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畫(2 / 3)

整理,顏色基本完成後,最後再根據畫麵的需要,局部用色或墨勾一次,如頭發、眼後等。

中國寫意人物畫技法

因性別與年齡的不同,畫法也略有不同。一般的畫法是頭部可用濃墨,也可用淡墨,也可濃淡並用,這要依據具體人物與環境而定。在勾勒麵部與五官時,可按結構,也可略微結合一定的明暗關係來處理。勾畫後,可稍以淡墨渲染,如眼角、眼眶、鼻底、嘴角、唇中線、下巴等處,渲染以少為好,不要留筆觸。

人物的手、足較為難畫,尤其手更難一些,畫時隻要抓住指尖、指中關節及基部關節等處的基本形,手指就可畫好。同時注意性別、年齡、質感的不同。如女性的手,柔軟而有彈性,男性的有力、沉厚。腳的畫法,基本上同手的畫法一樣,但用筆可比手更粗實些。

衣服畫法,淺色衣服,用勾勒法。深色衣服,用沒骨潑墨法。用勾勒法時,較薄織物,用線可略細些,堅挺些;較厚織物,用線較粗壯些。這樣可表現出不同質感。要注意表現結構的衣紋。不是結構衣紋,可大量省略,同時要注意衣紋的組合與疏密關係。

著色,以墨為主,以色為輔。人物畫的色彩,基本上用濃淡的固有色。女性以朱磦為主,男性以赭石為主,麵色白些的可適當調粉。寫意人物著色,一般情況下,水分宜大些,色彩淋漓滲化,使色墨融為一體。

中國山水畫的技法

唐朝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唐末、五代、北宋時期,山石才有皴,這是山水畫一大發展。前人對自然界的山石經過長期的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麵關係的造型手段——勾皴方法;經過曆代畫家的藝術實踐,這些方法又在不斷發展充實著。傳統的華法種類繁多,常見的皴法有:披麻皴、折帶皴、米關皴、斧劈皴、拖泥帶水皴等。勾皴的用筆可分為中鋒、側鋒、逆鋒。要注意穿插交錯,疏密聚散,長短曲直的變化。擦是不帶筆觸的皴,在用筆時,要注意虛實關係處理,並增強山石的“厚重”感。點的用筆要注意節奏,要有大小,快慢,橫豎的變化。染,可以用淡墨染,也可用淡彩染,要做到墨不傷筆,墨不礙色,色不得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但在實際作畫中,也不能過於機械地照此程序去做。畫法步驟往往是交替進行的。應以所要表現的物象特盧為依據,靈活地進行畫麵處理。

中國工筆花鳥畫技法

起稿,先以木炭條定出大的運動線、簡略的布局安排以及結構處理,後以鉛筆詳細地畫出各局部的具體結構與動態,要交割清楚,不可含糊。鉛筆稿按正稿要求勾成重墨線,然後把鉛筆線擦掉,即為底稿。製正稿時,將熟絹或熟宣紙蒙在底稿上。用宣紙輕輕擦一擦,以便容易落墨。一般情況下,淺色花以淡墨勾,深色花及葉子均以重墨勾。分染時可用兩支筆,一支蘸色,一支蘸水,分染要適當留出空白處,以顯示下一步驟統染的顏色。如染遍數較多,中間可夾染一次膠礬水。罩染也稱統染,一般情況下,把所需要的色調好,要輕、要勻,染的次數不宜過多,最直反複塗抹。整理,它主要是收拾畫麵,調整關係,其中包括點花蕊。工筆勾染的點蕊,一般叫“立粉”。花蕊的顏色要濃,點的粉要立得住。點蕊的原則是淺色花配深色花蕊,深色花配淺色花蕊。其目的在於造成色彩的明度反蓋,起到點睛的作用。

中國寫意花鳥畫技法

一般情況下,寫意畫采用先墨後色的方法,即先用墨來畫,再賦色完成。深顏色的花,可用顏色直接畫。淺顏色的花,可以先勾墨筆,然後賦色。枝幹用筆就需要不同的筆法處理。草木柔軟嬌嫩,宜用中鋒。蒼老枝幹挺拔蒼勁,宜用側鋒或逆鋒。葉角有互生、對生、輪生之分,形狀有大小、寬窄、長短、多少的不同。故畫葉時,要根據葉的生長規律和結構。可以用墨畫,也可以用顏色畫,同時也可以色、墨混合畫。

寫意畫鳥,大多采用以墨或色直接點染,或者用墨打好底色而後著色的方法。其步驟,可先從頭部畫起,再依次畫背、翅、尾、胸腹、爪。也可先從背部畫起,再畫翅、尾、胸腹,最後畫頭部,再添畫爪子。

中國畫的用筆技法

我國製筆的選料、有柔弱強健不同;筆頭的製法,有長短胖瘦之各異,故在書畫時各有特色。羊毫圓細柔順,含水量強,筆鋒出水慢,運用枯墨濕墨,有其特長,作畫時,調用水墨顏色,變化複雜,非他毫所及。紫毫、鹿毫、獾毫強勁,含水量稍差,筆鋒出水快,調用水墨顏色,較單純,易平板。

學者可依各人習慣與畫種不同,選擇其適宜者用之。執筆要指實掌虛,筆在指間,可使筆鋒上下左右,靈活自如。並須懸肘運筆,則全身之氣。可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達筆鋒,則全身之氣力,可由筆鋒而達紙麵,由紙麵而達於紙背。

運筆要點與點相聯,畫與畫相聯。點與點聯得密些,即積點成線集點成麵之理。點與點聯得疏些,遠近相應,疏密相顧,正正斜斜,繽紛離亂,而成一氣。線與線聯得密些,即成線與線相並之密線和線與線相接之長線。線與線聯得疏些,如老將用兵,承前啟後,聲東擊西,不相幹而相幹,縱橫錯雜,而成整體。使畫麵上點點線線,一氣嗬成。

中國畫的用墨技法

墨不是單純的墨色。它有極其豐富的墨色變化和表現力。我國古代繪畫,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為主色,故稱丹青。唐宋以後,漸向水墨發展,而達以墨為繪畫之主彩。如墨之煙質不精良,製工不純利,雖有好紙筆,在能手運用之下,亦黯然無光,難出佳品。用墨要注意兩點:一是“研墨要濃”。二是“所用之筆與水,要清淨”。以清水淨筆,蘸濃墨調用,不會出現灰暗無彩的毛病。畫家用墨難於用筆,我國繪畫,由魏晉以至隋唐,均以濃墨線為主、吳道子作人物山水也是如此。自王摩潔,始用渲淡,王洽始用潑墨。然而筆為畫之骨,墨為畫之肉,有筆無墨非也。有墨無筆亦非也。畫家以筆取氣,以墨取韻,以焦、積、破取厚重。破墨須在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潑墨須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然而必須注意潑墨、破墨、積墨三者的聯合應用,方能神而明之,變化萬端。

中國畫的用色技法

我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繪畫的紅黃藍為三原色不同。謝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不同的色彩賦有不同的感情,畫家往往用色來表達他的感情。中國畫常用的顏色有墨、藤黃、石黃、土黃、胭脂、洋紅、朱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分頭青、二青、三青等三種)、石綠(也分頭綠、二綠、三綠等三種)、白粉等。但基本上常用的有洋紅、赭石、花青、藤黃。色彩的愛好,人各有不同:老與少,有不同;男與女,有不同;此地域與彼地域,有不同;此民族與彼民族也有不同。畫家應求其所同,應求其所不同。我國民間藝人配色口訣雲:“白間黑,分明極,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青間紫,不如死。”總之在使用顏色時應做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即能融合一體,又能顯示墨的韻味,才能產生一種淡雅、樸素的效果。

中國畫的用水技法

墨法、筆法雖妙,主要還是由於對“水”的運用所致,沒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是不會產生好的藝術作品。黃賓虹(畫語錄)雲:“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筆蘸墨調水畫在宣紙上才反映出墨色變化,水調不好,墨色無光彩。墨的濃、淡、幹、濕都是通過水的調節而形成的。如齊白石畫蝦,蝦身、蝦頭。蝦腦都是用墨調不同分量的水畫成的。作畫時某個局部出現過濃、過板時,可隨即用一支幹淨筆蘸些清水於其上進行點畫,以便衝破開那些不理想的部分,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這叫水破墨。再墨破水,先把紙用清水刷濕,或在某個局部根據構圖需要點點畫畫,趁其未幹時,再以濃、淡墨進行揮毫描繪,這樣水墨渾融,自然滲化,運用得當,效果極妙。比如畫遠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後以淡墨略加勾皴,顯其空靈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