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油畫(1 / 2)

第二章油畫

油畫概述

油畫是西方繪畫中的主要畫種,指用油質顏色在木板、布、厚紙和牆壁上作的畫。初期油畫采用一種預製的、含有油與水成份的乳液作畫,即所謂“坦培拉”畫法。據傳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試驗,使油畫得到了完善。這種用亞麻仁油和核桃油為調和劑,使顏料易於調和,便於運筆,同時又可以層層敷設,畫麵透明鮮亮。油畫在文藝複興時期盛行於意大利和尼德蘭、西班牙、德意誌,18、19世紀逐漸在英、法、俄各國發展起來,幾百年來,經過各國各代畫家們的繼承和創造,使油畫技法有很大的發展變化。油畫顏料裝入錫管的方法是1824年前後英國人發明的。油畫於清朝康熙年間傳入中國。

油畫的特點是能夠充分表達複雜的色調層次,具有透明、渾厚而豐富的效果,顏料有極大的遮蓋力,描繪較自由,便於修改,可反複多次表現物象的精神、實質,油色幹後,堅實耐久,易長期保存。

油畫的工具

油畫的工具主要有畫箱、畫架、畫筆、畫刀、調色板等,這些都是作畫所必備的。畫箱是用來放筆、顏料、畫刀和調色板用的。一般可備製手握式小畫箱和三腳式畫箱兩種。手握式畫箱長20公分,寬15公分,高6公分,上半可插一塊畫板,這種畫箱簡易小巧,外出寫生攜帶方便。三腳式畫箱尺寸較大,箱底附有3條腳,每條由兩節組成。支撐時可根據高低需要調節。這種畫箱較常用,美術用品商店可以買到,亦可根據需要自己設計製作。

畫架分室內畫架和室外畫架兩類,用木質製作,高度可在2米至2.2米之間。這種畫架還可以增設調節高度的機械裝置和附加底麵滑輪。

油畫筆種類和大小不一,有長毛的,半長毛的或短毛的,形狀有扁的圓的或尖的,畫筆大小按編號,由0至12號等,依次加大,可根據需要選擇。作畫時要多備幾支筆,按色相、冷暖、深淺分開使用,畫完要用肥皂或揮發性油洗淨,並用紙按筆的形狀包好,以使筆毛整齊挺拔。

畫刀包括刮刀和調色刀兩種。刮刀堅韌。主要是用以清除畫麵上和調色板上的顏料,調色刀應柔軟富有彈性,它不僅可以用以調色,還可以以刀代筆作畫用,表現一些特殊的效果。

調色板一般用三夾板製作,長方形或橢圓形均可。

油畫的材料

熟悉和掌握工具材料很重要,它關係到作品的成與否。油畫的工具材料主要有:

顏料;油畫顏料是由顏料與油相混而製成。顏料的品種很多,常用的有:錦鈦白、檸檬黃、中鎘黃、土黃、赭石、熟褐、上紅、朱紅、大紅、深紅、象牙黑(或煤黑)、粉綠、中綠、橄攬綠、翠綠、湖藍、鈷藍、群青等。油畫顏料有透明強弱之差,不透明的顏料有白、土黃、中綠、朱紅等。透明的有檸檬黃、翠綠、群青等。前者覆蓋力強,後者則弱。

調色油:是作畫時用來溶解與稀釋顏料用的,主要有調色油和鬆節油兩種。調色油(以上海產的較好)是用熟的亞麻仁油或罌粟油等製成,鬆節油有使顏料稀薄快幹的特點,也可根據畫麵需要將兩種油分開或混合使用。

亮油:也稱光油,是在作品完成並幹透後使畫麵發亮和起保護作用的。上光油時要將畫麵平放,塗時要均勻稀薄。

畫布:主要有亞麻布、帆布、斜紋布等,其中以亞麻布為最佳。一般製作畫布底子的過程是;先將魚膠或牛膠溶解成稀稀凍狀刷一遍,待幹後再刷第二遍。然後根據需要塗底子漿製作吸油或半吸油不吸油底子,也可摻入少許顏料作有色底子,一般徐二至三遍,以布紋空隙塗實為宜。底子漿的主要成份有:鋅氧粉(或立德粉)、白堊粉、亞麻油、乳膠、蓖麻油等。

釘畫布時將布剪裁比內框四邊多出三公分左右為宜,釘時一般由內框四邊的中間開始,依次向四角釘去,畫布要繃得均勻、挺直。

畫板:用平整,幹燥,質地堅實的木板、夾板、纖維板均可。製作時先徐一遍膠,幹後再塗兩遍底子漿。

畫紙:選擇堅實而有韌性的紙板,製作方法與畫板相同。

油畫的內、外框

製作內框要選擇幹燥、無蛀的杉木或鬆木,木條要刨得光潔、平整,呈扁方形,寬度是厚度的兩倍,四角要求開樣銜接避免用釘。

油畫外框的式樣是多種多樣的,製作的材料也可量材選擇,如木框、鋁合金條、鍍金鏡框等等。國外古典油畫的外框多在木框上麵用石膏翻製立體花紋,在外層再敷以金色。近代油畫外框趨於結構簡化,顏色也變化多樣,常用的顏色有金、銀、白、黑、棕、黃、灰、木紋本色等。顏色的選用要依據畫麵的色彩來配置,既統一,又富於變化。如沒有條件配製像樣的外框,也可在畫的四邊釘上等寬的木條(寬度約為1~1.5公分)。紙板油畫可裝配在玻璃鏡框中先將畫紙的四邊剪裁整齊,在背後裱一層白色的紙邊,露出畫麵約半公分,作襯邊,框內的襯紙可用白色或有色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