音、字形、字義及相互關係隨著思維的發展,孩子會主動提出問題,應積極鼓勵,並予以適當解釋。嬰幼兒的認知特點是“整體模式識別”,也就是所謂的“囫圇吞棗”,就像嬰兒學習口語,不是分析聲母、韻母、音節等然後再拚起來學的,也不是經過對詞義的講解分析和與語音的關係來學的,如“爸”的聲母是“b”(波),韻母是“à”(啊),拚起來是“bà”(爸),如果是這樣做了,嬰幼兒肯定學不好口語。同樣,孩子很早就能稱呼並明確認定“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並不知道其所以然。如果一定要他們搞清楚“爺爺”,孩子就不會那麼容易學會了,也沒有人做這種蠢事。認字也是這樣,在書本環境下,聽讀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學習,然後組詞造句成文,而是從聽讀整篇文章開始。會讀課文後,抽出句子來讀,從句子中提出字詞來認讀。在幼兒左腦功能逐漸發展起來時,他們往往會主動提出許多的“為什麼”,當孩子對字形字義提出問題,或確實對相近的字形混淆不清時,教師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簡明地給予適當解釋。一般隻使他們“知其然”就行,不必硬要他們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對孩子不利的不科學的嬰幼兒識字培養,就是違背了上述原則,把最容易的事情變得困難化。
不要分析、挖掘作品內容有些家長不僅向孩子講解字形、字義、字音及其關係,分析課文,還要求孩子複述出來,給孩子增加了很大的難度,這更是沒有必要的,會造成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
不要等孩子掌握了一篇作品的字後再進行下一篇因為孩子學說話就不是一句話學會後再學下一句的。
不要規定統一的進度要根據家庭中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安排。
不要枯燥乏味地反複認讀,機械訓練而應通過各種有趣的遊戲形式讓孩子與文字自然見麵。
兩個堅持
堅持鼓勵、鼓勵、再鼓勵特別是在孩子語言發展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結果時,更要耐心鼓勵和啟發孩子,決不能流露出一點點不滿的情緒。孩子學不會的關鍵在於父母尚未找到正確的方法,應當責怪的是父母自己,而不該怪孩子;在欣賞跟讀時,幼兒享受著音樂、故事、幻想……,在朗讀和與文字做遊戲時,要讓幼兒獲得成功,有機會受表揚,受誇獎。對錯誤不加批評,而是用正確的示範來強化正確的印象。在整個學語言過程中,一定要使幼兒保持積極情緒,減少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