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學習前人的經驗,並不是說要拘泥於前人的經驗,我們可以也應當懷疑與批評前人的成果。但懷疑和批評必須從事實出發,必須從了解旁人出發,如此才可以把新的結論建築在更結實的基礎上麵。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們要把短短的生命過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們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共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後人生命的開端。如此的繼續下去——整體般的繼續下去,科學就會一天比一天更光明燦爛,社會也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繁榮。總之,我們要善於總結及利用前人的經驗,再在已有的經驗上進一步地提高——發展性或創造性地提高,更為後人開辟道路。

學科學須注意原則,但也不要任意忽視小點滴

學科學必須要掌握原則,這幾乎是人所共知的重要法則。但僅僅是了解了原則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會靈活運用。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唯有經常在實踐中鍛煉,反複地鍛煉。因為原則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從具體的點滴的客觀事物積累抽象而成的;原則之所以有用,也正是由於它在具體事物中存有普遍性的作用。空談原則,那是根本無法對科學有真正的認識的,因為這樣的態度根本不是科學的態度,並且有時小點滴正是供給人們修改原則的資料,或是發現新原理的可能性的重要根據。

人物剪影

華羅庚(1910~1985年),出生於金壇金城鎮,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曆任清華大學教授。

華羅庚是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等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

讀·品·悟

這篇稿子原載於1953年3月3日的《中國青年報》。

華羅庚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永遠向前。他一共上過九年學,隻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最後能成為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認真取得的成功。即使到了晚年,雖然在學術界的聲望和地位已經很高,他仍然手不釋卷,堅持讀書和寫作。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他認為:“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鬆,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鬆,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觀點,並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逝世前不久,他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就是華羅庚成功的秘訣。 

知識的獲取從來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我們及時地進行更新維護。當我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能夠促成創新。一個隻是沉浸在已有的知識海洋裏的人,又怎麼能夠擁有偉大的創新與突破呢? 

從華羅庚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在科學的世界裏孜孜不倦的探尋者。正如華羅庚所說的,有了熱情,我們才有研究下去的動力;有了積累,我們才有促成質變的能力;有了創造,我們才能探尋未知的奧秘,而在這個過程中,雄心和靈活應變也是相當重要的。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隻要充滿熱情地行動,就會變得熱情,變得充滿活力、興奮並具有更高的效率,熱情便會變成生活的一種方式。英文中的“熱忱”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字根組成的,一個是“內”,一個是“神”。事實上,一個熱忱的人,就等於有神進駐他的內心。熱忱使人發自內心地興奮,並把這種精神狀態散發、充斥到整個身體裏。

鏈接:

怯場,可能是每個演講者都有過的經曆。克服怯場,必須做好演講前的充分準備,不要讓自我意識出賣了自己。對材料內容深思熟慮、反複熟記,這樣就會胸有成竹,從而產生一種安全感。在比賽前,最好練習,要多練習,當你練習的次數越多,緊張程度就會越低。最後,在即將上台時,暗示自己“我已做好準備”、“不會出錯”、“我是可以的”,增強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