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等待、等待、再等待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聽、讀及識字遊戲等途徑與文字見過幾次麵後,才能認讀,但會讀較早,認字較晚。聽讀以後,幼兒對文字有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的漸進過程。拿一首詩來說,每讀一次,認字大約推進5%。若集中讀,約讀20遍後,全詩可以認得。但集中反複讀,孩子會感到枯燥厭煩,因此要經過欣賞跟讀、朗讀及識字遊戲不同重點進行,使幼兒在形式多樣的重複中認讀文字。鐵水倒進模具裏,必須等待溫度降下來成了鐵器後才能拆開模具,急是沒有用的。揠苗助長隻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總之,語言培養原則的中心隻有一個:不要在孩子識字閱讀過程中添加任何外界壓力。因為正常的孩子學說話,不論主客觀有多大差別,說話有早晚,但最終都能學會,原因就是他們在學說話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外界壓力,始終處於學習的最佳狀態。隻有堅持衝破當前違背嬰幼兒認知規律的、不科學的文字教育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在具體培養的過程中切實堅持“六個不要”和“兩個堅持”,才能使嬰幼兒科學語言培養方法正確順利地實施才能使嬰幼兒良好地學習和吸收,達到培養的真正目的。

嬰幼兒語言培養的基本方法

語言培養具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根據語言培養的目標,訓練語言能力的方法可分成傾聽、表達、閱讀和欣賞四個方麵。現分別從四個方麵進行闡述。

傾聽能力的培養

“聽”是“說”的基礎,不會“聽”的孩子必然不會“說”。

“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包含著聽的興趣、聽的態度、“聽”與“看”的結合(即對語言含義的理解)和“聽音辨音”的能力。

和新生兒說話孩子的聽力是與生俱來的,一周後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所以,孩子出生以後,爸爸媽媽就要經常和新生兒說話,特別是媽媽。不要以為孩子什麼也不懂,自己工作又忙,懶得跟孩子說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和新生兒講話時,要麵對著他,語言要親切,語調可誇張一些,柔和一些,但聲音不要太響。讓孩子感到母親的愛,引起愉快的情緒,從而越來越喜歡聽。到2~3周時,孩子就會對你的話發出“哦、哦”的聲音來回答你了。你說得越多,孩子的反應也越多,開始形成了對語言反應的習慣,這對以後的說話大有好處。

和新生兒說話的機會是非常多的,隻要他醒著,如剛睡醒時,換尿布時,喂奶時,洗澡、洗臉時,在逗孩子玩時,總之,任何和孩子接觸時,都可以輕輕地、柔和地告訴他:媽媽在為你做什麼,你在想什麼,你在笑了,你會叫爸爸、媽媽了,等等。

從孩子3個月起,就可以利用大小便的時機,培養孩子聽懂“嗯嗯”(表示大便)“噓噓”(表示小便)的含義,即通過聲音,抱孩子大小便的姿勢和孩子大小便的反應,形成了孩子對語音的理解,可以說,這是孩子最早領會的詞義和最早學會的本領。

摹仿孩子的發音跟孩子“對話”是4~8個月時,是促進孩子發音器官得到鍛煉的方法。孩子發什麼語音,你也學他的聲音,促使他更多地發音,逐漸就會發現孩子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多了。

讓孩子摹仿你的聲音,過渡到學說單詞摹仿是孩子學說話的基本方法。從9個月開始一直到入學,孩子基本上都是通過摹仿學會語言的。從9個月開始,你可以經常麵對孩子,同時讓孩子看著你的臉,注意到你的嘴型,反複說一個音,如“爸—”、“媽—”等,讓孩子開始摹仿你的字音,使孩子逐步有意識地發出一個音節。孩子理解詞義後,就變成“單詞句”了,就能用單詞句來表達他的需要了。

把說話和情景(實物和動作)緊密結合起來,是使孩子理解語音的主要方法孩子理解詞義是和語言情境聯係在一起的,如前麵舉的“嗯嗯、噓噓”與大小便的聯係就是例子。所以,讓孩子學會詞義,就必須使實物(包括玩具、圖片、照片等)和語音同時出現在孩子眼前,或者把動作和語音同時出現,如抱孩子時,說“媽媽抱”多次重複後,孩子就會把“抱”與抱他的動作聯係在一起,懂得這個詞的含義,孩子1歲半左右時,就會用“抱”這個詞與舉雙手的動作一起表示他要求抱他的願望。

對嬰兒傾聽能力的培養,要使孩子從“喜歡聽”、“有意識地聽”到“集中注意聽”,逐漸發展起來在新生兒階段,主要是用悅耳的聲音吸引他,讓他感到“好聽”,培養他聽說話的興趣——喜歡聽。以後,就要讓孩子感到聽到某種語音,他就可以得到他所希望的東西,如聽見“抱”,他就會被抱,聽到“媽媽喂、吃”等,就能吃奶,這樣就會“有意識地聽”,而且開始辨別他理解的詞語。1~2歲以後的孩子就要培養他“集中注意聽”的能力,如:在多種聲音中聽到熟悉的媽媽的聲音,和媽媽對話而不注意其他聲音。

2~3歲時,還要培養孩子逐步養成傾聽時的文明習慣如注意聽是要眼睛看著對方,不要隨便插嘴,要隨時用“點頭”或“嗯”對對方的說話做出反應,要回答別人的問話等。

要多鼓勵,發現孩子聽得認真時,要表揚他 孩子不注意聽時,可以稍等一會兒,再用悅耳的聲音吸引他,不要責怪和批評。

表達能力的培養

表達能力就是說話能力。孩子的說話能力主要表現為對話和自言自語。

0~1歲半的幼兒不會對話,一般隻能用單詞句、手勢、表情等回應大人的話,或向成人表達自己的要求。表達能力是1歲半~3歲幼兒培養的重點。

教孩子學說短句子1歲左右的孩子會說單詞句,如“鞋”,既可能表達他腳上穿了一雙漂亮的鞋子,也可能表達他“鞋子掉了”或“地上有雙鞋”等;到2歲時,孩子平均每句話就包含2~3個詞,如:“媽媽買”、“爸爸吃”、“寶寶吃”等;到2歲半時,句子長度可能達到3~4個詞;3歲時則達到4~5個詞了。如:“媽媽,班班”(媽媽上班)、“媽媽抱寶寶”、“拿爸爸鞋鞋”等。所以,父母對孩子說話時,要十分注意自己語言的完整性、不要一味摹仿嬰兒不規範的語言,而要用規範的語言去影響他。

要通過不斷觀察和活動來豐富幼兒的詞彙。因為:隻有詞語豐富了,孩子才能說完整的句子。要充分利用孩子同自然界接觸(如到公園、動物園),與社會接觸(如乘車、做客、接待親友等)的機會,教孩子理解更多的詞義。

鼓勵、逗引孩子說話這是幫助孩子培養語言能力的一個基本方法。讓孩子喜歡說話,就必須讓他感到說話的樂趣,使其產生說話的願望。當孩子伸手指著桌上的布娃娃,表示“要”的時候,先別忙著拿給他,而是對他說:“寶寶說‘要’(或‘娃娃’)媽媽給你拿。”讓他學說了以後再把娃娃給他。以後,隨著年齡逐增,讓他學會說較長的短句,如“要娃娃”、“媽媽、娃娃”、“媽媽拿”、“拿娃娃”等,總之,要讓孩子通過語言表達他的感情或需要之後,才能滿足他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引導孩子說話日常生活是孩子學說話的好機會,如吃飯前,引導孩子說“寶寶吃飯”、“寶寶吃魚”,但注意不要在吃飯過程中讓孩子說話,以免嗆著或噎著。

起床時,教孩子說“寶寶起床”、“寶寶穿衣服”、“穿褲子”、“穿鞋子”等等。其他如洗臉、刷牙、牙刷、牙膏、毛巾等都能在生活中教會他。

在遊戲中引導孩子學會說話也是培養孩子說話能力的重要方法。會初步的簡單對話時,可以玩“打電話”遊戲。當孩子玩積木、插塑遊戲時,家長可以問他“搭的是什麼”、“插的是什麼”或“這隻狗在幹什麼”等,讓他用語言來回答。須知:孩子在玩各種遊戲時,總會有些想法,家長要適時詢問啟發,鼓勵他把話說出來。

講故事、講圖片,念兒歌都是培養孩子說話能力的好辦法對嬰幼兒講故事既要生動有趣,又要反複講。孩子喜歡聽他熟悉的故事,當他聽過幾遍後,再講時可以讓孩子補充故事中的某些詞或句子,如:“這時候小白兔說什麼呀?”、“大灰狼聽了,就氣得怎麼樣啦”等等。到3歲時,可進一步讓孩子講一遍,家長可以隨時給予補充、提示,逐漸讓孩子通過故事學會說話。

“看圖說話”也是孩子學說話的方法,先讓孩子說出圖中有什麼就可以了,到以後(3~4歲)再讓孩子逐步根據圖片講一個故事片斷。

“念兒歌”是孩子特別喜歡的形式。先由家長念,或用錄音磁帶等放給孩子聽,再一句一句讓孩子學。1~2歲時,孩子隻能學說兒歌中的某一個詞,特別是每句最後一個字,以後就能跟著念完整的句子,甚至一首兒歌。

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好奇多問是孩子的天性,是求知欲強的表現,同時也是鍛煉說話能力的好機會。家長要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而且要表揚他、鼓勵他。

孩子表達錯誤或提出可笑問題這時,家長不要批評責怪,也不要嘲笑,而應說:“寶寶是說……(正確說法)對不對?嗯?寶寶再說一遍”、“對,寶寶真聰明!”這樣就不會傷害孩子學說話的積極性。

任何時候都是訓練孩子說話能力的好機會,家長要隨時把握住。

閱讀能力的培養

早期閱讀能力主要表現在喜歡看圖片、看兒童刊物、圖書,知道一幅畫可以用一段話來說出他的意思,對文字感興趣,學會看書的基本方法:一頁頁地翻書等。這些能力基本上從3歲開始重點培養。其主要方法是:

家長生動地講述和朗讀圖畫書的內容,讓孩子喜歡邊看圖書、邊聽講述,進一步指導孩子按圖複述或自己講述。

朗讀兒歌、欣賞兒歌、學唱兒歌。

用情景表演或角色遊戲來表演故事內容。如讓孩子扮演小白兔、媽媽扮演兔媽媽等,一起表演小白兔的故事。做這種遊戲時需讓孩子熟悉故事內容,了解每個角色該做的事和該說的話,還要準備一些相應的道具,如頭飾、蘿卜、白菜(均可用其他玩具替代)和適當布置環境(桌、椅、門等)。家長要投入地進行表演,鼓勵孩子創造性地表演。

教會孩子翻閱圖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坐在小桌小椅前,姿勢要端正,不要歪著躺著或趴著看書;注意書和眼睛的距離不能太近。要認清書的正麵和反麵,上麵和下麵,不要倒看,要一頁一頁地翻書,不要前後亂翻。要愛護圖書、不能亂撕亂扔,看完後要放回原處等。

欣賞能力的培養

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早期閱讀的能力對嬰幼兒語言及其他方麵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文學語言能提高幼兒語言的準確性和規範性,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能初步感知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特點和構成,為幼兒的智力發展打下基礎,而早期閱讀行為習慣的養成,能為孩子從口頭語言向書麵語言的過渡打下基礎,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家長要十分注意欣賞、閱讀能力的培養。

當然,對孩子來說,早期欣賞能力隻能做最基礎的要求,讓孩子喜歡聽各種形式文學作品,能產生興趣就達到了“欣賞文學作品”的目的了。如聽各種兒歌、童話、神話、故事、傳說以及兒童劇、動畫片、電視、電影等。

文學作品的種類很多,孩子經常接觸到的文學作品有童話、寓言、詩歌、小說、散文等不同體裁。由於體裁不同,欣賞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培養方法

語言訓練的遊戲

小花貓小耗子

小花貓,咪咪叫,東瞧瞧、西瞧瞧;小耗子嚇壞了,躲在洞中靜悄悄。

老公雞,喔喔喔,小朋友快早起。大母雞,咯咯咯,快快過來吃東西。小公雞,嘰嘰嘰,跟著母雞好歡喜。

有禮貌

太陽高高照,寶寶起得早,先問媽媽好,再問爸爸好。見到小朋友,問聲大家好。大家把我誇,誇我有禮貌。

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飛到花園裏,采回蜂蜜來。

好娃娃

天上下雨地上滑,小朋友摔倒我扶他。幫他拍去身上土,大家誇我好娃娃。

小飛機

小飛機,嗡嗡嗡,飛上天,飛得高。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羅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

冬天到

春天到,天氣暖,花兒天、鳥兒叫,地上長出小青草,農民伯伯種田旱。

春天來了

春天來,春天來,花兒朵朵開,紅花開,白花開,蜜蜂蝴蝶都飛來。

父母一句一句的說,孩子一句一句地跟。每一首多次重複。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記憶、表達能力。

培養孩子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培養良好好的個性。

要注意父母講話的速度不要快。

可以用實物或圖片作教具,孩子學得會更快。

一定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對他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千萬不要不耐煩,那會把他的童心、好奇心一塊毀掉。

提高表達能力的活動

學動物走

跟孩子在一起玩時,大人可以學一些動物的動作,然後讓孩子“猜猜看,這是什麼動物在走呀?”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非常高興地玩這個遊戲。

比如,大人可以伸出雙臂做遊泳狀,然後問孩子“我正在水裏遊泳,在水裏遊泳,你猜這是什麼動物呀?”;或者摹仿小鳥飛翔的動作並發出某種鳥(如烏鴉或喜鵲)的叫聲等,讓孩子“猜猜看”;或者彎下腰雙手相握在胸前來回擺動(摹仿大象的鼻子)並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動。對於個別難猜的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信息,如“熊貓”就可以告訴孩子“黑黑的眼圈,愛吃竹子”等他熟悉的線索。

玩過幾次後,就可以讓孩子來學各種動物,成人來猜。一開始,他還不大熟練,可以告訴他“假裝你是隻貓”或“假裝你是隻狗”或是上動物園觀察幾次或是留意電視中的《動物世界》節目。

猜謎語

一開始,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比較容易猜的謎語讓孩子來猜。比如,下麵這些謎語就比較適合這一階段的孩子:

“麻房子,紅帳子,裏麵睡個白胖子”(花生)

“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隻圓盤,有時像把鐮刀”(月亮)

“兄弟兩個一樣長,一日三餐它們忙,光吃飯來不喝湯,酸甜苦辣它先嚐”(筷子)

也許,孩子剛開始還不會猜,不過這沒關係。您隻要堅持下去並一直鼓勵他,那麼他很快就會猜得很好的。

猜謎語是一種很好的語言遊戲,它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想像力,豐富他的知識經驗。所以,有空兒可以多和孩子玩這種猜謎語的遊戲。

兒歌:小樹苗

小朋友,我們來學首兒歌:

“小樹苗”

小樹苗院中長,

勤澆水曬太陽,

眼看著往高長,

幫我值班又站崗。

小樹葉伸巴掌,

笑著對我把話講,

等你長大上學時,

我撐綠傘你乘涼。

家長領著孩子讀五遍兒歌,並讓他背會“等你長大上學時,我撐綠傘你乘涼。”一句。

朗誦古詩

回鄉偶書

(唐)賀知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解說:小時候離開家鄉,到老了才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變,頭發倒已經白了。小孩子見了不認識,笑嘻嘻地問:“老爺爺,您從哪兒來?”)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說:秋天,沿著山間彎彎曲曲的小路,山裏人家的小屋裹在潔白的雲霧中。停下車子,是因為我非常喜愛這傍晚的楓樹林,你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呢。)

講故事

這階段,孩子對聽故事、講故事越來越感興趣了。每天晚上睡覺前他會纏著大人給他講故事;或者非常喜歡坐在錄音機前一遍又一遍地聽故事錄音。有的孩子甚至已經開始繪聲繪色地給別人講故事了。

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堅持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培育習慣。許多堅持這樣做的家長,最後都得到了他們應有的收獲——孩子的語言和想像能力發展得非常好。這樣到了一定的階段,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來講故事。有可能的話,最好在全家人都坐在那兒安靜地聽孩子講故事。孩子講完以後,成人們可別忘了給予熱烈的掌聲!

小麻雀認錯

小朋友,今天我們來講個“小麻雀認錯”的故事。

從前,一匹馬和一頭牛共同拉著一輛貨車,它倆同心協力,用勁拉車向前走著。

路旁的樹上有隻小麻雀喳喳叫。多嘴地說:“馬兒用勁拉車,老牛偷懶,身上都沒流汗。”

老牛聽了不語,隻低頭拉車。

馬兒生氣地對小麻雀說:“你可不能冤枉牛大哥呀!牛大哥也流了不少汗呢!”

小麻雀睜大眼睛說:“我隻看到馬兒身上流的汗,怎麼沒見老牛身上流的汗?”

馬說:“牛大哥和我出汗的地方不同,我在脊背、頭頸這些看得見的地方出汗;牛大哥在你看不到的腳趾皮膚和嘴巴、鼻子幾處出汗。”

小麻雀聽了,忙道歉:“對不起,牛大哥,都怪我不仔細,錯怪了你。”

家長講完後問小朋友:“小麻雀後來怎樣了?”如果答不出,家長說:“小麻雀認錯了。”再讓小朋友複述一遍。

小螞蟻回家

小朋友,你看見過螞蟻嗎?今天我們來講個故事“小螞蟻回家”。

一天,小螞蟻去外麵尋找食物。突然,它聞到一股香味,走上前去一看原來是從一棵大桂樹上飄來的花香。要知道螞蟻嗅覺可靈敏了,特別對於甜味,螞蟻在很遠很遠都能嗅著,螞蟻可喜歡甜味了。

小螞蟻費了好大的勁兒,爬到了樹頂的花瓣上,不一會兒,全身沾滿了花香,它高興極了,舒服極了,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小螞蟻醒來時,天色已黑,它急急忙忙往家走。可是,剛要進家門,兩個把門的小夥伴把它攔住,說什麼也不讓它進去。還要與它打架。它拚命往家裏躋也不行,接著又衝出一群螞蟻把它趕得遠遠的。

小螞蟻跑到河邊,傷心地哭了。心想:夥伴們平日對自己那麼親熱,今天為什麼不準自己回家。它想啊想啊,想起小時候媽媽的話:

“孩子,要記住,我們每一個家庭的螞蟻群,都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如果你要失去這種氣味,家庭裏的人就不認識你了,非把你當敵人不可。”

想到這裏,小螞蟻真後悔,準是身上沾了花香,同伴們才翻臉的。

小螞蟻看著河水,心想洗個澡身上的香味不就掉了嗎?於是,它跳進河裏痛快地洗了個澡。這次又來到家門口,小夥伴們可親熱了,你推我擁地把小螞蟻迎進了家。

家長講完故事後問:“小螞蟻回家為什麼讓小夥伴趕走了?”如回答不出可講給他:“因為小螞蟻身上沾了花香,改變了原來的氣味,所以被夥伴趕走了。”並要求小朋友複述一遍。

欣賞文章

父母備好有關幼兒文章,幼兒一邊聽錄音磁帶裏的標準朗讀,一邊用手指劃書上相應的字,使幼兒的聽覺、視覺、觸覺逐漸諧調起來,達到使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結合起來的目的。

欣賞文章的常規要求是:頭要正,背要直,腳放平,胸離桌一拳,眼睛離書一尺,左手扶書,右手食指指字。編成歌謠便是:“手指字,耳朵聽,眼睛看書不出聲。”

欣賞開始時速度要慢,千萬不要急於求成。父母具體操作時要將文章抄寫在黑板或掛曆紙上做示範指字。不要隻重複一篇課文,讓幼兒感到枯燥無味。可采取形式新穎的方法進行。

欣賞課文時父母的示範非常重要,一定要標準正確。幼兒的摹仿能力很強,父母怎樣指,幼兒就怎樣指。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幼兒聽錄音練習指字時巡回指導,耐心地逐個地糾正幼兒的坐姿及劃指的姿勢。特別是幼兒年齡小,很難指到位,父母要引導幼兒先指對行,然後逐步再指到字。聽讀剛開始時隻訓練指字,父母在每次欣賞的時候都要強調常規歌謠,最好將歌謠抄在長紙條上,每次欣賞前出示給幼兒,並要求幼兒一起說一遍常規要求。

經過一周到兩周的課文欣賞後,幼兒逐漸熟悉課文內容了,不用父母說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錄音磁帶讀課文了,這時也就自然過渡到跟讀文章。

跟讀文章

幼兒喜歡摹仿。當幼兒反複聽熟以後,就會跟著錄音,情不自禁地讀出聲來。跟讀就是跟著錄音輕聲朗讀。跟讀比欣賞要稍難一些,對於幼兒來說,眼、手、腦、口、耳五種感官同時並用,協調一致,一下子都掌握是不可能的,他們掌握起來有快有慢,父母要重點輔導掌握較慢的幼兒。

跟讀的要求同欣賞大致相同,隻是要求幼兒讀課文時要小聲,注意摹仿錄音機中的語音、語調、語氣,大家一起大聲讀就聽不到錄音的聲音了。為了便於幼兒記憶跟讀與欣賞的不同,這裏也有常規歌謠:“手指字,耳朵聽,眼睛看書讀輕聲。”以此來提醒幼兒掌握跟讀與欣賞不同。這個階段要特別強調幼兒必須盡全力去摹仿錄音磁帶中叔叔阿姨的朗讀特點。

跟讀時劃指還是個難點,父母仍然要示範、指導糾正。聽、指、讀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父母要耐心地將幼兒指錯的小手領到正確的位置上,握著他的手指一會兒。此階段的重點除劃指訓練外,要注意要求幼兒輕聲摹仿。

跟讀一周左右幼兒對課文很熟悉了,有的幼兒甚至會指誦了,這時就可以進行朗讀了。

朗讀文章

朗讀就是讓孩子擺脫錄音,大聲地朗讀。朗讀的常規要求是“雙手拿書身要正,聲音宏亮有感情”。成人要嚴格檢查幼兒是否雙手拿書,注意不要折書,書不要離的太近或太遠,也不要擋住臉朗讀。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身體都要正。在朗讀時要大聲朗讀,吐字清楚。反複強調要像錄音磁帶中叔叔阿姨朗讀的那樣。

朗讀分獨立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父母要靈活掌握。

當幼兒朗讀時父母要看看他讀課文時有沒有錯字、漏字、添字的地方,聽聽他讀的聲音是否宏亮?感情語氣好不好?

幼兒的朗讀訓練很重要,這對於幼兒上學後的語文閱讀學習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