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產婦與保健3(1 / 3)

第三章產婦與保健3

鍛煉

每位產後的婦女都希望自己能保持優美的體形,恢複原來的風采,因此產後鍛煉就顯得十分重要。

生產4小時後,如果身體無異常,就可試著進行一些鍛煉。比較適宜的運動是做產褥操。

產後運動應該慢慢來,不可急躁,並應注意在運動前排尿,排便。吃飯後不要馬上做操。剖宮產的產婦拆線後開始做操。陰道和會陰切開或裂傷的產婦,應等傷口愈合後再做操。

產後鍛煉可改善血液循和胃腸道功能,促進骨盆底部肌肉恢複,加快子宮複原。

大 小 便

產後第一天小便較多,是由於人體將在妊娠間體內得到的額外的液體排泄出去,應盡早自解小便,以免脹大的膀胱妨礙子宮收縮。如果產後6~8小時還不能自解小便可采取誘導小便的方法,如聽流水聲;用熱水袋放在下腹中部或用溫開水緩緩衝洗外陰;坐在盛有60~70℃熱水的便盆上,用熱水熏蒸,這樣都能誘導排尿。

產後有大便時應及時去大便,不要忍著,也不要使勁逼。排便時,用一塊清潔的衛生紗布壓在有縫線的部位。產後第三天如仍未大便,應及時采取措施,如灌腸或口服瀉藥。有痔瘡的產婦要注意防止便秘。喝大量的水和吃高纖維的食物,刺激腸道有利於排便。

不能進行性生活

產後,由於分娩時引起的子宮創傷還有待恢複,陰道粘膜因被撐大變得非常薄,很容易傷害,並且這時子宮口恢複得也不好,關閉不嚴,如果過早地進行性生活,容易引起細菌感染,使月經持久不淨,造成婦科疾病,有時還會造成出血。

分娩2個月以後,如果產婦身體恢複較好,可以進行性生活。但應避免激烈的動作,因這時的陰道比正常時要幹燥,可另外用些潤滑劑。每月性生活的次數不宜過多,以3~5次為宜。

如分娩2個月後還有血性惡露,說明子宮創傷還未完全修複,初次性生活還得延後,直到惡露全部幹淨後才能進行性生活。若初次性生活後惡露再現,應服用抗菌素藥物以防感染。

產後一定要注意避孕以免造成懷孕。大部分產婦在哺乳期間不排卵,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哺乳期間會出現排卵,因此過性生活時一定要采取避孕措施,以免懷孕而做人流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產後的避孕措施,以采用避孕藥膜、避孕套、避孕藥膏為宜。如果兩種用具同時使用,則可靠性會更高。

產後檢查

一般應在產後4~6周去醫院產科做產後檢查。這項檢查有三個目的:

可以提出各種問題,包括感到不安和困擾的各種難題,由醫生給予解答。可以就嬰兒、自己的健康、性生活、喂養、嬰兒的哭鬧、生活規律等多方麵內容和醫生進行討論;

對產婦進行產科和醫學性檢查;

對嬰兒進行生長發育和健康檢查。

在檢查產婦時,會測量血壓、體重,檢查乳房和乳頭,觸摸腹部看子宮是否已恢複到正常大小,還要進行陰道檢查,做宮頸癌細胞切片篩查。如果你大便時感覺膀胱不適或疼痛,要告訴醫生,還應討論避孕問題。做陰道檢查時最適合放入宮內避孕器或隔膜。醫生還會檢查縫合的傷口。

對嬰兒要檢查眼睛、臍帶、生殖器官和皮膚,還要稱體重。對嬰兒的喂養有什麼問題也可以提出來,比如以後一段時間應該注意什麼等等。

產後檢查時,還要訂出嬰兒的免疫接種計劃,例如在8周和12周進行的白百波、小兒麻痹疫苗接種(小兒麻痹疫苗是口服的)。所有的嬰兒都應接受計劃免疫接種,這對預防未來傳染病非常重要,也是預防醫學的重要成就。

產褥期預防產褥感染

產褥感染是指在分娩時或分娩後6~8周內,由於細菌侵入產道引起的炎症。過去它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現今產褥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引起產褥感染的原因,一是致病菌的存在,二是產婦產時、產後存在發生感染的條件。

產褥期預防產褥發熱

凡在分娩24小時後到10天內,有兩次體溫達到或超過38℃時,就稱為產褥發熱。

產婦在產褥期發熱,要問清症狀,仔細檢查身體,才不致誤診、漏診。

產褥期發熱的主要原因

1上呼吸道感染。因產婦產後體質比較虛弱,抵抗力下降,易受外界風寒或暑熱侵襲而發熱。

2乳房脹痛發熱。多由乳腺炎引起,應及時用抗菌素治療,若發現膿腫必須切開排膿。

3感染引起發熱。是由於細菌侵人產道引起的產褥熱。

4體虛貧血而引起的發熱。這種發熱是因產後失血過多而發生低熱。

5泌尿係感染發熱。產婦產後時有畏寒發熱,同時有尿頻、尿急和腰痛等症。產後要預防“沙包肚”

由於妊娠期間,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生長發育,子宮逐漸長大,胎兒足月時的子宮容量比未孕前增長很多倍,隨著子宮纖維不斷增生和伸展,孕婦腹部肌群受妊娠子宮膨脹的影響,腹部肌肉纖維鬆弛,並呈不同程度分離,部分肌纖維損傷較重可斷裂。分娩後,這些受損傷的肌群如果不能很好地複舊,腹部肌肉明顯鬆弛,加之妊娠時脂肪在腹部的堆積,積得腹部鬆弛下墜,膨隆突出,俗稱“沙包肚”。

為了促進產後子宮複舊,使鬆弛和損傷的腹壁肌肉及早恢複,防止產後“沙包肚”的形成,重現少女風采,產婦除應在產後盡早下床活動,堅持做產褥操外,還可同時使用一種名叫“產腹春”的藥腹療帶。在同時佩戴該療帶後,大多數產婦可基本恢複原來的體形,防止產後“沙包肚”的形成。此外,由於該藥療帶由純天然中藥製成,含有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止痛散寒等藥物成分,對產後調補氣血、促進子宮收縮、排盡惡露、促進乳汁分泌、消除麵部斑紋也具有良好作用。

產後要預防中暑

炎熱夏季,尤其在濕度高、居室通風不良時,體弱的產婦很容易中暑。

發現產婦中暑,首先要迅速采取降溫措施,爭取短時間內體溫降至38℃左右,可用冰水(或井水)加酒精泡濕全身,在頭部、腋部、大腿根部放冰袋,用風扇、室內灑涼水、放冰塊降溫,也可同時靜脈點滴,補充體內丟失的液體,血壓低者加用升壓藥物。

避免產後中暑的關鍵在於預防,破除舊風俗習慣,注意居室通風,衣著適度,出汗多時多喝含鹽飲料、吃西瓜等,保持尿液淡黃色,每晝夜尿量在3000毫升以上。服用十滴水、曹香正氣片等。

產後常見症狀及防治

產褥期,母體各係統的解剖和生理變化很大,機體抵抗力也大為降低,尤其是子宮內壁在胎盤掉出後尚留有巨大的創麵,極易感染疾病,加之產婦還要辛勤哺育嬰兒,因此,產婦在產褥期必須加強防病保健。

要防手關節痛

孕婦在分娩後,體內激素會發生變化,其結果會導致關節囊及其附近的韌帶出現張力下降引起關節鬆弛,此時若過多從事家務勞動,或過多抱孩子,接觸冷水,就會使關節、肌腱、韌帶負擔過重,引起手關節痛,且經久不愈。在產褥期,產婦要注意休息,不要過多做家務,要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少抱孩子,避免過早接觸冷水。

應注意生殖器官感染

產婦在產褥期抗病能力差,加上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愈合,細菌極易由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婦女要注意外陰衛生,常用溫水擦洗,但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會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在產褥期切忌同房,在分娩前3個月至分娩後2個月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前即要加強營養,休息好,增加抵抗力。

要預防乳腺炎

產婦除產後抵抗力下降外,其一是乳汁淤積,因為淤積的乳汁最適宜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其二是因產婦乳頭、乳暈的皮膚薄,易導致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

注意在懷孕開始後直至喂奶期間,都要用幹淨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以保持清潔衛生,增強局部皮膚的抵抗力,從而杜絕細菌從裂口進入乳腺而引起感染。在哺乳時要保持乳頭清潔,避免損傷,減少感染途徑。每次喂奶要將乳汁吸空,若嬰兒吸不完,可用吸奶器吸空,不要讓乳汁淤積在乳房中,以減少細菌繁殖的機會。

要預防膀胱炎

產後膀胱的肌肉暫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也主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產婦要切記在產後宜多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要防止髒水流入陰道。

要預防子宮脫垂

在子宮尚未複原時,若過早幹重活,可致子宮脫垂。病後會感到小腹下墜和腰酸,嚴重時子宮從陰道脫出。產婦要臥床多休息。不要過早下床活動,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或走遠路或跑步。

要預防肛裂

產婦易患肛裂的原因主要是飲食。飲食質量高,又精細,容易引起便秘,有的產婦還吃羊肉、薑湯等熱性食物,而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加上產婦臥床休息,活動少,以致腸蠕動減慢,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而過於幹燥、硬結,排便困難,肛裂隨之發生,大便時肛門疼痛甚至出血。

這期間要改變飲食結構,宜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大便量,多吃魚湯、豬蹄湯,以潤滑腸道和補充足夠的水分。

要預防肌風濕

主要症狀是腰肩部發涼,肌肉發緊,僵硬,酸脹不適,遇陰雨天,便更加嚴重。由於此病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故要積極防治。

首先是預防風邪。婦女分娩後,由於出血和體質的消耗,身體的抗病能力下降,若不注意預防風寒,虛邪賊風易乘虛而入,引起肌風濕。因此,婦女分娩後,應注意四時氣候的變化,對虛邪賊風,應注意避之。

其次是注意增加營養。分娩時,出血較多,身體耗損較大,抵抗力下降,極需增加脂肪、蛋白質食品及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再有做紅外線照射或超短波治療。也可根據疼痛部位的大小,將食鹽放入鍋中炒熱,用布包好敷於疼痛處,每天一次,每次20~30分鍾。此外,用電針治療效果也較好。

預防頸背酸痛

產婦在哺乳後,常感到頸背有些酸痛,隨著喂奶時間的延長,症狀愈加明顯,此謂哺乳性頸背酸痛症。

首先是由產婦不良的姿勢引起。一般產婦在給小孩喂奶時,都喜歡低頭看著小孩吮奶,由於每次喂奶的時間較長,且每天數次,長期如此,就容易使頸背部的肌肉緊張而疲勞,產生酸痛不適感。此外,為了夜間能照顧好小兒,或為哺乳時方便,習慣固定一個姿勢睡覺,造成頸椎側彎,引起單側的頸背肌肉緊張,導致頸背酸痛的產生。

其次是女性生理因素與職業的影響。由於女性頸部的肌肉、韌帶張力與男性相比顯得相對較弱,尤其是那些在產前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會計、打字、編輯、縫紉)的女性,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佳,加上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在哺乳時就更容易引起頸、背、肩的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而引發疼痛或酸脹不適。

還有自身疾病的影響。一些產婦由於乳頭內陷,嬰兒吮奶時常含不穩乳頭,這就迫使要低頭照看和隨時調整嬰兒的頭部,加之哺乳時間較長,容易使頸背部肌肉出現勞損而感到疼痛或不適。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頸椎增生等病,也會加劇神經受壓的程度,導致頸背酸痛,以及肩、臀、手指的酸脹麻木,甚至還會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表現。

因此產婦要及時糾正自己哺乳時的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哺乳;在給小孩喂奶的過程中,可以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向左右轉動的動作,夜間不要習慣於單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頸背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平時注意適當的鍛煉或活動。另外,要防止乳頭內陷、頸椎病等疾患,消除誘因。另外要注意頸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電風扇直接吹頭頸部。同時,要加強營養,必要時,可進行自我按摩,以改善頸背部血液循環。

防 中 暑

一些產婦在酷暑盛夏時,關門窗,睡火炕,蓋棉被,加之室內溫度很高,空氣不流通,通風不良,以致產婦體內熱量積蓄,體格虛弱,不能很好散發熱量而造成中暑。發病初期,表現疲乏、頭痛、口渴、胸悶、惡心;嚴重時,神誌不清,狂躁不安或昏迷,甚或抽搐致死。要預防中暑,產婦宜多喝開水,不要蓋得過多;衣服勤換洗,還可用溫水擦身,以協助體內熱量散發;室內要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開“風口”,室內氣溫高時,可在地上灑水降溫。

產後便秘謹防痔瘡

婦女產後由於子宮收縮,直腸承受胎兒的壓迫突然消失,使腸腔舒張擴大,糞便在直腸滯留的時間較長,容易形成便秘,加之在分娩過程中撕裂會陰,造成肛門水腫疼痛等,而易患痔瘡。因此,婦女產後注意肛門保健和防止便秘是防止痔瘡發生的關鍵。

勤飲水,早活動

由於產後失血、腸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飲水,早活動,可增加腸道水分,增強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注意飲食保健

少食辛辣、精細食物,多食粗纖維食物。一些婦女產後怕受寒,不論吃什麼都加胡椒,這樣很容易發生痔瘡。同樣,過多吃雞蛋等精細食物,可引起大便幹結而量少,使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較長,不但能引起痔瘡病,而且對人體健康也不利。因此,產婦的食物一定要搭配芹菜、白菜等纖維素較多的食品,這樣消化後的殘渣較多,形成的糞便軟,大便時易排出。

注意清潔衛生

勤換內褲,勤洗浴,不但保持了肛門清潔,避免惡露刺激,還能促進該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預防外痔。

早排便,早用開塞露

產後應盡快恢複產前的排便習慣。一般3日內一定要排1次大便,防止便秘。產後婦女,不論大便是否幹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開塞露潤滑糞便,以免撕傷肛管而發生肛裂。

產後骨盆疼痛的防治

產婦分娩時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姿勢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或者骨盆某個關節有異常病變,均可造成恥骨聯合分離或骶髂關節錯位而發生疼痛。此外,在韌帶未恢複時,由於外力作用如懷孕下蹲或睡醒起坐過猛,過早做劇烈運動,負重遠行等,均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表現在陰阜處或下腰部疼痛,並可反射到腹股溝內側或大腿內側,也可向臂部或腿後反射。

一般來說,此病過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一年左右),疼痛會自然緩解,如果長期不愈可用推拿方法治療,並可服消炎止痛藥,既可減輕疼痛,又可促進局部炎症吸收。預防時應注意:

患有關節結核、風濕症、骨軟化症的婦女應在懷孕前治愈這些疾病,然後再考慮妊娠。懷孕後,多休息,少活動,但不能絕對靜止不動,不要做過分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鍛煉,但可適當做一些伸屈大腿的練習。盡量避免腰部、臀部大幅度地運動或急劇的動作。

產後避免過早下床或在床上扭動腰或臀部。

要預防產後腰腿痛

此病是因骶髂韌帶勞損或骶髂關節損傷所致。

產後休息不當,過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產婦妊娠時鬆弛了的骶髂韌帶不能恢複,造成勞損。

產婦分娩過程中引起骨盆各種韌帶損傷,再加上產後過早勞動和負重,增加了骶髂關節的損傷機會,引起關節囊周圍組織黏連,妨礙了骶骼關節的正常運動。

產後起居不慎,閃挫腰腎,以及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隱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誘發腰腿痛,經產後更劇。

產後腰腿痛,多以腰、臀和腰骶部酸痛日夜纏綿為主,部分患者伴有一側腿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內側或外側。有的可伴有雙下肢沉重、酸軟等症。

婦女在產期要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勿過早久站、端坐、負重或勞動;避風寒,慎起居,每天堅持做產後操,可有效地預防產後腰腿痛。

緩解產後尿瀦留

產後尿瀦留的發生,是因為分娩過程中子宮壓迫膀胱及盆腔神經叢,使膀胱肌麻痹,運動遲緩無力;產後盆腔內壓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內淤血;加上產程過長引起體力的大量消耗,而導致排尿困難,給產婦帶來痛苦。需要采取的方法:

產後4小時即應主動排尿。如果排尿很困難也應每3~4小時做一次排尿的動作,這樣,有利於鍛煉膀胱逼尿肌和腹肌的收縮力。

常用溫開水衝洗外陰、尿道,做排尿動作時可聽一些流水聲音(或用錄音機放送)刺激大腦皮層,可起疏導排尿作用。

每日做3~4次仰臥起坐,每次重複做10~20次,可加強血液循環,解除盆腔瘀血,改善膀胱和腹肌的功能。

用熱水袋敷小腹部,可刺激膀胱收縮並有利於局部血液循環。

在有尿意而不能排出時,可用拇指按壓關元穴,持續1分鍾便可排尿。

用針炙治療,取會陽、中膂俞、秩邊、以及中極、關元、油骨等穴,再加以電針,通至1~2次,即可有效。

要預防陰道鬆弛

在未生育時,兩性交合很緊貼,陰莖進入陰道時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但生育後就完全不同了,陰道顯得很寬鬆,夫婦雙方都會產生一種交合不夠緊貼的感受。這種情形可能影響性生活的和諧,造成丈夫的不滿足及妻子的性壓抑,甚至可能使夫妻關係破裂。

產後陰道鬆弛的關鍵是恥骨、尾骨肌功能的下降。恥骨、尾骨肌是提肛肌群中作用範圍最廣的肌肉之一,它能托起盆腔內髒,保持盆尾陰部軟組織張力,它和近端尿道壁括約肌相互交錯,還伸延進陰道括約肌的1/3,因此,它能收縮直腸下端和陰道,完善排便動作及陰道“緊握”功能。當兩性交合時,恥骨、尾骨肌開始“工作”,陰道收縮,“緊握”陰莖,使兩性結合更加完全、幸福。由此可見,防治產後陰道鬆弛,是要注意鍛煉恥骨、尾骨肌的功能。方法如下:

常做“提肛功”

即吸氣時用力使肛門收縮,呼氣時放鬆,反複20~30次,隔1~2分鍾再進行一次,每天清晨鍛煉5~6次,日間鍛煉2~3次,鍛煉時可采用慢速收縮、快速收縮或兩者交替進行。

可練國外的“蓋格爾操”

首先是“開關水龍頭”患者坐在馬桶上,兩腿分開,開始排尿,中途有意識地收縮陰部肌肉,使尿流中斷,此時感到在收縮的肌肉就是PC肌。如此反複排尿、止尿,排尿、止尿,就像反複開關水龍頭一樣。

波浪狀操練與收縮坐在椅子上,由後向前緩慢地收縮PC肌,在收縮狀態下,從1數到10,然後,由前至後逐漸放鬆。此時,腦子裏可以想像海邊的潮水,漸漸漲潮又漸漸退潮,反複操練,反複體驗。

再有結合墊上或床上運動鍛煉腰腹、臀腿肌肉。即仰臥床上,以頭部和雙腳為支點,抬高臀部,同時收縮PC肌,放下臀部,同時放鬆PC肌。反複數次。這樣做,可使腰腹臀腿肌與PC肌都得到有效的鍛煉,提高PC肌的活力。

產後血暈

此指產婦分娩以後,頭暈眼花,難以起坐,昏倒榻下,或心下滿悶,惡心嘔吐,心煩不安,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

本病的發生是由於產後失血過多,營陰下奪心神失養,所致不省人事。此外,產後惡露不下,瘀血上攻擾亂心神亦可致頭暈。

在治療上,若屬於血虛氣脫型,症見產後失血過多、質稀,暈眩,心悸,煩悶不適,昏迷,手涼肢冷,冷汗淋漓,麵色蒼白,舌淡無苔,脈微欲絕。治宜益氣固脫,用獨參湯,即人參15~30克煎湯,溫服,一日二次。

若產後血暈屬血瘀氣閉型,症見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陣痛拒按,心下氣滿,神昏口噤,牙關緊閉,雙手握拳,麵色紫暗,舌暗苔少,脈澀,治宜行血逐瘀,可用奪命散,藥用沒藥3克、血竭3克,煎湯溫服,一日二次。

產後痙症

產後發生四肢抽搐,頸背強直,甚則口噤,角弓反張。

主要是由於陰血虧虛,即產後失血、失津、營陰耗損,津液虛竭,筋脈失養,而致筋急抽搐。此外,感染邪毒後亦可致筋脈拘急發痙。

若產後痙症屬陰血虧虛型,症見驟然發痙,頭項強直,牙關緊閉,手足抽搐,麵色蒼白,舌質淡紅無苔,脈虛細。治宜滋陰養血,柔肝熄風,可用三甲複脈湯:白芍15克,阿膠10克,龜板15克,鱉甲15克,牡蠣(先煎)30克,麥冬15克,幹地黃15克,火麻仁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若屬感染邪毒,症見肌肉痙攣,頭項強痛,牙關緊閉,身熱惡寒,甚則角弓反張,麵呈苦笑,舌黯紅,苔薄黃,脈弦。治宜解毒鎮痙,理血祛風,宜用攝風散,藥有:赤腳蜈蚣半條,鉤藤7.5克,朱砂、僵蛋(焙)、蠍尾各3克,麝香025克;上藥共研細末,每服0.25克,用竹瀝調服。

產後發熱

在產褥期間,產婦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

感染邪毒

由於產婦生產時,接生用具消毒不嚴或產褥不潔,邪毒乘血氣正開而入,正邪相爭而致發熱。

外感

由於產後失血傷氣,血脈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而致風、寒、暑、熱之邪乘虛而入,營衛不和而發熱。

血瘀

產後惡露不暢,瘀血阻滯,氣機受礙,鬱而發熱。

血虛

產後失血,陰血暴虛,陰無所附而浮於外而發熱。

食滯

即產後脾胃虛弱,飲食失節,脾胃運化無力,食滯申焦,鬱而發熱。

若屬感染邪毒,症見產後寒戰高熱,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多或少,色紫暗穢臭如敗醬,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數有力。宜用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法,用解毒活血湯,藥用:連翹6克,葛根6克,柴胡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紅花15克,枳殼3克,甘草6克;水煎,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若屬外感所致發熱,又要分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熱三種:

一是外感風寒。症見產婦惡寒發熱,頭痛,腰背酸痛,流涕無汗,鼻塞聲重,痰稀而白,舌苔薄白,脈浮等。宜養血祛風解毒,用荊防四物湯加減。藥有:荊芥6~9克,防風3~6克,川芎3~6克,當歸9克,白芍9克,地黃15克;水煎服,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是外感風熱。症見產後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痰黃,咽痛,口幹而渴,微汗出,舌尖、邊紅,苔薄白,脈浮數。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銀翅散加減,藥有: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荊芥12克,淡豆豉15克,薄荷18克,淡竹葉12克,牛蒡子18克,苦桔梗30克,生甘草15克,煎湯時加鮮蘆根30克;一日一劑,水煎服,分二次服。

三是外感暑熱。症見由於產褥正值盛夏之時,發熱口渴,心煩汗多,頭目不清,胸悶惡心,體倦乏力,舌淡,脈虛數。宜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氣湯。藥有: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一日一劑,水煎服,分二次服。

若屬血瘀所致發熱,症見產婦寒熱時作,小腹疼痛拒按,惡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挾塊,口幹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澀。宜用活血化瘀法,用生化湯加丹皮、丹參、益母草,藥有:全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炮薑6克,炙甘草6克,以黃酒服藥。

若屬血虛所致發熱,症見產後失血較多,低熱纏綿,自汗,惡露量少色淡、質稀,腹痛隱隱,頭暈眼花,心悸少寐,舌淡紅,苔薄,脈虛微數。宜用養血益陰、清解虛熱之治法,用八珍湯,藥有:人參6克,白術9克,白茯苓9克,當歸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9克,炙甘草3充,加生薑3克,大棗3枚;水煎服,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若屬食滯所致發熱,症見產後身熱,時發時止,不思飲食,食入不舒,吞酸噯腐,脘腹脹滿,嘔惡嘔瀉,舌厚苔膩,脈濡滑。宜用健肝和胃、消導化滯之治法,方用保和丸,藥有: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90克,茯苓90克,陳皮30克,連翹30克,萊菔子30克;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溫水送下,水煎量為十分之一。

產後惡露不絕

產後惡露持續20天以上仍淋漓不斷者。稱產後惡露不絕。病因如下:

氣虛

素體虛弱,因生產失血耗氣,或產後操勞傷脾,脾氣虛弱,衝任不固,血失統稱則惡露不絕。

血熱

素體陰虛,產時又耗血失血,或又因產後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或肝氣不舒,鬱久化熱以致熱伏衝任,迫血妄行。

血瘀

產後胞脈空虛,寒邪乘虛入胞,與血相搏成瘀,或胞衣殘留,影響衝任,惡血不去,新血難安,血不循徑則惡露不絕。

若是氣虛所致惡露不絕,症見產後惡露量多不止,色淡質稀,無臭氣,小腹空墜,神疲肢倦,短氣懶言,麵色蒼白,舌淡苔白,脈緩弱。宜用補氣攝血之治法,方用補中益氣湯,藥有:黃芪15~20克,炙甘草5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術10克;一日一劑,分二次服,水煎服。

若是血熱所致惡露不絕,症見惡露過期不止,血量多,色深紅,質黏稠,有臭穢氣,口燥咽幹,大便燥結,麵色潮紅,舌質紅,少苔,脈虛細而數。宜用養陰清熱止血之治法,方用保陰煎,藥有:生地、熟地、白芍各6~9克,山藥、川續斷、黃芩、黃柏各4.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若是血瘀所致惡露不絕,症見產後惡露淋漓,澀滯不爽,量時多時少,色紫暗,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帶有紫點,脈弦澀。宜用活血化瘀止血之治法,可用生化湯,藥有:全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炮薑6克,炙甘草6克,水煎後黃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