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隻手握住嬰兒雙腿,並提起來,清潔其臀部,直至幹淨。握小兒雙腳時注意,要用一個手指墊在他的兩足跟之間,以防他的兩內踝相互摩擦。
如果尿布弄髒要換,可先用尿布幹淨處盡量將糞便擦掉,使用棉球蘸上洗劑或油擦拭。棉球用完要扔掉,不能重複用。擦後要洗手。
清潔女孩外陰部的方法
臉要天天洗,腳要天天燙,外陰部也不例外,也要天天清洗,保持清潔。尤其是女孩子尿道較短,如果不注意衛生,細菌可以經較短的尿道進入膀胱,引起泌尿係統炎症,而陰道口也時常留有少量分泌物,若不加清洗,將為細菌繁殖創造有利條件,引起生殖器官炎症。可見女孩的外陰部衛生工作不容忽視。
那麼,怎樣為女孩清洗外陰部呢?一般在就寢前或者大便後進行,具體方法是:備一盆溫水,用濕毛巾自前向後清洗,即先清洗尿道口、陰道口,最後清洗肛門口。如果方向相反,由後向前,很容易將肛門部糞便殘渣中的細菌帶入尿道口或陰道口,引起尿道及陰道部的炎症。外陰部一般用溫水清洗即可,但如伴有濕疹,則應在溫水中加入少許高錳酸鉀(溶化後成淡紅色)或者潔而陰作局部清洗或坐浴10-15分鍾以達到消炎的目的。但注意不宜用熱水洗外陰部皮膚及黏膜,因為水溫太高容易燙傷,同時,雖可暫時止痛,但刺激了炎症反應,反而使濕疹加重。有條件的應將洗腳布與洗外陰布分開,母親的用具和女孩的用具分開。
女嬰陰道流血不足見怪
部分女性新生兒在出生後五六天,陰道可見有少量流血,持續一兩天後停止,這種陰道流血又稱“假月經”。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前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女性胎兒生殖道細胞增殖、充血。出生後她們體內雌激素濃度急劇下降,到第五天含量已很低,由於雌激素的影響中斷,原來增殖、充血的細胞脫落,使新生兒有類似月經的流血。這種現象是新生兒特殊生理狀態之一,並非病態。如果流血量不多,又無其他部位的出血,就不必做任何處理。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的護理
因當前卡介苗是皮內接種,出現的反應較重,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因此,須細心護理。
卡介苗一般接種在左上臂外側,接種後2-3天內,注射部位可見有針尖大小略有紅腫的針眼,但很快即消失,恢複正常皮膚。在此期間給新生兒洗澡時應避免洗澡水弄濕注射部位,可用幹淨的手帕或紗布包紮局部。也不要經常用手去觸摸,以保持局部清潔,避免其他細菌感染。
在接種後2-3周出現局部反應後,尤其是有“化膿”現象時,應經常更換內衣,以免膿液沾在衣服上,經常摩擦影響局部潰瘍麵的愈合,同時也要避免其他細菌感染。在局部形成膿痛時,切不可用手去擠壓,以免加重反應。
接種卡介苗後的局部反應須經過2-3個月才能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應做到母乳喂養,以增強自身的抵抗力,保持新生兒室內空氣新鮮。
在新生兒出院時,應主動向醫院工作人員詢問是否已給新生兒接種了卡介苗,如未接種,了解其原因,在適當的時間進行補種。接種後3個月還應到指定的單位做結核菌素試驗,以觀察卡介苗接種是否有效。
新生兒的體重測量方法
新生兒出生體重應於生後1小時內測量。首次測量時,應將剛娩出的小兒身體擦幹,裸體測量,以後應每日或隔日上午洗澡後空腹裸體測量1次。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兒體重不同地區、不同性別各有差異,1985年十省市新生兒體重發育調查,城市男嬰平均體重318千克,女嬰308千克,農村男嬰317千克,女嬰301千克。
正確對待新生兒的體重
新生兒出生時的體重有很大不同,不能說出生時體重4公斤的新生兒在開始時也有很大的差別。此外,盡管都是健康成長的新生兒,其吃奶量也各有不同,所以,在出生兩周以後體重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在生後一周裏不怎麼愛吃的新生兒,在出院的時候,其體重和出生時差不多。也有的新生兒在出生當天就開始吃母奶,麵且母乳又很好,到出院時體重增加150克以上的。不過,多數情況是,一周後的體重略有下降。
在出生1周到半個月裏,雖然母親的乳房不太脹,但是決定用母乳來喂養時,在半個月時稱稱新生兒體重,可能也隻比剛出生時增加200克。即使體重增加達不到“標準”體重,隻要母乳能逐漸增加的話,也可以不加牛奶。
如果母乳比較充足,在這一周裏,每天新生兒體重可增加30-40克。喂牛奶的新生兒也可按此標準考慮。有時盡管某一天比前一天隻增加30克,但是在四、五天中若平均每天增加50克以上的話,就可以認為是較多了。一直堅持用母乳喂養,但體重在10天內平均每天增加30克,而到20天時平均每天隻增加15克時就必須加牛奶了。
有時雖然母乳很充足,可是新生兒隻吃了一側乳房就睡熟了。這樣的新生兒可以認為是食量小的新生兒。其體重平均每天大致增加20-25克。對這樣的新生兒,即使增加牛奶體重也不會增加。不大愛吃奶,這也是新生兒個性的表現。由於母乳不足,體重每天隻增加20克的新生兒是能夠區別出來的。想吃奶但是奶汁又不足的新生兒,在吃完兩側的母乳之後,仍然不飽他就會啼哭,夜裏也多次醒來。食量小的新生兒則與此不同,他們非常安靜。在吃牛奶的新生兒中,也有食量小,隻吃70-80毫升,但非常安靜的,這樣的新生兒也是食量小的新生兒。即使母親著急多喂,新生兒也是不吃的,其體重不增加是很自然的。所以,體重不是衡量新生兒健康的唯一標準。
需要特殊護理的新生兒
胎齡28周至未滿37周出生的新生兒,不論體重多少,均屬早產兒,也稱未成熟兒。早產兒出生體重多數≤2500克,身長<47厘米。體重越低,胎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引起早產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如孕婦患妊娠毒血症、精神受打擊、患急性傳染病,外傷、生殖器官異常、前置胎盤、胎盤早剝、雙胎、畸形、臍帶過長等。早產兒外觀頭大,囪門寬,皮膚鮮紅且薄嫩,頭發稀、短、軟,胎毛多,胎脂厚,皮下脂肪少。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調節功能差,易發生硬腫症。肺發育不成熟,呼吸困難。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易患吸入性肺炎。由於從母體獲得抗體少,易導致感染。由於肝功能不成熟,肝酶缺乏,比一般新生兒黃疸重,甚至造成核黃疸,引起腦損害或死亡。
新生高危兒的定義
生命在近期或遠期處於危險因素中的新生兒為高危新生兒。高危新生兒主要為高危妊娠因素的延續,其次為新生兒期發生的高危因素所致。例如,妊娠34周前的早產兒、妊娠期合並胎盤功能老化的過熟兒,均屬高危兒,體重小於1500克為極高危兒。各種高危妊娠通過不同機製影響了母體胎兒一胎盤功能,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育異常,或宮內急慢性缺血缺氧、先天性缺陷,母親孕期受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胎兒宮內感染、母子血型不合的免疫性疾病,均是由胎兒的高危轉為新生兒的高危因素。
此外,在產程中發生的意外或創傷,如臍帶脫垂、繞頸、過短、胎盤過早剝離,造成宮內缺血、缺氧、胎兒羊水吸入等;新生兒不能順利完成從宮內到宮外獨立生活過渡而引起的高危情況,如出生後產生的硬腫症,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等,均屬高危因素。
新生高危兒的管理
對新生兒進行高危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母親在家中的保健能力,並在護理新生兒中發現問題及早就醫。主要管理對象如下。
1)低體重兒。凡出生時體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兒,應加強家庭訪視指導。
2)黃疸兒。凡初訪時發現新生兒皮膚發黃,要隨訪觀察,直至弄清原因。
3)感染兒。凡初訪時發現新生兒有感染表現,或出院後屬於感染的恢複期,均屬於高危兒管理,需增加家訪次數,直至痊愈。
4)凡有新生兒窒息史的應重點訪視。
5)先天缺陷兒。凡出生體檢發現先天畸形並影響日後生活能力者。
6)凡有不適宜新生兒安全衛生生活環境者,如母親文化程度低,衛生條件差,或母親呆傻、盲聾,均屬高危兒管理範圍。
7)幾家屬發現小兒有異常情況,請求出診者。
足月兒與早產兒的判斷
新生兒出生後,首先要了解其是否足月成熟,以便於指導出生後的觀察與護理。
足月胎兒的特點:胎兒身長50厘米左右,體重3000克以上;皮下脂肪發育良好,皮膚粉紅色,無皺褶;僅肩及背部有股毛;頭發2~3厘米長;指甲已超過指尖;男性新生兒的睾丸降入陰囊,女性新生兒大陰唇已發育;幾頭占身長1/4,四肢運動活躍,哭聲大,吸吮能力很強。健康成熟兒的呼吸、循環、消化、體溫調節及物質代謝等重要生活功能都已基本建立,出生後可以成活。
早產兒的特點:胎兒身長不足46厘米,體重不足2500克;皮下脂肪少,指甲軟,軀幹部胎毛長,頭部毛發少而短;男性器官如睾丸還沒有下降到陰囊,哭聲小,呼吸快而淺。
新生兒出生後就開始呼吸。正常足月新生兒在第一次深呼吸後,就出現有節律的正常呼吸,一般頻率為每分鍾40~60次。早產兒因肺擴張差,呼吸能力也差,所以呼吸快而淺,並且有時不規律。
早產兒生活能力差,抵抗力弱,肝功能不全,毛細血管脆弱,所以需要加強護理。
新生早產兒的特別護理
早產兒不同於足月新生兒,護理時應注意維持適宜而恒定的溫度和濕度,輔助呼吸,合理喂養,預防各種傳染病。
保溫:早產兒對體溫調節能力差,應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分娩前應做好準備,出生後立即開始保溫。室溫以24~26℃為宜,相對濕度在55%~65%。保溫方法可因條件而異,使體溫保持在365~37℃。凡體重在2000克以下者,應入暖箱。也可包裹棉被並加放熱水袋或熱水瓶(水溫以50℃為宜)。換尿布等清潔護理時動作要迅速,盡量減少暴露身體,以免受涼。
密切觀察:早產兒生活能力差,隨時可發生變化,故應細心觀察,宜令其靜臥少動,注意保持呼吸道暢通,發現口咽部有分泌物阻塞時,要盡快吸出。出現呼吸困難或青紫時,應及時給氧。注意氧氣濃度不應超過30%~40%,間歇輸氧,待症狀消失即應停用。必要時可在哺乳前後給氧數分鍾。避免長時間輸入高濃度氧,以防引起眼睛晶狀體後纖維組織增生及破壞紅細胞,加重貧血及生理性黃疸。
喂養:這是早產兒護理的重點。出生時肝糖原儲備少,出生8小時即開始喂糖水,喂幾次糖水後改喂母乳。盡可能在出生後12小時內開始授乳。人乳最佳,低脂牛乳次之(可按牛奶與水1∶1配製)。每2~3小時授乳一次。早產兒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賁門括約肌鬆弛,胃容量小,容易溢奶及嘔吐,甚至嗆入氣管。每次授乳後應密切觀察數分鍾,如有嘔吐或青紫,應及時吸出嘔吐物,必要時吸氧。缺乏吸吮能力的早產兒,可用滴管授乳或鼻飼。如消化好,大便正常,可逐漸增加奶量。每日每次可增加5~8毫升。用滴管喂養者,開始每次可滴4~8毫升,每隔2小時一次,以後視消化能力而逐漸增添,有吸吮能力後改用小奶頭喂奶。
早產兒對脂溶性維生素A、D、K等吸收較差。出生後前3天應補充維生素K並長期補充維生素C,預防出血,降低血管脆性。出生後5天左右可給複合維生素B;第2周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1000單位;一個月後加用鐵劑,每日每千克體重04毫克。
預防感染:早產兒抵抗力低,護理應注意隔離,凡與早產兒接觸者均應洗淨雙手,穿潔淨衣褲。食具必須專用,可煮沸消毒。患病者嚴禁接觸早產兒。
新生雙胞胎兒的特別護理
在新生兒沒有出生之前就確診為雙胞胎並不容易。就是從事了多年產科工作的醫生,也有在雙胞胎出生後才知道的。所以對父母來說,雙胞胎的出生大都會感到很突然。在雙胞胎的照料上,開始時確實是很麻煩的,送去保育園也許是很便當的,但是考慮到在設備不如家庭的保育園裏,一個保姆要照看五個孩子,還不如把家務事合理地安排一下,一個人同時照看兩個孩子好。現在,有許多母親都把雙胞胎撫養得很好。
開始時喂養雙胞胎會感到很麻煩,但當到了新生兒能互相認識之後,他們就會成為遊友而形影不離,這比孤單單的一個新生兒快活,而且能很快學會互相幫助。對父母來說,雖然照顧孩子很費功夫,但卻能得到來自孩子的雙份歡樂。所有的雙胞胎母親,都說應把兩個新生兒同時放在自己的身旁照看。若把其中一個送回老家,長大後就會在其心靈上留下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極不利的。
關於雙胞胎的營養,僅靠母乳是不夠的。從前用母乳來喂養雙胞胎的並非少見,而現在幾乎沒有了。雙胞胎在出生時體重一般不超過25公斤,所以產院都把其當做未成熟兒來對待。當放在保育器裏照看時也是離了母乳來喂養的。由於不太會擠奶,又沒有新生兒吃奶的刺激,母乳就漸漸沒有了。這對侯,母親應該耐心地擠奶,或者請別人的新生兒來吃奶。總之,當雙胞胎長到25公斤以上允許出院時,隻要母乳多,就要用母乳喂養。兩個新生兒同時都用母乳喂養是最理想的,不夠吃時,可用混合喂養。當兩個新生兒體重相差很大,一個有28公斤,另一個隻有24公斤時,自然要對體重輕的一個喂以母奶。如果小的雖然體重輕,但身體很好,馬上就能趕上時,那麼在趕上後就可以同時給以混合喂養。
由於可以認為雙胞胎是一種未成熟兒,所以在最初三個月內比普通新生兒的發育要稍遲一些。在喂奶粉時,達不到奶粉瓶上所標明的飲用量也不要緊。
雙胞胎比較少見,來看的人一定不少。由於新生兒對感染疾病的抵抗力很弱,所以在3個月之內最好不要見客人。
為了照看雙胞胎,父母一定要盡量把家庭生活安排得合理。特別是在開始的3個月裏,由於母親還不習慣,父親的協助是非常必要的。假如母親真的病倒了,那可就糟糕了,所以要不吝惜設備的投資。洗尿布是要消耗母親體力的,應下決心買一台可自動幹燥的洗衣機,或者委托給洗尿布的阿姨,或者與出借尿布的公司訂合同。為使母親在勞累時可隨時舒適地休息,可準備一張帆布躺椅。吃慣了妻子做的可口飯菜的丈夫也要忍耐一段時間了,畢竟,妻子的休息是最重要的。總之無論進行怎樣的設備投資與犧牲,養育雙胞胎都是不吃虧的大事業。
從雙胞胎的將來發展上看,不能把雙胞胎當成展品。社會上的人們對於雙胞胎,特別是難以區別的一卵性雙胞胎很感興趣。做為展品的雙胞胎為了把其相似性做為商品,往往把兩個孩子打扮得一模一樣。父母不能把孩子當作展品。孩子不管怎樣相象都具有各自的獨立人格。不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是不幸的,孩子會因此而損傷自己的自尊心。因此,應從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差異。
雙胞胎也應成為獨立的人。為此,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認識到兩個人都是各自獨立的人。在孩子能判斷衣服的區別之後(約一年以後)。應分別給予不同的衣服,並明確各件衣服的歸屬。
新生兒期的主要注意事項
1和保健科建立密切聯係。產婦出院前決定“坐月子”的地點並及時通知戶口所在地區的保健科。如在本地區“坐月子”,出院後及時將“藍本”交回保健科,以便醫務人員做新生兒訪視;如在非本地區“坐月子”,請及早到保健科開代訪信,以便“坐月子”之處的醫院保健科醫務人員做好新生兒訪視。
新生兒訪視次數由孩子情況決定。高危兒可增加訪視次數。當孩子有問題時,家長應隨時和保健醫生取得聯係,在保健醫生的指導下撫養自己的新生兒。
2加強新生兒保健的科學性。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帶孩子”也多了許多講究,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交給保姆,自己大鬆心是最不可取的方法。在自己帶孩子的過程中,多和保健人員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可通過書本、電視、電台、谘詢等多種形式獲得必要的知識;家長間的交流也很重要,同齡兒童家長之間會有許多可借鑒的經驗。
新生兒家庭護理異常情況
出院後回到家中要經常觀察小兒的精神、呼吸、麵色、皮膚、吃奶、大小便等一般情況。注意氣溫、室溫的變化,冬季要注意小兒的保暖。經常測體溫,了解體溫變化情況。觀察有無流涕等感冒症狀。若安靜時每分鍾呼吸多於60次,呼吸急促,或有鼻翼扇動,說明呼吸困難。
觀察正常生活規律中是否突然出現反常現象,有無嗆奶,吃奶是否有力。
觀察睡眠是否好,有無易驚現象,或嗜睡、哭鬧不停,有無口吐白沫或異樣的哭聲。
觀察新生兒黃疸是否逐漸加重,全身有無膿瘡,有無紅疹子。
觀察臍帶脫痂後有無滲出物和膿性分泌物,臍輪是否發紅。
觀察大便性狀和顏色。吃母乳者一般大便次數較多,黃色稀糊狀,可有小奶瓣。吃牛奶的小兒大便較幹。若每日大便8次以上,水、便分離或有粘液,有異臭味,均屬異常。
若發現小兒肌肉張力低下、無力或僵硬,均為病態。
如發現有以上異常情況,應盡快帶孩子到就近的醫院就診,千萬不可耽誤。
乳母不能躺臥著喂奶
對於那些不會坐、不會走的孩子,尤其是嬰兒,家長往往讓其整天躺在床上,就連吃奶也不抱起來,我們說這樣是不對的。
兒童和成人的胃一般呈垂直位,像一個“魚鉤型”,上部(稱胃底)呈圓隆狀,位於胃的入口處——賁門以上,這樣,當有氣體吞入時就會留在胃底部,不致因氣體溢出胃部而將食物隨著帶出造成嘔吐。可是嬰兒與成人相比就不一樣了,嬰兒的胃呈水平狀,胃的入口處賁門鬆馳,當臥位吃奶時,使空氣很容易隨著吞咽動作、呼吸、哭鬧而進入胃裏,氣體多則造成嘔吐或漾奶,更為嚴重的是,吐出的奶由於仰臥位還容易誤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後果不堪設想。
家長在給嬰兒喂奶時,應該注意使孩子頭部略高些,每次吃完奶要將孩子輕輕豎起拍拍背部,讓胃內氣體排出,減少溢奶、吐奶的發生。
喂奶後抱起嬰兒拍拍背
孩子吃完奶後,媽媽不應立即把他放在床上,而應豎直抱起,讓寶寶趴在媽媽肩頭,媽媽用手輕拍寶寶背部,讓那些隨吸奶而吞入的空氣排出,即讓寶寶打嗝兒。為什麼小兒會常發生吐奶的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胃呈水平位,胃的容量小,賁門(緊接食管處)較寬,關閉作用差,幽門。(緊接小腸處)較緊,嬰兒吃奶時又常常吸入空氣,因此吃奶後奶汁容易從胃的賁門倒流人口腔,造成吐奶。所以,小兒打完嗝兒,胃中氣體排空,再放下就不易吐奶了。
嬰兒哭鬧不一定是餓
有的母親一聽嬰兒哭就喂奶,總以為孩子是餓了。實際上嬰兒用哭來表達不滿情緒,原因有很多,餓隻是其中的一種。嬰兒不論吃的是母乳還是牛奶或代乳品,它們都是流質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短,消化吸收快。另外嬰兒胃的容量小,每次吃奶不多就飽了,因此3小時左右就會餓,饑餓時胃腸蠕動增加,腹嗚不適,嬰兒就會用啼哭來表示。但這種哭比較有規律,多在接近喂奶時間,而且一旦奶頭到嘴,哭聲馬上停止,便大口大口地吸吮起來,吃得非常香甜,速度比較快,吃飽後不是安靜地睡了,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那裏。這是由於饑餓而哭的主要原因。還有的是因為渴了,尿濕了,解大便了,腹部不適了,甚至發燒生病了,或淘氣想讓人抱一抱,或對周圍的環境不滿意等等,都會引起嬰兒啼哭。那麼渴了要給水,尿濕了要換尿布,發燒了要到醫院看病。所以說,嬰兒啼哭不一定都是因為餓了。
注意觀察嬰兒的囟門
孩子在一歲半之內,頭蓋骨還沒有發育好,頭部各塊顱骨之間留有縫隙。位於頭部中央靠前一點的地方,有一塊菱形間隙,一般斜徑有25厘米左右,醫學學名叫前囟。用手摸上去有跳動感覺,這是頭皮下的血管中血液在流動,不是病態。
有經驗的人知道,孩子在生某些病時,囪門會發生變化,如吐瀉嚴重、脫水的孩子會出現囟門凹陷的現象;如腦膜炎時,腦壓增高,囟門可凸起。
囟門一般在1歲半左右閉合,如囟門閉合過早,可能是腦發育不良,小頭畸形;若囟門閉合過晚,則可能患有佝僂病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呆小病)。
嬰兒前囟閉合的時間
嬰兒的頭頂部有一個柔軟的、有時能看到跳動的地方,醫學上稱之為囟門。出生時有兩個,前囟和後由,前囟是由額骨和頂骨的骨縫構成的,出生時其斜徑大小約為15~25厘米,6個月後逐漸變小,1~15歲時閉合。如果前囟閉合太早或太遲都屬於不正常。囟合太早,就要影響大腦和顱骨的發育,閉合太遲多見於佝僂病、腦積水、果小症及生長過速的嬰兒。後由一般在出生時就閉合,晚的在出生後2~4個月時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