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被人扶上馬時,我還殘醉朦朧,涼爽的晨風吹著我,依舊酣然未醒。彎曲的河畔,倒映著綠瓦紅簷,垂楊掩映裏,突然看見津渡的長亭。當時我曾在殘破的牆壁題詩寄興,而今蜘蛛絲網籠罩著,淡淡墨跡上的青苔暈影。想去去來來的進退升沉,歲月如湍水奔流不停,久久徘徊,歎息聲聲,愁思盈盈。走嗬走已厭倦尋覓前進的路程。荊州往年聽歌的舊事最難忘,自此後再沒有能夠重訪歌伎楊瓊。她唱著舊日的歌曲聲韻淒清,她聚斂著愁眉,誰是知音與聽?酒樽前的故友倘若健在,定會想念我,最是關懷動情。何必唱朋友送別的《渭城曲》,她那歌聲尚未唱完,我的熱淚先自飄零!
【賞析】《綺寮怨》詞調,也始見於周邦彥。周邦彥長年漂泊羈旅,深受別離行役之苦,更由於仕途坎坷,因而詞頗多淒涼。
本詞雖也是一曲離歌,但落筆與眾不同,它是自己為自己送行;想能有故人為自己送行,卻不能。淒慘之情更深。現代的老舍《茶館》居本中,臨末時,王利發、常四爺等幾個老人,圍繞茶館撒紙錢為自己來日出殯作祭奠。也同樣的令人欷覷。上片描寫自己殘醉中走向渡口的情景。首句說是殘醉,晨風卻“吹未醒”,以醉深喻愁深。“映水”二句,寫渡口依然秀麗。而緊接著“當時”二句卻是人事俱非,這裏暗用魏野故事,表現了不得誌的苦悶情懷。之後一“念”二句,對時移事去、歲月匆匆發出深深感歎。下片抒寫了對舊歡、前程均感失望的頹唐心情。首三句的“倦問”與“何曾”寫對官場、情場的厭倦。即便如此,主人公仍難忘舊情。因此,對著酒杯又想起故人舊事。但又想,即使故人為自己送行,怕也禁受不了離別的淒清,因為昔非今比,愁已到了極限,無以複加了。通篇迤邐寫來,情如流水汩汩,純真自然,入人心田。
石州慢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倚馬何人先折?煙橫水漫,映帶幾點歸鴻,平沙消盡龍荒雪①。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②,便成輕別。回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欲知方寸③,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憔悴一天涯,兩厭厭風月。
【注釋】①平沙:廣漠的沙漠。龍荒:指塞外荒漠。②紅淚:指婦女的眼淚。③方寸:指心。
【譯文】一場小雨初停,寒氣漸輕,斜陽普照,一番新晴。天地間到處是春意盈盈。長亭畔,柳樹嫩黃,剛剛泛青,不知何人倚馬,先折柳枝以送遠行?春水漫漫,暮靄濛濛,映帶著遠天的幾點歸鴻。廣闊平坦的荒塞上,春雪已完全消融。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出關時也是這樣的情景。想當初我要出發時,你在畫樓上備好酒宴為我餞行,你流著傷心的血淚,為我唱上一曲哀怨的歌聲。從此我們便輕易分別,千裏阻隔書信難通。回首往事已經一年,音信杳杳見不到你的芳容。你要知道我的心裏,該有多少新的愁情?就像那芭蕉葉卷曲難展,就像那丁香花打結重重。遠隔天涯一樣憔悴,兩地苦苦相思,空自對著風清月明。
【賞析】本詞一作《石州引》,詞中因有“長亭柳色才黃”句,故又名《柳色黃》。本詞雖也是寫別情,但角度不同,且以追敘結構表現。上片寫早春初晴的黃昏景色。開頭三句,先是雨收初寒,再是天氣放晴,最後春意空闊。然後移景至長亭,早春不見折柳人。繼而再延至塞外,景由關內至關外,由大地春回而至龍荒羈旅,情景逐層推進。“猶記”二句,觸景生情,引入下片出關前的回憶和如今音塵都絕的悲歎。開頭直敘“將發”的情景。她對自己應是純情真切,但終究一別幾年,音信全無。最後寫愁比較別致:一用“欲知”設問,等於說,“隻有自己知道”;二化用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句,當不言自明;三用想像中事作證,手法不同一般。人們稱道賀鑄“工於言情”,本詞可作例證。
蝶戀花
幾許傷春春複暮,楊柳清陰,偏礙遊絲度。天際小山桃葉步①,白蘋花滿湔裙處②。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③。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注釋】①桃葉:晉王獻之妾。這裏借指戀人。②湔(jiān):洗。③胡琴:唐宋時,凡來自西北各民族的弦樂器統稱胡琴。今專指二胡。
【譯文】春天又到了遲暮,多少傷春的愁情湧出。楊柳清涼的濃蔭,偏偏妨礙蜘蛛、樹蟲的遊絲橫度。遙遠天邊的小山,桃葉曾經走過,白蘋花叢生的水邊是婦女洗裙之處。終日裏低吟著長短句。燈光昏暗地映著簾影,借著胡琴一曲寄托心意。淋瀝瀝幾點雨聲被風止住,朦朧朧月色暗淡,浮雲飄來飄去。
【賞析】這是首傷春懷人的小令。全詞不見傷歎,卻處處傷歎,情語皆化作了景語。上片寫傷春。首句是明告傷春主旨,但不寫鶯老花落,隻是“春複暮”,多了幾分無奈。次二句寫柳蔭遊絲,是惜春的俗套。妙在末二句。遙望天際小山,那是她的住處,便想像她在那裏散步,似幻化鏡頭,直推至眼前;再把思緒拉回,低頭近處,水邊白蘋花開,又自然聯想起她在此地洗滌衣裙的情景,該是辭密的初戀約會處或邂逅處了。但畢竟是虛幻的筆法。思念之情卻深蘊其間。下片寫自己日後的思念和孤寂的淒苦。“竟日微吟”全因寄情。燈下操琴,也為吐心曲。兩個細節代替了無數思念的辭密語和憂傷語。最後借雨滴風聲、淡月藻雲來暗示心中的迷惘和空虛。全詞曲筆寫傷春和相思,語淡情深。
天門謠
登采石蛾眉亭
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①。清霧斂,與閑人登覽。待月上潮平波灩灩②,塞管輕吹新《阿濫》③。風滿檻,曆曆數,西州更點④。
【注釋】①限南北句:南北朝以長江為界,南朝偏安江左。七雄豪占:由於天門山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七雄當指“六朝”再加南唐。②灩灩(yàn yàn):水光。③塞管:泛指塞外民族的管樂器,如羌笛、胡茄之類。阿濫,曲調名。④曆曆:分明可數。西州,在今南京市西。
【譯文】牛渚礬、天門山地勢奇險,憑恃長江天嶄將南北隔斷,七代豪傑相繼雄盤。清冷的晨霧消散,讓閑雅的人登礬遊覽。等待明月升天,平闊的江潮波光瀲灩,聽羌笛輕輕吹奏著新曲《阿濫》。江風灌滿蛾眉亭的欄檻,清晰地數著,從西州城傳來的打更的鼓點。
【賞析】本詞調原名《朝天子》,因賀鑄詞曲詠天門而命名。采石磯原名牛渚磯,是采石山突出江麵的部分,南北有二梁山對峙,夾江形勢如蛾眉,磯上有亭,故名。那裏江麵狹窄,形勢險要,因而命之“天門”。李白曾作《望天門山》絕句。宋哲宗紹興二年重修此亭。次年四月,賀鑄赴任江夏,途經當塗,參加了亭的落成典禮,並寫有《蛾眉亭記》,本詞即作於同時。
這首小詞也是登臨類抒情之作。開頭二句寫登亭覽勝。隻一“限”字,高度概括了地形之險要。再一“豪占”,又隱括了多少兵戎烽火。一實一虛,有東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情懷。次二句是寫登臨所感。“清霧”一語雙關:是江霧消盡,也是曆史的煙霧消失。“與閑人”說得很輕鬆,聯係上句“七雄”之說,“雄”僅能偏安江左而已,不無諷刺意味。聯係宋朝時政,內憂外患,詩人多少有點預感吧。下片是登臨中的所思,是想像夜晚的景致:看江上波光,聽管笛清冷;甚至極度誇張,還能數計南京方麵傳來的更鼓聲。創造這一如詩如畫的寧靜而幽美的意境,當然是一種寄托,即寓情於景吧。誠然,作者此時此地,並不“滿目蕭然,感極而悲”,倒反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超凡與灑脫。但曆史的沉重感,作者確是明白地感受到的,從上片“清霧斂”中可窺知一斑。至於在清閑的登臨中究竟有多少寄托,隻能讓讀者自己去回味了。
天香
煙絡橫林,山沉遠照,迤邐黃昏鍾鼓①。燭映簾櫳,蛩催機杼②,共苦清秋風露。不眠思婦,齊應和、幾聲砧杵③。驚動天涯倦宦,駸駸歲華行暮④。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驂北道,客檣南浦,幽恨無人晤語⑤。賴明月曾知舊遊處,好伴雲來,還將夢去。
【注釋】①迤邐(yǐ lǐ):曲折連綿。②蛩(qióng):蟋蟀。機杼(zhù):指織布機。③砧杵(zhēn chù):古代洗衣用具。砧,搗衣石;杵,槌棒。一般在河邊洗滌。④駸駸(qīn qīn):馬速行的樣子。也可用來比喻時光飛逝。⑤驂(cān):一車駕三馬。這裏泛指馬。浦,水溪,泛指送別處。晤語:麵談。
【譯文】橫展的樹林籠罩著煙霧,遠山的夕陽正在冉冉沉沒,斷斷續續地傳來黃昏的鍾鼓。燭光映照著窗戶,蟋蟀哀鳴,宛如在催促人們趕快製作衣服。我們都怨恨這清秋的風露。不眠的那些思婦,正在忙忙碌碌,在風聲蟲聲中,又送來聲聲砧杵。這聲音驚動了我這漂泊天涯的倦客,這才發現又已經到了歲暮。當年我曾以酒狂自負,以為春神對我特別光顧,隻是把三春的美景向我交付。想不到終年流浪四方,或乘馬車奔波在北路,或乘征船離開南浦,滿腔幽思也無人可以傾訴。隻好仰賴明月,曾經知道我們交遊相好的去處,可以陪伴著彩雲來到這裏,把我的夢魂帶進美人的繡戶。
【賞析】這首詞借悲秋懷人的筆墨,抒人世滄桑的落寞。賀鑄年輕時自負才氣,尚氣近俠,有為國立功的崇高理想,但冷酷的現實卻讓他成了天涯倦客,怎不令人悲憤。上片寫客居的所見所感。首三句寫郊外黃昏,有聲有色,但淒清而迷茫。“燭映”三句,由外入內,寫秋夜不眠的愁苦。繼而又借思婦的不眠和砧杵聲烘托。一烘托夜的孤寂的淒清;二映襯自身淪落的悲涼,潛台詞是自己的“思婦”呢?這一聯想,便“驚動”自己,感慨歲月的無情。情隨景隨時序的變換而層層加深。下片追憶往事,抒發浪遍天涯、壯誌成空的情懷,開頭追憶當年,是順錄上片驚歎而來。結構跳脫而情意綿密。先寫自己當年的盛氣和壯誌,次寫多年的漂泊,無非從對比中抒不平的抑鬱。“幽恨”一句中轉。“賴明月”一句總結,是理想的失落與現實的企盼矛盾心緒的產物。但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想,掩飾不了他內心的苦悶和悲涼。
全詞寫景筆墨不多,卻能抓住特征,顯其淒清悲涼,融情便一無矯飾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