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日常護理1(2 / 3)

若嬰兒肚臍已脫落,可在洗淨臉部之後,將嬰兒頸部以下置入水盆中,成側臥的姿勢,由上而下洗完後,將嬰兒改為伏靠的俯臥姿勢,以洗背部及臀部肛門處。最後,以雙手為支托並抓穩嬰兒肩部抱離水盆,置於大浴巾上,擦幹身子,放在潔淨的衣物上,媽媽的手先從袖口穿並抓出嬰兒的小手,穿時一定要小心嬰兒的肢體關節。在給嬰兒脫衣服及沐浴時,同時可觀察其全身肌膚的情況,如有異樣,可即時求醫診治。

如果抱法、洗法得當,這前後約需半個小時的時間,對嬰兒來說,是很舒適的,除了臉上有愉快的表情外,手腳也會舞動,否則會造成嬰兒的不安或哭叫不停。

清潔物的選擇

市麵上所出售的嬰兒用中性皂及各種潤膚油、痱子粉等,如果寶寶皮膚上沒有任何疾患時,都可以適量使用;中性皂的使用是洗完頭、臉之後再抹到嬰兒皮膚上,以免直接刺激嬰兒皮膚。至於潤膚油脂及痱子粉未必一定要用,如果小兒的皮膚略幹,可抹些油,有痱子時可輕抹些痱子粉油或粉,但均不可直接灑於嬰孩皮膚上,要灑在我們手上再抹在嬰兒身上。若肌膚有疹塊、紅臀等情形時,應保持幹燥,並按醫生囑咐擦藥,如果此時用這些保養物品對寶寶等於是種多餘的刺激物,隻會有害而無利。寶寶的衣物以棉質、輕軟、易吸汗、色淡為主,在適宜的室溫下,通常以一件內衣、一件外衣再加層包布即可。

新生兒洗澡應注意

為新生兒洗澡,可清除其皮膚表麵數以萬計的細菌、汗液及皮膚的酸性排泄物,可增加食欲,促進生長。洗澡前,應做好準備工作,室內要暖(至少26℃),將要換的衣服、尿布等擺好,大毛巾鋪在床上待用,然後將水溫調到38℃左右,以大人摸上去稍熱而不燙為宜。洗澡時以左手托著幾頭,拇指及食指捏著兩側耳朵,將其耳孔堵住以免水進入耳內,左臂托著兒身,先讓孩子臉向上,用右手以清水給孩子洗眼及臉,然後用刺激性小的嬰兒皂給小兒洗頭,衝洗淨後,左手托住頸部,使孩子半坐或站在盆內洗前身(臍部已愈合),隨之翻過身來,讓孩子俯臥在左手上,洗背部及下肢,衝淨肥皂沫後,立即抱出,放置在大毛巾上,迅速包裹擦其頭及身上水珠,最後把孩子放在預備好的幹淨衣服及尿布上,撲粉,用75%酒精輕擦臍部,臀部塗油,穿好衣服包好。動作應迅速,以防新生兒受涼,然後使其安靜入睡。

新生兒的日光浴和盆浴

嬰兒日光浴

日光浴是讓太陽光直接照射。

寶寶習慣了外麵的空氣後,就可以開始日光浴了。日光浴可使嬰兒的血液循環通暢,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使骨頭、牙齒和肌肉結實,同時還可以滿足嬰兒手腳都想自由活動的欲望,進一步增進睡眠和食欲。

從出生後1個月開始日光浴,但由於直射陽光的刺激相當強,因此不能突然裸體長時間地照曬,應循序漸進。在有直射陽光的室內,首先從腳開始,過4、5天習慣了以後,從膝蓋到下麵再照4、5天,然後再到大腿,又4、5天的間隔,再依次到腹部、胸部直至全身日光浴。

局部日光浴大約經過1個月就可接著進行每30分鍾左右的的全身照曬。夏天紫外線強烈,即使在室內散射的光線也很充足,因此沒有做日光浴的必要。曬太陽少的冬季,應特別注意日光浴。

做日光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讓直射陽光照曬在頭部或臉部,要戴上帽子或蓋著遮陽,特別要注意保護眼睛。

(2)在室內做日光浴時不能隻透過玻璃窗,必須打開窗戶在直射陽光下照曬。在陽光強的日子,注意不要讓陽光灼傷皮膚。在寒冷季節,如能找個向陽背風的地方的話,裸體也不要緊。

(3)日光浴後要用幹毛巾或紗布仔細擦幹汗跡,換件內衣,曬後,要喂些果汁或白開水等。

(4)如果寶寶明顯身體不舒服、有病時該停止日光浴。如果是感冒,不發燒,情緒好的話,照常進行也無妨。結核菌素反應陽性轉化等,則1年左右不能進行日光浴。

(5)患濕疹並且很嚴重的時候,注意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部。

(6)日光浴時別讓寶寶涼著。

嬰兒盆浴

將浴缸清洗幹淨,水溫適度,雙手托住寶寶的胸腹部,放入浴缸中,讓寶寶在水裏撲騰,練習遊泳。

通過遊泳能使寶寶四肢和軀幹靈活,促進肌肉發育,提高免疫力,調節神經功能,利於有節奏的呼吸及代謝功能,增進肺功能和血液氧化作用,促進生長發育,消除消化不良,培養寶寶的靈活性和勇敢精神。

訓練嬰兒遊泳應根據實際條件而定,不要強求。如寶寶不太適應,應停幾天再試做一次。如果寶寶很高興,則可以隔一天遊一次泳。每天遊泳時間不宜過久,以5~10分鍾為宜,隨著寶寶年齡增長,可逐漸延長時間。

新生兒需要空氣浴

所謂空氣浴指的是讓嬰兒接觸戶外的新鮮空氣。它不僅能鍛煉嬰兒的皮膚,使黏膜健康,而且也可促進新陳代謝。因此對嬰兒的健康極為重要。

新生兒兩周左右,首先從習慣室內的空氣開始。在夏天要盡量把窗子和門打開,讓外麵的新鮮空氣自由流通。在春秋季節,隻要外麵的氣溫在18℃以上,風又不大,就可以打開窗戶。就是冬天,在陽光好的溫暖時候,也可以每隔一小時打開一次窗戶換換空氣。

除了寒冷的天氣之外,隻要沒有風雨,都可以將一個月左右的嬰兒抱到院子裏去,具體時間為:夏天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3點鍾以後。春秋季最好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之間進行。炎熱的夏季要在涼爽的樹蔭下,寒冷季節要在日光好的地方進行。

戶外空氣浴的目的是直接讓嬰兒接觸冷空氣,所以不要穿得太厚或到人多的地方去。還要注意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頭部。

新生兒不要清除“胎毒”

在一些科學文化落後和人的素質底下的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寶寶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給剛出生的寶寶灌什麼“開口連”“四磨湯”,實在作賤小寶寶。寶寶在母親的子宮內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胎毒。主要有人看到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麼“胎毒”,純粹是誤會。

胎兒出生後,由於光、空氣、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溫度等刺激,在新生兒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斑塊,以臉部、軀幹、肢體上多見,這叫做“新生兒紅斑”,一般3~4天會逐漸消退。在紅斑消退時伴有皮膚少量脫屑或脫皮,這不是胎毒,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

新生兒皮膚易脫屑,是因為在宮內時,胎兒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後,胎兒生活環境由濕潤一下子變成幹燥,濕潤的皮膚也就會變得較幹燥,薄薄的一層表皮就很容易脫落了。嬰兒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脫屑,以軀幹、四肢末端多見,而臉部一般沒有脫屑。幹燥的皮膚可適當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兒脫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開始出現黃疸,一般持續7~10天,再慢慢消退。這個過程叫生理性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均會出現,屬正常現象。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時,身體需較多的紅細胞去攜帶氧氣,出生後新生兒自己開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氣,那麼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了,所以一部分的紅細胞被破壞,分解成膽紅素,加上新生兒肝髒功能發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高於正常,就出現了一時性的黃疸。

新生兒身上出現的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藥物和做任何治療,這些現象都會自行好轉的,用不著擔心。

新生兒不要清除“胎垢”

有些嬰兒特別是較胖的嬰兒在生下來不久,頭頂前囟門的部位,有黑色或褐色鱗片狀融合在一起的皮痂,且不易洗掉,俗稱“胎垢”。這是皮脂腺所分泌的油脂以及灰塵等組成的,一般不癢,對孩子健康無明顯影響。但是顯得很髒,應該洗掉。有些老人認為:“天靈蓋”上的“護身符”不能揭,否則孩子會變成啞巴,會受涼生病,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胎垢”確實不易洗掉,有些家長用肥皂、香皂清洗,都無濟於事,而且還會刺激孩子的嬌嫩皮膚。最好的辦法是用消毒後的植物油(加熱後冷卻)或石蠟油局部擦拭,或05%的金黴素軟膏塗上,24小時後用小梳子輕輕梳理幾下即可除掉。

新生兒不要清除胎脂

皮膚的結構是很致密的,完整的皮膚微生物是不能侵入的,同時皮膚表麵呈酸性,不利於細菌繁殖和生長。皮脂腺分泌皮脂增多,產生的脂肪酸也多,能抑製真菌的生長。皮膚粘膜分泌物中含有乳酸、脂肪酸、溶菌酶和各種分解酶,可有殺滅微生物的作用。

新生兒皮膚細嫩,須在逐漸生長發育中達到成熟,因其不成熟,角質層薄嫩,容易損傷,可成為全身感染的門戶。新生兒出生後皮膚覆蓋著一層灰白色胎脂,胎脂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與脫落的表皮形成的,有保護皮膚的作用,於出生後數小時內漸漸被吸收,因此不必洗掉。

吸奶器的運用方法

凡是進行母乳喂養的母親,都會遇到擠奶的事,比如,母親生病了或在班上扔脹時不能喂孩子,需要把奶擠掉,或者孩子生下來太小、體弱,放在保育箱內養育,需要母乳喂養等等。學會擠奶,能給母親帶來方便、減少痛苦。擠奶可用手工,也可用各種各樣的吸奶器。吸奶器較機械,在乳房充盈時容易使用,反之,在乳房較軟時,則較難使用,而且不易消毒,比不上用手擠好。

擠奶應由母親自己來操作,別人擠奶有可能造成疼痛。擠奶前,母親首先要用肥皂把雙手洗幹淨,乳房可以不洗,取坐位或立位均可。擠右側乳房時以左手為主,擠左側乳房以右手為主。如果擠出的奶準備喂給孩子的,那接奶的杯子一定要事先消毒於淨,再準備一塊幹淨的手帕以備擦手。正確擠奶的方法是拇指放在乳頭、乳暈上方,距乳頭根部約2厘米處,食指放在並平貼在乳頭、乳暈的下方,與拇指相對,其他手指托住乳房。若能摸到豆莢或花生狀的乳竇,擠奶的位置就更明確了。擠時先將拇指和食指向胸部方向輕輕壓,感到觸及肋骨為止,再相對輕擠乳頭和乳暈下麵的乳竇部位,進行有節奏的擠壓運動。擠壓片刻後,拇指和其他手指可順時針方向移動一下位置,以確保所有的乳竇都得到擠壓。強調一點,手指不要觸及乳頭、更不能擠奶頭。剛開始擠,可能沒有乳汁擠出,但擠了幾下後,乳汁就開始淌下,乳房充盈時,乳汁會噴射而出,乳房半充盈時,乳汁呈滴灑而下。擠壓一側乳房至少需要3-5分鍾,為擠出足夠的奶持續時間要20-30分鍾。特別是產後最初幾天,泌乳量少,擠奶時間短了不下奶。擠奶的次數每天不應少於6-8次,擠奶次數越多,泌乳量越多。若奶量不足,可每小時擠一次,以增加泌乳量。開始擠奶,總會有些笨拙,練習幾次就麻利了,千萬不要灰心。

最簡單、最便宜、最普通的擠奶器是用玻璃製成的,一頭連帶著一個橡皮吸球,另一頭成廣口,可罩在乳房上。用時,先擠壓橡皮球內的空氣,再將吸奶器的廣口罩在乳房上,一定要將吸奶器緊貼在乳頭周圍的皮膚上,不能漏氣,放鬆球,將乳頭和乳暈吸進管內,擠壓和放鬆橡皮球數次後,乳汁開始流進並積在管子的膨出部,使用吸奶器一定要記住每次用前要進行消毒,但橡皮球消毒是比較困難的,偏偏奶水易吸進去,因此,盡量用手工擠奶,減少使用吸奶器。

還有一種電動吸奶器,比較有效、適用,但同樣不易消毒,易帶來感染,而且價格昂貴,不適合家庭使用。

新生兒不宜含橡皮奶頭

有的家長給小兒購買奶頭,隻要小兒一哭就把橡皮奶頭塞進小兒嘴裏;也有的家長認為小兒愛吃手指,不如給他一個洗幹淨的奶嘴較好。久而久之,小嬰兒養成了含奶頭的壞習慣,睡前要,醒時還要,幾乎一刻也離不開奶頭。

含奶頭的習慣對於正在迅速生長發育的小兒是極為不利的。小兒適應了橡皮奶頭,就不習慣媽媽的乳頭了,這會嚴重幹擾母乳喂養,影響小兒健康;經常吸吮空奶頭,可因吞人大量空氣引起腹脹、腹痛等不適。由於頻繁吸吮橡皮奶頭,還可以導致小兒上、下頜骨發育異常,影響口腔外形美觀。更值得警惕的是,稍不留心奶頭堵塞,就有造成小兒窒息的危險。此外,吸吮奶頭的習慣會給今後斷奶增加困難。

新生兒睡眠的護理

通常大部分的嬰兒在最初幾個月,隻要他吃的夠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新生兒每天除了吃奶時間,大約每天睡眠22~23小時。當孩子漸漸長大後,睡眠時間也會慢慢減少。

新生兒初生時保持著在胎內的姿勢,四肢仍屈曲,為了使孩子把出生過程中吸入和吞入的羊水等順體位流出,最好采用左側臥的姿勢,頭部可適當放低些,以免羊水嗆入呼吸道內。如果新生兒有顱內出血症狀,就不能把頭放低了。

觀察新生兒的臥姿,就會發現孩子身體多呈側臥位,上下肢屈曲。如果將孩子背朝上俯臥,他會將頭轉向一側,以免上鼻受堵而影響呼吸。如果讓其仰臥,將其上肢伸展,然後放鬆,孩子會自然將上臂又回複到原來的屈曲狀態。了解了小兒喜歡的臥姿,平時就不應勉強將小兒的手腳拉直、捆緊,否則會使小兒感到不適,影響睡眠、情緒和進食。

新生兒除吃奶或尿布潮濕的時候是醒著外,幾乎都是在睡眠,這既是生長發育的需要,也是大腦容易疲勞的結果。有的新生兒白天睡得多,喂奶次數減少,尿也少,夜晚喂奶後易尿床,尿濕了就哭,哭長了又容易餓,必須再喂,但因哭得很累,很容易不等吃飽就又睡著了。這樣則容易較快餓醒。結果,不要多久就形成了夜啼的毛病。解決的辦法是白天按時喂奶,盡量讓他少睡一些。夜晚要逐漸減少喂奶次數,讓孩子多睡眠。

新生兒的嬰兒床鋪

有許多母親為怕孩子受涼以及照顧嬰兒方便,喜歡和孩子睡在一床,但母子同床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不利於孩子和母親的休息;孩子和母親擠在一起睡,母親如果睡得過熟,翻身時容易把孩子麵部壓住;有些母親喜歡側身躺在床上喂奶,睡著後乳房把孩子的鼻子堵住,引起窒息。還有孩子如和大人同睡一床,吸收的空氣比較汙濁,如果母親生病,很容易傳染給孩子。

最好的方法是在大床邊上放一個小床,既便於照顧孩子,又保持了一定距離,同時也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場所。

嬰兒床最好比單人床小些,四周應有圍欄,欄杆高度以20-30厘米為宜,四麵圍欄中應有一麵或兩麵做成能夠上下拉動的“拉門”,以方便護理孩子。圍欄的“拉門”要求堅固,關閉時要絕對安全。小床周圍的欄杆不能太稀,前幾個月可用床單將欄杆包上,以防小兒頭、手、腳卡在欄杆中間發生意外。嬰兒床所有的角應是圓鈍的,避免銳角。嬰兒床高度和成人床相同或略高些,這樣護理嬰兒比較方便和省力。還可以在小床頭離小兒30厘米左右高處懸掛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引起小兒興趣。嬰兒床不要長期安放在一個位置,以免孩子眼睛固定地盯著一個東西看,時間長了造成斜視。嬰兒床要定期拿到外麵日光下照曬一下,可起到消毒殺菌作用,有利於嬰兒健康。

新生兒的寢具用品

寶寶降臨前,家長除了給寶寶準備衣服尿布外,還應該為寶寶準備適宜的寢具,包括被褥及枕頭。

墊褥選擇舊的棉花胎折疊比較適宜,因為舊的棉花胎有一定的硬度,孩子睡在上麵不會往下沉,比較舒服,同時有利於孩子脊柱的發育。床單最好采用純棉製品,吸水性好,便於洗滌和陽光消毒。蓋被宜選擇新的柔軟的為宜,被套應選擇全棉製品,全棉製品透氣性能好,對寶寶皮膚無刺激性。蓋被不宜太大太厚,同時要準備兩條小童毯,可根據室溫相應增減。要經常把墊褥蓋被拿到太陽下曬,這樣不但使被子鬆軟暖和,還起到消毒殺菌作用。

對小嬰兒來說,選擇適宜的枕頭也非常重要。首先枕頭高度要合適,一般以3厘米左右為宜,隨著孩子長大,可適當提高。如果枕頭過低,使胃的位置相對高,容易引起孩子吐奶;枕頭過高,不利於孩子脊柱頸部彎曲的形成。因為剛出生的孩子脊柱幾乎是直的,隨著身體生長發育,才出現脊柱的三個生理彎曲,這對於維持身體正常姿勢平衡及脊髓功能有重要意義。

枕頭中充填物的選擇也很重要,有些家長喜歡用大米或綠豆作為充填物,認為用這種枕頭睡,孩子頭形好看。實際上這種枕頭對小嬰兒不適宜,因為用米豆作為充填物的枕頭很硬,孩子長時間睡在上麵,出汗後來回摩擦,容易擦傷皮膚或引起枕骨後麵一圈禿發,也容易使孩子頭睡得扁平。選擇木棉做枕心比較好,因為寶寶容易出汗,木棉透氣性能好,容易散熱。

枕套要選用柔軟的棉布製作,切忌使用化纖布。因為化纖布透氣性能差,夏天易引起痱子、癤腫等皮膚病,還能引起嬰兒濕疹。

新生兒的睡眠情況

新生兒期是人一生中睡眠時間最多的時期,每天要睡16-17個小時,約占一天的70%。其睡眠周期約45分鍾。睡眠周期隨小兒成長會逐漸延長,成人為90-120分鍾。睡眠周期包括淺睡和深睡,在新生兒期淺睡占1/2,以後淺睡逐漸減少,到成年僅占總睡眠量的1/5-1/4。深睡時新生兒很少活動,平靜、眼球不轉動、呼吸規則。而淺睡時有吸吮動作,麵部有很多表情,有時似乎在做鬼臉,有時微笑,有時撅嘴,眼睛雖然閉合,但眼球在眼瞼下轉動。四肢有時舞蹈樣動作,有時伸伸懶腰或突然活動一下。父母要了解孩子在淺睡時有很多表現,不要把這些表現當作嬰兒不適,用過多的喂養或護理去打擾他們。新生兒出生後,睡眠節律未養成,夜間盡量少打擾,喂養間隔時間由2-3小時逐漸延長至4-5小時,使他們晚上多睡白天少睡,盡快和成人生活節律同步。同樣,父母精神好了,能更好地撫育自己的孩子成長。

新生兒愛睡覺的原因

新生兒除了吃奶以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睡覺,在一晝夜中需睡18~22小時,這是一種生理性的抑製過程。新生兒的腦相對大,其重量為出生體重的10%~20%(成人僅2%),但腦溝、腦回尚未形成,大腦皮質興奮性低;神經活動過程弱,外界刺激相對說來過強,因此易疲勞,此又會使皮質興奮性進一步低下,從而進入睡眠狀態。

使嬰兒睡眠充足

布置單獨的小床

寶寶是幼小的生命個體,他的體溫與大人還有很大的區別,還有一個適應性的過程。寶寶進行睡眠,最好給一張單獨睡的小床,這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和良好睡眠衛生習慣都有促進作用。寶寶單獨睡小床,小床就是寶寶第一活動小天地。可以在小床的床頭上方掛上一些紅、藍、黃色的彩球或玩具,在寶寶醒來時用來訓練寶寶的視覺、聽覺和頭、眼的協調活動,對寶寶的智力發育很有幫助;寶寶單獨睡小床,有單獨被褥,可以避免與母親同一被窩睡的弊端:如果寶寶與母親同一被窩睡,往往把寶寶的頭部蒙在被窩裏,寶寶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造成寶寶睡不安寧,睡不深沉,對呼吸係統也不衛生。而且由於母親在哺乳期中比較疲勞,晚上睡眠很深很深,翻身時容易把寶寶壓在身體下麵而造成意外窒息。所以,讓寶寶單獨睡一床,從小鍛煉寶寶不依戀母親睡眠的良好習慣,這對培養寶寶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堅強自立的性格有好處。寶寶單獨睡,母親也可安心地入睡。

寶寶的小床一般安放在母親床邊,便於睡眠時隨時抱出來喂奶和換尿片、蓋被褥等生活照料。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單獨睡眠,可以養成孩子單獨睡眠的好習慣。

寶寶的小床四周要有欄杆,床鋪最好是木板或硬性棕棚或彈簧床,嬰兒不宜睡軟床。床上可以不放枕頭,因為寶寶的脊柱是直的,沒有生理變曲,不安放枕頭一樣睡得舒適。被褥應用質地柔軟、保暖性好、顏色淺淡的棉布做,不要用合成纖維或尼龍織品,因為這些化纖織物不吸水、透氣性差,還容易產生皮膚過敏反應。褥子上可墊一塊防水布,預防大小便汙染床褥。寶寶床上用品要經常洗曬,保持清潔衛生,柔和舒適。

保證良好的睡眠

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哺乳時間,全天幾乎處於睡眠狀態,睡眠時間達到20~22小時。嬰兒具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促進身體和智力的發育,特別有利於骨骼的生長。有正常睡眠規律的孩子精神飽滿,生長發育良好。而睡眠常受幹擾的孩子常常愛哭鬧,煩躁不安,打噤驚悸,飲食不振,體重增長緩慢,抵抗力降低,反應遲鈍。

要促使嬰兒良好睡眠,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就要從新生兒做起,具體做法是:

1不要過饑過飽:母乳不足嬰兒常餓醒啼哭;喂得過飽,由於腹部不適,也難入睡。

2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室內要力求安靜;避免強光刺激;空氣要新鮮;室溫不宜過高。

3被褥要柔軟幹燥,經常曝曬、拆洗;不要蓋得太重,應隨季節、室溫的變化而增減;睡前要換好幹軟的尿布;衣服要輕柔舒適,使肢體舒展,氣血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