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3 / 3)

全詞分往昔、她我、送留、想像與現實反複套迭,敘事抒情縈回曲折,似淺實深,耐人尋味。

瑣窗寒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①。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②。

【注釋】①高陽儔(chóu)侶: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②尊俎(zǔ):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尊,也作“樽”,酒器。俎:祭祀時盛放牛羊等祭品的器具。

【譯文】濃暗的柳蔭裏烏鴉噪啼,身穿單衣我孤獨佇立,那小小窗簾朱紅門戶令我魂牽夢係。白桐花覆蓋了半畝濃蔭,靜靜地閉鎖了滿院的愁雨。愁雨淋著空階,夜色將盡還在淅淅瀝瀝,何時故人重逢,該聚首西窗剪著燭花傾訴知心話語。像漂泊楚江夜宿,江舟燈火在風雨中淩亂地點點閃閃,自少年時代便羈旅艱難。而今年邁已到暮年。眼下的嬉遊勝覽,還有商店旅舍正是禁火無煙,京城裏迎來寒食三天。旗亭的呼酒放縱,都付與高陽酒徒們去豪飲狂歡。我隻想念那座東園,春風桃李自然是一派繁花絢爛,不知那櫻唇小巧、酒渦秀美的麗人而今是否康健?到我歸去時,定還有殘春未落的花瓣,她也會攜來美酒佳肴款待遠方的歸客,重溫青春的歡悅和溫暖。

【賞析】這又是一首司空見慣的抒發羈旅愁苦情懷的詞,但有真情實感。周邦彥中年後雖長期在京任職,但仕途並不得意,因而常流露出倦客京華、思歸家園的感情。前人譯其“前寫宦況淒清,後段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確也如此。

上片寫客居的淒清。“由戶而庭,由昏而夜,一步一境,總趨歸故人剪燭一句。‘楚江暝宿,少年羈旅’又似一境。”(陳洵《海綃說詞》)感情隨景物層層推進,極至淒清。下片以“遲暮”鉤轉、轉入抒發思念故園春色的深摯感情。先從自己遲暮角度寫,嬉遊處已“老人不宜”,更何況客舍無煙;旗亭呼酒,又是高陽酒徒的事,還留著幹什麼?接著又從家園角度看,那邊桃李競豔,更有昔日使自己傾心的姑娘,少小朋友,花季未盡,為什麼還不回去?

全詞情景反複鋪寫,感情有點微妙。真可說“一步一境”,一境一情。

六醜

薔薇謝後作

正單衣試酒①,悵客裏、光陰虛擲。願春暫留,春歸如過冀②,一去無跡。為問家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③。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④。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歎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⑤,終不似、一朵釵頭顫嫋,向人欹側⑥。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⑦,何由見得?

【注釋】①試酒:宋朝在農曆三月末或四月初有嚐新酒的習慣。②過翼:飛鳥。③楚宮傾國:楚王宮中美人。傾國,容貌絕代的佳人。這裏比擬薔薇花。④窗槅(gé):窗戶。槅,窗上用木條做成的格子。⑤巾幘(zé):布帽。漢以來,盛行以整塊布幅包頭,稱巾幘。⑥欹(qī)側:傾斜。⑦斷紅:落花。

【譯文】正是換單衣嚐新酒的時節,隻恨客居異地,光陰白白地拋棄。祈求春天暫留片刻,春天匆匆歸去就像鳥兒飛離,一去無痕跡。試問薔薇花兒今何在?夜裏一場急風驟雨,埋葬了南楚傾國的佳麗。花瓣兒像美人的釵鈿墮地,散發著殘留的香氣,淩亂地點綴著桃花小路,輕輕地在楊柳街巷翻飛。多情人有誰來替落花惋惜?隻有蜂兒蝶兒像媒人使者,時時叩擊著窗槅來傳遞情意。東園一片靜寂,漸漸地草木繁盛茂密,綠蔭幽暗青碧。環繞著珍貴的薔薇花叢靜靜徘徊,不斷地哀聲歎氣。薔薇伸著長枝條,故意鉤著行人的衣裳,仿佛牽著衣襟期待著傾吐話語,表現出無限的離情別意。拾一朵小小的殘花,在頭巾上勉強簪起。終究不像一朵鮮花戴在美人釵頭上顫動、搖曳,向人俏媚地斜倚。漂流的花兒嗬,切莫隨著潮水遠遠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兒,還寫著寄托相思的字句,還如何能夠得知相思情意?

【賞析】《六醜》,是周邦彥自製的新調,據周密《浩然齋雅談》載:宋徽宗“問《六醜》之義,莫能對。急召邦彥問之,對曰:‘此犯六調,皆聲之美者,然絕難歌。昔高陽氏有子六人,才而醜,故以此之。’”可見此詞音律的精妙。

本詞雖也是傷春之作,可能也寄托一些身世感受,但主要的還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抒寫了悼惜春殘花落的傷感。上片主要寫惜花傷春。首三句寫久客的悵惘,再三句是惜春的悵惘,接著以自問“家(別本作“花”)何在”轉入正題,寫傷花的悵惘,最後以“多情”三句歎惜無人“追惜”。唯有蜂蝶多情,亂撞窗槅,表現出無限悲痛。下片由此轉入對花的吊念,抒發自己惜花的情懷。先寫繞叢哀悼。“長條”三句用擬人手法寫花也戀人。再以人戀花映襯;人哀殘英孱弱,不如釵頭插花的可愛,再寫必將隨流漂泊的淒涼。花人合一,纏綿宛轉,令人動容。是不必再去深求寄寓了。

夜飛鵲

河橋送人處,涼夜何其①。斜月遠、墜餘輝,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②。相將散離會,探風前津鼓③,樹杪參旗④。花驄會意⑤,縱揚鞭,亦自行遲。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何意重經前地,遺鈿不見,斜徑都迷。兔葵燕麥⑥。向斜陽欲與人齊。但徘徊班草⑦,欷歔酻酒⑧,極望天西。

【注釋】①涼夜何其:指深夜。涼,也作“良”。②霏霏(fēi fēi):原指雨雪之密,這裏形容露水濃重。③津鼓:古時渡口開船,擊鼓為號。④樹杪(miǎo):樹梢。參(shēn)旗:星辰名,初秋時於黎明前出現。⑤花驄(cōng):毛色斑駁的馬。⑥兔葵:草名。兔,也作“菟”。燕麥:野麥。⑦班草:把草鋪開,坐在地上。⑧欷歔(xī xū):歎氣聲,抽泣聲。酻(lèi)酒:灑酒於地表示祭奠或立誓。這裏有祝禱意。

【譯文】河橋送別情人的地方,夜天彌漫著涼意。殘月曳著餘輝遠遠地向西斜墜。青銅的燭盤裏已流盡了蠟淚,征人的衣裳濕淋淋沾了冰涼的露水。離宴將散互相攜手難舍難離,順風探聽,前方津渡傳來鼓聲,遙望見樹梢上掛著參旗九星。花驄馬仿佛領會我的傷別意,即使揚鞭催促,它還是慢慢前行。前路迢迢,在清曠的原野上彎彎曲曲,行人的話語漸漸歸於靜寂,空虛地帶著憂愁歸去。誰料想重經前日送別之地,她遺落的鈿釵首飾不見蹤跡,偏斜的小徑也是昏暗迷離。兔葵、燕麥,向著低照的斜陽,長長的影子仿佛與人相齊。在往日鋪坐的草堆前徘徊,斟酒潑地,傷心抽泣,極目遠望著西邊的天宇。

【賞析】本詞調也是作者自創。因此雖也是抒寫別情,但曲隨人意,自由馳騁。上片用倒敘法寫昨夜與情人聚首至淩晨送遠的情景。先交代送別的地點與時間,已見淒清。斜月三句,雖景物清美,但情境淒切。“沾衣”一詞暗寫依戀難舍。“探”字進一層渲染不得不行的無奈。花驄二句是神來之筆,馬猶如此,何況人呢!省卻萬言千語。下片寫送客歸來的思念。起首三句,將上麵所敘情事“盡化煙雲”(周濟《宋四家詞選》),由“愁歸”引入懷念離人。何意三句也有物在人去的悵恨。此景與前比增加了縈縈與淒涼,別情隨景深化。由“迷”的悵惆自然有了“兔葵”的寂寞淒涼。梁啟超說:“‘兔葵燕麥’二語,與柳屯田之‘曉月殘星’,可稱送別中雙絕,皆熔情入景也。”最後“但”字一領,急轉急收,在悵恨中遙祝她平安,情由深而真,委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