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畫(3 / 3)

中國畫的用紙技法

畫好國畫,練好書法,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書法技法外,用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書畫紙選用得當則較易發揮出水平,選用不當則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購買書畫紙時認真選擇。

畫工筆畫用哪種紙,畫寫意畫用哪種紙,書法用哪種紙,都有一定的講究,而且每一個品種的紙都有所側重。一般來講,薄紙宜畫,厚紙宜書;單宣宜畫,夾宣宜書。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結合個人的習慣來進行選擇。

筆者認為,初學者以選擇那些價格比較便宜的書畫紙作練習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縣生產的夾江紙,大千書畫宣、白麻紙;河北省遷安縣生產的遷安宣、高麗紙,雲南省生產的雲南宜等。這幾種紙屬於練習用紙範疇,但也帶有生宣紙的特性,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既經濟又實惠。如果你的繪畫或書法水平較高,又想長期保存的作品,那最好選用安徽省涇縣生產的特種淨皮單宣、淨皮單宣或棉料夾宣、棉夾宣等。以上這幾種宣紙可以顯示出水墨淋漓,出神人化的佳境。

用生宣紙作畫就要充分運用生宣紙的特色,大膽落筆,意在筆先,講求意趣。如用熟宣紙畫工筆畫,作畫前最好先用軟紙在熟宣紙上輕輕擦試一遍,這樣紙麵更宜吸收墨色。畫兼工帶寫的畫宜用半生半熟宣紙,如淨皮煮石重宣、淨皮豆腐箋等。這類紙既可以勾畫出線條,墨色又不至於潤得太厲害,比較容易控製筆墨。至於書法,一般常用生宣,這樣可以得到墨色鮮亮,筆墨生動的效果。

中國畫的構圖技法

構圖,按中國《畫論》的傳統說法,叫做布局,或叫經營位置。這樣的叫法,明確了這是一個畫麵安排問題。構圖是創作構思在畫麵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來體現構思的一種構成畫麵的藝術實踐。構圖受內容的支配和決定,而內容又需要表現在一定的藝術形式之中,以增強美感。藝術形式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響著內容的表現。因此,創作過程也就可以理解為把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在一個畫麵的過程。構圖的方法和規律,源於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本質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美,為創作提供了經營的依據。隻要我們在深入生活中,細致地觀察,不斷地實踐,就不難在生活中尋到新穎的內容和構圖形式。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對傳統構圖方法和形式的學習,因為前人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表現技巧,構圖規律和方法。這就要我們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脫離生活,而成為僵化,無生氣的形式和教條。正如石濤所言:“無法則無所措手、有法不能為法所障。”

要想掌握構圖方法,就必須探索其原理和規律。隻有掌握規律才有普遍意義,才能指導具體的實踐。構圖規律簡單說來,就是事物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在畫麵上的具體運用。諸如:賓主、虛實、開合、縱橫、牟讓、詳略、大小、多少等,都是矛盾對立的雙方。而構圖就是將這些矛盾對立的雙方統一在一個畫麵裏,並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

中國畫的題跋與用印技法

題跋在國畫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構圖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優劣。一般說來,書畫。碑貼、書籍前後的題記文字,均可稱為題跋。所謂題,泛指書畫或書籍的題識之辭。清段玉裁說過;“題者,標其前。跋者,係其後也。”因此後人則把寫在書籍、字畫、碑貼等前麵的文字稱為題,寫在後麵的文字稱為跋。

宋代以前的畫沒有題跋。即使有,也隻是在樹幹、石麵等不明顯的地方題個名字而已,這就是所謂的“芷款”。題跋這一藝術形式是伴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才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清代以後,題跋更加盛行,並成為畫麵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題跋有芷款與露款之分,也有單款與雙款之分。一般常用題法有以下幾種形式:其一是橫款式。根據中國民族習慣一般由右向左題,字數可多可少,但要求每行字不宜過多。以保持橫的形式。其二是豎式。書寫的行數不宜過多,以保持堅的形式。其中單行式通稱“一柱香”。其三是高低參差不齊的自然式。以上講的橫、豎兩式,均應齊頭,字尾可參差錯落,俗稱“齊頭不齊尾”。而自然式則可參差錯落,這種題法比較自由,但注意不要把字寫得太散。題跋所用的書體,要與畫的風格相統一。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在題跋之後,往往還要用印、用印有三種作用:一是色彩呼應,紅色的印章可以調劑整個畫商的色彩關係。二是取信於人。書畫家用印以表示作品的真實性,鑒賞家蓋印以表示作品經過了自己的鑒別。三是“形式美”。用印後,對整幅畫來說,又增加了一種形式美感,使畫麵更加豐富。

中國畫的裝裱技法

裝裱亦稱“裝璜”、“裝池”、“裝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貼的技術。裝裱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

裱畫的工具有多種,但作為一般不是專業裱畫的人來說,隻需準備裱台,棕刷、排筆、刀、起子等即可。漿糊一般是裝裱工作者自己做,取麵粉(最好是富強粉)1000克,明礬20克研成細末拌在麵粉內,然後用40℃左右溫水將麵粉調成糊狀,不要使麵粉起疙瘩。緊接著將沸水較快地衝入粉糊裏,邊衝邊用木棒用力攪拌,直到麵粉由稀變稠,由白變黃時,便可停止衝水。但仍要繼續攪拌,直至漿糊調勻為止。

托畫是裱畫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托畫分直托、飛托、複托三種。一般最常見的是直托。直托就是把漿水直接刷在畫芯的反麵,然後把托紙覆蓋刷上。飛托是把漿水刷在托紙上把畫芯正麵朝上刷上去。複托是把漿水刷在托紙上,然後用兩張幹紙,一張襯在托紙下吸水,一張複在畫芯上護畫,複上托紙後隔著襯紙排刷粘合,適用於色墨脫化比較嚴重的畫芯。畫托好後需裁切整齊,粘合好上下左右的鑲料,等候複背。複畫時先在畫幅背麵稍刷上一些水,讓畫芯與鑲料自然伸開。兩層複背紙都刷好後,把畫幅從左至右刷平在背紙上,再把複好的畫整個地翻過來排刷。鑲縫處要篤篤緊,然後拍漿上牆。

裱在壁上的畫最少隔二三天後才能下壁,下壁時不能折迭,背麵朝上平放在案上,然後打上些蠟,用研石來回砑兩遍,用力要均勻,不能太快,鑲縫、接縫、轉邊都要著重磨研,砑好後用快刀沿轉邊處把廢邊剔去,再在轉邊處用砑石磨光即可。裝上下杆時要注意漿糊不易過多,使畫保持平整幹淨,上下杆裝好後,可在畫幅背麵粘上簽條,鑒條長寬要適度,否則影響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