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產婦與保健1
產後保健
產後母體的變化
產後母體變化以生殖器官的複原和乳房的發育最為明顯。還有全身各個器官也在逐漸恢複至正常非孕狀態。
一般外表變化。產婦在分娩後,24小時內體溫可能會高一些,且多汗,尤其在睡眠時和醒後。產婦會大便秘結、尿量增加。
生殖器官。子宮複舊是母體複舊變化完成的標誌。
乳房變化。產後第2-3大,產婦乳房極度膨脹,靜脈充盈,壓痛明顯,此時會分泌少量初乳。
惡露。隨著子宮縮小,惡露的量和色也逐漸發生變化。產後1-3天為血性惡露,以血為主;產後4-7天是漿液性,以宮頸級液為主;產後1-2周為白色惡露,這是反映子宮恢複好壞的主要標誌。
子宮頸。產後子宮頸軟而鬆弛,並且很快恢複其正常狀態。子宮頸口在產後1-2周恢複。
腹壁皮膚受子宮膨脹影響,肌纖維增生,腹壁鬆弛至少6周後方能恢複。
產褥期母體變化
要對產褥期婦女的生理變化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才能有針對性地製定養生保健計劃。
子宮
當胎盤排出後,子宮體即收縮至拳頭大,呈前後略扁的球形,重約1千克,約17厘米×12厘米×8厘米大小。宮底在臍下4~5厘米,產後子宮各對韌帶呈鬆弛狀態,因此極易移位,特別在產後第一天當膀胱充盈時常易將子宮向上向右推移直至右肋下。以後隨著子宮肌纖維迅速變小,水腫充血消退,子宮逐漸縮小。產後第一天子宮底在恥骨上12~15厘米,5天時在恥骨上7~10厘米,12天入盆,在腹部已不能觸及,子宮的重量在產後第一周末減至500克,第二周末減至350克,8周時達正常子宮的重量即60~80克。對於產婦來說,產後要注意觀察子宮收縮情況,產後14天內,子宮收縮時,可從腹壁外摸到又圓又硬的子宮體,同時產婦感到下腹痛。如果子宮收縮不好,則宮體軟而不具體,陰道出血量也較多。要注意宮腔是否有積血。可按摩子宮底,把積血排出。
子宮內膜的變化
胎盤和胎膜從蛻膜海綿層外部與子宮壁分離而娩出。留下來的海綿層則厚薄不一,遺留的蛻膜組織的表麵部分經過玻璃樣及脂肪性變化,然後從惡露中排出,基底部則經過再生而形成新的子宮內膜功能層,在產後10天,宮腔內其他部分均有新生的子宮內膜生長。
胎盤剝離的創麵收縮很快,開始時約直徑75厘米,為一突出的毛糙麵,14天時直徑縮到35毫米,6周後直徑約24毫米,仍稍突出,但表麵不粗糙。
產後最初3~7天為“血性惡露”,量多、色鮮紅、含血液、小血塊和少量壞死的蛻膜組織。以後逐漸變成“漿液性惡露”,其顏色較淡,內含血液較少,但含有大量宮頸和陰道排液以及細菌。產後兩周左右,變成“白惡露”,其內含有大量白細胞、蛻膜細胞、表皮細胞和細菌,呈淡黃色,量少。惡露一般在產後3~4周幹淨,產婦每天要注意觀察惡露的量、顏色和氣味。若惡露色汙或有臭味,都說明有感染情況,必須及早診治。
子宮頸
在分娩結束時前壁較薄,皺起如袖口,鬆弛,水腫,呈紫色,1厘米厚,3~6厘米長,18小時內很快縮短,變硬,恢複正常形狀。第3天時能容2指,12天時僅能容1指,內口關閉,產後4周外口關閉;但頸口形狀由原來的圓形(未產型)變為橫裂型(已產型)。
外陰與陰道
分娩後處女膜因撕裂而成殘缺不全的痕跡,為處女膜痕。會陰受壓迫撕裂或切開,而有充血和水腫,陰道壁粘膜皺壁消失,彈性鬆弛,陰道口張開。盆底周圍組織鬆軟,2~3周後才逐漸恢複。在產褥期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對於內衣、褲、褲杈和床墊要勤洗勤換,月經紙和月經墊要盡可能消毒。開始小便時有刺痛,宜用溫開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外陰。如外陰有傷口者,每次大便後也應進行擦洗;若會陰傷口腫脹疼痛,可用50%硫酸鎂濕熱敷;會陰傷口如已感染化膿,要及時擴創引流,這樣有利於傷口的愈合。
乳房變化
分娩後2~3天乳房增大,變堅實,局部溫度增高,開始分泌乳汁。
開奶宜早,最好在嬰兒出生後1~2小時就進行哺乳。因為通過嬰兒吸吮,刺激乳房,能增加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充盈。如果這時失去哺乳的機會,乳房將明顯增大、變硬,並有脹痛感,但乳汁就會越來越少。為了保證母子的健康,在有些情況下是不宜母乳喂養的,如母親患有嚴重的心髒病、腎炎、肝炎和結核病,或產後出血過多,有嚴重的貧血或急性傳染病。母親不宜堅持喂乳,因為那樣會加重機體的負擔,不利疾病的痊愈,甚至引起嚴重的並發症。若母親患感冒發熱,或喂奶後嚴重嘔吐者,也應暫停哺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妊娠合並心髒病患者,產後1~3天內,由於回心血量增加,仍容易發生心力衰竭,因為哺乳時,脹大的乳房壓迫心髒,更加重心髒負擔,所以不宜哺乳。
在停止哺乳期間,要注意按時將乳汁吸出來,不要使乳房過脹,不然就會反射性地引起乳汁分泌減少或回奶。
泌尿係統的變化
在妊娠晚期瀦留於體內的水分在產褥初期即迅速排出,尿量增加。擴張的輸尿管及腎盂在產後4~6小時內複原,分娩期尤其產程延長時,因胎兒先露的壓迫,膀胱膜充血水腫,水腫如牽涉到三角區,可使排尿困難。產褥期膀胱容量增大,且對內部張力的增加不敏感,膀胱肌肉又無力排空,易發生尿瀦留。另外,會陰的腫痛也能引起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增加排尿困難。預防的方法如下:
一是產後4小時即起床排尿一次,以後每隔4~5小時起床排尿1次,因為定時排尿反射可刺激膀胱肌肉收縮。
二是鍛煉腹肌。產後24小時就起床活動,並逐日增加起床時間和活動範圍,多做抬腿運動、仰臥起坐運動以鍛煉腹肌。
三是宜多喝開水、雞湯,增加尿量,可清潔尿道,預防尿瀦留;但已發生尿瀦留,又要少喝湯水,盡量減少膀胱負擔。
不可忽視呼吸、消化係統的變化
在呼吸方麵,分娩後腹腔壓力的消失使橫膈恢複正常運動,故在孕期的胸式呼吸,現又轉變為腹一胸式呼吸。在消化係統方麵,產褥期胃、小腸及大腸恢複正常位置,功能恢複,但腸蠕動減緩,常有中度腸脹氣。在產褥初期產婦一般食欲欠佳,由於進食少,水分排泄較多,因此腸內容物較幹燥,加上腹肌及盆底鬆弛,及會陰傷口疼痛容易發生便秘。如果有便秘現象,應多食蔬菜,早日起床活動,必要時服輕瀉劑或灌腸。
注意血液循環係統的變化
分娩後,巨大的妊娠子宮施加於下肢靜脈的壓力消除,靜脈血回流增加,以致產後第一天血容量即有明顯增加,紅細胞壓積相應下降。此後血容量即漸漸減少,紅細胞壓積基本保持穩定。在產褥第一周內中性白細胞數很快下降,妊娠末期下降的血小板數在產褥早期迅速上升,血漿蛋白及纖維蛋白數量增加,促使紅細胞有較大的凝集傾向。
腹壁變化
長期受到妊娠子宮膨脹的影響,使肌纖維增生,彈力纖維斷裂以致分娩後腹壁變得鬆弛,腹壁緊張度一般在產後6周左右恢複,皮膚除留下永久性白色妊娠紋外,外觀恢複正常。
產褥期的正常變化
產後6~8周內,除了乳房分泌乳汁外,各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都逐漸地恢複到孕前狀態,稱為複舊。這一段時間叫作產褥期,俗稱“月子”。
產褥期變化最大的是生殖係統。分娩前子宮約重1千克,分娩後子宮收縮,肌細胞縮小,子宮底高度從平臍起每天下降1~2厘米,產後10天進人骨盆,從腹部已摸不到子宮;子宮口關閉,到產後6周,於官恢複到孕前大小,重50~60克。產後幾天內,外陰陰道充血和水腫逐漸消退,骨盆底肌肉、筋膜逐漸恢複張力;分娩時的子宮內膜隨血性分泌物排出,此時再生長一層新的內膜;胎盤剝離麵要6~8周才能修複。
產後6周就可以恢複月經,哺乳母親恢複排卵和行經都要延遲。乳房受神經和內分泌作用開始泌乳。
妊娠期增加的血量通過褥汗和尿液排出。產後血小板和促血凝物質增加,使血液紅細胞易於凝聚,加上臥床時血流緩慢,有形成靜脈血栓的危險。產後膀胱張力低,易發生尿瀦留,擴張的腎盂、輸尿管要在產後4~6周才恢複,容易發生泌尿係統感染。胃、大腸、小腸活動少,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腹壁鬆弛,進食過多時脂肪常在下腹部堆積。
產褥期會陰傷口及子宮內創麵混有血性分泌物易於感染,所以要特別注意產褥期衛生,早起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以加快器官的的複原。
產褥期保健的“三要”
要注意衛生:特別是會陰部及乳房的清潔衛生。每天用稀釋1:2000新潔爾滅液清洗外陰、保護會陰及傷口的清潔,勤換無菌衛生巾。保護乳房及乳頭的清潔,哺乳前後要清洗,哺乳後將餘奶吸空,清洗完畢敷以清潔毛巾及胸罩,以免患乳腺炎。產褥期應照常梳洗、刷牙,可擦浴,勿行盆浴。
要有合理、豐富的營養:產褥婦除自身需要恢複外,還有哺喂嬰兒的重任,因此應當提供豐富、合理的飲食。高熱量每日維持熱量10460千焦左右。以蛋白質、糖、鈣、鐵、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為主,如雞、魚、排骨、牛肉、蔬菜、粥、米飯,多喝魚湯或肉湯(去脂),每日進食5~6次。
要休息與鍛煉相結合。產褥期除晚間睡眠8~9小時外,白天應有2小時的午睡。正常分娩後應鼓勵產婦早下地,對體力恢複有益。此外,每天鍛煉工~2次,每次10~15分鍾。
產褥期保健的“三忌”
忌捂:夏天氣溫高,室溫有時與人的體溫接近或稍高,體弱的產婦及嬰兒容易受熱、中暑,因此不宜關門閉戶、掛窗簾,更不應穿厚衣,將袖口、褲腿係住,蓋厚被等。
忌受風:產後分解代謝旺盛,出汗多,毛孔經常開著。若有穿堂風或電扇直吹,母、嬰易受涼感冒,重則可引起肺炎。產婦可引起關節痛,有時會留下後遺症。
忌用冷水洗:產褥期多汗,毛孔開,用冷水洗手、洗尿布等容易使肌肉、關節酸痛。以溫水為宜。
產後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後24小時
孕婦運動
可在分娩後立即開始這項運動,雖然剛開始做時不會有感覺,但還是要做。這項運動可在床上或坐浴時進行或在排尿時做——收縮而暫停排尿,然後放鬆使尿液排出,重複多次。由於肌肉狀態逐漸恢複,在動作的反複之間,可以做到隻容許數滴尿液排出。
腹式深呼吸法
采取基本姿勢,把手放在腹部,當由鼻子慢慢吸氣時,能夠感覺腹部上升起來;由嘴巴慢慢吐氣時,縮緊腹部肌肉。剛開始隻要做2、3次,以免發生換氣過度的情形(運動過量的征兆,會有暈眩或昏倒、有刺痛感,或視力模糊等現象)。
第二階段:生產三天以後
分娩三天以後可以開始做比較正式的運動,不過,必須確定腹直肌在妊娠期間沒有分離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這種腹直肌分離的情形相當普遍,特別是生有數個子女的產婦身上更為常見,如果未使這種分離先行痊愈的話,即使是極不費力的動作,也會使分離情況更加惡化。向醫師或護士詢問腹直肌狀況,或可自行以這種方式檢查:由基本姿勢躺下,微微抬起頭,伸出手臂在肚臍下摸摸看有無柔軟的團狀,這種團狀便表示有分離現象。
假使有分離的情形,可以做以下運動來加以矯正:采取基本姿勢吸氣,兩手在腹部交叉,用手指把兩邊腹部肌肉聚攏,一麵吐氣,一麵慢慢舉起頭來。然後吸氣,與此同時把頭慢慢放下。重複3至4次,一天兩回。等分離閉合以後,或沒有這種現象時,便可以進行上麵所介紹的抬頭運動、滑腿運動和骨盆傾斜運動。
骨盆傾斜運動:基本姿勢躺下,後腰向地板下壓,同時吸氣,然後吐氣放鬆。剛開始重複3至4次,逐漸增加到12次,然後增加到24次。
第三階段:產後檢查以後
在醫師的同意下,此時可以恢複較激烈的運動,包括散步、慢跑、遊泳、有氧舞蹈、騎自行車或類似活動,可是不要操之過急。產後運動不僅可以使腹部平坦,會陰緊縮,各項運動都有額外的功效:會陰運動可以避免尿失禁、骨盆內脫垂和性交困難;腹部運動可以減少背痛、靜脈曲張、腿抽筋、浮腫等。定期運動還可加速子宮、腹部和骨盆各部位的受損肌肉恢複健康,並減少因缺乏運動可能造成的虛弱狀態。此外,對妊娠與分娩所造成的關節鬆散也具有恢複功效,並且可以預防進一步的虛弱與緊張。最後,還有心理上的收效(可以問一問任何一位跑步者),能夠增強麵對壓力時的應變能力,助你放鬆,因而減少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機會。
產後第一天行動
產婦分娩後不宜馬上回病房,還需要在產房裏呆兩小時左右,以觀察是否出血或有其他異常。在確定沒有問題之後,產婦才可以回病房去。回到病房後,產婦的重要任務就是睡覺,以及吸取足夠的營養以便早日消除因分娩所帶來的疲勞。
如果產後陣痛太厲害,會影響睡眠。實在難受時,應和醫生商量服些鎮靜劑。
為了避免空腹和口渴,產婦可以吃些簡單的食品和喝一些熱牛奶。
剛分娩後,大量水分從尿液中排出,所以尿量這時應該增多。但實際上,大多數產婦這時卻沒有尿意,而且即使有尿意,也很難排出來。為了防止儲尿過多,要進行人為排尿。8小時以上仍未自然排尿時,要做導尿。
產褥第一天,由於剛睡過一覺,疼痛緩解了,一般在產後8小時左右即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步行。
這時乳房會充血腫脹,可由助產士進行授乳指導和乳房按摩的指導,試驗初次授乳。
從這時起,應在床上做子宮按摩。腹帶或緊腰衣對促進腹壁弛緩的恢複,促進子宮收縮等都是很有益的。腹帶應使用4~6周。
產後第二天行動
產褥第二天,產婦已消除了分娩後疲勞,這時嬰兒也要吃奶了。為了母乳能很好分泌,產婦在分娩後第二天到一周的時間,應對乳房進行按摩,因為這個時間按摩,其效果較好。如果天氣較熱還要避免疲勞,才能使母乳充分。
按摩的要領:
(1)用毛巾浸熱水後擰幹,敷在乳房周圍5分鍾。
(2)在乳房周圍,從內向外輕輕按摩。
(3)從乳頭周圍向乳頭方向進行揉搓。
(4)按摩的範圍要更大些。
(5)用5個手指壓住乳暈,作給嬰兒喂奶時的擠壓動作,反複做幾次。
為了促進乳汁的分泌,喂飽嬰兒後,一定要將剩下的奶水擠出來。這也是維持母乳分泌的竅門。
為了使乳汁豐富,產婦特別要多吃蛋白質,如牛奶、蛋、魚、肉、豆、脂肪等,還要多喝水,吃些燉品和湯類。這些都是很有營養的物質,也是很有效的催奶飲食。
為了使產後恢複加快,試著在室內步行以不疲勞為限。一開始陰道分泌物會增多,但不必擔心。一般情況下可開始淋浴了。
產後三至五天的調理
產婦應在產後第3天排便,如果便秘,必須灌腸。
產褥第4天,產婦應開始自己清洗惡露,盡量喂母乳。做剖腹產的產婦現在也可以開始步行了,但不必勉強。另外,應做血檢查。
產褥第5天,有會陰撕裂而縫合的,應拆線,拆線後1~2天不要用力。產婦還應驗尿,測量血壓和體重。
產褥第6~8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