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識就是幸福
第四節熱忱照亮科學之路
——清華大學教授華羅庚麵對廣大青少年的演講
我們的祖國正以高速度前進。凡是熱愛祖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感覺到無限興奮的。在這種情況下,青年們正以革命的精神,饑渴般地吸取科學成果,奮勇地去奪取科學堡壘,來完成建設我們祖國的光輝任務,以縮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來到的時間。在這裏,我準備談一談我最不敢談的問題——怎麼才能學好科學。希望能多少有助於正向自然科學進軍的青年同學們。
學科學需要熱誠,更需要持久的熱誠
不經過黑暗的人,不知道光明的可貴;不經過嚴冬酷寒的人,不知道春日的可親。舊社會的過來人羨慕新社會中成長的青年。在舊社會裏,政權操在剝削階級的手裏,要想做一個於人民有利的科學家是不易的,但在今天的新社會裏,人民做了主人的新社會裏,就完全不同了。我們對科學的致力,也就是對人民的貢獻;科學上的發明和發現,也就是人民的瑰寶。所以,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條件,可以放心大膽、全心全意地搞科學了。
在這樣光輝的時代裏,每個青年當然都會有學習科學的無比熱誠。但我還要提醒大家一句,僅僅有一時的熱誠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連續的、持久的熱誠。所謂持久,也不是指十天半個月,一年兩年;也不是說中學六年,大學四年;也不是說大學畢業之後再幹三年五載,而是說無限期的持久。
如果說科學是有止境的,到達了之後可以休息,那是無稽之談。科學是精益求精、日新月異、永遠前進的。科學成就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唯有長時期的積累才能由點滴彙成大海。科學本身在經常不斷地考驗自己,在經常考驗中把人類的經驗積累起來,這樣,才能解決更大的問題,才能更完整地解決問題。
“一曝十寒”固然要不得,就是“一曝一寒”也要不得,我們需要不斷地鍛煉,不斷地提高;我們需要經常緊張地工作;我們需要有持久的熱誠。經驗告訴我們,在科學領域裏,成功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辛勞的耕耘者。不少例證說明,科學上的重要發現,是在科學家腦海中反複深思達二三十年之久方始成熟的。因而要想順手撿來偉大的科學發明是不可想象的,唯有由於持久熱誠所支持著的不斷努力,才是能有所成就的唯一的可靠保證。
學科學要有雄心,但不能越級而進,更不能鑽牛角尖
每一個毛澤東時代的青年都有遠大的前程,當然也都有為人民、為祖國大顯身手的雄心,這是我們每一個青年所應當具備的。但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呢?這不是僅僅具有雄心便可以了的。我以為,必須依照毛主席所常提示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製訂步步可行的精密計劃。古語說得好,“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如果我們不從頭做起,按部就班,那我們是不可能提到應有的高度的。
科學是積累性的東西,如果第一步不了解,第二步就會發生困難,而第三步更跟不上去。也許原來的目的想跳過一步,求快,但結果呢?反而搞成了不能前進。我曾見過好高騖遠的人的失敗情況:對初級課程自以為念過了,懂得了,而高深的卻鑽不進去,很窘。我以為學科學的要點在於一步不懂,不要輕易地去跨第二步;並要堅持,一天不懂,再研習一天。隻有這樣,科學的寶塔才會逐漸建築得又高又大,不然有如沙上建塔,必塌無疑。
我想告訴青年們一件非常遺憾的事,在近二三年來,我收到成百封關於研究用圓規及直尺三分任意角的信件,同時我也聽說有人收到成百封關於發明了永動機的信件。這兩個問題戕害了不少青年,因為這是已經解決了的“不可能”問題,搞這問題的青年大部分都是成績優異的青年,但他們把寶貴的時光花在這毫無出路的研究工作上。他們中的一部分是受了無知者的影響,而另一部分則是為他自己的“雄心”所害。因為想一舉成名,他們不肯腳踏實地去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之所以不可能的論證,企圖亂撞瞎碰,偶然得到成功,但實際上這樣是根本不會成功的。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精力,如果腳踏實地去做,有可能把自己提到更高的水準。越級而進和鑽牛角尖,隻會把自己送進不能自拔的泥坑。
唯有按部就班地前進,唯有步步踏實地鑽研,才可化雄心為現實。在這樣基礎上生長的雄心,才不是幻想,才不是白晝夢。
學科學要能創造,但也要善於接受已有的成果
研究科學最寶貴的精神之一,是創造的精神,是獨立開辟荒原的精神。科學之所以有今日,多半是得力於這樣的精神,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卓越的科學家往往另辟蹊徑,創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以獨立開創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優秀科學家所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之一(注意:獨立不是孤立)。獨立開創與拒不接受他人的經驗並無絲毫相同之處。科學的工作如接力賽跑,人愈多,路程也便會跑得愈遠。我所理解的“開創”,應當是基本上了解了前人成果之後的開創工作。因為在愈高的基礎上努力,所得的結果也就更高。如上節所說的三分角、永動機的研究者,如果肯吸收前人的經驗,就不會白白浪費精力與時間。因為這兩個問題的結論,正是建築在若幹世紀以來科學家們的無數次失敗的經驗之上的,我們又何苦、更何必再走回頭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