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日常護理2(3 / 3)

囟門閉合延遲的原因

小兒囟門有兩個,即前囟門和後囟門,通常所說的囟門主要指前囟門。前囟門是額骨和頂骨形成的菱形間隙,出生時大小約15-2厘米(菱形的對邊中點連線),在生後數月內隨頭圍增大而變大,6個月以後逐漸變小。至1-15歲時閉合。後囟門是兩塊頂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出生時閉合或很小,一般在生後6-8周閉合。沒有閉合的囟門,隻有頭皮和腦膜覆蓋,外觀平坦或稍下陷,常可看到隨小兒的脈搏搏動而上下跳動。

囟門是反映小兒健康狀況的窗口之一。如何觀察囟門呢?觀察囟門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麵情況,如囟門大小、閉合時間、飽滿情況等等。

囟門過大,超出相應年齡的正常值,提示小兒骨骼發育及鈣化障礙,可能患佝僂病、呆小症等。囟門閉合延遲亦是如此。

囟門閉合過早,提示有腦發育不良可能,此時頭圍亦明顯小於正常。

囟門飽滿或明顯隆起,說明顱內壓增高,常見於腦積水,顱內感染如腦膜炎、腦炎等。

囟門明顯凹陷常見於嚴重脫水如小兒腹瀉。

檢測小兒囟門切勿用指尖按壓,以免意外,應以指腹放在頭頂,從頂部輕按滑向額部,觸出囟門邊緣,測量囟門大小。

囟門隨著顱骨不斷生長、逐漸骨化而逐漸縮小,最後完全閉合。一般說來,前囟門於孩子出生後的18個月以前閉合,如至18個月仍不閉合,則為閉合延遲,應查找原因。

囟門閉合延遲常見原因有:(1)顱骨生長減慢,如甲狀腺功能低下,侏儒症等;(2)患佝僂病,患兒常伴有多汗、夜驚、方顱、顱骨軟化等。此外患有腦積水、腦腫瘤時也可引起閉合延遲,此時患兒頭圍往往增大。

嬰兒的囟門不能按壓

周歲以內小兒的頭蓋骨還沒有發育好,頭部各塊骨頭之間尚有骨縫。位於頭頂部前中央的地方,有一塊菱形間隙,一般斜徑有25厘米左右,醫學上稱為前囟。嬰兒在出生後數月,隨著頭圍的增大而變大,6個月以後逐漸骨化而變小,至1歲到1歲半時閉合。前囟門的閉合變化反映顱骨的骨化過程。前囟門過早閉合見於小頭畸形,晚閉合多見於佝僂病、呆小病或腦積水。前囟飽滿是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是嬰兒患腦膜炎、腦炎時的重要體征。前囟凹陷常見於腹瀉、脫水或極度消瘦的小兒。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前囟就像是一扇窗子,透過它可以觀察小兒的一些病理變化。

前囟如此重要,那麼能不能摸呢?有些年輕的父母看到小兒一跳一跳的囟門,不敢動一動。因此,不敢給小兒洗頭,致使小兒頭上生出乳癡,既不衛生,也不好看,而且因不洗澡也易患膿瘤瘡。其實,前囟是可以摸的,但動作要輕柔,絕不能用力按壓。

嬰兒的鼻癤不要擠壓

兒童鼻癤為鼻尖或鼻前庭部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如處理不當可發生海綿竇栓塞及其它顱內感染。因麵部靜脈內無靜脈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這與四肢靜脈隻能向一個方向流動有所不同。故此,如擠壓鼻癤,細菌感染可經麵部靜脈,經過內眥靜脈、眼上靜脈而到達顱內海綿竇內引起顱內感染,故小兒鼻癤切勿擠壓。

注意嬰兒鼻子成畸形

鼻畸形有先天性和外傷性兩種,大多是外傷性。青少年的鞍鼻或鷹鼻畸形,大多起因於幼兒期未發現的鼻骨折。這是因為鼻子的部位在麵部最突出,很容易受到外傷。幼兒的鼻梁結構尚未完全發育,加上無知好動,受傷後不容易發現而延誤治療。

胎兒期如果胎兒頭顱發育過大,子宮內的空間就顯得窄小,產生壓力,致使鼻子在子宮內受擠,造成鼻骨移位、鼻梁不正等先天性畸形。有的胎兒在分娩時也可受到母體骨盆的過度壓迫,造成鼻梁扁平或偏曲。

兒童鼻子發育隨年齡而改變的幅度,比其他多數器官明顯。出生後和幼兒早期,鼻子的形狀通常寬闊,中間弧凹,鼻尖上仰,鼻子的生長速度很快,大約7歲時,鼻子長大約為出生時的2倍,14歲左右達到3倍。正由於鼻子的這種生長特點,故真正的鼻畸形在兒童期就不易察覺。女孩在12~13歲之後,男孩在14~15歲後才會顯露出鼻畸形。當然,也不要把兒童期出現的鼻子某些正常現象誤認為畸形,如把兩眼、鼻根部低誤認為鞍鼻畸形。

孩子到了什麼年齡才能接受鼻整形手術,一般認為接受鼻整形術的最恰當時機,是在鼻骨完全長成的時候,女性大致16~17歲,男性18~20歲左右。

測量嬰兒的頭圍胸圍

小兒頭圍、胸圍也是體格生長的指標。

頭圍是指自眉弓上方最突出處經枕後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胸圍是自平乳頭經兩肩腫骨角繞胸一周的長度。

頭圍的大小,一般反映孩子大腦發育情況。而胸圍的大小則反映孩子胸部皮下脂肪、肌肉、胸廓及肺的發育。

小兒頭圍、胸圍的發育有一定規律,兩者之間在2-3歲內有一定聯係。剛出生的新生兒頭圍一般是33-34厘米,第一年增長11-12厘米,其中5-6厘米是在前4-5個月增加的。至1歲時頭圍約46厘米。2歲時頭圍為48厘米。2歲至14歲僅增加6-7厘米。若頭圍過小,反映腦發育差,我們稱之為“頭小畸形”。若頭圍在短時期內增長過快,則有可能患有腦積水、巨腦畸形等。

剛出生的新生兒胸圍32厘米,比頭圍小1-2厘米,第一年增加12厘米,第2年增加3厘米,3-12歲每年平均增加3厘米。一般1歲時胸圍與頭圍相等,1歲後胸圍超過頭圍,其差數(厘米)約等於小兒的歲數。若到25歲胸圍仍比頭圍小,表示有營養不良或胸廓、肺發育不良。顯著的胸廓畸形見於佝僂病。肺氣腫和心髒病等。

頭顱的大小與腦及顱骨發育有關。部分家長認為頭大的孩子其腦組織多,孩子就聰明。其實孩子的智力並不與頭顱大小成正比。在人活著的時候,無法直接測量腦組織的重量,此時主要通過測量頭圍大小來估計。

人們對部分著名人物的腦重量進行了測量,如原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腦重2014克,法國著名作家法朗士的腦重僅1017克,雖然相差如此大,而他們都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寫出了不朽之作。

頭大的原因很多,如父母頭大,受遺傳因素影響,孩子的頭也可能大。患某些疾病時,孩子也可能表現為頭大,如佝僂病。營養不良、腦積水、巨腦畸形等,此時孩子不但不聰明,智力反而落後,應引起家長重視。

判斷孩子頭圍是否過大,可以給孩子測量頭圍,對照標準,如頭圍超過平均數加兩個標準差,則為頭圍過大。也可以用胸圍作參照,1歲以內頭圍大於胸圍,1歲時頭胸等於胸圍,1歲後胸圍超過頭圍,相差的數值大約等於小兒的歲數。

嬰兒看到東西的時間

家長對嬰兒的眼睛特別注意,總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笑容,希望孩子能認識自己,可往往又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能看到東西。孩子究竟何時能看到東西呢?

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證明,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視覺。當用燈光照射孩子的麵部或把孩子抱到陽光下時,孩子就會出現閉眼動作,這就說明新生的嬰兒一離開娘胎,他的眼睛對光就有感覺,隻是由於新生兒大部分時間是閉著眼睛睡覺,而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此時孩子眼底發育尚不成熟,視覺不是很清晰,而是模糊的。

生後1-2周的小孩就能視物。將一個直徑8-10厘米的紅色球,懸掛在距離小兒15-29厘米上方慢慢移動,孩子眼睛能跟著紅球轉動,範圍約在45度左右,生後4周,可以達到90度,3個月的時候,能看到180度的範圍。

孩子6周以後就能兩眼共同注視一個物體,但兩眼要協調好要到4個月以後。如果到了6個月,孩子兩眼還不能協調共同注視同一物體,即一隻眼球偏左,另一隻眼球偏右,或兩眼內斜,即為斜視,俗稱“對眼”或“鬥雞眼”,就屬不正常現象,應到醫療保健部門診治。

對色彩的區分大約是在孩子生後4個月,此時紅色物體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孩子年齡不同,能看清的距離也不相同。如1-2個月,能看清1-15米,3個月時能看清5-7米。從5-6個月起,可以看遠距離的物體,如天上的月亮、街上的行人等。

6個月的孩子開始學會辨別物品的大小和立體形狀,能夠有意識地伸手去抓東西,放在眼前玩來玩去。因此,可以說這就是孩子使用眼睛的開始。

一般說來,4歲以前是孩子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年齡”,所以在4歲前應經常帶孩子看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接觸自然,這對孩子的視覺發育、智力發育大有種益。

判斷嬰兒視覺的方法

人的眼力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看見,即外界物體的亮度、對比度、形狀、顏色等諸多信息反映到眼底,形成物像,這相當於彩色攝影的作用。二是注視(瞧),這是一個較高的心理活動,即用心觀察物體,記人腦中,並與以往經驗分析比較。

嬰兒的視覺是逐漸發育成熟的。剛出生的嬰兒已稍有注視的能力,此時對光線照射會作出閉目反應。當將嬰兒從黑暗的地方移向光亮時,嬰兒會將頭轉向光亮的一側。生後兩周,當母親抱孩子或喂奶時,嬰兒就喜歡盯著媽媽的臉。到1-3個月時,視力可隨距離在其15-25厘米處移動小球而轉動。4-6個月時,眼光能夠跟隨任何方麵移動的球,這時孩子還喜歡注視自己的小手,反複玩耍。

根據上述的表現,就可以判斷嬰兒視覺是否正常。如果嬰兒始終不出現上述情況,很可能其視覺異常。先天性失明的孩子常常在睡眠時出現自發地緩慢地擺動眼球。

嬰兒眼睛的保健措施

初生嬰兒視力很差。在外界環境,特別是光線的刺激作用下,到2歲時孩子的視力發育到05左右,3~5歲時發育到10。這個階段的視力發育如何,對孩子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一切孩子視力發育的環境條件、身體疾病、全身營養狀況不良等,都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防止光線過強。初生嬰兒的環境光線不能過強,而目前一般醫院嬰兒室的燈光都越來越強,其實隻有在暗光下才有利於孩子視網膜發育。

出生後接生人員應該給嬰兒滴一次眼藥水,以預防眼部感染。同時要對嬰兒進行一次較為全麵的身體檢查。如發現孩子眼部異常,應盡量早做矯正和治療。

經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視力情況,如發現孩子眼斜、發紅、單眼或雙眼運動障礙、不對稱、流淚或分泌物過多、眼角膜發黴、瞳孔變黃、發紅、發白等,或視力發育水平明顯低於同年齡其他孩子時,都應及時檢查,以便確診,及早采取措施。

買玩具要買色彩鮮豔的,但不能有尖角。這樣,玩具不容易刺傷眼睛。

許多傳染病,特別是引起急性高燒、驚厥的傳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視皮質盲、視神經萎縮等,對此,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注意營養。不要養成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要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多吃些瘦肉、魚、蛋、青菜和水果。

預防嬰兒出現斜視

小兒出生後,身體的髒腑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有待進一步完善。眼睛也和其他器官一樣,處於生長發育之中。如果在這個時候懸掛玩具不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家長在床的中間係一根繩,把玩具都掛在這根繩子上,結果孩子總是盯著中間看,時間長了,雙眼內側的肌肉持續收縮就會出現內斜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對眼”。若把玩具隻掛在床欄一側,小兒會總向這個方向看,也會出現斜視。

因此,懸掛玩具應掛在床欄的四周,逗孩子時也不要總在一側。另外,也不要總讓孩子看眼前很近的物體,應經常把小兒抱到戶外或隔窗遠眺,使小兒視力得到良好的發育。

懸掛玩具預防斜視

嬰兒出生後,身體的髒腑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有待進一步完善。眼睛也和其它器官一樣,處於生長發育之中。如果在這個時候懸掛玩具不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家長在床的中間係一根繩,把玩具都掛在這根繩子,結果孩子總是盯著中間看,時間長了,雙眼內側的肌肉持續收縮就會出現內斜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對眼”。若把玩具隻掛在床欄一側,小兒會總向這個方向看,也會出現斜視。因此,懸掛玩具應掛在床欄的四周,逗孩子時也不要總在一側。另外,也不要總讓孩子看眼前很近的物體,應經常把小兒抱到戶外或隔窗遠望,使小兒視力得到良好的發育。

嬰兒不裹不會成“羅圈腿”

我國有一個民間習俗,孩子一出生,習慣用布或小被子把嬰兒身體捆得直直的,並且捆得非常結實,認為這樣能預防小兒長大後成為“羅圈腿”。其實,這種觀念是不科學的。“羅圈腿”在醫學上稱為“O”型腿,多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所造成,常見於佝僂病及其後遺症。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這種習慣的做法,不僅妨礙了嬰兒的活動,包裹太緊也影響皮膚的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汙染容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的時候,還可以造成腦關節脫位,所以這種方法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不利影響。因此,我們應當提倡嬰兒盡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於自然放鬆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為了避免“羅圈腿”的發生,可盡早讓嬰兒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預防佝僂病的發生。所以說,嬰兒不裹下肢不會長成“羅圈腿”。

選擇嬰兒合適的枕頭

嬰幼兒枕頭長度應與其肩寬相等或稍寬些,寬度略比頭長一點,高度約5厘米。枕套最好用棉布製作,以保證柔軟、透氣。枕芯應有一定的軟度,可選蕎麥皮或蒲絨的,塑料泡沫枕芯透氣性差,最好不用。質地太硬的枕頭,易使小兒顱骨變形,不利於頭顱的發育;彈性太大的枕頭也不好,小兒枕時,頭的重量下壓,半邊頭皮緊貼枕頭,會使血流不暢,木棉枕、泡沫枕通風散熱性能差,不適合夏天使用。

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枕頭時,要從高度、硬度、通風散熱排汗、不變形等各方麵綜合考慮。

預防嬰兒睡覺睡偏頭

嬰兒的骨質很鬆,受到外力時容易變形,如果長時間朝同一個方向睡,其頭部重量勢必會對接觸床麵的那部分頭骨產生持久的壓力,致使那部分頭骨逐漸下陷,最後導致頭形不正。

頭形不正會影響美觀。避免這種後果的方法比較簡單,即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讓寶寶經常改變睡眠方向和姿勢。具體的做法:每隔幾天,讓寶寶由左側臥改為右側臥,然後再改為仰臥位。如果發現小孩頭部左側扁平,應盡量使其睡眠時臉部朝向右側;反之亦然,如果發現孩子頭部右側有些扁平時,盡量讓他睡眠時臉部朝向左側,就可糾正了。有的嬰兒已習慣臉朝同一個方向睡覺,那麼父母每隔一段時間就應給孩子調個頭。此外,還可以在孩子頭下墊些鬆軟的棉絮等物,也可避免偏頭的發生。

嬰兒睡覺不要過分搖

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鬧或哄嬰兒睡覺時,總愛抱著孩子不停地用力搖晃,或把孩子放在搖藍中,一邊搖動,—邊哼兒歌。據科學家們研究,輕輕地搖晃嬰兒,可以使他們的內耳前庭受到刺激,產生平衡感覺,有利於其動作發育。但過分劇烈地搖晃嬰兒,對孩子卻是十分危險的。

人的腦組織像豆腐一樣脆弱,其各部分之間是靠一些非常纖細的神經束和血管聯係起來的,當劇烈震蕩時,腦組織撞擊顱骨內壁,很容易引起大腦損傷。當成人用手反複搖晃來哄嬰兒時,由於嬰兒頭部相對較大難以控製,在搖晃中就會急速晃動,使大腦不斷撞擊顱骨內壁,引起大腦皮層膨脹,使腦組織受震蕩並缺血,從而出現煩躁不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的還會產生發作性癲癇。這些統稱為“搖動嬰兒綜合征”,多見於6個月內的嬰兒。

為此,哄孩子時一定不要過分用力地搖晃,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不宜給嬰兒洗澡情況

給嬰兒洗澡得根據其身體情況而定。如孩子病了就要停止,因為洗澡要消耗體力,加重病情。如果隻是鼻子微稍有些不通氣,輕度咳嗽,不發燒,情緒不錯,精神非常好,則讓孩子洗洗澡,在熱水裏泡泡,熱熱身子,反倒能恢複正常。

因有病而不能洗澡時,可用海綿或毛巾抹些肥皂給孩子擦擦身,擦完以後用濕毛巾將肥皂擦幹淨。這種辦法必須在溫暖的房間裏進行,也可以躺在床上擦,如病重時,隻好用濕毛巾擦擦脖子、腋下、臀部等容易髒的地方了。

注意多給嬰兒曬太陽

不論春夏秋冬,家長每天要抱孩子曬太陽,因為在人體皮膚中含有一種維生素D源,這種物質經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後,才能轉變為維生素D,這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維生素D的作用在於促使身體吸收鈣,預防佝僂病。

曬太陽時,要盡量暴露孩子的皮膚,才能多接受紫外線。不要在室內曬太陽,因為玻璃擋住了大部分紫外線,隔著玻璃曬太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在炎熱的夏季,不要讓孩子接受日光的直射,強烈的日光照射皮膚對人體是有害的,可以選擇上午9:00~10:00和下午4:00~5:00,避開陽光最強烈的時刻。在寒冷的冬季,要選擇天氣較好的中午,抱孩子曬一曬太陽,但一定要注意保暖。

別用電風扇直吹嬰兒

在酷暑盛夏季節,可不可以給孩子吹電風扇呢?由於年齡越小的孩子,體溫調節中樞越不完善,所以嬰兒既怕熱也怕冷。電風扇不斷地吹會使孩子感冒、腹瀉、消化不良。因而即使天氣很熱,電風扇也不要直接對著孩子吹,更不要離孩子很近,吹的時間也不能過長;還要避免風扇固定在一個方向,最好是讓風扇搖頭旋轉,風量開到最小,形成柔和的自然風,以降低室內溫度,促進入體散熱。

另外,在小兒吃飯、睡覺、大小便、生病的時候不要吹電風扇,小兒出汗較多時也不要吹電風扇,否則容易著涼生病。

為嬰兒清潔口腔方法

新生兒剛出生時,口腔裏常常有一定的分泌物,這是正常現象,一般無需擦去。為了清潔口腔,媽媽可以定時給嬰兒喂些溫開水,就可清潔口腔中的分泌物。如果一定要清除髒物時,讓嬰兒側臥位,用小毛巾或圍嘴圍在嬰兒的頜下,防止沾濕衣服。家長用肥皂洗淨雙手,用棉簽蘸上淡鹽水或溫開水,先擦口腔內的兩頰部、齒齦外麵,再擦齒齦內麵及舌部。如果嬰兒閉口不配合,家長可以用左手指、食指捏嬰兒的兩頰,使其張口,再進行清潔,但動作一定要輕巧,因為嬰兒的口腔黏膜極柔嫩,唾液少,易損傷而致感染,產生發炎潰爛等現象,故在清潔口腔時一定要注意。

給嬰兒剪指甲的方法

嬰兒的指甲長得特別快,一兩個月的嬰兒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長,所以要間隔1周左右就要給孩子剪一次。剪指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在嬰兒不動的時候剪,最好等孩子熟睡時剪。

由於嬰兒的指甲很小,很難剪,所以盡量用細小的剪刀來剪,剪的不要太多,以免剪傷皮膚。

嬰兒喜歡用手抓撓臉部和身上其他部位,往往會抓破皮膚,所以剪指甲時不要留角,要剪成圓形。

將嬰兒抱起放下方法

把抱起的嬰兒放下時,用一隻手置於嬰兒的頭頸部下方,另一隻手抓住他的臀部,再慢慢地輕輕地把他放下。在放的過程中一直要扶住他的身體,直到你感到他已落到床褥上為止。然後從嬰兒的臀部慢慢地抽出手來,再用抽出的這隻手慢慢地抬高他的頭部,使另一隻手能夠抽出來,再輕輕地放下他的頭,不要一下把他的頭放在床上,或把手臂抽得太快。

用背帶抱嬰兒的方法

當你想把嬰兒帶出去走走,或者需要騰出手來做點家務活時,使用背帶來兜抱嬰兒是最好的辦法。它的優點在於安全可靠,簡便靈活,既可以讓別人幫助你穿上背帶或脫下,又可在無人幫你時自己穿上和脫下。同時,在母親的走動中,也可以使嬰兒獲得安撫和親切感,增加母子感情交流。在母親的活動中還可使嬰兒得到運動,有利於生長發育。

現將其方法簡單地進行一下介紹:

在腰部扣緊腰帶。如果感覺不合適,可在前麵扣緊再轉回腰部。再抱起嬰兒,讓他靠住你的肩膀,然後一隻手托住他的頭後部。坐下來,身體向後傾,讓你的胸腹部支撐著嬰兒,再向上拉起兜袋,讓嬰兒的腿穿過兜袋的洞(但不要用手去拉),用一隻手托住嬰兒再用另一隻手把肩帶拉到你的肩膀上,當你坐直身體時,嬰兒的重量就逐漸落到背帶上。當你需要把身體向前傾時,你要用一隻手把嬰兒的頭托住,以免嬰兒因自己不能支撐頭部後仰。

脫背帶的方法與穿背帶的方法相同,隻是反著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