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懷孕八個月(3 / 3)

胎兒在母親體內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大約在6周左右,就可在孕婦的腹部觸摸到胎兒。

妊娠26周前因羊水相對較多,故胎位不固定,26周或以後可用手法來測定,共分四步:

(1)目的是檢查子宮底部的胎位,檢查者站在孕婦的右側,雙手在子宮底部交替活動,以了解胎位。胎頭的特點為圓、硬、浮球感;臀位的特點較軟、無浮球感、不很圓;有時有伸腿的動作。

(2)目的是檢查子宮左、右兩側的胎位。以一手向對側推孕婦的腹部,用另一手觸摸胎兒部分,胎兒脊背為平坦麵;再推向對側腹部,換另一手觸摸胎兒四肢及手、腳等不平坦部分。

(3)目的是查明恥骨聯合上的胎兒部分是頭或是臀。

(4)目的是查明胎兒的先露部是否已入骨盆,檢查者麵向孕婦的足部,以兩手交替摸清先露部。

胎頭朝上的臀位

胎頭朝上,胎臀朝下的胎位叫做臀位。它屬病理性胎位。

臀位兒的下肢可呈各種姿勢:兩下肢盤屈在臀部前方者,稱其“全臀”或“完全臀位”;兩下肢直伸向頭端者,稱為“伸腿臀”或“單臀”;胎兒一足或雙足伸向母體陰道方向者,叫“足位”。

經產婦的腹壁鬆弛或羊水過多,胎兒在宮腔內可自由活動,易發生臀位;初產婦腹壁過緊,羊水少,子宮畸形,雙子宮,均可影響胎兒的自然回轉也可形成臀位;腦積水、無腦兒、前置胎盤、骨盆狹窄及骨盆腫瘤等影響胎頭入盆等,也易形成臀位。

臀位分娩時,先娩出下肢及臀,胎體中最大,最重要的頭部最後娩出,不像頭位分娩時胎頭經產道擠壓可變長(變形),顱骨重疊縮小胎頭體積,以利通過產道。在臀位分娩時則無此適應性變化。因此,同一骨盆,體重相同的頭位兒可順娩,若為臀位,胎頭娩出時極有可能發生困難,尤其骨盆狹窄者,即便是胎臀與肩部娩出後,胎兒頭部,尤其下額部也易卡在骨盆腔內,嚴重者活活將胎兒憋死。

臀位兒自然分娩的幾率小,大多需助產人員將其牽出,助產過程中有發生胎兒肢體骨折、頭顱骨折、頸椎脫位、脊髓損傷、窒息、顱內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因此,妊娠期間應定期做產前檢查,妊娠30周(7個半月)發現臀位,應及時糾正。

一般采取胸膝臥位的方法糾正。胸膝臥位時,孕婦應將前胸貼近床麵,盡量抬高臀部,膝關節成90度角與床相接,晨起與睡前空腹時,各做15~20分鍾。

經胸膝臥位姿勢治療1~2周後,胎位仍未轉正時,可用針刺至陰穴(小腳趾甲緣外二分處)的方法轉胎。如仍無效,也可在醫生指導下,行手法轉胎術——“外倒轉術”,經腹壁將胎頭推向骨盆。待胎位矯正後,用腹帶布將腹部包紮起來,以防胎兒再轉位。外倒轉術後,孕婦應認真自數胎動,若發現胎動極其活躍或胎動減少、變弱,均應立即就醫。因在胎兒轉位時,有可能將臍帶繞在胎體某部,甚至勒住頸部,導致胎兒缺氧,出現胎動異常。

臀位經陰道牽引助產娩出者,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如有下列指征者,應考慮剖宮產術。

骨盆狹窄,胎兒較大者;高年初產,胎兒珍貴者;軟產道及子宮畸形者;早破水或產程進展緩慢者;產程中發現胎心變快、變慢、變弱或不規律,或臍帶脫垂胎兒仍存活者;臀位胎兒之胎頭極度仰伸——“望星式”,如強行陰道分娩,可引起胎兒嚴重的脊髓損傷,故也以剖宮產為宜。

臀位孕婦臨產後,要保證充足的休息,不要隨意下床活動,特別是在破膜後,更要注意以避免臍帶脫垂。

胎兒橫位的危險

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成直角者,醫學上稱之為橫位。橫位也屬於一種病理性胎位。

橫位而是由於骨盆狹窄,前置胎盤阻礙胎頭入盆,或經產婦腹壁鬆弛,或馬鞍形子宮、雙胎等所致。

橫位比臀位分娩的危險性還大,隻有妊娠不足月的小活胎或已經浸軟、折疊的死胎才有經陰道娩出的可能。否則,是無法經陰道生出來的。這好比拿著棍子過門口,門口雖寬,棍子雖細,隻有順著才能拿過去,如果橫著拿,則棍子必卡在門框上,若強行通過時,則不是弄折棍子,就是撞破門框,“兩敗俱傷”。橫位經陰道分娩的結局與此雷同,多發生母體子宮破裂與胎兒死亡。因此,橫位為足月無畸形的活胎者,以剖宮產最為安全。

若橫臨產後,孕婦和家屬堅持不同意剖宮產者,可在乙醚深度全麻下,行“內倒轉術”——術者伸手入宮腔,牽出胎足,將胎兒轉成臀位後助娩。

若產婦來院就診時,胎兒已死,可行“斷頭術”,先拉出胎身,然後再取出鋸斷的胎頭。

橫位者,尤其孕期未發現的“忽略性橫位”,產婦發生了宮破裂、大出血、感染及胎兒肢體娩出陰道外、臍帶脫垂及死亡者發生率相當高,定期進行孕期檢查,可避免上述意外。

預防胎位不正的方法

從懷孕第一天起有些婦女就整天提心吊膽,擔心腹內的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其實掌握了一些胎兒發育的狀況依據就不必過分憂慮。

胎兒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一般在妊娠早期生長發育最為迅速,妊娠中期增長相對穩定,妊娠晚期則增長緩慢,到了出生前一周左右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可以通過孕婦的生理指標來推測胎兒的生長情況。

首先可以通過測量子宮底的高度(即從子宮底至恥骨聯合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胎兒身長的發育情況。一般情況下,當妊娠16周時,宮底約在恥骨及肚臍的中央部位;當20~22孕周時,宮底基本上達到臍部;32孕周時,宮底則達到劍突下2~4厘米處。過分超過或明顯落後於相應指標時,則顯示胎兒發育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查找原因。

其次,可以通過檢查孕婦體重的增長情況來監測胎兒體重的增加是否正常。懷孕期間,孕婦體重增長的平均值應為10~12千克。其中胎兒約為3千克,胎盤約06克,羊水約08千克,一共約45千克。其它如子宮、乳房、血液、水份等約增加55千克,共計10千克左右。在34~38孕周時,孕婦的體重每周平均增加05千克。妊娠後期平均每周增加03~035千克,如體重增加過快,則有可能出現水腫。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監測胎動情況來判斷胎兒發育是否正常。一般正常胎兒l小時胎動不少於3~5次,12小時共約30~40次。可以早、中、晚各測1小時,之後將這3個小時的總數乘以4,即得12小時的胎動數。若小於10次,則顯示胎兒出了問題,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糾正胎位不正的方法

多數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都是正常的,但也有少數屬胎位不正,約占5%,常見的不正胎位有枕橫位、枕後位、臀位;也有因胎頭俯屈程度不同的異常頭先露,如額先露、麵先露,以及橫位、複合位先露等不正胎位,但比較罕見。

有些胎位不正是可以糾正的,如枕橫位、枕後位、臀位、橫位等。一般橫位應隨時發現及時糾正;臀位在妊娠7個月後糾正;枕橫位則需在臨產後宮口開大到一定程度或接近開全而產程受阻時再糾正。

妊娠30周前,大部分胎兒為臀位,30周後多數可自動轉為頭位。故即使是臀位,也沒必要在30周前糾正;30周後仍為臀位或橫位者,是需要糾正的。

糾正胎位可采用胸膝臥位,艾卷灸至陰穴和三陰交穴、激光穴位治療、手法倒轉、側臥位等方法。以上方法均為產前應用。若臨產後胎位仍無變化,可在消毒情況下采取陰道內手轉胎頭或內倒轉術。

產前糾正胎位要持之以恒,手法倒轉胎位等要做到動作輕柔,以免用力過大傷及胎兒和孕婦。

膝胸臥位糾正胎位

妊娠30周前,對於胎位是否屬於臀位可以不必管它,但30周以後,如仍屬臀位,可利用膝胸臥位方法來糾正。此法藉胎兒重心的改變及孕婦橫隔阻力,增加胎兒轉為頭位的機會,7天為一療程,如沒有成功可再做7天,有效率60%~70%,少數孕婦在做膝胸臥位時出現頭暈、惡心、心慌,不能堅持,則需改用其他方法糾正胎位。

分娩後子宮韌帶鬆弛,仰臥過久,子宮因重力關係容易向後倒,如不糾正,日後可引起腰痛、痛經、月經流向腹腔。從產後10天開始做膝胸臥位,每日2次,對於預防子宮後傾位有一定意義。

臀位自行矯正胎位

“臀位自行矯正法”是一種簡便有效的糾正胎位的方法,其有效率可達92%,它的做法是這樣的:

孕婦平臥床上,腰部墊高20厘米(1~2個枕頭),雙小腿自然下垂在床沿。每日早晚各做1次,每次10~15分鍾,3天為一療程。

在做臀位自行矯正法時要注意:矯正方法安排在妊娠30~34周內效果最好;矯正宜在飯前進行,矯正時要平靜呼吸,肌肉放鬆;墊子應柔軟、舒適,高度適中;如出現陰道流水、流血或胎兒心音突然改變(有條件者可監聽),應停止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