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表情達意
讓孩子麵對家長坐好,家長有節奏地說:“小孩子真愛玩兒,動動這,摸摸那,動動手,動動腳,眨眨眼,彎彎腰,踢踢腿,跺跺腳……”邊說邊做動作。
然後再進一步培養孩子會摸、指別人的五官、孩子自己的五官,再進一步擴大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如叫他“伸出你的手”、“伸出你的腳”。
孩子會指身體的兩個部位,最早在7個半月,多數在8個多月,最遲9個月。孩子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是漸漸精確化的。最初開始,刺激引起的反應是全身性的。隨著孩子對身體各部位的感知的提高,反應漸漸縮小到受刺激的部位,故通過對五官和身體的認識可提高孩子的本體認知能力。
這是為了促進孩子對五官和身體的認識,培養孩子的語言理解力。
1~2歲的培養
突出語意作用
把許多玩具放在孩子周圍,告訴孩子各種玩具的名稱。然後,要求孩子:“把小熊拿給我。”等他拿來後,鼓勵孩子:“寶寶真能幹,小熊來了,我們請小熊到客廳去坐坐吧!”然後將當做客廳的小櫃子放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讓孩子把小熊放進櫃子裏。
玩過幾遍後,在孩子請進幾個小動物(即放進幾個動物玩具)時,就告訴孩子:“小動物們現在要回家了,我們送它們回去吧!”然後讓孩子將各種動物玩具放回玩具箱。
所用的各種玩具最好是能出聲的形象比較鮮明的,這樣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增加遊戲的樂趣;還可在遊戲進行中,請進幾個“動物”後做“動物王國”的遊戲。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語言和實物的對應關係,突出語意的作用。
發展語言社交功能
把玩具(如小鴨)放在離孩子幾步遠的地方,要求他:“請把小鴨拿給我。”等他拿來後,再說:“把小鴨放到櫃子裏”,讓他打開櫃門,把小鴨放進去。用同樣方法,讓他按要求做各種動作。
這是為了讓孩子懂得語言的社交功能;發展語言及社會交往能力。
訓練識字讀念
許多家長問:“一歲多的孩子識字,是不是太早了點?”
其實,教孩子識字和教孩子同時說幾種語言一樣,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隻要方法得當,讓孩子覺得識字是一種挺有趣的遊戲,那麼教起來就容易多了。
教孩子識字應注意以下幾點:
方法不能太死板,1歲左右的孩子畢竟不是小學生,太死板的事情他是會“拒絕”的。最好采取“寓教於樂”的方式學習。
一次學習時間不能太長,5~10分鍾為宜。
如果孩子不願意就不要勉強,應耐心誘導。
不要強求孩子識字,能記住多少就記多少。
每教一個字,家長應想方設法給孩子講解清楚,使孩子易於理解。
每周3~4個字,中英文對照,反複學習。
每個字做一個識字卡,正反兩麵分別寫中英文。或有畫圖更好。
1一——one
你拍一,我拍一,
每天早睡早早起。
2二——two
你拍二,我拍二,
小手洗淨再吃飯。
3三——three
你拍三,我拍三,
指甲長了馬上剪。
4四——four
你拍四,我拍四,
洗臉刷牙靠自己。
5五——five
你拍五,我拍五,
經常洗澡換衣服。
6六——six
你拍六,我拍六,
勤理發來勤洗頭。
7七——seven
你拍七,我拍七,
說話清楚又和氣。
8八——eight
你拍八,我拍八,
團結友愛是一家。
9九——nine
你拍九,我拍九,
抬頭挺胸大步走。
10十——ten
你拍十,我拍十,
我們都是好孩子。
學說簡單語句
設置遊戲情境。爸爸當客人,敲門說:“屋裏有人嗎?”媽媽教孩子說:“屋裏有人,請進。”客人問孩子:“你爺爺叫什麼名字?他到哪去了?”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完整,媽媽要用完整的句子說一遍:“爺爺叫×××”,“他到×××去了。”讓孩子重複,一問一答。
讓孩子當客人,媽媽和孩子去敲門:“屋裏有人嗎?我們是××和××。”爸爸說:“屋裏有人,請進。”讓孩子問:“××(小朋友的名字)在哪裏?我想和他玩。”爸爸就告訴孩子:“××到公園去了。”媽媽和孩子重複:“噢,××到公園去了。”或者問其他的問題,訓練孩子學說簡單句。
更換角色或者設置其他遊戲情境,如“買東西”、“去飯店”、“上公園”、“過家家”等,訓練孩子學說簡單句。
1歲半以後,孩子漸漸由說單詞句過渡到學說短句,這時應多問孩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多和孩子進行語言交談。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學說簡單句,發展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孩子學會簡單的對話,能夠理解簡單對話。
說出東西名稱
讓孩子看球並問:“這是什麼?”如他沒有反應,就拍拍球並問:“你要不要?這是什麼?”或在他附近拿著球逗他,如果他伸手去拿,就問:“你要什麼?”不管他能否說出名稱,讓他玩一下球。然後依次展示其他東西,每展示一樣東西都問他:“這是什麼?”展示的次序是:球、表、鉛筆、梳子、杯子。全部東西都應測試,並記錄下他說出名稱的東西。
表達自己要求
在媽媽下班回家時,孩子跑過來,張開手表示要媽媽抱,此時,媽媽應說“要媽媽抱”,讓孩子重複一遍,再抱起孩子,和孩子進行簡單的交談。
當帶孩子出去散步時,孩子想要某個玩具時,父母應說:“孩子想要××(玩具名)。”讓孩子重複一遍,再給孩子玩具。
當孩子想自己做主時,教孩子學說:“孩子走”、“孩子吃”、“孩子玩”等。
對於1~2歲的孩子,他們會說出一些單詞句,經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訓練,他們就能很好地掌握,並且逐步增加詞句的長度。這種專門的訓練一直持續到2歲末,到2~3歲時,單詞用句急劇減少,複合句才有較大增加。
這是為了通過日常生活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孩子大膽交往的能力。
提高對答能力
平時應多和孩子進行交談。1歲半以後,孩子逐漸由說單一詞句過渡到學說短句,這時應多問孩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讓孩子用短句回答,如:“媽媽叫什麼名字?”“爸爸上哪兒去了?”等,如果孩子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時,要用完整的句子再說一遍,讓孩子重複。一問一答,既能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又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這是為了練習對答能力。
2~3歲的培養
學習禮貌語言
家庭中要注意應用禮貌語言,通過日常的摹仿孩子很容易學。例如每天早晨起床要問“您早”,家長可以先做示範,也可趁勢用英語說“Goodmorning!”漸漸成為習慣,每天早晨第一次遇到人時要說“您早”。平常家長讓孩子幹一些雜事時,也不要忘記說:“請你給我拿××”。當他遞過來時說“謝謝”。也要求孩子在請求父母幫忙時說“請”或“Please”;父母幫忙後也說“謝謝”或“Thankyou”。這樣互相禮尚往來才能培養有禮貌的孩子。
當自己離開家或家人離開時互道“再見”或Goodbye”。晚上睡前要說“晚安”或“Goodnight”。有親朋來訪時要問候“您好”或說“叔叔阿姨好”。客人進屋後要讓坐。孩子見慣了父母待客也能知道些一般禮節。客人離開時一定要送出門口,請客人有空再來。客人帶來的小朋友要由小主人負責接待,拿出玩具共同遊戲。如果孩子躲避怕生可以暫時不管,千萬不要在客人麵前數落孩子。待客人離開之後,隻有兩個人時才慢慢告訴他應該如何去做,鼓勵點滴進步。
有些孩子特別膽小怕生,不要勉強他非叫“××叔叔”或“××阿姨”,如果孩子不作聲就不必勉強,以免由於害怕而重複發音出現口吃。
分清清音濁音
媽媽拿一張畫有老奶奶的圖片,問:“小朋友,誰來了?”媽媽正音:奶nai。媽媽說:“老奶奶來看小寶寶的。”“小寶寶好。”教孩子說:“老奶奶好。”
圖片奶奶說:“小寶寶真懂禮貌,奶奶很高興,下次再來看小寶寶。再見!小寶寶。”教孩子說:“奶奶,再見!”
媽媽拿出籃子與南瓜,進行送南瓜遊戲。媽媽提問:“這是什麼?”(nan)注意糾正nan與lan。媽媽說:“我們把南瓜送給老奶奶吃,好嗎?”
接著媽媽示範送南瓜。媽媽拎著籃子邊走邊念兒歌:“小籃子,手中拿,我給奶奶送南瓜。”
在教孩子發比較難的音時,家人最好能給予良好的榜樣作用,使孩子浸入一種良好的語言氛圍中得到正確的發音。
這是為了教孩子練習發準聲母是n、l的字音,學會分清語言的清音濁音。
回答肯定否定
家長和孩子對麵坐著,指著孩子的鼻子問:“這是你的鼻子嗎?”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也可指著孩子的耳朵問:“這是你的眼睛嗎?”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反過來,孩子也可以指著家長的五官提問,讓他回答。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反應速度以及不受成人暗示的獨立性。
回答怎麼辦
找一些嬰兒畫報,給孩子講故事,並結合孩子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問題讓孩子回答。如你把別人的玩具帶回家應該怎麼辦?你向別人借玩具,別人不借怎麼辦?別人給你東西吃,你該怎麼辦?別的小朋友打了你,你該怎麼辦?等等。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3~4歲的培養
聽聲音編故事
準備錄音機一架,錄有敲門聲、笑聲、拍手聲、小貓叫聲等各種聲音的磁帶一盒。
讓孩子聽一聽是什麼聲音?開始時,一種聲音一種聲音地聽,並說出是什麼聲音。然後讓孩子聽兩種聲音,編一句話;再讓孩子聽三種聲音,編一個故事。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聽力,培養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特別是訓練語言的隨意性和豐富性。
提高語言反應思維
家長說半句話,讓孩子好好聽著,然後讓孩子接著家長的話,說一句相反的話。如果家長說玻璃球是小的,孩子就可以接著說籃球是大的。要是回答不上來,讓他(她)仔細回憶一下自己親身的體驗。
冬天冷,夏天……
白天明亮,夜間……
湯是熱的,冰是……
綠燈是通行的信號,紅燈是……
大人高,小孩……
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語言,提高語言反應思維。
學習方位詞
媽媽告訴孩子:“今天,我們要做一個遊戲,我們去找玩具吧。”媽媽和孩子各拿一樣玩具。
接著媽媽告訴孩子:“忽然,外麵來了一位玩具老人,他脾氣很古怪,如果他和你做遊戲,你輸了,他就會將玩具收回,玩個什麼遊戲呢?聽聽玩具老人怎麼說。”
爸爸演玩具老人,摹仿老人的聲音:“今天,我想和你們玩個‘玩具在哪裏’的遊戲。我說‘請你把玩具放在頭上’,你們必須立刻把玩具放在頭上,所以你們一定要認真地聽清我的要求。如果放錯了,我就馬上把玩具收回。”
玩具老人和媽媽先示範玩一次,再讓孩子參與進來。玩具老人請媽媽將玩具放在電視機上,請媽媽說:“我把玩具放在電視機上。”如果說對了,放對了,玩具老人就送給媽媽一個玩具,否則就收回玩具。玩具老人不斷更換方位詞,讓孩子做動作,學說方位詞。
玩過一遍後,幼兒熟悉玩法後可更換角色,讓媽媽和孩子分別扮演玩具老人做遊戲,可以調動孩子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學習方位詞:上、下、裏、外、前、後、旁邊,學習用完整的短句說話,發展孩子的語言;訓練孩子學會聽指令,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學習反義詞
在孩子認識若幹漢字的基礎上,選出10~15對字卡作反義詞配對。如出“上”時應配“下”,出“長”時應配“短”,出“快”時應配“慢”等。在平時學漢字時要有意地配對學習,一來孩子易於理解,二來在配對遊戲時可以重複加深記憶。
在玩反義詞配對時,還可以將字卡扣在桌上。當出“上”時,孩子從扣在桌上的卡中尋找“下”,每次看過的字卡扣在原來的位置上。再出卡時如果記得剛才看過的字卡放在那裏,就可以找得更快。看看孩子配上10對反義詞時用幾分鍾,下次再玩時再看用幾分鍾,月末再看用幾分鍾。這種玩法既學習反義詞配對,同時練習了短時記憶力,看看孩子能否看過一次就記住字卡扣放的位置。玩時家長最好也參加,要先讓孩子贏一二次再真正作比賽,通過遊戲學認漢字,鍛煉記憶力。
這是為了鍛煉思維、記憶能力,發展語言,學習反義詞,不斷豐富詞彙,掌握詞語的用法。
學習數量詞
父母和孩子照鏡子,說出身體各器官的名稱。媽媽帶孩子來到大鏡子麵前,引導孩子照鏡子。提問:“你能看到自己嗎?從鏡子裏你看到你身上的什麼?”孩子回答,而後媽媽以親切的口吻示範,引導孩子說出各器官的數量詞。
接著媽媽邊照鏡子邊說:“照一照,看一看,看看我的大眼睛。”告訴孩子摹仿說出句子“照一照,看一看,我有一雙大眼睛。”孩子說對了,就給孩子化妝,即在孩子的相應器官上貼上一個幾何圖形。
媽媽鼓勵孩子正確說出各器官的名稱及其數量詞,知道有的器官可用幾個數量詞表示。如手可說成“一雙手”、“兩隻手”。注意糾正孩子的錯誤發音特別是卷舌音“張”和“雙”的發音。
開一個小小的家庭化妝舞會,放音樂,父母同孩子隨音樂唱歌、跳舞。
孩子常把“一雙眼睛”說成“兩雙眼睛”,可見,孩子對“一雙”這個量詞尚未完全理解,家長應多加以實物訓練,增加感性認識,幫助孩子理解“一雙”的意思。
這是為了訓練孩子正確說出各器官名稱及其數量詞:一個、一張、一雙、兩隻等,能準確地發出“張”、“雙”兩字字音。
4~5歲的培養
學習創造性運用語言
媽媽帶孩子參觀一個展覽會。“這是什麼展覽會呢?你一看就知道了。”在擺放著各種各樣餅幹的桌子周圍觀賞一周。
媽媽用提問的方式:“這是一個什麼展覽會呀?你喜歡吃餅幹嗎?”引出談話話題。要求孩子說出桌上餅幹的名稱,並說說吃過哪些餅幹。
媽媽進一步用提問的方式拓展談話範圍:“在這麼多種餅幹中,你覺得最有趣的餅幹是什麼?它什麼地方使你覺得有趣?”此時,媽媽可先做一定的談話思路提示,如“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旺仔小饅頭,它圓圓的、小小的像個饅頭,一吃進嘴裏馬上就化了,一下能吃許多也不覺得飽。特別是電視裏的廣告:大人吃大饅頭,小人吃小饅頭,旺仔小饅頭!我覺得特別有趣。”示範的同時,要求孩子圍繞上述兩個問題進行談話。孩子可從餅幹的形狀、原料、吃起來的感覺等方麵來說明有趣的所在,媽媽可在一旁引導補充孩子的談話,使其結構更完整、更連貫。
再次拓展談話的範圍。有趣的餅幹容易引起孩子的聯想。媽媽便引入另一個談話話題:“工人叔叔手真巧,做了那麼多很有趣、很特別的餅幹,如果你是一位工人叔叔,你想發明什麼樣的餅幹?”引導孩子創造性地想像,並能把自己的想像用語言表達出來。
用橡皮泥做各式各樣餅幹或者媽媽做餅幹時讓孩子參與。
在孩子進行創造性想像談話時,父母也可作為一名成員,參與孩子的談話,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的思路,比如媽媽說:“我想發明一種連環畫餅幹,看一頁就能吃一塊餅幹,看完了,餅幹也就吃完了。這樣既能品嚐餅幹又能學到不少知識。”
這是為了教孩子學會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談話,樂意和父母交談學習創造性運用語言話題;
使孩子能圍繞父母的提問,按照談話的結構,用較完整、連貫的語言談論自己的各種經驗;
指導孩子在說話中學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表達。
學會使用連詞
帶孩子去參觀爸爸、媽媽的書房,特別給孩子布置一個兒童圖書角,引導孩子觀看豐富多彩的圖書,激發他們想看、想講圖書的欲望和興趣。
提問孩子:“看這兒有好多什麼呀?動動腦筋想想。我們給這間房子取個名字吧!”和孩子進行簡單的討論,引導孩子說出“書房”一詞。
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看圖書。先示範用連詞“因為……所以……”介紹自己喜歡的圖書。如爸爸拿著一本故事集說:“因為這本故事書的封麵是硬的,不容易壞,它裏麵是彩色的,很漂亮,而且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很喜歡它。”引導孩子盡量用準確的詞介紹自己喜歡的圖書。介紹的話應該包括書的名字和簡單的內容。
可先給孩子講故事或者拿一本色彩豐富、內容有趣的圖書給孩子看,以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他愛惜圖書的意識;同時,父母也應做到愛惜圖書,用榜樣去激勵、感染孩子。
這是為了教會孩子完整地介紹自己圖書的名稱,並在傾聽別人談話時注意學習新詞;培養孩子愛惜圖書的良好習慣;
教會孩子使用連詞“因為……所以……”來表述自己喜愛的圖書。
學習變換傳話稱呼
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玩,開始時,電話鈴響,爸爸扮演遊戲老人,告訴媽媽:“我是遊戲老人,今天我想和你們做一個有趣的遊戲,看誰傳的又快又準確。”然後,媽媽告訴孩子:“剛才,遊戲老人告訴我,他想和咱們做遊戲,看誰傳的又快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