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日常護理1
新生兒的優育要點
新生嬰兒必須精心護理,盡管非常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母子皮膚直接早接觸、多接觸
早開奶,多吸吮,餓了就喂
多摟抱,多撫摸,多說話,多微笑
尊重個性,讓寶寶充分享受母親
看臉譜,握搖鈴,聽音樂
學“逗笑”、學抬頭,學“爬行”、學“走路”
寶寶哭聲的“翻譯”與處理
留心視聽能力,護理臍帶預防感染
生後15天開始口服魚肝油滴劑
出生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
滿月常規檢查,注射第二針乙肝疫苗
新生兒的主要表現
新生兒狀態表現有深睡、淺睡、瞌睡、安靜、活動覺醒和哭六種狀態。
深睡:小兒眼睛閉合,無眼球或軀體自然運動,呼吸很均勻。
淺睡:小兒雖然閉眼,但眼球在眼瞼下快速轉動,軀體自然活動少,表現呼吸不均勻。
瞌睡:小兒兩眼可開可閉,即睜睜閉閉,眼瞼閃動,軀體可有少量運動。
安靜覺醒:小兒兩眼睜開,表現機敏,能集中注意力於刺激源,但活動不多。
活動覺醒:兩眼睜開,不易集中注意力。
哭:對感性刺激不易引起反應。
新生兒標記的保護
新生兒娩出後在產房內應該留有標記。有的醫院在新生兒腕上係個腕條,寫上母親的姓名、床號、嬰兒床號、性別、出生時間;有的單位在病曆上規定的地方加印上小兒腳印。
新生兒剛出生時,麵色紅潤,頭塑形尚未恢複,模樣差不多,很難分辨,再加上護理人員經常換班,易出差錯,有了明確的標記,就不會弄錯了。
新生兒的生活環境
新生兒一天中大多數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所以要為孩子準備一個較為安靜的房間。進出的人少、窗戶朝南光照好、通風好、不潮濕,周圍環境比較安靜的房間為最好。
有條件的話,最好母嬰有專用的房間,條件不允許的話,可在房間內條件較好的地方專為嬰兒設一個角,以保證小兒的健康安全。
不要將孩子的床鋪放在日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或光線從正麵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間的空氣要新鮮,經常通風,但又不要讓風直接對著床位吹。掃地、擦桌要濕掃、濕擦,避免空氣中塵土飛揚。房間內要禁止有煙。
新生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比較高。環境溫度太低,為維持正常的體溫,需耗用體內較多的熱能,這就會使孩子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果新生兒體溫經常處於36℃以下,便會發生酸中毒。環境溫度過高,或保暖過度,小兒又會有發熱、脫水等現象。因此,環境溫度過低或忽冷忽熱對新生兒都是非常不利的。正常新生兒房間的溫度在20~24℃之間。要經常注意小兒麵色及皮膚溫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適當及調節房間溫度。
孩子皮膚發涼,體溫低於正常,表明保暖不夠,可增加蓋被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在50~60℃之間較為合適,應放在棉墊下或棉被外,防止燙傷小兒。被蓋也不可過厚過重,避免影響孩子正常的呼吸。如果小兒皮膚溫度較高,潮紅,有可能是保暖過度,要適當減少衣、被。要控製好室內溫度,不要過分的幹燥或潮濕,二者對新生兒都是不利的。
另外,使用電風扇及空調的家庭要注意,不論天氣怎麼熱都不要將風扇直接對著孩子吹。使用空調時要注意調節室內溫度與外界溫差不應超過4~5℃(指夏季降溫用空調)。
新生兒的環境衛生
由於新生兒的抵抗能力較差,皮膚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比較多見,如果不及時控製,容易發展成敗血症,甚至危及小兒生命。因此,新生兒衣、食、住的衛生應該格外重視。
首先居室空氣要新鮮,經常通風,小兒不能直接被風吹著;地麵不能幹掃,要用濕拖把拖地,以防灰塵飛揚;接觸新生兒的人員要先洗淨手,常換衣服,感冒生病時應盡量減少與新生兒接觸;媽媽要經常更換內衣,喂奶之前應先洗淨手,再用生理鹽水或肥皂水將乳頭洗淨;小兒的衣著、床單、被褥要保持清潔,常洗、常換、常曬。
新生兒的房間布置
溫暖舒適寧靜
嬰兒從母腹之中來到人間,其生存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組織器官還十分嬌嫩,功能尚不健全,機體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影響生長發育,十分脆弱,甚至患病,還有一個很長的適應過程。因此,父母有必要為小寶寶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寶寶茁壯地成長。
嬰兒的房間要注意保持安靜。因為孩子一到世上就要自行呼吸,心髒等循環器官也要進行大改造。為了不妨礙這些變化和改造,也為了母體恢複分娩的疲勞,均需保持安靜。若是不安靜,等於增加了嬰兒的運動量,為此要多消耗氧氣。為補充這些多消耗的氧氣,寶寶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時嬰兒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所以,要盡量使寶寶能夠安靜地睡覺,不必過多抱他。當然,也用不著過於小心,比如在寶寶附近走路時踮著腳,說話時附耳低語,實在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因為環境搞得過於寂靜會使嬰兒變得神經質,稍有聲響便會嚇一大跳,日常家務,工作一如既往也無妨。對於那些令人煩躁的噪音,盡量設法避免,千萬別刺激嬰兒的聽力和神經。
光照通風不潮
新生兒大多數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為此要為寶寶準備一個較為安靜的房間,進出的人少,光照好、通風好、不潮濕,周圍環境又安靜的房間最為理想。有條件的話,最好安排嬰兒和母親有專用的房間;條件不允許的話,可在房間內條件較好的位置為嬰兒設一個角,同時要求母親能關照得到。
不要將孩子的床鋪放在光線直射的窗口,或光線直接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間的空氣要新鮮,要通風,但又不要讓風直接對著床位吹。掃地、擦桌要濕掃、濕擦,避免塵土飛揚,汙染空氣。
房間內禁止吸煙,這時孩子的呼吸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損傷。
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十分講究。如果室溫太低,為維持正常的體溫,就需耗用體內較多熱能,這會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果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嬰兒又會有發熱、脫水等現象。因此,室溫過高過低或忽冷忽熱對新生兒都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室溫夏天在23℃~25℃左右,冬天20℃上下較合適。要經常注意寶寶麵色和皮膚溫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適當。如果寶寶皮膚發涼,體溫低於正常,表明保暖不夠,可加蓋棉被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在50℃~60℃之間較合適。熱水袋應放在棉墊下或棉被外,以防止燙傷寶寶,棉被也不可過厚過重,避免影響寶寶正常呼吸,如果寶寶皮膚潮紅,溫度較高,則有可能是保暖過度,要適當減少衣、被。使用電風扇或空調降溫時,注意不要讓冷風直吹寶寶身體,使用空調降溫,與外界溫差不應超過4℃~5℃。另外,冬天不要用電熱毯給寶寶取暖。長時間地使用電熱毯,有可能致使嬰兒脫水。
要控製好室內溫度,不要過幹或過潮,二者對新生兒都是不利的。因為嬰兒個體很小,運動量較小,靠活動產生熱量是不可能的,隻有為他調節溫度,以適應嬰兒生活和成長。
避免疾病傳染
嬰兒剛剛開始新的生命,抵抗力很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親朋好友不要常常不斷進屋探望,要盡可能減少喧嘩,縮短時間,諸如親吻、貼臉等親昵行為對新生兒不利。人員雜亂易使室內空氣汙濁,增加嬰兒患病的機會。特別應婉言謝絕正在患病的人接觸孩子。同時,寶寶不滿1個月,不要帶他到人多的地方去,盡量給嬰兒創造一個閑適的生活環境。
內外空氣流通
為了保持嬰兒房間安靜,並非要一直關門閉窗,要適當適時打開門窗,讓空氣自由流通。特別是新生嬰兒和坐月子的媽媽,以及奶液、尿布等都會發出一些氣味,這些氣味混雜在一起是非常難聞的,所以,要讓嬰兒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使室內外空氣流通,散發難聞氣味。它還能鍛煉嬰兒的眼睛,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寶寶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呼吸道十分有利。
在寶寶出生後2周時間,就應從習慣室內的空氣開始,打開窗戶,讓寶寶盡量地呼吸5分鍾左右的新鮮空氣。2~3天後,嬰兒習慣了,就可以帶到外邊去,呼吸5分鍾左右的空氣。以後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但對未滿月的嬰兒不能超過20分鍾,免受風寒。當然,到室外享受新鮮空氣,一定要選擇好時間和地方。夏天在上午10時左右或下午3時以後;冬天在正午前後;春秋最好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炎熱的夏天要在涼爽的樹蔭下,寒冷的冬天要選無風或風不大的日子,在日光好的地方。但不要讓陽光直射嬰兒頭部,不到人多的地方,不到有灰塵的地方。
新生兒母嬰同室好
母嬰同室的含義是要把正常分娩的新生兒,在生後盡快地送到母親的床邊,實行晝夜24小時的同室,並按需要哺喂母乳。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1)有利於早開奶:早開奶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環節。通常新生兒出生後半小時內應在產房完成第一次的早吸吮,產後1小時應隨母親一同回到病房。產婦可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隨時哺喂母乳,促進早下奶。
2)有利於母子感情交流:母親產後就能看到自己心愛的小寶寶,並通過看及各種愛撫的動作、護理等增加母子感情,體會到做母親的責任,建立起照料嬰兒的信心和興趣,從而可不斷增強堅持母乳喂養的信念。
3)保證新生兒得到營養豐富的初乳:按過去舊習慣產婦不覺得奶脹就不哺喂,或把初乳擠掉,這都是不正確的。母嬰同室有條件隨時哺喂,寶貴的初乳就不會丟棄了。
4)解決母親乳房脹痛的難題:母嬰分室時產婦經常出現乳房脹痛,早期乳汁充盈階段還可能出現高燒等不適,為此要人工或電動按摩吸乳,增大護理工作量。母嬰同室後可隨時哺乳,從根本上解決了乳房脹痛問題。
5)有利於新生兒身心健康:新生兒有視聽及一定的感知能力,母親與新生兒頻繁地接觸、說話、逗引等都有助於新生兒早期智力開發。
6)減少嬰兒室疾病流行:醫護人員經常深入病房進行健康教育和護理指導,不僅能密切醫護人員與產婦的關係,還可以減少嬰兒室的醫原性感染。母嬰同室的資料表明,新生兒的發病率明顯下降,隻要在母嬰室注意通風換氣和適當使用空氣消毒劑,接觸新生兒前注意洗手等,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新生兒不宜接觸者
新生兒抵抗力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接觸小兒的人,應特別注意自身的健康和衛生。患以下疾病者不宜接觸新生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結核及其他傳染病。此外,患有化膿性皮膚病、滲出性皮膚病、手疣真菌感染者也不宜接觸新生兒。總之,經常護理新生兒的人,必須通過全麵的體格檢查。
注意給嬰兒隨時保暖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製還不健全,因而給嬰兒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觀察是冷還是熱呢?一般可以摸露著的部位,如麵額、手等,以不涼無汗為合適。若四肢發涼,說明溫度不夠,要想辦法加熱水袋保暖(熱水袋的溫度應在50℃左右)。要將熱水袋放在嬰兒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引起燙傷。
新生兒的體溫保持
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尚未完善,調節功能很差,體溫不易穩定,而且皮下脂肪較薄,易散熱,排汗功能也差,所以環境溫度過高、過低都會使新生兒體溫產生波動。要想保持新生兒體溫的穩定,必須有一個適宜的溫度環境,即有一個中性的溫度環境,室溫最好保持在22℃左右(18~24℃),同時注意室內空氣新鮮,熱天注意通風、多喂水,以補充丟失的水分。嚴冬季節要注意保暖,當室溫達不到所需溫度時,應隨室溫增減衣被,原則上應該使新生兒手腳暖而不出汗,體溫保持在365~373℃之間。如果熱得出汗,體溫高到375℃左右而無其他不適時,說明保暖過度,應該減衣被;如果手腳涼,體溫低於36℃,說明保暖不夠,應增加衣被,或提高環境溫度,或在兩層被子之間放暖水袋(用布包好,溫度在40℃或稍高,不能高於50℃)。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
小兒出生後必須靠自身的體溫調節來適應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但是,這段時期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還不完善,通過中樞調節體溫的功能較差而使體溫不易穩定。此外,新生兒的皮下脂肪也較薄,體表麵積按體重計算相對也較大(約為成人的3倍),容易導致散熱過多而發生體溫過低。在寒冷的季節裏,如不注意保暖,體溫可不升,全身冰冷,可引起皮膚凍傷,甚至可出現皮下脂肪變硬而發生硬腫症。但另一方麵,由於新生兒的汗腺發育不全,其排汗、散熱的功能較差,腎髒對水和鹽的調節功能也較差,如環境溫度過高、過分保暖或水分攝入過少,體溫可上升很高,甚至可達40℃,可因高體溫而引起抽風,甚至可導致突然死亡。因此,新生兒出生後,應注意保持周圍環境空氣溫度的基本穩定,室溫最好控製在20℃左右,衣、被要適當,高溫季節要注意水分的攝入(母乳喂養兒可多吃母乳、人工喂養兒則應適當多喝一些水),以維持新生兒體溫的穩定。
需要提醒的是,一定不要給小兒打“蠟燭包”。因為打“蠟燭包”束縛了小兒的身體尤其是手和腳,使小兒在寒冷季節可因活動減少、產熱減少而很容易導致硬腫症等寒冷損傷;另一方麵,又可因“蠟燭包”過緊過厚,在環境溫度偏高時,又可因散熱不良而致體溫過高,甚至導致小兒突然死亡。
新生兒體溫波動大
在娩出前,溫暖的羊水包圍著胎兒,羊水的溫度比較穩定,使胎兒的體溫很容易維持在恒定狀態。娩出後,由於環境的驟然變化,若不注意保暖,這一短暫的階段會散失很多熱量,使新生兒體溫明顯下降,以後體溫逐漸回升,並波動在36~37℃。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調節功能差,體溫不易穩定,寒冷反應與成人不同。受涼時,新生兒沒有顫抖反應,而隻依賴脂肪來產生熱量。另外,新生兒的皮膚麵積相對較大,他們的體表麵積和體重的比例是成人的兩倍以上;有減少熱的散失作用的皮下脂肪層又較薄,使他們較易失熱,加上汗腺發育不好,排汗功能也差,所以環境溫度過高,或包裹過暖,又未給足夠水分,可使嬰兒體溫升高;相反,環境溫度低,嬰兒體溫又下降。
因此,要給嬰兒一個適宜的環境,溫度最好保持在18~22℃,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夏季要多喂水,補充丟失的水分。冬季,要注意保暖。
新生兒的正常體態
正常新生兒的體態應該是頭大軀幹長、頭部與全身的比例為1:4,胸部呈圓柱形,腹部呈桶狀,四肢短,呈屈曲狀。通常新生兒初生後采取的姿勢反映了其在子宮內的位置,即身體臥向一側,呈側臥位,上、下肢蜷曲。如果將小兒放在以背側向上的俯臥位,他自己就能將頭轉向一側,而不使口、鼻受堵致呼吸受阻,但俯臥位對早期新生兒隻能在短時間內有人看護下施行。如果將孩子放為仰臥位時,將其上臂伸開,然後放鬆,孩子會自然地將上臂回到原來的屈曲狀態。如果其四肢伸直,不能屈曲,說明肌張力低下,屬不正常的現象。如果兩側姿勢不對稱,要認真檢查是否有神經係統損傷。
新生兒的正確抱法
嬰兒在走路之前,很多時間是在父母的懷抱裏度過的,父母也非常樂意摟抱孩子。那麼,怎樣抱嬰兒才合適呢?抱嬰兒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種: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左腕和左手護住嬰兒的背和腰部,右手護住嬰兒的臀部和腰部。由於新生兒脖子軟,挺不起來,用這種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撐住孩子的腦袋,使頭不至於前傾後仰。
正確包裹嬰兒
為了新生兒的保溫,必須給嬰兒進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講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嬰兒,有時為防止孩子蹬脫被蓋而受涼,父母還常常將包被捆上2~3道繩帶,認為這樣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穩,其實卻沒想到包裹過緊會妨礙嬰兒四肢運動,孩子被捆綁後,手指不能碰觸周圍物體,不利於新生兒觸覺發展。所以過緊包裹嬰兒,不利新生兒生長發育。同時,由於捆得緊,不易透氣,出汗容易使皺褶處皮膚糜爛,給孩子造成許多痛苦和束縛。
在民間有一個習俗:在孩子出生後,習慣用布或小被子將嬰兒的腿包直,用帶子把整個嬰兒身體捆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包裹,俗稱:“蠟燭包”,認為“蠟燭包”能預防小兒長大後變成“羅圈腿”。這種觀念是缺乏科學道理的,“羅圈腿”就是醫學上稱的“O”型腿,一般見佝僂病及其後遺症。這種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蠟燭包”會給嬰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後,四肢仍處於外展屈曲狀態,“蠟燭包”強行將小兒下肢拉直,不僅妨礙嬰兒的活動,而且包裹過緊也影響皮膚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汙染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時,造成髖關節脫位。因此,要提倡嬰兒盡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於自然放鬆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與發展,讓嬰兒輕輕鬆鬆地自由發育。
嬰兒需要包裹,應以保暖、舒適、寬鬆、不鬆包為原則。用嬰兒睡袋來替代包裹,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避免對嬰兒造成束縛,影響嬰兒生長發育。
新生兒喜歡貼媽媽懷裏
胎兒在子宮內時的環境是溫暖的羊水、柔軟的胎盤和子宮組織。出生後,新生兒對母親特有氣味的特殊嗅覺,對母親乳頭硬度的分辨,對母親柔軟而溫暖的懷抱的特有感受,使其仍有著強烈的“小鳥依人”的安全感,因此喜歡貼在媽媽的懷裏。
新生兒正確穿衣法
服裝樣式應按小兒不同月齡、性別和季節特點來選擇。由於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和好動,所穿服裝不應束縛其活動;不得有礙自由呼吸、血液循環和消化;不應對皮膚有刺激和損害;不能使用腰帶,以防約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兒服裝樣式要簡單、寬鬆,且要易穿、易脫。上衣最好是無領小和服,掩襟略寬過中線,大襟在腹前線處係布帶,以使腹部保暖好。後襟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汙染和浸濕。這種上衣適於新生兒和2~3個月的嬰兒。新生兒下身可穿連腿褲套,用鬆緊搭扣與上衣相聯。一方麵可防止鬆緊腰帶對胸腹部的束縛,也便於更換尿布,還對下肢有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換尿布時下肢受涼。
4~6個月的嬰兒開始會翻身、爬行,活動量增大,這時可穿寬鬆帶背心的連腳開襠褲,這種衣褲具有保暖好、便於運動、又不束縛胸腹呼吸活動等優點。這時嬰兒正處於乳牙萌出期,唾液腺發育較好,常常流口水浸濕頸、胸部。為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幹燥,可給嬰兒戴上圍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純棉布、毛巾或多層棉紗布製作。
隨著月齡的增長,10~12個月的嬰兒活動能力大大增強,活動範圍、活動量也隨之增大,開始扶站、扶走。這時衣服的大小、長短特別要注意合體,以便於活動,上衣袖不宜過長,褲子長短也需合適,仍以背帶褲或連衣褲最好。
這時父母抱嬰兒去戶外玩耍時,在嬰兒褲子的褲腳上最好縫一鬆緊套,套在孩子襪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長抱嬰兒時將褲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涼。
新生兒的洗澡方法
當一個嬰兒呱呱落地時,他就是一個新生命的個體,那麼即刻就有了他最基本的需要,那就是想求得舒適。為使小兒全身皮膚清潔,並借此機會觀察全身有無任何異常情形,我們應給予沐浴。所以例行的嬰兒沐浴,在照顧嬰兒起居上,是很重要的一項。
洗浴前的準備
首先,我們要將沐浴中需用到的物品準備齊。例如肛表、消毒臍帶用物(如果新生兒臍帶未掉落之前,應采取分段沐浴法)、預換的嬰兒包布、衣服、尿片,以及小毛巾、大浴巾、臉盆、熱水等物。
嬰兒是嬌嫩的,尤其是新生兒,剛離開最安穩的母親子宮不久,而來適應外界的環境,所以我們得很小心地盡量為他設置一個理想環境,故除物品上的準備外,沐浴地點可借冷、暖氣機或電爐等使室溫維持在一般覺得最舒暢的26~28℃之間,當然門窗上也要避免陣風的正麵吹襲,以使新生兒在洗澡時,不致著涼。
準備就緒後,將肛表頭以油霜類潤滑後,輕輕的插入嬰兒肛門內(插到肛表的刻度開始處,約肛表的1/3處),以手固定肛表2分鍾後取出。隻要在378℃之下,即表示正常,可安心為他洗澡(洗澡前未必一定要量嬰兒體溫,如果用手感覺嬰兒體溫是正常的,可以不用量。當懷疑到有不正常時再測量)。
特別要提醒的是,別讓熱水燙傷了小兒,所以一定在備好的澡盆內,先倒些冷水,再徐徐加入熱水,以手腕或手肘處來測水溫,而不覺太燙,大約是41~43℃,是最適宜的水溫了。
分段洗浴法
出生後第一周內,新生兒臍帶未脫落時,洗澡應采用分段沐浴法。其洗法如下:脫下嬰兒衣服,並將此衣服包裹於胸腹上,借以暫時保暖。開始洗頭、頸及臉部,注意勿使水流入耳內;再以小毛巾擦洗肚臍以上的胸、腹、背部,拭幹後,再將肚臍以下的臀、下肢部分,緩緩的置入水中,利用肘關節、手臂及手掌的力氣,安穩的抓牢嬰兒的大腿部,整個過程中,身體的皺褶及彎曲部位,應特別注意洗淨擦幹,且動作要輕柔,使嬰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