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版畫(2 / 3)

絲網版畫

版畫的一種,亦稱絲漏版畫、絹印版畫,屬孔版畫類。利用絲網孔將油墨顏料直接漏印在紙上,原理同“油印機”印法,是現代工藝用於藝術創作的版畫品種,為20世紀的新型版畫,國際上早已流行,近幾年已開始在我國普及。絲網版畫的特點是印刷原理和製版方法簡便易行,版麵可大可小,同版能反複使用,水色、油色均可印刷,色彩豐富響亮,能隨意重疊變化,技法多樣,能表現各種肌理及色彩勻齊的渲染漸變效果,特別是版麵上形象與印刷出的畫麵形象一致,沒有正反差別,較容易掌握,操製。

紙版畫

版畫的新品種之一,以紙為版,利用紙張的多層拚貼重疊、光滑粗糙之分,吸油吸水性能的不同來表現各種肌理、紙味以及內容,並通過手工或機器印刷,產生出其他版種無法替代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畫麵。80年代已流行於國內。紙版畫的主要特點是材料簡單、製作簡便、易於推廣普及;製作方法隨意多樣,表現力豐富、多變;既能水印,也可油印,亦可二者相互套印。紙版畫以凹凸版為主,印刷原理基本同銅版畫,亦可集凹、凸、平、孔版於一身結合印刷,具有“刀味紙感”的特色。

銅版畫

版畫的一種。因所用的金屬材料以銅版為主,故名;現流行的鋅版畫、鉛版畫亦屬此類。15、16世紀時銅版畫開始在歐洲流行,公元1715年(清康熙54年)由意大利人郎世寧來北京傳教而傳入中國,直至50年代銅版畫藝術在我國才有所發展。製作方法主要有幹刻法、腐蝕法、飛塵法等,故又有“腐蝕版畫”、“鏤蝕版”、“雕刻銅版”等名稱,現統稱為銅版畫。其中以腐蝕法較為普遍,先在金屬版麵上塗一層防腐劑,用刀或針刻畫,再用酸性腐蝕液(如硝酸、硫酸等),刻去部分經腐蝕即成為凹線(麵),故稱凹版,印刷時將油墨填處凹線中,並擦拭去版麵上多餘的油墨,通過銅版機滾筒的壓力,使四線中的油墨印到紙上去,形成凸起的線條,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石版畫

版畫的一種。由舊世紀末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傳入中國在光緒2年(公元1876年),50年代石版畫藝術曾在我國得到充分的發展。石版畫主要根據油與水不相容的原理構成印刷版麵,作者先用含有油質的藥墨在石版或特製的鉛皮上作畫,然後在版麵上塗一層酸性阿拉伯樹膠;因為版麵上畫有藥墨部分隻接受油墨而拒水,沒有畫過的部分相反隻接受水而拒油墨,經調墨上版可複印多張,能完全保持原作的精神。石版畫受其材料,印刷機限製,在民間很難推廣普及。目前,根據石版畫水油分離原理,有的美術院校已選用工業用材(如鉛皮等)代替石版進行試驗,教學。石版畫的發展將有待於這方麵的進一步探索、試驗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