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2 / 3)

【譯文】春風吹得蠟燭光焰飄搖,燭淚融消,露水浸濕了花燈的籠罩,花市彩燈紛繁光焰映照。桂月的光華流溢於屋瓦。淡淡的雲縷消散,天宇空明,嫦娥翩然欲下。衣裳多麼淡雅。看南國的嬌娃,腰肢苗條恰一把。鳳簫鑼鼓喧雜,往來的人景雜遝,麝香的氣息從滿街上女人的紅袖散發。因而想起每年元宵節京城開放夜禁,遠望皇宮千門彩燈輝煌如同白晝,士女們嬉笑遨遊。裝飾金花的彩車裏香帕傳情。多情人相逢,自然會揚起塵埃跟在她的馬後。今年光景想必依舊,但隻是我舊日的豪情已然衰朽。清晰的滴漏標誌著夜色漸深,飛馳著車蓋返回我的小樓,任憑人們縱情地歌舞直到罷休!

【賞析】本詞牌也是周邦彥獨創。以元宵節為題材的詞作頗多.本詞自有特色。它既描寫了當時當地(時作者正在荊南——湖北江陵)元宵盛況,又有對汴京元宵節的回憶,也有自己意興消沉的抒情,三者有機融合,隱約地流露出去國離鄉,今不如昔的感歎。上片寫元宵夜街頭美景:首三句寫燈節之美;次三句寫月色之美,以“素娥欲下”映襯人間節日的歡樂;再二句寫燈會裏人物的雅麗,“楚腰纖細掌中輕”的楚女正在身邊,為節日增添了光彩;最後三句以樂聲、香氣、人影綜合成節日的喜慶氛圍。寫得很集中,幾乎置身其間。下片聯想到京城元宵的情景以及追昔撫今的傷感。開頭“因念”帶出回憶。首三句總寫盛況,似作背景。次二句推出主畫麵,情人幽會,把俏女俊男偷情密約的情狀寫得活靈活現。元宵夜本是男女調情的佳期吆!但作者寫此,意在引起今日無可奈何的感歎。最後寫觀燈歸來,妙在末句一語雙關:既可說聽憑他們去縱情歌舞吧,自己已沒有這份熱情了;也可說如此歡歌狂舞,遲早要散,還是先回家吧。總之,作者那“時節風物依舊”而“舊情衰謝”之歎是有所寄寓的。

蝶戀花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闌①,轣轆牽金井②。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鬥柄③,露寒人遠雞相應。

【注釋】①更漏:古代夜間以銅壺滴水計時,一夜分五更,故稱。闌:盡。②轣轆(lì lù):像聲詞,井上汲水器絞動的聲音。③闌幹:橫斜的樣子。鬥柄:北鬥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顆星形似鬥柄,故稱。

【譯文】月光皎潔受驚的烏鴉棲息不定。更聲將止,滴漏將靜,井台傳來轤轆汲水聲。喚起她,雙眸清亮晶瑩,淚花流濕了紅棉枕斑斑冰冷。執手相看,霜冷的秋風吹動她的鬢影。臨去時意緒彷徨,告別的話語愁深重令人不忍聽。回頭望她的樓上是橫斜的北鬥星的鬥柄,料想她佇望著披露衝寒的離人消逝於遠方,傳來陣陣呼應的雞鳴。

【賞析】這首詞也是題作“早行”的,寫秋天清晨送別情人的情緒。首三句寫送行時間。“月皎驚鳥”,何嚐不驚離人!數更漏直到天明。別前之景淒婉動人。“喚起”二句寫淺睡假寐被喚起,不是睡眠惺忪,卻是滿眼晶瑩,由於一夜輾轉反側,以致淚濕紅綿中,別前之情淒切。下片寫送別,“執手相看淚眼”已夠傷心了,再加上淒淒的秋風催行。傳神妙語還在“別語愁難聽”,情狀刻劃十分細膩,原想互相安慰,卻愁上加愁不忍再聽,抒寫真切,纏綿動人。最後兩句寫送別之後,獨上西樓,四周滿目淒清,北鬥橫斜,伊人已上旅途。尾句也是以景結情,使人倍覺淒涼。黃蓼園曾有評說:“……次闕言別時情況淒楚,玉人遠而惟雞相應,更覺淒婉矣。”

全詞寫別,層次井然,抒寫曲折纏綿,委婉動人,讀後令人意想綿綿。

解連環

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縱妙手,能解連環①,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燕子樓空②,暗塵鎖、一床弦索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④,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⑤、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注釋】①解連環:此處借喻情懷難解。②燕子樓空:關盼盼是唐張愔的愛妓,張死後,盼盼念舊情而不嫁,一直空守燕子樓。這裏指人去樓空。③床:放琴的架子。④杜若:香草名。折此贈情人,是舊時習俗。⑤拚(pàn):舍棄,不顧惜。

【譯文】幽怨的情懷無所寄托。哀歎情人天涯遠隔,音書渺茫無著落。縱然有妙手,能解開連環套索,擺脫感情糾葛,雙方的情意也會冷漠,像風雨一樣消散,雲霧一樣輕薄。佳人居住的燕子樓已成空舍,灰暗的塵埃封鎖了,滿床的琵琶琴瑟。樓前花圃根葉全已移載換過,往日全是,她親手所種的紅芍藥香豔灼灼。江中的沙洲漸漸長了杜若。料想她沿著彎曲的河岸劃動小舟,人兒在天涯海角飄泊。空記得,當時情話綿綿,還有音書寄我,而今那些閑言閑語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燒成灰末。春天又回到水邊驛舍,希望她還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將拚掉此生,對花把酒,為她熱淚灑落。

【賞析】本詞牌原名《望梅》,後因周邦彥詞中有“縱妙手、能解連環”句而更名。可見本詞影響之大。

上片歎人去樓空情義斷絕的怨恨。首句挈領全文,是主題所在。“嗟”字領下二句,是“怨懷”之因。“縱”字三句是由“斷絕”滋生的怨,巧用了“解連環”典故,但情味不一。齊王後是難倒了秦使,而自己卻失去了情人。接著又活用燕子樓空的典故,是詩人慣用的。最後三句的感歎,不僅僅是物在人亡的悵惘,還在“移根換葉”的悲哀上,暗喻難言之隱痛。下片寫對情人的懷念與希望。開句由上片紅藥引起杜若,它本也是折贈情人的信物,但伊人已在遠方,於是產生聯想,她已“移根換葉”,舊花新發。怨恨之情勾起“漫記得”的醒悟,決心回去燒掉她騙人的情書。但當眼前“水驛春回”時,卻又想舊情重續,“望”,多麼癡心!最後還決心“拚今生”為她淚落。癡情凝重,幾近“壯懷激烈”。

全詞多用“縱”、“想”、“料”、“望”等領字,表達無法解脫的複雜情懷,抒情逐層推進,由怨恨之深始至愛戀之極至,曲折回蕩,寫癡情淋漓酣暢,與一般相思怨別大異其趣。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①。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②,暖日明霞光爛。水盼蘭情③,總平生稀見。畫圖中、舊識春風麵④;誰知道,自到瑤台畔⑤。眷戀雨潤雲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歎。怎奈何⑥、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注釋】①秋娘:唐宋時對歌伎的一般稱呼。②瓊枝玉樹:比喻人姿容秀美。③水盼:指眼波。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樣子。④畫圖:借用王昭君的故事。春風麵:指容貌美麗。⑤瑤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這裏借指伊人住處。⑥怎奈何:怎麼辦?何,語助詞。

【譯文】夜色深沉催動著更鼓頻傳,輕塵吸收了露水,露水清潔了路麵,狹小幽靜的曲坊月色朦朧昏暗。青竹圍紮的欄檻燈光透過了窗簾,我認出那是秋娘居住的庭院。她笑盈盈與我相見,隻覺得如玉樹與瓊枝依倚委婉,像暖日與明霞光輝燦爛。水靈靈的眼睛幽蘭一樣芬芳的情感,總是我一生所罕見。從圖畫上,往日曾認識她那青春豔麗的容顏。誰料想得到,自從到瑤台邊與她幽會,那溫潤纏綿的歡愛令人眷戀,痛苦的是一陣驚風將鴛鴦吹散。想我落得個荒涼淒寒,寄居在無人的驛館,重門緊閉,破牆壁裏秋蟲兒聲聲哀歎。無可奈何,一縷相思情綿綿,遠隔著山川也不斷。

【賞析】本詞寫男主人公在一個秋日的孤館裏,對昔日情事的追憶。上片回憶初識伊人令自己銷魂的情景。首三句先創造了初會的幽靜環境,次二句由坊入庭,更以竹檻燈窗,創造了靜謐的氣氛。“笑相遇”之後,那神采照人的感覺不可言喻,就連用兩個比喻,簡直掃除了月色燈光的昏暗。“驚豔”的感受寫得含蓄而深刻。在無法言喻中,主人公對她的美貌和柔順的性情,隻好說“平生稀見”一言蔽之了。下片寫今日相思之情的深重。換頭一句,是上片的延伸,反複渲染她的美貌和自己的幸運,以及相會的甜蜜。“苦驚風”一轉,結束了對昔日情愛的追憶。“念”領起現今的感歎,處處與昔日情景對比。“怎奈何”又推進一層,雖怨懷難釋,但此情堅貞不移,此一往情深伊人未必知,令人感動。

關河令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佇聽寒聲①,雲深無雁影。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釋】①寒聲:即秋聲,指秋天淒涼的風雨聲,落葉和蟲鳴聲。

【譯文】秋日陰霾散空,時而見晴,又漸漸轉向日暮昏朦。整個庭院變得一片淒冷。佇立著聽到寒空中傳來雁鳴,隻見厚厚的雲層卻不見飛雁的蹤影。更深人散夜寂靜,隻有照著牆壁的一盞孤燈和我形影相映。飲酒的醉意已全醒,如何消磨漫漫長夜到天明?

【賞析】這也是首寫羈旅孤寂的小令。作者時運乖蹇,常迂徙於寒秋孤館,時令與遭際俱冷。觸景生情,寄情於景,於是就有了這類作品。但本詞意境卻格外的淒涼。上片寫眼前蕭瑟的秋天景象。原應天高氣爽,現在一片陰霾;天陰又近黃昏,景便顯得陰沉淒清。人聽寒聲,既寂寞又無聊,於是使人聯想到孤雁飄零。可天空不見孤雁,使人間的旅人更加孤寂冷清了。下片寫孤館寒燈長夜難消的愁悶。從上片的黃昏佇立庭外,到屋內孤身單影,愁苦在遞進。白天清冷到連大雁都不見,深夜裏也仍隻獨對孤燈。原來曾借酒澆愁,到深夜酒意已盡,怎以挨到天亮呢?時間越來越長,然苦越來越深,情和景同時推進,篇幅雖短,仍見構思的嚴謹。

綺寮怨

上馬人扶殘醉,曉風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簷,垂楊裏、乍見津亭。當時曾題敗壁,蛛絲罩、淡墨苔暈青。念去來、歲月如流,徘徊久、歎息愁思盈。去去倦尋路程,江陵舊事,何曾再問楊瓊。舊曲淒清,斂愁黛、與誰聽?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關情。何須《渭城》,歌聲未盡處,先淚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