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版畫
版畫概述
版畫是造型藝術中主要畫種之一,其特點是作者運用刀和筆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麵上進行刻繪或通過一定的化學處理進行製作,並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版畫與印刷是不可分離的,所謂的“版畫語言”就是繪畫利用某種印刷手段產生出來的藝術品種,而不是某種印刷手段去複製繪畫。傳統木刻隻是版畫中的一種,據考中國為木刻版畫的故鄉。曆史上木刻多用於重製圖畫,繪、刻、印分工,稱為複製版畫,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藝本形式,由作者自畫、自刻(製人自印,便稱為創作版畫。版畫以它的種類之多樣、形式之豐富、麵貌之多彩及其獨有的藝術特色為其他畫種所不能比擬,同時本身亦有局限性,現代工藝、科技為版畫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天地。根據版畫的性質和所用材料,可分類為:凸版——如木刻、麻膠版、石膏版畫等;凹版——如銅版畫、鋅版畫;平版——如石版畫、鋅皮版畫;孔版——如絲網版畫、紙漏版畫等;綜合版畫——溶各版種技法為一體的紙版畫、獨幅版畫等,還有被稱為“袖珍版畫”的藏書票藝術。
木刻
俗稱“木版畫”。為最普及的版畫種類。用刀在木板上刻畫,再用紙拓印出來的一種圖畫;是中外版畫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白果木等,用樹的縱部板麵刻製的叫木麵木刻、用橫斷版麵刻製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線為主構成白多於黑的畫麵叫陽刻;以四線為主構成黑多於白的畫麵叫陰刻;亦可陰刻,陽刻交替混合使用。運用多塊木板套印出兩種以上顏色的作品,稱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顏料性質不同,分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木刻的最大特點是“以刀代筆、以木代紙”。這也決定了木刻具有“單純、強烈、鮮明”等獨特的藝術效果。由於木刻始於民間,工具簡單,材料易取,畫幅隨意,製作方便,便於保存,所以能最廣泛地被普及、應用、提高、發展。
木刻的工具與材料
木刻的工具包括刻製工具和拓印工具,刻製工具主要是各種刀具,一般有三棱刀、圓口刀、方口刀(均有大、中、小各型號)、平口刀、斜四刀,根據需要還可配備三角尖刀、排刀及大小鑿刀,亦可自製一些特殊的異型刀具。拓印工具又分為油印工具和水印工具,油印工具主要有大小各種滾筒(用於套色上墨)、調墨鏟刀、墨台(可用玻璃板代替)、墨托、本蘑菇、金屬勺等。水印工具主要有噴壺、各種上色的筆、刷、棕子刷或馬連(用於按摩拓印)。木刻的材料包括製版材料和紙張顏料,製版材料除了梨木、白果木等外,質量較好的白楊三合板,五合板均可使用,主要以木質細而不鬆,軟而不脆的為好。油印木刻的顏料以膠版油墨為主,套色可適當用油畫顏色調配,油印用紙一般宣紙、皮紙、道林紙均可,宣紙易於保存,道林紙色彩響亮、效果雖佳,但日久會發黃、變脆,不易久藏。水印木刻的顏料一般國畫色、水彩色、水粉色均可,還可以用墨汁及民間染料,用紙一定要選擇能吸水暈化的、紙質要厚實,一般吸水紙、過波紙、夾宣都比較理想,民間的土紙、皮紙亦可使用。
木刻的製作與技法
木刻的製作分為起稿、複稿、刻製、拓印四個階段。起稿除了為表達思想,表現情感,還需要形體、結構準確,並要以木刻的特點處理好黑白關係、點線麵的組合,然後用複寫紙或其他手段將畫稿反複印於經磨平處理的版材上(因為最後成品經拓印與畫稿是相反的),修稿後塗上底色(一般用藍墨水即可,為了刻製時刀觸清楚),便可刻製,刻製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不是簡單地複製畫稿。一般木刻是先刻白、再刻中間灰色調、最後留黑,刻製過程中始終要有整體一細部一整體的觀念,根據內容、結構來組織刀形、刀法,隨時注意取舍和刀痕的保留,木刻隻能作小幅度的調整修改,故在刻製中要反複推敲,精心安排,沒有把握寧可不動,留有餘地;經試印調整後便可拓印,滾油墨或上色時要薄而均勻(不能未經滾勻便上版,造成糊板),將紙平覆於版,用木蘑菇、金屬勺或木刻刀柄使受力均勻擦磨,可反複輕輕掀起局部加色或觀察,直至畫麵全部顯於紙上,要注意保持畫麵空白處及四周的清潔,防止用力不勻或有雜物造成的破損。印好的木刻以色彩飽和均勻、形象線條清晰、畫麵平整清潔的為佳。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的製作方法基本如此,在多版套印中注意先後順序的安排及拓印標記的統一,以免造成套版不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