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0~30天的培養

讓寶寶聽聲

在寶寶頭部兩側搖鈴,節奏時快時慢,音量時大時小。邊搖邊說:“鈴!鈴!鈴兒響叮當!”先不要讓寶寶看到搖鈴,而要觀察其對鈴聲有無反應(如聽到鈴聲停止哭鬧或動作減少等),再訓練孩子根據鈴聲用眼睛尋找聲源,每天2~3次。

這是為了讓寶寶感知聲音,檢驗聽力,發展聽覺。

聽我發聲

讓孩子仰臥、媽媽將臉移近孩子。叫孩子名字,讓孩子集中注意聽媽媽的聲音:“××,媽媽在叫你”、“寶寶,爸爸來了”、“寶寶,你的名字叫××。”

學著發出各種聲音,如咳嗽聲、咂咂嘴、吹口哨等。邊說邊做動作,“我學小貓、喵喵喵”、“我學小狗,汪汪汪”,學各種動物的模擬聲音,或者拍拍手,拍拍桌子,拉著孩子的手拍一拍並用嘴巴“配音”,激發孩子的愉快體驗。

但要注意媽媽對孩子發出聲音時,聲音不宜太大,以免嚇著孩子。隻要孩子能聽到就可以了。另外,媽媽發音時可以配有相應的活潑而豐富的表情以吸引孩子的注意;或者每次換四、五種聲音,也可給孩子念兒歌。

這是為了使孩子漸漸熟悉日常生活中的聲音、貯存大量正確的語音信息。

與寶寶對話

寶寶出生2~3周就會發出“哦哦”聲來應答大人的聲音,此時應開始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

喂寶寶進食、玩耍、智能訓練時要和寶寶說話。大人講得越多,寶寶也應答越勤。講話時盡量使用普通話和外語。

逗寶寶說話

在孩子能發出一些簡單的“咳”“呃”“噯”“噢”的聲音時,父母可以利用多種機會,逗引孩子發出聲音。

學著孩子的模樣發音,激發孩子繼續發音的熱情。

爸爸模擬發出很多有趣的聲音,讓孩子看著爸爸的麵部表情和發音時的口形,使孩子對發聲產生興趣,愉快地對父母發聲和笑。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初步摹仿發音能力,以及發展孩子聽覺。

這種訓練一定要注意時間,孩子在吃飽之後,渾身覺得舒服的時候,自己會發出一些聲音,這是孩子練習發音的嚐試。父母不妨多和孩子說話,刺激孩子多做發出聲音的活動。

惹寶寶發音

父母笑,抱著孩子,抓撓他的身體,摸摸他的小臉蛋,逗孩子發笑。

運用一些彩色圖書逗孩子發笑。用一些形象誇張,色彩鮮豔的有聲玩具逗孩子笑。

做各種動作逗孩子發笑。可讓孩子摸著“笑”的嘴,讓孩子感覺“笑”的動作,逗引幼兒發笑。

逗笑是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因“逗”而笑與睡眠時的不自覺微笑不同,這是用笑來回答父母的逗樂,是有人逗才笑的。越早學會逗笑會越聰明。因此,逗孩子笑一定要早,從出生頭一天就開始。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愉快的情緒體驗,引導孩子進行發出聲音的嚐試。

給寶寶唱歌

爸爸兩手抱平孩子,搖一搖,動一動,使孩子有搖籃般的感覺。

爸爸邊“搖”搖籃,邊念兒歌:“搖呀搖,搖搖我的乖寶寶。乖寶寶快長大,長大做個科學家。”

將孩子放下又舉起,然後用爸爸強健有力的手按摩孩子的身體,可邊念兒歌:“爸爸愛寶寶,寶寶快長大,長大做個壯娃娃。”按摩時和兒歌的節奏保持一致,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從新生兒起就參與對孩子的照料有莫大的好處,不少孩子怕父親,漸漸與父親疏遠,使父親難以親近孩子。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應該從小開始,通過父親的講話、口唇遊戲、逗笑等活動培養起爸爸與孩子間的親密感情。

這是為了給孩子豐富的語言刺激,增進孩子與爸爸的感情,達到心靈與感情的溝通和融洽。

2~3個月的培養

和打節拍

播放一首輕鬆、活潑、節奏感較強的兒童音樂,並握著孩子的兩手一起和著節拍舞動。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的語言節奏感。

訓練發音

孩子滿月後,會發出可愛的“啊——啊——”或“嗚——嗚——”的聲音,這種孩子的呢喃就是語言基礎。當孩子發出“啊——啊——”的聲音,媽媽應仔細傾聽,並對孩子說:“哦,寶寶想說話呀!好啊!好啊。”媽媽高興地傾聽,孩子會更想說話。

孩子哭泣時,可以輕輕抱他,用手指在他嘴上輕拍,將哭聲變成“哇、哇、哇”的聲音,可將孩子的手放在媽媽的嘴上,拍出“哇、哇、哇”的聲音,幫助孩子做發音練習。

要注意對不太會出聲的孩子,可試著用單音詞和他說話。如媽媽先開口說:“嗚——嗚——”孩子或許會好奇地凝視著媽媽的嘴巴,重複幾次後,就跟著媽媽學了。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發音能力。

摹仿發音

抱起孩子時,在他麵前經常張口、吐舌,或做多種表情,使孩子逐漸會摹仿麵部動作或微笑。

經常用親切溫柔的聲音與孩子談笑,注意你的口形和麵部表情,使孩子有時發出單個韻母a(啊)、o(喔)、u(嗚)、e(呃)等,或應答發音,有時發出ku、ku聲。

演唱兒歌

在抱孩子外出散步時,看見街上的汽車,指著小汽車給孩子念兒歌:“小汽車,笛笛笛;跑過來,跑過去。”在家中,也可用玩具小汽車做同樣的遊戲。

和孩子遊戲時,媽媽可邊念兒歌邊做動作。比如念“小白兔”時,媽媽念:“小白兔,白又白(拍手,節奏×××,×××),兩隻耳朵豎起來(用兩手舉在頭頂上模擬耳朵並有節奏地左右擺),小白兔,白又白(拍手,×××,×××),愛吃蘿卜和青菜(做吃狀)。”

媽媽拿著一隻布娃娃,舉起孩子的手,一邊念兒歌,一邊分別指著布娃娃的眼睛、頭發、嘴巴,當念到“我來抱抱你”時,將布娃娃放在孩子胸前,教孩子用手抱住。兒歌:“布娃娃,布娃娃,大大的眼睛黑頭發;張開嘴巴笑哈哈,又幹淨,又聽話,我來抱抱你好嗎,我是你的好媽媽。”

這是為了鍛煉孩子的各種動作,訓練孩子的語感和節奏感,激發孩子的愉快情緒。

兒歌可以訓練孩子的語感和節奏感,父母應多給孩子念兒歌,可以自編也可用參考書。盡量采用豐富而自由的形式給孩子以訓練。

4~8個月的培養

訓練語言理解

將各種不同質地、玩法的玩具放在桌上。

把孩子抱到桌前,每次取出一種玩具,讓孩子抓,並教他如何玩。如孩子抓到不倒翁時,你就告訴他這是“不倒翁”,再拉著孩子的手碰一碰它,邊碰邊說:“不倒翁,永不倒。”慢慢讓孩子學著自己玩。

給孩子放很多便於抓握的有聲玩具,一抓就會發出聲音,讓孩子自己隨意去抓,嚐試自己玩的樂趣。

要注意各種玩具都應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且富有吸引力。如搖鈴、小圓圈、不倒翁、小方塊積木、會說話的娃娃、小勺、吹塑或橡皮動物、絨球或毛線球等。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觸覺,訓練語言理解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語言反應

媽媽在走近孩子時,邊走邊叫孩子的名字:“××,××。”

媽媽叫爸爸的名字,爸爸應答;叫孩子的名字,如果孩子沒有反映,爸爸就提醒孩子,“××,媽媽在叫你”,邊說邊用手指指媽媽。重複練習,訓練孩子對自己名字的反應。如果孩子轉過頭來看媽媽,表明他能準確聽到自己名字,媽媽要抱起他誇誇他:“對了,對了,你是××,你是媽媽的好孩子。”

要注意媽媽在叫別人名字時,可用同一語調,當叫到孩子的名字時,語速放慢點,語調稍微大一些,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記住自己的名字;訓練孩子對特定語言的反應。

訓練語言表述

爸爸輕輕搖著手鈴先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後走到孩子視線以外的地方,搖鈴。此時,媽媽說:“××,快找找看,鈴鐺哪去了?”當孩子頭轉向響聲注視時,再搖鈴讓孩子聽和看,讓他高興。

爸爸手裏拿著一個會說話的娃娃,拍一拍,娃娃會說:“你好!你好!”給孩子玩,讓孩子熟悉娃娃的聲音,接著用一塊布遮住娃娃,媽媽說:“××,快快找找看,玩具娃娃藏在哪裏了?”如果孩子沒有反應,爸爸再拍一下遮住的布娃娃,媽媽將孩子轉向娃娃,讓孩子尋找。

要注意根據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語言特點,要促進他們理解詞義,可伴隨動作一起進行。比如遊戲中娃娃說“你好”時,媽媽就給出“招手”的動作或拉起孩子的手“招一招”,這樣經過訓練之後,當說起“你好”時,孩子就會“招招手”。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認識日常物品,了解簡單機械結構,發展認知能力,訓練語言的用詞用句的表述。

訓練語言表情

使孩子麵對自己,叫“寶寶看媽媽”,然後開始上下有節奏地點頭,觀察孩子是否也在輕輕地點頭。隻要他稍微動了一點就說明他是在摹仿媽媽的行動,然後媽媽把點頭的幅度增大,看他是否也會摹仿。

要注意這個階段的孩子隻能用頭部進行大致的摹仿。用身體其他部位進行摹仿還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無聲語言形式和語言表情。

訓練語言對答

爸爸給孩子玩具或東西吃時,媽媽在一旁講“謝謝”,並配以點頭或擺手的動作。當家裏人出去時媽媽和孩子一起做點頭或鞠躬的動作,並說“再見”。

當家人回來後,媽媽和孩子一起做動作“拍拍手”表示“歡迎”。

當家人互相幫助後,媽媽給孩子做示範動作“鞠躬”表示“謝謝”。這時要邊做動作邊說。

孩子的摹仿能力越來越強,通過這種“動作”和語言的相互聯係可漸漸發展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家人應積極配合,耐心地對孩子做模擬動作。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語言的對答反應能力,發展孩子的語言與動作的協調關聯動作,培養文明習慣。

訓練語言會話

這時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常常會發出“a、ma、p、ba、da、o、e”等音,有時像在自言自語,有時又像在跟父母“說話”。此時家長一定要對此做出反應,和孩子一應一答地對話,促進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當孩子表現出“說話”的欲望時,大人要抓住時機,教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詞語,最好用普通話和外語交替著說,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如:媽媽指著自己說:“媽媽,mother,”又指著爸爸說:“爸爸,father。”

給孩子看圖片時,指著圖片上的花說:“花,flower。”指著小鳥兒說:“鳥,bird。”

在外麵玩耍時,看見小狗就指給孩子看,一邊說:“狗,dog。”看見小樹說:“樹,tree。”

即使孩子這時還不會說這些詞,但家長一定要堅持下去,並作為一種長期性的、經常性的教育任務來做。

訓練語言協調

爸爸抱著孩子,媽媽逗孩子,引起他的注意;然後,媽媽用手蒙住自己的臉或眼睛,嘴裏一邊學小狗叫“汪汪——汪汪——”,一邊露出臉或眼睛來。反複幾次,媽媽可以把手絹蒙在孩子的臉上,又忽然拿掉,同時學狗叫“汪汪”,反複進行,孩子會感到非常快樂,漸漸學會與人躲迷藏。

媽媽還可躲在爸爸的後麵,然後突然探出頭來,發出小狗叫聲。

6個月左右的孩子,已開始會用手抓、拍、敲打玩具了。在家長的逗引下,以音樂、兒歌的感染力激發孩子,讓孩子摹仿成人拍手,能使孩子在玩拍手遊戲的同時,進入最初的節奏練習。剛開始,家長不應強迫孩子拍出節奏,隻要能激發孩子在玩中逐步去感知節奏就行了。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記憶力的發展以及動作和語言的協調。

訓練語言思維

準備各種各樣的帽子,如小布帽、毛線帽、軍帽、皮帽、太陽帽、紙帽等,把孩子抱在大鏡子前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說:“帽子”。玩一會兒把帽子摘下再戴上另一頂,還說“帽子”。以此類推,逐漸使他明白盡管這些玩意兒大小、形狀、顏色不同,但都是帽子,可以戴在頭上。

這是為了理解語言,促使思維萌芽,形成語言思維概念。

9~12個月的培養

學說簡單句子

取常見動物如貓、雞、狗、羊的圖片,一邊指著一種動物,父母一邊學它們的叫聲,讓孩子摹仿,有動畫片、VCD片或錄音更好。

吃和用的物品在使用時父母把它們的名稱用清楚的口語表達出來,讓孩子聽後摹仿。西瓜、襪子、帽子等等都是很好的練習物品。

教孩子簡單的句子。“你好嗎?”“再見”等句子應該經常教孩子說。

孩子在開始時可能隻說句、詞的最後一個音,也可能一個音也發不了,這都沒有關係,父母不可急躁,要慢慢來。

要把學說話和其他訓練結合起來。

這是為了讓孩子練習發音、說句子。

啟蒙字詞讀念

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教孩子說一個字(詞),用普通話和英語交替著教(也可用其他外國語)。一天之中多次教讀。星期天把6個字(詞)複習幾遍。

要注意教讀時盡量結合實物或動作等。

隻需每天教孩子讀,讓孩子熟悉這些字(詞),不強求孩子能念、能認。

1媽媽——mother

2爸爸——father

3牛奶——milk

4娃娃——baby

5杯子——cup

6書——book

發展豐富詞彙

父母和孩子相對而坐,父母邊唱邊拍手,引導孩子摹仿,等孩子熟悉後,父母可隻唱,讓孩子做動作。

歌詞為:

“眼睛在哪裏呀?眼睛在這裏,用手指出來,用手指出來。”

“嘴巴在哪裏呀?嘴巴在這裏,用手摸一摸,用手摸一摸。”

“耳朵在哪裏呀?耳朵在這裏,用手指出來,用手指出來。”

認識身體部位。父母可結合語言動作培養孩子對身體各部位的認識,如,父母說:“小頭,小頭搖一搖。”搖一搖頭,讓孩子摹仿動作發音。等孩子熟悉後,可以隻說不做動作,讓孩子跟著學說並做動作。可以反複進行,就可以培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學習動作。父母可邊說邊做動作,讓孩子摹仿說並摹仿做動作,如“走”、“舉手”、“搖頭”、“鞠躬”、“拍手”、“招手”等。可反複練習,促進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和發音的能力。

用語言表示要求,每當孩子拿什麼東西或用什麼時,父母均應問“什麼?”和“你要娃娃,對不對?”盡量讓孩子回答出有關詞語,這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繼續利用圖片和實物學習語言,認識事物。如父母可引導孩子摹仿動物的叫聲,摹仿交通工具的聲音,這會使孩子在語言學習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要注意此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漸漸增多,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也更喜歡發音,所以此時的遊戲最好以訓練孩子發音和提高語言能力為主。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語言,豐富孩子的詞彙。

提高會話能力

晚飯後,爸爸、媽媽抱孩子出去散步時,可以一遍遍地教孩子學叫“爸爸”、“媽媽”。注意父母的發音一定要清楚而緩慢。當孩子終於叫出了第一聲“爸爸”、“媽媽”時,要親親他或作些其他獎勵的動作。待孩子會叫“爸爸”、“媽媽”後,再教他叫“阿姨”、“叔叔”等。這是為了提高會話能力,讓孩子能夠清楚意思。

說短語短句

給孩子看圖片。問:“這個孩子在做什麼?”媽媽邊說邊做“跳”的動作,同時教孩子說:“跳一跳。”問:“我們來看娃娃跳舞吧?”教孩子說:“跳舞。”

將會跳舞的娃娃放在一塊布上,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媽媽告訴孩子:“想要這個娃娃怎麼辦?快把布拉過來。”媽媽給孩子做示範拉布,邊拉邊說:“拉拉布,拉拉布,拉出娃娃跳個舞。”這樣反複幾次給孩子看,然後媽媽念兒歌讓孩子做“拉”的動作,並教孩子學“拉拉”、“娃娃”、“拉娃娃”、“拉貓貓”、“拉車車”等短語。

這個遊戲活動能發展孩子有目的的動作,較準確地移動物品,同時學說有關的短語。可更換不同的玩具,讓孩子學說“拉××”的短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孩子各種方法夠取物品,學說各種動詞短語。如“推小車”等。

這是為了培養孩子學說短語短句,逐漸提高語言表達的頻率。

教會聽重疊詞

家長和孩子坐在一起。媽媽抱著孩子坐著,爸爸和媽媽、孩子相對而坐。孩子最好不要穿襪子。

遊戲開始,爸爸對孩子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遊戲,一個笑的遊戲。”爸爸用手輕輕抓起孩子的一隻腳,說:“這是××的腳,小小的腳。”同時,用另一隻手在孩子的腳心輕輕抓幾下,逗孩子發笑,可重複進行兩三次。隨後,爸爸用手抓住孩子的一隻手,說:“這是××的手,小小的手。”同時,在孩子的手心抓幾下癢,逗孩子發笑。同樣的方法,告訴孩子鼻子、嘴巴、耳朵、口、舌等器官。讓孩子對詞彙“手、腳、耳朵、眼睛、口……”有初步的理解,為孩子以後開口說出這些詞彙打下堅實的基礎。

遊戲進行要緩慢,要給孩子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時間。

遊戲的內容進行的多少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但切記不能讓孩子疲倦。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教會孩子熟悉五官的名稱,教會孩子聽一些重疊詞。

“說話”訓練

要想法引導嬰兒發聲

如媽媽可以和孩子玩“藏貓貓”的遊戲,發出“喵——喵——喵”的聲音,引導孩子摹仿。

要應答孩子的話語

不管他“說”得多難聽,隻要有如damacou等聲發出父母就給予相應的語言做出回答,或者是進行表揚、強化,如親吻他、拍他、撫摸他等。

要注意父母的聲音不要太大、太強,也不要心急,要柔合的慢慢的來。

這是為了抓住一切促使孩子發音,為將來說話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