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那麼,什麼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在一個雪夜,坐在爐前,爐上的水壺鏗鏘作響,身邊放一盒淡巴菰,一個人拿了十數本哲學、經濟學、詩歌、傳記的書,堆在長椅上,然後閑逸地拿起幾本來翻一翻,找到一本愛讀的書時,便輕輕點起煙來吸著。金聖歎認為雪夜閉戶讀禁書,是人生最大的樂趣。陳繼儒描寫讀書的情調,最為美妙:“古人稱書畫為叢箋軟卷,故讀書開卷以閑適為尚。”在這種心境中,一個人對什麼東西都能夠容忍了。此位作家又曰:“真學士不以魯魚亥豕為意,好旅客登山不以路惡難行為意,看雪景者不以橋不固為意,卜居鄉間者不以俗人為意,愛看花者不以酒劣為意。”
人物剪影
林語堂(1895~1976年),福建龍溪人。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林語堂編寫了迄今為止國內英漢詞典當中難以逾越的《當代英漢大詞典》,發明了中文打字機,他的《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等作品在美國連續10年創下銷售排行第一的佳績,曾擔任國際筆會副會長,三次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自20世紀20年代起,林語堂和中國新文學運動旗手魯迅一起,運用幽默手法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鬥爭,創造了基調高亢、語言詼諧、諷喻犀利的“語絲體”散文,而林語堂本人也被稱為“幽默大師”。
讀·品·悟
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林語堂讓西方人看到了真正的中國人形象。而林語堂對西方,乃至整個國際的影響遠遠不隻這些,他高超的藝術造詣、非凡的文化修養,以及他的博采眾長、敢於創新,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民族感情,看到了中國的威武強大和抗戰決心。而這些成果,和林語堂酷愛讀書的習慣分不開。
俄國著名的學者赫爾岑說過:“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形成。”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借助書籍,我們不但可以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還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提升我們的氣質,所以多讀書、多讀好書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金聖歎說:“天下才子必讀書”。讀書,也是我們獲得成功的萬能鑰匙。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新書,了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麵的書他都讀,每天都要學一點東西。這是他幾十年保持下來的一個習慣。
今天,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閱讀的巨大價值,閱讀漸漸走進了每一個人的生活。閱讀不再隻是學生的事,而是每一個想改變命運、想獲取成功的人必做的事情,正所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的生活更是離不開書籍,盡管網絡已經開辟了一個新的傳播紀元,但我們依然離不開書籍,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閱讀,更需要的還是書本濃厚的人文氣息以及來自閱讀書本的樂趣。
說起讀書的樂趣,簡直妙不可言。讀著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總有一種大快朵頤的感覺,就如同蠶在吃著桑葉,一口一口地把營養消化了。同時,能感到有個聲音縈繞於耳旁,時高時低,時遠時近,有時如同大海上的驚濤駭浪席卷而來,有時好像山穀間的涓涓細流叮咚作響。或許,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心靈與作品產生了共鳴”吧。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當青少年徜徉於唐詩宋詞裏時,會覺得正在和李白、蘇軾對酒當歌;漫步於那些長篇小說裏時,會覺得像是坐在托爾斯泰、巴爾紮克麵前聽他們訴說;步入哲學的殿堂時,會覺得是在聽愛默生、黑格爾講課。每每與作品產生共鳴時,我們就能深深地體會到這種樂趣。
鏈接:
看文字需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需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