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席卷一方(1 / 3)

自玄祖皇帝司馬廣繼位以來,任用弄臣,寵信伶人。大興土木,填充後宮。朝野上下,貪腐成風。其子穆宗元,更有甚者!興龍陽之好,縱後宮荒淫。期間外戚專權,買賣官職。挪用公款,圈地私用。外邦犯境而不治,列強威壓而現疲勢。致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時有太平真人得道,高舉義旗反之。

話說太平真人在涼州徽城起事。不過半載,席卷半大個涼州。此事傳至京都,震驚朝野。這日朝上,皇帝召見重臣於文德殿,商議對策。

那大殿!璀璨金光琉璃瓦,琳琅滿目不絕斷。簷下鬥拱密集,房梁之上和璽彩畫。門窗上有菱花格紋,下麵浮雕雲龍。正脊之外,八條岔脊。上麵裝飾八十八路仙禽走獸。殿內共鋪二尺方長金磚四千七百八十一塊。居中正是九龍金漆寶座,兩側四對陳設,寶象、角端、仙鶴、香亭。

文武朝臣各列兩班,文東武西。文臣頭頂烏沙,武官冠武冠。均衣降紗袍,阜緣白中衣,佩玉,垂組綬、大帶、獸頭鞶、皂皮屢。殿上寶座,穆宗皇帝冕服冕冠,冕板上前後各墜十二排玉製朱紅冕旒。冕冠兩側穿插一直玉笄,以與發髻栓接。兩側係絲帶,下頜係結,兩側加充耳。冕服以玄上衣,朱色夏下裳,蔽膝、佩綬、赤舄,此處不再多提。

皇帝正襟危坐,麵色凝重。眉頭緊鎖,問眾位臣工:今有賊人起勢,為禍一方。列位國之棟梁,有何良策?

門下侍郎高發啟奏:涼州之患,實屬當地州、府、軍、監無能。今臣保舉一人,可平此亂。

這高發乃是朝中重臣,兩朝元老,恒路二十四年進士,曆任洪州之地府州,漕司等職位。天品元年官居此位,領大學士。年近六十而麵色紅潤。鶴發童顏,略顯發福卻是光彩熠熠。

皇帝甚喜,問道:愛卿所言何人?

高發答道:此人名為李牧,恒路四十三年武舉登科。涼州許伯府奉事,時任校尉。後青州兵變,隨州軍平亂有功,來到朝中曆任軍職,後著為侍衛親軍馬軍司。其人驍勇善戰,通曉兵法,且對涼州甚為熟識。何不撥他兵馬,使其平亂。

“啟奏皇上,臣以為不妥”

隻見武班當中走出一人。步伐是穩重如山,留的一縷清髯。相貌魁宏,此人乃是都尉荀賀。皇帝一看,問道:愛卿有何異議?

荀賀言道:涼州之事,本來動搖國本,須當從嚴治理,微臣不才,願領兵前往,以決後患。

皇帝一時也無法定奪,便喚樞密使:此事當問樞密院。

那樞密院掌事肖麗清本是外戚。與弟肖麗鶴,妹肖麗君本是遊離各地的草台班子。後來流落京都,恰逢皇帝微服出巡。看上這三兄妹皆是可人兒,便招進了宮。這三兄妹本事大,伺候的皇帝舒心。給了肖麗清重職,封了肖麗君貴妃,那肖麗鶴是皇帝的最愛,為博一笑,不惜夜夜與其共享妃嬪。這兄妹三人雖然隻手遮天,但長兄性格懦弱。且知朝中有派別之分,加之總想揣摩聖意,早就沒了主意。隻是說:二位大人所言皆有理。

皇帝一番思索,最終決議以荀賀為將,李牧為輔。另撥文臣武將數名,加禁軍之人,浩浩蕩蕩領兵二十萬人去了。

話說此時涼州新博、永吉、安澤、秀成皆已被太平道人占領。涼州之地隻剩許伯府和寬甸以及周邊諸鎮尚未失守。卻問何方神聖有得這般能耐?原來那太平道人本是樵夫,砍樵之時受到神仙點化,得到黃道天書。於深山山中修煉得道。呼風喚雨,點石成金。可令地動山搖,能控飛禽走獸。時值新博常年旱澇,百姓顆粒無收。官府不予賑濟,反苛加賦稅。方圓百裏,慘慘戚戚。真人見此狀,開壇求雨。天空中陰雲密布,隱約見得神龍吐雨。久旱甘霖,百姓歡呼雀躍。眾生為拜真人,修葺道觀。真人日夜為信徒講道,說天地萬物,道宇宙洪荒。天下名士,武林豪傑皆慕名而來,拜入門下。三年兩載,弟子已過萬人。新博太守餘升恐日久生變,使人滋事。真人義診之時,有人不愈而亡,實為嫁禍。官府借機欲焚燒道觀,驅散門徒。眾人不讓,便開殺戒。真人命布八卦奇陣,僅以觀中百人鬥過兵丁三千,嚇得那餘升等人棄官而逃。去投永吉。新博百姓及黃道門徒擁太平真人起勢,各方來投攏共五萬餘人。得道修為,驍勇善戰者亦有百人,各路分派。亦有能言佼佼者,四散各地,聚天下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