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日常護理2
新生兒頭上包塊的處理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後,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新生兒頭部包塊一般由兩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於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陰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後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於孩子在娩出時顱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剛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後或1~2天後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後緩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後二周至三個月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亦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隻須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給孩子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手使勁地搓揉,還應避免碰撞。更應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頭顱血腫內的血液處於半凝固狀態,既不易抽出,又極易引起細菌在其內繁殖而造成感染,而頭部細菌感染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隻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麵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頭顱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可有貧血、黃疸加深等繼發現象,亦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新生兒腦損傷兒的家庭護理
兒童腦癱大部分來自嬰兒腦損傷,嬰兒腦損傷多為出生前後缺氧,先天性感染,嬰兒高膽紅素血症或其他危重疾病所致,各種原因所致的以出生低體重兒發生腦損傷的比例較高,腦癱是腦損傷中的一個類型,廣義腦損傷亦包括先天性腦發育不全,腦損傷可表現為行為神經發育落後,中樞性運動障礙,智力低下,癲癇,觀聽障礙等。
目前國外對正常兒早期教育非常重視,不僅使正常兒童各方麵得到更好的發育,而且輕度腦損傷兒,亦能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康複,許多國家對嬰兒腦損傷,腦癱的高危兒采取比早期教育更強一些的幹預方法,已使腦損傷所遺留的殘疾大大減少,這些幹預的方法並不複雜,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主要是用正確的信息刺激大腦與循序漸進的腦功能訓練,隻要醫務人員及家長重視預防腦損傷兒出生,並對腦癱高危兒施行早期幹預,完全可以阻抑腦癱患兒繼續增加的趨勢,腦損傷遺留的其他殘疾亦會大大減少。
對腦損傷兒幹預開始的早晚,是影響預後的最重要因素。在醫院對新生兒缺氧、黃疸及其它危重情況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幹預,急性期過後,就應馬上進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訓練,這樣的幹預從新生兒期就應開始,如果錯過了腦潛能最大,腦可塑性最強的嬰兒早期,不少腦損傷兒雖經功能訓練可部分恢複,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從生後3個月開始幹預的腦損傷兒,絕大多數可回歸到正常兒童的行列。
除了以上提及的嬰兒腦損傷因素之外,還有一些不易查出的因素,因此應仔細觀察新生兒的一些表現,並經常與正常發育規律相比較,可盡早發現異常。我國民間總結的“二(2個月)抬頭,四翻身,六坐,七滾,八爬,十站,周走”,基本上反映了嬰兒運動發育規律,加上5個月應認識熟人;1歲應有意識叫爸媽,可粗略得知嬰兒身心發育狀況。腦損傷兒較正常兒頭圍小或增長慢,前囟小或閉合早,顱骨骨縫重迭,有斜視,眼顫,視覺追蹤不好,聽覺定向反應不好,2~3個月手仍經常握拳,6~7個月後扶站下肢交叉發緊或僅足尖著地,9~10個月不能用手指捏東西等,均可能是腦損傷,應及時就診,如嬰兒顱腦CT或核磁檢查異常,視聽,體感誘發電位異常,更應定期檢查發育狀況,及時幹預治療。
對腦損傷兒的幹預,主要是對視、聽及皮膚感覺這3個大腦的主要輸入途徑進行適當的信息刺激,對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三個主要輸出表現進行比正常運動發育規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訓練。
新生兒期即可在嬰兒覺醒時用鮮豔的玩具和父母與之說話的笑臉,引導其向各個方向注視,對視覺追蹤不好的更應加強這方麵訓練,父母說話的聲音是最好的聽覺刺激,每日應多次與嬰兒說話,對聽覺定向反應不好的,可加帶響玩具或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進行聲音刺激,用溫暖的手撫摸嬰兒全身的皮膚,加上輕柔按摩可促進腦損傷康複。爬行訓練是腦損傷康複的重要方法。嬰兒從匍匐爬到跪起來爬,再到站立行走的運動發育過程中,與之相對應腦的發育完善是從腦橋到中腦,再到大腦皮層。爬行有助於腦的康複。臨床證實對不會爬的腦損傷患兒,進行模擬爬行的被動模式運動,可有效促進爬行動作出現,糾正錯誤運動姿勢,調節肌張力,改善感知覺,按照發育規律及時進行坐、站、走、手精細動作及咀嚼,語言平衡能力等訓練,亦是對腦損傷幹預,腦癱治療的重要內容。
為了早期正確地進行幹預,必須糾正幾種錯誤的觀點:
一是腦損傷大部可自然恢複正常,觀察一段再診治,確實有相當比例的腦損傷兒在家庭育兒環境中並不發展成腦癱並留有明顯殘疾,但近年研究證實,學齡期有學習障礙、多動、感覺綜合失調等表現的孩子,多曾存在腦損傷的高危因素或腦損傷。雖然我國統計窒息兒有智力異常的僅占7%,但其餘93%的平均智能也低於正常兒,因此目前不少國內外學者主張及時對有腦損傷高危因素及發育遲緩的小兒進行幹預,而在評價某種康複治療時,應考慮諸多因素影響。
二是嬰兒期腦損傷嚴重的必留殘疾,國內外臨床實踐證實,腦損傷康複到什麼程度,開始早晚,方法對否,比損傷輕重更重要。先天性腦發育不全兒從出生即幹預,一般可能達到生活自理,從事簡單工作。出生不到8個月已診斷腦癱的嬰兒,通過治療其中96%可恢複到正常,因此對腦損傷的幹預,腦癱康複治療要有信心,嬰兒腦損傷是可防,可治的。
三是腦癱嬰兒父母對信息刺激、功能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過分相信打針吃藥,藥物在某些時期對康複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適宜的信息刺激及正確的功能訓練是康複的主要方法,我國針灸、按摩、活血化瘀、藥浴、捏脊、拔罐均是有效的康複方法,合理配合可明顯提高療效。
新生兒口腔眼睛的護理
新生兒剛出生時,口腔裏常帶有一定的分泌物,這是正常現象,無需擦去。為了清潔口腔,媽媽可以定時給新生兒喂些白開水,就可清潔口腔中的分泌物。新生兒的口腔黏膜嬌嫩,切勿造成任何損傷。不要用紗布去擦口腔。牙齒邊緣的灰白色小隆起或兩頰部的脂肪墊都是正常現象,切勿挑割。如果口腔內有髒物時,可用清毒棉球進行擦拭,但動作要輕柔。
新生兒的眼都要保持清潔,每次洗臉前應先將眼睛擦洗幹淨,平時也要注意及時將分泌物擦去。如果眼部分泌物多,可滴氯黴素眼藥水,每眼每次滴藥1滴,每日4次。出生後3個月左右,孩子在早上起床時,有時眼角或外眼角有眼屎,或眼睛裏總是淚汪汪的,這多是因睫毛倒向眼內,觸到眼球的緣故。倒睫毛刺激了角膜,所以流淚或有眼屎,對此不必太緊張,用手將眼皮輕輕撥開,使眼睫毛離開眼球就行了。半歲後孩子麵部不再過於豐滿時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除。
新生兒要給滴眼藥水
自然分娩的新生兒是通過母親的陰道出世的,陰道內平時寄生著多種細菌,分娩過程中雖然羊水衝洗了陰道,但為保護新生兒眼睛免受感染,仍應預防為主。消毒接生的新生兒在出生後3天內,應每天滴眼藥水,預防新生兒結膜炎;不完全消毒或未消毒接生的新生兒,更應及時滴眼藥水,連用1周左右,一般用025%氯黴素眼藥水。如果產婦有陰道炎症,應選擇相應敏感的藥物。產婦若患有淋菌性陰道炎,其新生兒患淋菌性眼炎的可能性極大,應注意嚴密隔離,及時應用青黴素或淋必治治療。
此外,在滴眼藥水前一定要先看清眼藥瓶上的標記,核對藥名、濃度,把手洗淨,輕輕分開新生兒上、下眼瞼,滴入1~2滴眼藥水後,將眼皮輕輕向上提一下,以便藥液在眼內停留片刻,同時應及時清除外流的眼藥水,以防流入耳內。
新生兒耳朵鼻子的護理
新生兒隻能用鼻子呼吸,一旦及時堵住就會影響呼吸,嚴重的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要經常注意孩子的鼻孔,應及時為他(或她)取出鼻垢和清除鼻涕,但動作要輕柔,切不可碰傷孩子的鼻腔黏膜。
孩子總是在不停地動的,所以要用手固定好孩子的頭部,用棉簽輕輕在鼻腔裏轉動清除汙物,不要過深。遇到固結的鼻垢和鼻涕,不可硬撥、硬扯,而應設法吸出,可滴1滴奶水進鼻腔,待鼻痂軟化後用棉簽粘出。
耳道內的汙垢也采用棉簽旋轉的方法取出,但不能插進過深,防止損傷鼓膜和外耳道。
新生兒呼吸發響的原因
新生兒生後一周左右,母親會發現許多情況的。如:新生兒呼吸時,嗓子就發出一種吱吱的聲響。由於每呼吸一次就發出吱吱的響聲,母親就很擔心是不是嗓子裏的什麼地方堵住了。但也並不是始終有聲響,當新生兒哭、發怒時就嚴重些,安靜時稍好一些。啼哭的聲音並不嘶啞。若吃奶很好,精神也好,也不發燒,就是去問醫生,醫生也說沒有異常。
這是由於喉頭生來很軟,每當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變形,由於變得窄就發出這種聲音。數日後,柔軟的喉頭逐漸變硬,聲音也就沒有了。也有過了六個月以後才好的,也有更長時間的,但到一周歲時全都會好。也有的平時不響,隻是在發怒而哭叫時才發出這種聲音。
這種情況完全是無害的,不需要特別治療。在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和曬太陽可以使骨頭和軟骨堅硬,不要因為嗓子有吱吱聲就整日關在家中。醫生也許會診斷為是單純的先天性喉頭狹窄這一嚴重的“病名”吧。
新生兒的呼吸表現不勻
新生兒的鼻腔、咽、氣管和支氣管均較狹小,胸腔較小,且呼吸肌肉較弱,主要靠隔肌呼吸。所以,小兒呼吸時胸廓運動較淺,要觀察腹部才可較明顯地察覺到小兒的呼吸運動。新生兒在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小,但他們代謝所需氧氣的量並不低,故隻能通過加快呼吸來補償每次吸入氣量的不足。新生兒的呼吸中樞欠健全,呼吸節律常常不規則,入睡時更為明顯。雖然,正常新生兒的呼吸有深淺交替和速率快慢不等的現象,但不應有麵色難看或發生青紫等現象。由於新生兒的通氣道狹小,輕度炎症即可引起呼吸困難,即使發生鼻塞,也能使新生兒產生吸乳動作障礙。鑒於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因此,不要將嬰兒的腹部束縛過緊,以免防礙呼吸。
新生兒皮膚的護理
新生兒出生一般8~12小時即可沐浴。夏天應天天洗澡,冬天每周洗1~2次。沐浴時室溫要在28℃左右,水溫要在37℃左右,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壓住雙耳,以免水流入耳內,發生感染。右手將幹淨的毛巾濕透,輕輕捺臉,然後用香皂洗頭、頸部及上肢,用水衝洗後擦幹,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清洗時要注意腹股溝及旮部,適當多用些香皂,衝洗後擦幹,之後可給新生兒撒痱子粉並蓋好被子。撒痱子粉時,應用左手蓋住新生兒臉部,以免把粉撒入小兒眼、鼻、口內,右手將粉撒於頸下、頸後、腋下、腹股溝、背、臀部,皺褶處應多撒些痱子粉,以防皮膚糜爛,然後包好;眼睛發紅可塗紅黴素眼膏,臀部發紅可塗茉草油。
尿布要選用鬆軟、吸水性好的舊棉布,要勤洗勤換,洗後最好在太陽下曝曬或定期用開水燙,防止紅臀發生。
包新生兒時不可將四腳拉直,緊緊裹住。這種“受刑”的包裹方法既不利於新生兒發育,也不利於運動。上衣宜穿“和尚”服式,不可穿套衫。
新生兒皮膚的觀察
正常新生兒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真皮結締組織發育不成熟,真皮乳頭較平坦而且血管豐富,毛細血管充血,因此使新生兒皮膚呈粉紅色,如出生後全身膚色發紫或發白說明有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皮膚覆蓋一層灰白色胎脂。如若胎脂呈黃色,提示有黃疸,或新生兒有宮內窘迫、胎糞汙染,或新生兒係過期產兒。在生後2~3天,皮膚發黃,出現黃疸,尤以4~6天最明顯,孩子的精神、吃奶都好,沒有什麼不正常表現,這時若化驗檢查膽紅素稍高一些,這是正常生理現象,通常在生後2周左右消退,早產兒更長一些時間消退。如若是足月健康新生兒生後2周黃疸仍持續不消退或皮膚黃染消退後又複發黃,則可能是病理性的。
使用爽身粉的方法
很多父母喜歡在給孩子洗澡後或洗臀部後擦上一些爽身粉或鬆花粉,並且在腋下、大腿根部等身體皺褶處還要多擦些粉,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寶寶皮膚。其實這樣做適得其反,因為小嬰兒代謝快,出汗多,尿也頻,過多的粉遇到汗水或尿能結成塊狀或顆粒狀,當孩子活動時,身體皺港處的粉塊或顆粒摩擦小嬰兒嬌嫩的皮膚,引起皮膚紅腫糜爛,因此不主張用爽身粉或鬆花粉。為防止孩子皮膚紅腫糜爛,應經常給孩子洗澡,大小便後要洗臀部,洗後特別是身體皺褶處一定要用幹毛巾擦幹。如孩子皮膚有潮紅,可用煮沸冷卻後的植物油或紅黴素軟膏塗擦。
新生兒臍帶臍疝的護理
嬰兒的臍帶是連結胎兒和母親的生命線,曾經輸送著母親與胎兒的血液,在胎兒生命形成過程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胎兒在出生後1~2分鍾內就結紮剪斷了臍帶,與母親完全脫離,開始自己獨立生存。臍帶結紮剪斷後,留有一小段臍帶殘端,是一個創麵,要很好保護,否則細菌在此繁殖,引起臍部發炎,甚至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臍部護理,避免感染對新生兒是非常重要的。
結紮剪斷臍帶時,必須要消毒。居住邊遠地區的產婦如果來不及赴醫院分娩或發生急產,寶寶臍帶結紮未來得及消毒的,應該在24小時內請醫生重新消毒結紮臍帶,並給寶寶注射抗生素與破傷風抗毒素,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和臍炎。臍帶結紮後一般3~7天就會幹燥脫落。在臍帶尚未脫落之前,必須保持臍部幹燥、清潔。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濕;隨時注意包紮臍帶的紗布有無滲血、潮濕,如果包紮臍帶的紗布弄濕了,要及時用消毒紗布更換。臍帶脫落後,局部仍為創麵,尚未結疤,仍需保護臍帶的清潔和幹淨,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蓋消毒紗布,一般需持續半個月左右,直到結疤形成肚臍窩。
臍帶布要經常換洗,臍帶布可用一塊長形的布條,兩端縫上兩根帶子。這樣的臍帶布方便,應準備數根,便於經常換洗。如果臍帶護理不好,可使臍帶周圍皮膚發紅,臍部有粘液,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帶有臭味,這就是臍炎或臍帶感染。臍炎可伴隨發熱、不吃奶,嚴重時可致黃疸加深,引起敗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發現臍部有問題要及早處理,並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cm~1cm,大的可有2cm~3cm,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寶寶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cm,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二塊膠布剪成6cm9cm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向兩塊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臍帶局部潮濕與肉芽的處理
臍帶脫痂後1~2天,臍窩局部可以較濕潤,而臍周皮膚正常,這是正常現象,若第2天後仍不幹燥,則應注意有無感染。對此,首先應用雙氧水衝洗臍窩,擦幹後用75%酒精塗擦,再以95%酒精脫水幹燥,必要時可反複使用。不提倡用紫藥水(龍膽紫)塗抹,因為塗後,上麵雖形成結痂,但有時痂下仍有分泌物。有時可以發現有紅色的肉芽組織,如米粒大或紅小豆大,肉芽的表麵滲出粘液,有時分泌物為膿液,應該去找醫生看。對肉芽組織經過消炎處理後仍不好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用5%~10%硝酸銀溶液點灼,促其速愈。
新生兒預防臍帶感染的方法
嬰兒的臍帶殘端是個創麵,無皮膚覆蓋,臍部又凹陷,易積水、積垢,不易幹燥,容易感染。臍炎如擴大感染,通過血管可發生敗血症,通過腹壁能發生腹膜炎。
新生兒的臍帶常在生後5~7天脫落,臍帶未掉以前,要注意避免沾濕或汙染,不要隨便打開看。洗澡時要避開臍部,尿布最好不要蓋在臍帶上,以免濕尿布上的尿液汙染臍帶。如果臍帶包布已經沾濕,必須更換,並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酒消毒,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另取無菌紗布重新包紮。處理時,碘酒不可沾著小兒皮膚,以防止灼傷。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根部有痂皮,應讓它自行剝離。痂皮脫落後如果臍孔潮濕,或有少量漿水滲出,每天用75%的酒精將臍帶孔擦淨,滴2%的龍膽紫,數天後即愈。如果臍孔有肉牙組織增生,可用75%的酒精消毒後,再用10%的硝酸銀液或硝酸銀棒點灼,點灼後用鹽水洗淨再塗上龍膽紫消炎粉。如果臍部周圍紅腫,並有膿性分泌物,這是臍炎表現,應及時找醫生治療。每個初當母親者要護理好嬰兒,不要使嬰兒臍帶感染。
新生兒預防疝氣的措施
小兒疝氣男孩多見。它屬於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造成,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隆起,可延伸至陰囊內,往往平臥後消失,站立、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如發生嵌頓,可在腹股溝區捫及腫塊,並有壓痛。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後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醫學上對小兒斜疝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一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於小兒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後痛苦也很輕,目前已不主張采用非手術療法。
小兒疝氣的手術方法不同於成年人,隻要將疝囊高位結紮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隻有15cm~20cm,不必剪開腹股溝管,隻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紮就可。一般約20分鍾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目前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采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後恢複時間也延長。因此,當決定給患兒做手術時,家長應向做手術的醫師作相關谘詢。另外,提請病家在擇醫時注意一點,由於目前的醫療市場尚欠規範,最好選擇比較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進行治療,以使療效得到保障。
保護男嬰生殖器的辦法
男嬰的生殖器官與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外形不一樣,其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視對男嬰生殖器的保護。
男嬰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異,個頭兒小不一定是病態,更不能給以雄性激素治療。因為男嬰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會增高,無故給以雄性激素刺激,無疑是“拔苗助長”,嚴重的會造成畸形發育。
男嬰睾丸內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組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較弱,一旦遭受損傷,會影響成年後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輻射、放射線及有害化學物質等汙染的地區去,並應預防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感染。
男嬰陰莖包皮長而且外口較狹小,包皮內層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內,使細菌在此處繁殖,發生感染。父母應經常為孩子清洗,將男嬰包皮上翻,用清水衝洗龜頭,以保持外陰衛生。排尿後若殘留尿液,應捺幹或洗淨,並用專門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發現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龜頭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
清潔男孩外陰部的方法
用一塊溫布或棉球把尿清除,從大腿皺褶向陰莖的方向清潔,不要將包皮往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