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內科常見疾病(3 / 3)

【注意事項】

1鼓勵患者多參加運動,如練氣功、打太極拳等,但應防止跌傷。對於臥床者,應勤翻身,拍背等,以防發生褥瘡、吸入性肺炎和關節僵直。

2飲食宜較清淡,起居要規律。

造成失眠原因有哪些?

失眠是指睡眠困難或睡眠型式發生紊亂,使人產生睡眠不足感的一種常見症狀。中醫學稱本病為“不寐”、“不得眠”等。

【病因及臨床表現】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因素有:

1心理生理因素:最為常見,如親人離喪,個人損失工作和經濟的困擾,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因素。

2軀體疾病:如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感染,中毒,疼痛,下丘腦的病變或損害,阻塞性的睡眠呼吸暫停。

3藥物:如長期服用中樞興奮劑,鎮靜或安眠藥物的戒斷。

4過量飲酒。

5環境因素:如對睡眠環境不能適應等。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入睡困難,續睡困難,晨間早醒,睡眠節律顛倒,甚至徹夜不眠。次日可感到精神不振,體力恢複不佳,甚至有緊張不安、焦慮感。嚴重者可有心率加快,體溫增高,周圍血管收縮等植物神經症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首選安定類藥物,如舒樂安定1~2mg/次,或硝基安定5mg/次睡前服用,對解除短期失眠有較好效果。但應注意所有催眠劑都可能引起藥物耐受性與成癮性,故應短期服用(2~4周),2~3周後逐漸減量,最後停用。禁止養成用催眠藥入睡的不良習慣。

2中醫藥治療

〈1〉心脾兩虛:思慮重重,經年不寐或多夢易醒,麵色無華,神疲乏力,懶言,心悸健忘,納差,或有便溏,舌淡苔薄,脈細而弱。

治法: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方藥: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龍眼肉12克、白術12克、陳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棗仁12克、遠誌6克、炙甘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歡花9克、牡蠣30克(先煎)。

〈2〉心腎不交:心煩不寐,難以入睡,甚至徹夜不眠,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煩熱盜汗,口幹,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尖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方藥:黃連6~9克、肉桂3~6克(後下)、黃芩6克、白芍12克、阿膠9克(烊化)、牡蠣30克(先煎)、龜板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

〈3〉肝鬱化火: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善太息,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安神。

方藥:龍膽草12克、黃芩9克、山梔9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澤瀉12克、車前子9克、當歸9克、生地12克、茯神12克、鬱金9克、生大黃6克(後下)、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

〈4〉心虛膽怯:心悸膽怯,難以入睡,易驚,恐懼,頭暈目眩,或嘔苦汁,舌質淡胖,脈弦細。

治法:溫膽益氣寧神。

方藥:人參9克、炒棗仁15克、遠誌6克、熟地12克、半夏15克、茯神12克、竹茹9克、陳皮6克、枳實9克、石菖蒲9克。

【注意事項】

定時休息,入睡前應避免興奮和緊張的腦力活動,不喝濃茶、咖啡,及飲酒。根據條件改善睡眠環境,學會自我入靜和鬆弛訓練。

如何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各慢性全身性疾病。

【臨床表現】

1早期或輕型患者可無明顯症狀。

2典型症狀可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排尿次數增多及夜尿增多),多飲(口渴而飲水量大增),多食(食欲亢進、多食易饑),及體重減少(逐漸消瘦,但中老年輕型患者可因多食而肥胖)。常伴乏力,麵色萎黃,皮膚瘙癢,女子多見外陰瘙癢及月經不調,小兒則毛發少澤、生長發育遲緩。

3合並眼病,可見視力減退、白內障、眼底出血、眼底動脈硬化等;合並腎病,可見浮腫、蛋白尿及貧血等;合並神經病變時,肢體酸痛麻木、性欲減退、陽萎、便秘或腹瀉多汗、體位性低血壓、大小便失禁、失眠、眼肌麻痹、及膝腿、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等。

4主要類型:

胰島素依賴型(Ⅰ型):多於幼年發病,體內胰島素呈絕對不足,需依賴胰島素治療,否則易出現酮症酸中毒。

非胰島素依賴型(Ⅱ型):多於40歲以後發病,體內胰島素呈相對不足。可通過血糖測定、尿糖測定、葡萄糖耐量試驗、血漿胰島素、C肽測定等以助診。

【治療方法】

1飲食療法:飲食治療是任何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嚴格執行和長期堅持的一項基礎治療措施。

總熱量:適當控製,休息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25~30千卡,而重體力勞動者可給予40千卡以上。孕婦、乳母、營養不良者酌加,肥胖者酌減。

營養成分比例: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5%,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0%~30%。

三餐熱量分配:大約早餐占1/5,中、晚餐各占2/5。如饑餓難忍時,可適當多吃蔬菜(薯類除外)充饑。

2口服降糖藥:

磺脲類:可促進胰島素分泌。適用於胰島β細胞尚有功能的輕、中度患者。此類藥物可選甲磺丁脲(D860)、優降糖、達美康、美比達、糖適平等。

雙胍類:適用於症狀較輕,體型較肥胖者。可選降糖靈、降糖片(二甲雙胍)等。

3胰島素:其適應症如下:

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

Ⅱ型患者經飲食控製及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

合並重症感染或消耗性疾病。

合並進行性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小球硬化症、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大手術前後。

糖尿病患者妊娠、分娩等。

4中成藥:消渴丸、降糖舒等。

【預防與護理的方法】

1保持情緒樂觀,避免情誌過激和精神緊張。

2堅持勞逸結合,控製飲食,保持標準體重。

3忌辛辣及煙酒,節製房事,顧護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4用降糖藥時,及時掌握血糖下降情況,調整藥量,以避免低血糖反應。

5注意足部和皮膚的護理,保持清潔衛生,防止感染、壞疽的發生。

如何防治高脂血症?

本症是指血漿脂原濃度超過正常範圍,當血漿脂蛋白超過正常高限時稱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罕見,屬遺傳性脂質代謝紊亂疾病;後者多為未控製的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所伴發的並發症。

【臨床表現】

Ⅰ型:極罕見,屬遺傳性。在肘、背和臀部可見疹狀黃色瘤;肝脾腫大,其大小程度隨甘油三脂含量而改變;腹痛反複發作。

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顯性遺傳,多見。臨床表現為眼瞼部有黃色瘤、肌腱黃色瘤及皮下結節狀黃色瘤;早發動脈硬化,約60%以上患者40歲以前即有心絞痛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Ⅲ型:較為少見,隱性遺傳。患者常在30~40歲時出現扁平狀黃色瘤、結節性疹狀黃色瘤和肌腱黃色瘤,早發冠狀動脈及周圍動脈疾病,常伴肥胖及血尿酸增高,約40%病人可有異常葡萄糖耐量。

Ⅳ型:此型患者非常多見,常於20歲後發病,可為家族性,顯性遺傳。其特點是內源性甘油三脂異常增高,有肌腱黃色瘤;皮下結節狀黃色瘤;皮疹樣黃色瘤及眼瞼黃斑瘤;視網膜脂血症;進展迅速的動脈粥樣硬化等。

Ⅴ型:可同時具有I型和Ⅳ型的特征:常於20歲以後發病,常繼發於急性代謝紊亂,也可為遺傳性。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菸酸:首用100mg口服,1日3次,維持量200mg口服,1日3次,本藥副作用為皮膚癢、潮紅,胃部不適,肝毒性反應,潰瘍病;孕婦慎用。

〈2〉煙酸肌酸脂:02~04g口服,每日3次。

〈3〉消膽胺:適用於Ⅱ型。首劑4g口服,1日3~4次,維持量4~8g,1日3~4次。副作用有便秘、腹脹、惡心等。孕婦慎用。

2中醫藥治療

〈1〉脾虛濕盛:體型豐滿,四肢倦怠,腹脹納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滑。

治法:燥濕健脾。

方藥:蒼術12克、厚樸12克、陳皮10克、桂枝10克、澤瀉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白蔻仁12克、藿香9克、石菖蒲10克。

〈2〉濕熱壅滯:煩渴,發熱尿少,身重,腹大浮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金銀花15克、荷葉9克、連翹12克、澤瀉10克、茯苓20克、草決明12克、虎杖12克。

〈3〉肝火熾熱:口苦煩躁,麵紅目赤,胸脅脹滿,小便黃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方藥: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子12克、柴胡9克、木通6克、車前子15克、澤瀉10克、石決明15克。

〈4〉陰虛陽亢:頭暈耳鳴,少寐多夢,肢體麻木,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育陰抑陽。

方藥:天麻10克、鉤藤10克、生決明15克、桑寄生12克、川牛膝12克、梔子10克、生地18克、玄參12克、白芍12克、麥冬12克。

【注意事項】

1控製飲食,注意限製總熱量,使體重正常。Ⅰ型需低脂飲食;對內源性高甘油三脂即Ⅲ、Ⅳ、Ⅴ型要重點限製總熱量及糖,以減輕體重;Ⅱ型宜采用低膽固醇飲食、低飽和脂肪酸飲食並加用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等。

2保持情誌舒暢,增加運動和體力活動。

什麼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臨床上以高代謝症群、神經興奮性增高、甲狀腺腫大、不同程度的突眼症為特征。女性發病多於男性,尤以20—45歲的中青年女性最常見。本病屬於中醫學的“肝火”、“癭瘤”、“心悸”等病證的範疇。

【臨床表現】

1精神、神經係統:早期症狀不典型,可表現為神經過敏、急躁、精神緊張、多言善動、思想不集中等。嚴重者可見憂鬱、狂躁。雙手臂麵前平舉伸展時有手指細震顫。腱反射亢進。

2高代謝率症群:怕熱多汗,皮溫增高,皮膚濕潤,臉、頸、臉皮膚潮紅,可有低熱,多食易饑,體重減輕,疲乏無力。

3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呈彌漫性、對稱性、輕度至中度腫大、質軟,表麵光滑,吞咽時上下移動,在腺體兩側外上下可捫及震顫和聽到血管的雜音。

4眼征:眼裂增寬,伴突眼,兩眼聚合欠佳。

5心血管係統:心悸,心動過速,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第一心音亢進,常有收縮期雜音。

其它如消化、內分泌、運動係統等也可出現異常表現。最嚴重的是以上症狀加劇加重,出現甲狀腺危象,可危及生命。

【治療方法】

1抗甲狀腺藥物:用於病情較輕、甲狀腺較小者。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300—600毫克/日,或他巴唑、甲亢平30—60毫克/日,分3—4次口服,直到症狀緩解,逐漸減量,一般療程15年左右。

2對症治療:精神緊張或高度興奮者,可給予鎮靜劑;心率過快者可給心得安等。

【注意事項】

1安慰鼓勵患者,減輕精神緊張,避免情緒激動,保證適當休息。補充足夠的熱卡和糖、蛋白、B族維生素,忌進辛辣燥熱之品。

2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誌內傷。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或五味偏嗜。

什麼是甲狀腺機能減退症?

本症是由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致的以機體代謝率降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全身性疾病,簡稱甲減。如根據發病年齡、病理生理改變的不同,可將本病分為呆小病、幼年型和成年型三類。

【臨床表現】

1幼年發病:可由於甲狀腺激素影響腦發育及骨骼形成,因而幼年發病者表現為智力障礙、癡呆、身材矮小、眼距寬、鼻梁塌陷、唇厚、舌大外伸、表情呆滯、聾啞等。

2成年發病:起病緩慢、隱襲。早期症狀輕微者由於垂體代償性分泌TSH增加,尚能維持甲狀腺激素在正常範圍。病情進一步發展,早期表現為出汗減少、乏力、怕冷、嗜睡、智力減退、體重增加、便秘。嚴重者呈粘液性水腫麵容:麵頰及眼瞼浮腫、眼裂變窄,鼻翼及唇變厚,舌大而發音不清,聲音嘶啞,毛發稀疏幹脆,睫毛和眉毛外1/3脫落。皮膚呈蠟黃色,粗糙而少光澤、幹而厚、冷而鱗屑多,以手、臂、股部明顯,有非凹陷性粘液性水腫。神經精神係統表現為反應遲鈍,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視、聽、觸、嗅覺均遲鈍,伴耳鳴、頭暈。患者可呈抑鬱,易激惹、癡呆、幻覺、精神失常。跟腱反射減退,腦電圖異常。血液係統表現較輕,中度貧血,少數可有惡性貧血。消化係統表現為食欲減退、腹脹、頑固性便秘,少數發生麻痹性腸梗阻。泌尿係統表現為腎血流量降低,酚紅試驗延緩,輕度蛋白尿。心血管係統表現為心動過緩、心音低鈍、心輸出量減低、循環時間延長。心電圖表現為低電壓、P—R間期延長、QRS波時限增加。

【中藥治療】

〈1〉氣血兩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反應遲鈍,麵色萎黃,納呆便溏,手足不溫,月經量少或閉經,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黨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黃芪30克、肉桂5克、丹參30克、砂仁6克、山藥15克。

〈2〉脾腎陽虛: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麵色?白,皮膚粗糙,腫脹,腹脹,納呆,腰脊酸痛,麵部臃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而緩。

治法:溫腎助陽,益氣健脾。

方藥:附子10克、桂枝10克、幹薑6克、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熟地15克、砂仁6克、仙靈脾10克、菟絲子15克、澤瀉15克。

〈3〉肝腎陰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怕熱,視物不清,口幹舌燥,月經量少,舌偏紅少津液、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滋腎益肝。

方藥:熟地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5克、菟絲子15克、鹿角膠10克、黃芪30克、丹參30克、白芍15克、炒棗仁15克、甘草6克、杭菊10克、柴胡6克、肉蓯蓉10克。

〔注意事項〕

1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孕婦要供應足夠碘化物,妊娠後期應適量加服碘化鉀。

2以手術或131碘放射治療甲亢,必須恰當處理切除的多少和131碘的劑量,以免處理過當,導致本病的發生。

早搏有哪些臨床表現?

早搏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衝動所引起的心髒搏動。早搏是最普通而又常見的異位心律。根據異位起搏點部位的不同,早搏可分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種,但以室性最為常見。早搏可以是偶發或散在的,也可頻繁地出現。

搏動的病因很多,一些健康人偶可發生,過量飲酒、吸煙、喝濃茶、疲勞、情緒波動等常可誘發早搏。一般而言,早搏多見於器質性心髒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瓣膜病等。早搏也見於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如腎上腺素、奎尼丁、洋地黃等。此外,電解質紊亂、開胸手術及心導管檢查也可引起早搏。本症屬於中醫學“心悸”、“怔忡”等病症的範疇。

【臨床表現】

偶發早搏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可有心悸或感到某次心跳突然加重或有心跳暫停之感。頻發早搏致使心排血量降低時,可引起乏力、頭暈、胸悶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早搏的治療應視有無器質心髒病,是否影響心功能以及能否發展為嚴重的心律失常來決定治療原則。

偶發早搏但沒有心血管疾病史證據的早搏多無臨床意義,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可用小量鎮靜劑或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等)。

房性和房室交界性早搏的治療主要是糾正引起早搏的病理因素。頻發的房性及交界區性早搏可選用異搏定、地高辛、乙胺碘呋酮、雙異丙吡胺等藥物。

室性早搏的治療主要目的是預防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和猝死。在室性早搏不伴有器質性心髒病時,且非成對或連續出現,則治療主要是去除誘因和解除精神緊張。在室性早搏伴發器質性心髒病時,除針對原發疾病治療外,可選用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普魯卡因酰胺、奎尼丁、雙異丙吡胺等藥物。如由心功能不全導致的早搏,可給予洋地黃類強心甙。

2中醫藥治療

〈1〉氣血兩虛:心悸怔忡,頭暈眼花,失眠健忘,倦怠乏力,麵色不華,唇甲淺淡,舌淡苔薄,脈沉細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黨參、熟地各15克、麥冬、酸棗仁、遠誌、丹參、當歸、茯苓、白術、阿膠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2〉心血瘀阻:心悸胸痛,憋悶不舒,唇甲紫暗,甚則胸痛徹背,舌質紫青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通絡。

方藥:丹參30克,桃仁、紅花、當歸、熟地、赤芍、酸棗仁、川芎、薤白、瓜蔞各12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3〉心神不寧: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心煩不寧,頭暈健忘,舌淡苔白,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鎮驚安神。

方藥:龍齒、磁石各30克,茯神、遠誌、太子參、菖蒲、丹參、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琥珀3克,研末衝服。

【注意事項】

1保持情誌舒暢,忌情緒波動,室內環境要安靜。

2根據病情適當休息和活動。重症病人要臥床休息,輕症病人可適當活動,並可練氣功及太極拳。

3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忌膏梁厚味,保持大便通暢。

4積極治療原發病。

心動過速有哪些臨床表現?

陣發性心動過速是一種陣發性、規則而快速的心律,實質上是早搏的連續狀態,由3個或3個以上連續發生的早搏所組成。其特點為突然起始與突然停止的心動過速。陣發性心動過速多見於器質性心髒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及心肌病;此外,洋地黃、奎尼丁或銻劑中毒時亦可出現。本症屬於中醫學“心悸”、“怔忡”的範疇。

【臨床表現】

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為突然發作,突然終止的快速心律,持續時間可長可短,自數秒至數小時或數天不等。發作時有心悸、胸悶、多尿、不安等。心率快而規則,常達160~220次/分。

2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者,由於快速心率及心房、心室收縮不協調而致心排出量降低,可出現心絞痛、血壓降低、呼吸困難、少尿、甚至暈厥,其症狀輕重取決於心髒基本情況和發作持續時間。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持續或伴有器質性心髒病者,應盡早控製其發作。

發作時治療:常用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如壓迫眼球、按壓頸動脈竇、用壓舌板刺激懸雍垂以誘發惡心嘔吐、深吸氣後屏氣再用力呼出等。如以上手段無效者可選用新福林、阿拉明、新斯的明、異搏定、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奎尼丁等。

預防複發:發作頻繁者,宜選用能夠控製發作的口服藥物,長期使用,如異搏定、乙胺碘呋酮、心得安等,並避免發作的誘因。

〈2〉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此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重度血液動力學障礙,甚至發展為心室顫動,可選用利多長因、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雙異丙吡胺等藥靜脈注射。同時應作好直流電同步複律的準備。發作中止後,宜選擇能夠控製發作的藥物口服,避免複發。

2中醫藥治療

〈1〉心血虛:心悸不寧,頭暈乏力,麵色不華,心煩意躁,舌淡苔白,脈細數。

治法:補養心血,清心安神。

方藥:丹參30克、川芎、赤芍、當歸、熟地、茯神、酸棗仁、遠誌各10克、龍齒25克、蓮子芯3克。

〈2〉氣陰兩虛:心悸氣促,動則尤甚,體倦懶言,自汗口渴,舌紅少津,脈沉細數。

治法:益氣滋陰,養心安神。

方藥:西洋參12克,天冬、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酸棗仁、遠誌各10克,炙甘草6克。

〈3〉痰火擾心:心煩不安,怔忡煩悶,頭暈失眠,口苦痰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茯苓、龍齒各30克,半夏、陳皮、竹茹、枳實、遠誌、酸棗仁各10克,黃連、甘草各5克。

如何防治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正常成人血壓應在140/90mmHg(187/12kPa)或以下,血壓在160/95mmHg或以上(213/127kPa)為高血壓,介於兩者之中為臨界性高血壓。後者較易發展成為高血壓病。

高血壓的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但長期精神緊張、缺少體力活動、遺傳因素、肥胖、食鹽過多者,發病率偏高。本病多屬於中醫學“肝風”、“肝火”、“肝陽上亢”等範疇。

【臨床表現】

1緩進型高血壓病

緩進型高血壓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故又稱良性高血壓。大多數高血壓病屬於這一類型。早期僅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或過度勞累之後出現暫時和輕度的血壓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後可以恢複正常。發作時可出現頭痛、頭暈、頭脹、耳鳴、眼花、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胸悶,乏力,心悸等症狀。長期的高血壓易並發心、腦、腎的損害。

2急進型高血壓病

臨床表現基本與緩進型高血壓病相似,但各種症狀更為明顯。具有病情嚴重,發展迅速,視網膜病變明顯,腎功能惡化快的特點。亦稱惡性高血壓。患者常於數月至1~2年內出現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最後常因尿毒症死亡。

【治療方法】

高血壓的各種合並症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雖無根治高血壓的藥物,但長期降壓治療可推遲動脈硬化,減少並發症和降低病死率。

1非藥物治療:

主要包括減輕體重、限製鈉鹽攝入,適當運動等措施。

2西醫藥治療

〈1〉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ACEI):開搏通(卡托普利),每次125~50mg,每日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大。用量過大易引起副作用,包括皮疹、蛋白尿、白細胞減少、偶可影響腎功能。

〈2〉鈣拮抗劑:心痛定,每次10mg,每日3次。主要是通過阻滯Ca內流及細胞內的移動而影響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縮,使外周阻力血管擴張而使血壓下降。有尼群地平、尼卡的平、尼莫的平等。長效鈣拮抗劑有絡活喜。主要副作用有麵紅、頭痛、心悸、下肢浮腫等。

〈3〉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每次10~30mg,每日3次。

〈4〉利尿劑:雙氫克尿塞,每次125~25mg,每日2~3次。

〈5〉周圍交感神經抑製劑:利血平:每次01~025mg,每日2~3次。

3中醫藥治療

〈1〉肝陽上亢:頭痛頭暈,煩躁易怒,麵紅目赤,尿黃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杜仲、天麻、山梔、茯苓、黃芩、寄生、益母草各10克,鉤藤、牛膝各12克,生石決明、雞血藤各30克。

〈2〉痰濁中阻:頭暈頭重,胸悶心悸,惡心納差,苔膩脈滑。

治法:祛痰化濕。

方藥:半夏、天麻、陳皮、枳殼、茯苓、白術各10克,竹茹6克,鉤藤、薏米各15克。

〈3〉肝腎陰虛:耳鳴頭暈,腰酸腿軟,心悸氣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熟地20克,山萸肉、丹皮、澤瀉、山藥各10克,枸杞子、龜板各15克,炙甘草6克。

【注意事項】

1適量運動,如氣功、太極拳等。保持情誌舒暢。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足夠睡眠。

2切忌暴飲暴食,宜食低脂肪、低膽固醇,清淡、少鹽、易消化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忌煙酒。

引起心絞痛原因有哪些?

本症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的短暫性發作性胸骨後疼痛。本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較多。本病屬於中醫學“胸痹”、“胸痛”、“真心痛”範疇。

【臨床表現】

典型心絞痛發作有五大特點

〈1〉突然發作的胸痛,位於胸骨體中上部的後方,可放射至左肩、左背,左上肢前內側達無名指與小指。

〈2〉疼痛的性質為鈍性疼痛,呈縮窄性、窒息性或伴嚴重的壓迫感。重者出汗,臉色蒼白,常迫使患者停止活動。

〈3〉常有一定的誘發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受寒、飽餐、過度勞累等。

〈4〉曆時短暫,常為1~5分鍾,很少超過10~15分鍾的。

〈5〉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後能迅速緩解。

通常臨床上將心絞痛分為勞累性心絞痛和自發性心絞痛。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治療原則主要是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和減輕心肌的耗氧,同時注意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1〉休息:發作時立即休息,一般症狀可獲緩解。

〈2〉硝酸鹽製劑:主要藥物有硝酸甘油、消心痛等。硝酸甘油:1片,舌下含化;消心痛:10mg,1日3次。

〈3〉β受體阻滯劑:常用的藥物有心得安(普奈洛爾)、氧烯洛爾。心得安,每次10~30mg,每日3次。

〈4〉鈣通道阻滯劑:硝苯啶(心痛定)、維拉帕米等。心痛定,每次10mg,每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1〉寒凝心脈:卒然胸痛,遇寒而發,心痛徹背,麵色蒼白,四肢厥冷,苔白脈遲。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陽。

方藥:當歸、瓜蔞各12克,桂枝、厚樸、枳殼、薤白各10克,茯苓30克。

〈2〉心脈瘀阻:心胸刺痛,痛有定處,兩脅脹痛,心煩不寧,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藥:桃仁、紅花各12克,牛膝、生地、當歸、赤芍、枳殼、川芎各10克,青皮、砂仁各5克,炙甘草6克。

〈3〉痰濁內阻:胸痛如窒,憋悶不舒,痛引肩背,氣促心悸,苔膩脈滑。

治法:通陽化濁,豁痰開結。

方藥:瓜蔞、薤白各12克,枳殼、陳皮、半夏、厚樸、桔梗、菖蒲各10克,茯苓30克,幹薑5克,白蔻仁3克。

〈4〉氣陰兩虛:胸悶胸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怠倦乏力,頭暈目眩,麵色不華,舌紅少苔,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藥:黨參、黃芪、茯苓各15克,生地、五味子、白術、當歸、遠誌、白芍、山萸肉、川芎各10克,天冬、麥冬、甘草各6克。

【注意事項】

1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症。

2宜食清淡食物,少吃肥肉、動物內髒及油膩食品;多吃鮮菜、水果、豆製品、瘦肉和魚類。生活起居規律,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

引起心肌梗塞原因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致使相應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壞死,是為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本病屬於中醫學“真心痛”、“厥心痛”等範疇。

【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數日至數周出現神倦乏力、心痛區或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症狀。

疼痛為最先出現的症狀,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更劇烈、多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甚至“瀕死感”。伴有大汗淋漓及煩躁不安。或有全身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等。並可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上腹部脹痛、腸脹氣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休息:臥床休息2周,防止焦慮及不良情緒刺激。

〈2〉吸氧:最初數日內宜間斷或持續經鼻管麵罩吸氧。

〈3〉解除疼痛:度冷丁5~10mg或嗎啡5~10mg,皮下注射。

〈4〉心肌再灌注

溶栓療法:尿激酶、鏈激酶使閉塞的冠脈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

〈5〉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50~100mg靜注,繼以每分鍾1~3mg靜滴維持。

2中醫藥治療

〈1〉痰熱痹阻:胸前劇痛,心悸憋氣,煩躁不安,重者胸痛如窒,汗出淋漓,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丹參30克、瓜蔞、鬱金各15克,半夏、枳殼、川芎、陳皮、薤白各10克,竹茹、甘草各6克。

〈2〉心脈瘀阻:心前痛甚,胸悶心悸,氣短頭暈,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宣痹止痛。

方藥:桃仁、紅花、五靈脂、蒲黃、鬱金、當歸、赤芍各10克,丹參、元胡各15克,檀香3克。

〈3〉陽氣衰微:持續胸痛,氣短胸悶,汗出肢冷,口幹尿少,麵色不華,舌淡胖,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溫陽,活血止痛。

方藥:人參12克,桂枝、幹薑、製附片、川芎、當歸、赤芍各10克,丹參30克,炙甘草6克,山萸肉8克。

【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飲食宜清淡、宜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忌煙酒。

2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心肌梗塞的前驅症狀。

3急性期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一般需2~4周,應保持大便通暢,注意心理調節,消除恐懼心理。

4急性期過後,應注意適度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什麼是風濕性心髒病?

風濕性心髒病係指由風濕性心髒炎經過發炎、損害、愈合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心髒瓣膜病變。但由於風濕活動容易複發,慢性心瓣膜病形成後,活動性心髒炎仍可繼續存在和發展。風濕性心髒病的主要受累瓣膜為二尖瓣,其次為主動脈瓣。

(1)臨床表現:

1二尖瓣狹窄:呼吸困難為其最主要症狀,重者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端坐呼吸等。患者呈二尖瓣麵容(兩顴紫紅,口唇紫紺),心髒聽診第一心音亢進,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隆隆樣雜音及二尖瓣拍擊音。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

2二尖瓣關閉不全:心悸、乏力、呼吸困難,活動後加重。心髒聽診:心尖區可聞及響亮的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左側臥位時,雜音向左腋下傳導。肺動脈第二音亢進。

(2)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風濕性心肌病患者無顯著症狀,心功能良好者不需要特殊治療,僅需注意勿受涼,勿受潮濕,及時治療感冒以防風濕活動,避免過度疲勞及劇烈活動。

2有風濕活動者,抗風濕治療。

3有心衰、心律失常者,治療心衰及心律失常。

4中成藥:平時可據情況選服柏子養心丸、人參歸脾丸、濟生腎氣丸等。

(4)預防與護理的方法:

1積極防止風濕熱的再發生及複發。

2注意避免劇烈活動和過度疲勞,預防感冒受涼,防止風濕活動避免心髒損害加重。

3注意藥物副作用,忌亂用藥,對強心藥和利尿藥的調整,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什麼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本病多由於物理、化學、生物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因素,通過不同的發病機理引起骨髓造血幹細胞和造血微環境損傷而導致骨髓功能衰竭,全血細胞生成減少的一組綜合征。屬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中醫學稱本病為“虛勞”病。

【臨床表現】

全血細胞減少引起的貧血、感染、出血等為其主要症狀,但症狀的輕重,病程的緩急,個體之間有很大差異。慢性再障,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以貧血為主要表現,感染、出血相對較輕;急性再障,起病急驟,病程較短,貧血呈進行性加劇,常伴有嚴重感染和內髒出血。往往因感染、出血而導致死亡。【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雄性激素:康力龍2~4mg,每日3次,口服;大力補25~5mg,每日3次,口服;丙酸睾丸酮每日03~05mg/kg,肌注。

〈2〉免疫抑製劑:目前常用的免疫抑製劑有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用法及適應證詳見有關血液學書籍。

2中醫藥治療

〈1〉氣血兩虛:麵色蒼白無華,眩暈,眼花,心悸,疲乏無力,納呆少食,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

中成藥:人參歸脾丸、八珍丸等。

〈2〉脾腎陰虛:麵色蒼白無華,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疲乏無力,納呆少食,口幹唇燥,腰酸腿軟,或有潮熱盜汗,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治法:補脾滋腎。

中成藥:左歸丸,杞菊地黃丸等。

〈3〉脾腎陽虛:麵色蒼白無華,神疲嗜睡,畏寒肢冷,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疲乏無力,納呆少食,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瀉泄,舌淡黯體胖邊有齒痕,脈細數無力。

治法:補脾溫腎。

中成藥: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

【注意事項】

1避免服用引起骨髓損害的藥物和化學物質。

2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及劇烈運動,少去公共場所,防止感染和出血。

缺鐵性貧血如何防治?

本病是由於多種原因致使體內儲存鐵消耗怠盡,紅細胞的成熟受到影響的貧血。其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它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缺鐵對人體有著廣泛的影響,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症狀,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病程短,症狀輕的缺鐵性貧血屬於中醫學“心悸”、“眩暈”範疇;病程長,症狀重者屬於中醫學“虛勞”範疇。

【臨床表現】

1貧血的一般表現:頭暈、頭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動後氣短、眼花、耳鳴、食欲減退和腹脹等。

2組織缺鐵的表現:兒童、青少年的體格發育遲緩、體重降低、體力下降、智商低、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波動、煩躁、易怒或淡漠。異食癖是缺鐵的特殊症狀。

3體征:皮膚粘膜蒼白,皮膚及毛發幹燥,指甲扁平、無光澤、易破碎,部分患者可有反甲。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鐵劑的補充:治療以口服為宜。硫酸亞鐵,每次03g,每日1~3次;富馬酸鐵,每次02g,每日3次。於進餐時或餐後服用。

2中醫藥治療

〈1〉脾胃虛弱:麵色萎黃,疲乏無力,納呆腹脹或胃脘疼痛,惡心嘔吐,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健脾和胃。

中成藥:香砂養胃丸、益中生血片等。

〈2〉氣血兩虛:麵色蒼白無華,眩暈心悸,乏力氣短,納呆少香,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

中成藥:人參歸脾丸、當歸補血膏、益中生血片等。

〈3〉脾腎陽虛:麵色蒼白無華,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頭暈耳鳴,腰膝冷痛,便溏或五更瀉泄,舌淡暗、體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中成藥:十全大補丸、杞菊地黃丸。

【注意事項】

1提倡母乳喂養和及時添加輔食,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適當補充鐵劑。

2在鉤蟲流行區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防治工作,及時根治各種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何為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組異質性的造血係統惡性腫瘤,主要是造血幹細胞及祖細胞的惡性病變,致使白血病細胞失去進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阻滯在不同階段,急性白血病是阻滯發生在較早階段。本病在中醫學中屬於“虛勞”的範疇。

【臨床表現】

1貧血:發病初期即可出現,隨病情發展而進行性加重。

2出血:症狀輕者表現為皮膚粘膜出血,嚴重者表現為內髒出血,顱內出血為該病常見的致死原因之一。

3發熱:除代謝亢進引起發熱外,感染是引起發熱的主要原因。敗血症也是常見死亡原因之一。

4浸潤:肝、脾、淋巴結腫大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最為常見的症狀。皮膚粘膜浸潤,如齒齦腫脹和口腔潰瘍常見於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關節疼痛可為局部或全身性,多發生於兒童。白血病細胞浸潤腦膜、腦組織、神經根及腦血管,稱為腦膜或中樞神經係統白血病,可見於白血病的任何階段,一般兒童患者多於成人,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化學藥物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誘導緩解治療,以VP(長春新堿+強的鬆)為最基本方案加用其它藥物,如柔紅黴素、阿黴素、左旋門冬酰胺酶等;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誘導緩解治療,一般以阿糖胞苷為主,配合柔紅黴素、三尖杉酯堿或高三尖杉酯堿、VP16等藥物組成治療方案。其中,DA(阿糖胞苷+柔紅黴素)方案是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標準方案。

〈2〉支持療法:預防和治療感染,改善貧血症狀,積極治療出血等。

〈3〉免疫治療:以調動機體的特異性或非特異性防禦機能,消滅體內殘存的白血病細胞。如:卡介苗、轉移因子、左旋米唑等。

2中醫藥治療

〈1〉氣血虧虛:麵色蒼白無華,氣短乏力,眩暈心悸,失眠多夢,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補血,扶正祛邪。

中成藥:人參歸脾丸、八珍丸。

〈2〉脾腎陽虛:麵色蒼白無華,神疲嗜睡,氣短乏力,心悸失眠,納少形寒,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瀉,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治法:補脾溫腎,扶正祛邪。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五子補腎丸等。

〈3〉肝腎精虧:麵色無華,氣短乏力,耳鳴耳聾,口幹唇燥,腰酸腿軟,潮熱盜汗,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脈沉細數無力。

治法:滋補肝腎,扶正祛邪。

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注意事項】

1避免服用和接觸能引起骨髓損害的藥物、化學物質以及放射線。

2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勞累,盡量不去公共場所,以免發生感染或出血。

何為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較為常見,此外還有慢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慢性紅白血病等。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係白血病細胞惡性增殖所致,可累及各係細胞,但各種成熟細胞常沒有明顯成熟障礙,所以增殖的白血病細胞,一部分尚保持正常的細胞形態和細胞功能;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係淋巴細胞在體內增生與積蓄的結果。此類淋巴細胞形態較小,常具正常特征。本病多侵犯淋巴結、脾髒與骨髓,除有血液形態學的改變之外,還常伴有免疫球蛋白缺乏。被認為是一種“免疫功能淋巴細胞蓄積病”。

慢性白血病發病比較緩慢,早期貧血現象並不明顯或者正常,以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特征,此階段屬中醫學“症瘕”範疇。晚期出現貧血屬中醫學“虛勞”範疇。

【臨床表現】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患者常因查體或其他疾病就診時被發現。此時,病人自覺乏力、消瘦、或低熱、輕度貧血,甚至有出血傾向,脾髒中度至極度腫大,胸骨壓痛較為常見。可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此時貧血進行性加重出血加劇,脾髒迅速增大、壓痛,並可見到其它急性白血病的症狀。

2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起病緩慢,症狀較微,不少患者是在偶然血液檢查時被發現。常見症狀是全身淋巴結腫大,部分病人有皮膚浸潤。貧血及出血症狀常出現於疾病後期。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化學治療:馬利蘭、羥基脲、靛玉紅等。

脾切除:選擇性脾切除有可能延緩急性變的發生和延長存活期。

骨髓移植:包括異體骨髓移植和自體骨髓移植。

〈2〉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因本病病程比較長,發展緩慢,故病情無急驟變化,一般不主張用化學療法、激素、放射等治療,但有下列情況出現時,則須進行治療。

淋巴結明顯增大,產生壓迫症狀,可用深度X線局部照射。

並發溶血性貧血,用激素治療。

白細胞數上升較高並有全身症狀時,可給予苯丁酸氮芥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瘀血內結:肝、脾、淋巴結腫大,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中成藥:鱉甲煎丸。

〈2〉氣虛血瘀:麵色萎黃無華,氣短乏力,眩暈,心悸,失眠,納呆腹脹,肝、脾、淋巴結腫大,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無力。

治法:益氣生血,化瘀散結。

中成藥:八珍丸、氣血雙補丸。

〈3〉肝腎虧虛:麵色蒼白,氣短乏力,耳鳴耳聾,腰膝酸軟,關節疼痛,神疲嗜睡,畏寒肢冷,五更泄瀉,舌淡暗體胖大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益肝腎。

中成藥:右歸丸、金匱腎氣丸、五子補腎丸。

【注意事項】

同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