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拿這三件事作為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時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為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都沒有,哎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講到學校裏的教育嘛,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隻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隻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智識雜貨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方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別以為得些斷片的知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知識的,還是沒知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識的,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天真爛漫,何嚐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的田地呀?屈原說的:“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現在你所愛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鑒了。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誌。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人物剪影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舉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因參與戊戌變法而成為彪炳史冊的風雲人物。1925年在清華研究院講學,出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9年病逝。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梁啟超也是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他提出應仿效英國實行平稅政策,便民利民而後求富強,這一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讀·品·悟
1922年,中國社會動蕩,梁啟超希望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來拯救精神饑荒的年輕人,使青年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於是,在為蘇州學生聯合會公開演講時,梁啟超作了《為學與做人》一文。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以優秀的品質來啟迪自己的智慧,激發自己的力量,升華自己做人的境界。隻有具備了優秀的品質,我們才能夠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創造出卓越和精彩的人生。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生動地反映了品質對我們人生和成功的影響。
有一天,上帝捏完了兩個泥人兒,便斜倚在忘憂樹上歇息,聽溪流淙淙。這時候,兩個泥人提意見了:“我們軟癱癱的,太難看了,更何況人總該有個殼,來對付冰雹和冷槍暗箭吧?”
上帝瞧著他們扭來滾去的樣子十分滑稽,有點於心不忍,想了想說:“硬材料匱乏,我這裏隻有兩樣,一樣是德,能使肉裏長骨頭,讓你站立起來;一樣是智,能使肉外長甲殼,幫你對付冷槍暗箭。你們各選一樣吧。”
於是,兩個泥人歡歡喜喜地各選了一樣自己想要的。從此,天下多了兩種人:一種人骨頭硬卻疏於防衛,常受傷害;另一種人躲在漂亮的甲殼裏享福,卻沒有脊梁骨。
這個故事雖然簡短,卻折射出這樣一個人生的大道理:道德與思想品質是一個人的人生之本。它和智慧、能力一樣,都是一個人贏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青少年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高度往往決定了他們人生的高度。
青少年身上承擔著振興中華的重任,切不可自甘平庸或者讓自己終日沉迷於遊戲和無意義的事情上,我們應當以古今中外的傑出青少年為榜樣,讓自己的人生也處處充滿精彩和驕傲。同時,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鍛煉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誌、樂觀進取的精神,好好學習,為了振興我們的祖國而努力。
鏈接:
一場演講要想生動精彩,需要具備很多條件,而蘊涵哲理性 、充滿人情味也是促使演講成功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