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1 / 3)

第九篇

望湘人

厭鶯聲到枕,花氣動簾,醉魂愁夢相半。被惜餘熏,帶驚剩眼①,幾許傷春春晚。淚竹痕鮮②,佩蘭香老,湘天濃暖。記小江風月佳時,屢約非煙遊伴③。

須信鸞弦易斷④,奈雲和再鼓,曲中人遠⑤。認羅襪無蹤,舊處弄波清淺。青翰棹艤⑥,白蘋洲畔,盡目臨皋飛觀。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歸來雙燕。

【注釋】①帶驚剩眼:比喻人消瘦得很快。眼,腰帶上的扣眼。②淚竹:傳說舜死於蒼梧,其妃娥皇和女英思念不已,淚下沾行,悉成斑痕。故斑竹也稱淚竹。③非煙:唐武公業之妾,姓步,這裏借指像非煙般的情人。④鸞弦:後世稱續娶為“續膠”或“續弦”。這裏借指愛情。⑤雲和:山名,以產琴瑟著稱,因此也用來指代琴瑟琵琶等樂器。曲中,也作“曲終”。⑥青翰:船名。因船身有青色的鳥形刻飾,故稱。艤(yǐ),船靠岸。

【譯文】宛轉的鶯啼聲傳到枕畔,鮮花的香氣浮進簾間。這美妙的聲音,這淡淡的香氣,卻隻能令我心煩。因為我不是在醉中苦熬,就是在夢中縈纏。醉酒作夢各占去我時間的一半。鴛被上還有她熏的餘香,令我非常愛憐。又驚駭為她瘦得太快,不斷移動皮帶的孔眼。連續多少次傷春,今年的春天又已遲晚。斑竹上湘妃的淚痕似乎未幹,屈子曾佩過的幽蘭香消翠減,湘地的天氣濕潤而又溫暖。記得在清風明月的良辰,多次相約非煙似的美人,作為遊賞玩樂的侶伴。應該相信鸞弦易斷,任憑我再三演奏琴弦,樂曲終了,美人依然不見。她的蹤跡無處可尋,昔日同遊的地方,隻有微風吹拂江麵,江波清又淺。我登上岸邊高高的樓觀,終日裏凝神眺看,有條畫著青鳥的航船,停靠在白蘋洲的岸邊。她竟不知寄給我一句相思的語言,幸虧有雙雙飛來的歸燕,多少能熨貼一下我的心田。

【賞析】本詞牌始見於賀鑄詞。從詞牌曲名可見,作者寫的是失戀後的相思。上片寫觸景生情,引起對昔日心中人的懷念。首句劈頭一“厭”,鶯聲、花氣原是大好春光,如今卻觸目驚心,連醉魂都不安靜。“被惜”三句交代了原因,“厭”從“惜”來。再用“淚竹”典故相對,由湘天帶出“小江”的回憶。雖然,兩種經曆不可類比,但在作者的感情裏,痛失侶伴,無論是死別還是生離,都一樣使人淚成斑竹。下片由情入景,抒發相思的苦情。首句反用“鸞弦”的典故寫盡相思之深,更見癡情之絕。她走了,無人能取代感情上的位置。這裏的“雲和再鼓”也應是鸞弦再續的暗喻,但無奈的是最終“人遠”。感情如此深篤,怪不得要把她視作步非煙了。“青翰”三句,承上片的“湘天”而來,說明人仍佇立江頭,“臨皋飛觀”是在憑欄眺望。也是借助想像和幻覺,來寄托相思情的。這也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強烈地反差更能抒情,所以通篇不著一“愁”字,而處處見愁。末句更令人怦然心動:正在怨恨她太絕情時,卻見雙燕飛來;照例觸景生情,更添愁思幾分,而作者卻說“幸而”,似乎得到了一種暗示的、象征的情感上的滿足,是強顏歡笑,是心中泣血的笑。抒情委婉細膩,含而不露,悲而不哀,談之別有風味。

綠頭鴨

玉人家,畫樓珠箔臨津。托微風彩簫流怨,斷腸馬上曾聞。宴堂開、豔妝叢裏,調琴思、認歌顰。麝蠟煙濃,玉蓮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繡屏掩、枕鴛相就,香氣漸暾暾①。回廊影、疏鍾淡月,幾許消魂?翠釵分②、銀箋封淚,舞鞋從此生塵。任蘭舟、載將離恨,轉南浦、背西曛③。記取明年,薔薇謝後,佳期應未誤行雲。鳳城遠④、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青門外⑤,隻憑芳草,尋訪郎君。

【注釋】①暾暾(tūn tūn):原指日光明亮,這裏指香氣濃鬱。②翠釵分:古時以分釵各執一股作為離別紀念。翠釵,以翡翠裝飾的寶釵。③曛(xūn):落日的餘光。④鳳城: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簫引鳳,鳳凰降於京城,故稱丹鳳城。後因稱京都為鳳城。⑤青門:漢長安城東南門。本名霸城門,因門色青,便稱青門。這裏借指北宋都城

尉遲杯

隋堤路,漸日晚、密靄生煙樹。陰陰淡月籠沙,還宿河橋深處。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①。因思舊客京華,長偎傍疏林,小檻歡聚。冶葉倡條俱相識②,仍慣見珠歌翠舞。如今向、漁村水驛,夜如歲、焚香獨自語。有何人、念我無聊,夢魂凝想鴛侶。

【注釋】①畫舸:采繪的大船。浦,水濱。衾(qīn):被子②冶葉倡條:指歌妓舞女。

【譯文】一條隋堤的水路,漸漸昏黃日暮,濃密的霧靄從茂盛的樹林裏湧出。陰沉沉的夜幕,淡朦朦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我還是泊舟在河橋深處夜宿。無情的畫船嗬,全不管浩渺的煙波阻隔了南浦。隻等行人,沉醉地擁被酣眠,便栽著行人與離恨上了歸途。

因而回想往年我客居京都,經常依靠著稀疏的林木,圍著矮小的欄檻歡暢會晤。花枝豔冶的妓女全都相識相熟,依然是看慣了,珠光寶氣的華麗歌舞。如今我卻乘船轉向漁家的水路驛站,度夜如年,反側輾轉,焚起一柱香,孤獨地自言自語。有哪個人,掛念我的無聊淒寂,而我的夢魂卻專一地凝思著鴛鴦情侶。

【賞析】此詞又題作“離恨”,亦見題旨。全詞抒寫的是夜宿舟中的感懷。上片寫係纜處的淒迷景色和離愁。首二句交代時間,十一個字勾勒了一幅“長堤煙樹”的美妙畫卷。但也是遠行暮宿的典型環境。次二句交代係舟獨宿,“還”字說明已非首次了。“無情”二句,借以表達前程的迷茫,寫得深沉。末二句直說滿船全是載“別恨”而見主題。下片撫今追昔,寫旅途的寂寞淒清。“因思”總領以下五句,追憶客居京華的繁華與歡樂,目的是與下麵“如今”二句的獨宿漁村作對比,映襯現今的落寞。最後作無可奈何的幻想,以自我慰藉了。

全詞一境一景,不脫離職。抒情直露,雖顯得“樸拙渾厚”,格調卻不高。

西河

金陵懷古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誰係?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牆來①,傷心東望淮水②。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裏。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裏。

【注釋】①女牆:城上的小牆。②淮水:秦淮河水。

【譯文】好一處佳麗勝地,可南朝時的繁榮景象,如今還有誰曾記憶?青山依舊環繞著故都,江畔有美人發鬢般的雙峰對峙而立。怒濤拍打著寂寞的孤城,高高的船帆正在駛向遙遠的天際。枯木老枝,還倒掛在懸崖峭壁。昔年莫愁女的遊艇,如今還有誰往這裏拴係?空留下許多遺跡,蒼蒼鬱鬱,半壁古營壘沉睡在濃霧裏。夜深時月光越過女牆,望著東流的淮水,令人感傷不已。當年熱鬧繁盛的酒樓戲館,如今又在哪裏開市?想象那些寥落的裏巷,曾經是東晉王謝貴族的故居。燕子也不知什麼時代,飛進尋常百姓的家裏。它們在斜陽裏呢喃細語,仿佛在敘說曆史的興衰更替。

【賞析】這是首懷古詞。作者即景抒情,追懷古昔,抒發了人間滄桑和物是人非的感歎。它分三段:第一段寫金陵的山川形勝。首兩句是全詞懷古的主題所在,有無限蒼涼之感。以下四句化用劉禹錫《石頭城》詩意,寫金陵的壯麗景色,為下麵感歎張本。第二段寫曆史古跡。先敘莫愁的美麗傳說,次寫半截營壘的悲涼,今昔對比強烈。最後寫明月傷心秦淮的今不如昔。第三段寫眼前景物。從上段寂寞悲涼的氣氛,突然轉入歌舞繁華,“甚處市?”無疑而問,引人沉思。“想依稀”以下,又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詩意,對曆史興衰深為感慨。最後也用擬人手法,寫燕子也在說興亡,真是鳥獸如此,人何以堪!全詞主要隱括劉禹錫二詩的詩意,卻不弄典故,依然寫自己目見耳聞之感。情和景、曆史和現實、他詩和己詞,全部有機融合渾然天成。在周邦彥的抒情詞作裏,能對大宋王朝的衰微作感歎,也算關心國家大事了。

瑞鶴仙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餘紅、猶戀孤城闌角。淩波步弱①,過短亭②、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飆動幕③,扶殘醉,繞紅藥。歎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④。

【注釋】①淩波:形容女子步態輕盈。②短亭:古時於城外五裏處設短亭,十裏處設長亭,供行人休息。③驚飆(biāo):狂風。④洞天: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這裏指自家小天地。

【譯文】靜悄悄的郊野環繞著城郭。大道迢迢,客人去了,奔馳的車馬帶起塵埃彌漫昏濁。夕陽斜輝映山而落。殘餘的晚霞在漸漸收斂,還依戀地掛在高聳的城角欄杆。淩波般步態輕盈、嬌軟。過短亭,邂逅一麵,何必有舊約在先。她用流鶯般圓美的話語將我勸,重新解掉繡鞍,慢慢地酌酒留連。不記得回到家時間早晚,也不記得是誰扶我跨上馬鞍,醒來隻見我躺在朱閣裏麵。驟起的狂風將簾幕猛烈搖撼。我扶著殘醉的身軀,巡視著紅芍藥花欄。可歎西園嗬,厚厚的花片已堆積得看不見地麵,東風為什麼又如此凶殘?哎,流逝的春光挽不住就任隨它過去,可喜的是在這神話般的洞天自樂安閑。

【賞析】據宋王明清《玉照新誌》記載:“美成以待製提舉南宗鴻慶宮,自杭徙居睦州(今浙江桐廬縣),夢中作《瑞鶴仙》一闕,既覺猶能全記。”還說以後的經曆與夢中詞意一一相合。雖不可信,但能說明本詞有他一定的生活基礎。

這首詞寫送客以後的事和情。與一般送別詩迥然不同。上片寫客去以後的邂逅。首二句寫送客,環境和情緒都是寧靜的。“斜陽”三句也不見孤寂,反覺靜謐和幽美。在這樣的背景下,豔遇了“‘淩波步’弱”的嬌妮子,怎不令其喜出望外。而她竟又盛情相邀,殷勤勸杯,更令人銷魂。送客變成了遇豔,似小說情節。下片換頭又似電影中蒙太奇手法,“不記”三句省卻許多贅述,留下許多空白任人想像,但肯定是一醉方休的歡謔。“驚動”三句突起波瀾,地換時移,醉眼朦朧中去賞花。與昨晚春酌之事隱隱相連,令人撲朔迷離。接下去感歎起西園的花事來,並責問東風作惡。令人費解的是“東風”與他如何作對?不至於就是風吧。最後是自我調侃。有人評它“自斟自酌,獨往獨來”似莊周般的灑脫,怕周邦彥未能忘俗吧。下闕寫的是東風無情、芳菲難駐的感歎和自慰。女人詩詞中風花雪月、美人香草常作比喻,既實不虛,多有寄托。聯係他仕途上的忽明忽暗,曲曲折折,怕也不無關係吧。

浪淘沙慢

晝陰重,霜凋岸草,霧隱城堞①。南陌脂車待發②,東門帳飲乍闋③。正拂麵、垂楊堪攬結,掩紅淚④、玉手親折。念漢浦、離鴻去何許?經時信音絕。

情切,望中地遠天闊,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⑤。嗟萬事難忘,惟是輕別。翠尊未竭,憑斷雲、留取西樓殘月。羅帶光消紋衾疊,連環解、舊香頓歇;怨歌永、瓊壺敲盡缺。恨春去、不與人期,弄夜色、空餘滿地梨花雪。

【注釋】①堞(dié):城上如齒形的矮牆。②脂車:以油脂塗過的車。③東門:指京都汴京東門。帳飲:在郊外設帳餞別。闋(què):終了。④紅淚:這裏指婦女的眼淚。⑤耿耿:煩燥不安的樣子。

【譯文】拂曉時天色陰沉,寒霜使河岸的秋草凋謝,城頭的矮牆在濃霧中隱滅。南去的道路上膏油的車馬等待啟程,東門帳幕的餞飲剛剛終結。正當拂麵的依依垂柳能夠收攬,折枝送別。遮掩著泣血的淚眼,伸出白玉般的嫩手親自折下柳枝一截。想他像漢江水濱的離群孤雁去到了哪裏?經過長久時間還是音書斷絕。情思切切。企望中隻感覺離得地遠天闊,向著露冷風清的無人地界,耿耿不寐地傾聽著銅壺滴漏的泣咽。哀嗟嗬世間萬事皆難忘,最難忘唯有那輕易的離別。翠玉杯中美酒尚未枯竭。請把那幾縷扯斷的彩雲挽留住,還有西樓將墜的殘月。腰上的羅帶已掉光彩,錦紋被拋在床上空疊。玉連環已然解開,舊日的香氣頓時消歇;哀怨的歌兒纏綿不盡,擊節歌吟將玉壺敲得殘缺。恨春光悄然離去,不與人預約歸期,而今賞玩這春歸的夜色,空剩下了遍地梨花似茫茫白雪。

【賞析】這首詞是寫離別相思的懷人之作。在結構的縝密、內容的豐富、音律的和諧上,曆來評價較高。清萬樹評此詞“精綻悠揚,為千古絕調”。全詞由三片組成

上片倒敘,寫送別情人的情景。首三句創造了典型的送別環境和氛圍。次二句寫餞別。“正拂麵”看似一般,由於加上了情人采折柳枝的一“掩”,情景頓異。“念”字領起二句,寫水邊臨別時的悵惘和淒苦的心情。中片寫離別後寂寞淒清的傷感與割不斷的相思之情。“望”,寫難以相見,“向”寫難以安眠,“嗟”寫難以忘懷。最後表達一種朦朧的願望,讓缺月掛西樓,陪伴她同樣的思念,是想像中事。下片寫別後的怨愁和思念。首二句寫時光飛逝。但怨愁漸近憂憤,既“歌”又“敲”,心中離愁不消反長,最後又泄恨春天。春天又去了,卻不讓人有一次相見。感情綿綿相聯,怨情層層遞增。清人陳廷焯有雲:“上二疊寫別離之苦,如‘掩紅淚、玉手親折’等句,故作瑣碎之筆;至末段蓄勢在後,驟雨飄風,不可遏抑。歌至曲終,覺萬彙哀鳴,天地變色……”可作定評。

應天長

條風布暖①,霏霧弄晴,池塘遍滿春色。正是夜台無月②,沉沉暗寒食。梁間燕,前社客③,似笑我、閉門愁寂。亂花過、隔院芸香④,滿地狼藉。長記那回時,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⑤。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強載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

【注釋】①條風:春天的東北風。②夜台:墳墓。③前社客:指燕子。社,祭社神之日,有春秋二社,立春後五戊為春社,即前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④芸香:香草。⑤油壁:車壁經油漆塗飾的車。

【譯文】春風散發著暖和,飄浮的雲霧戲弄著晴空,碧綠的池塘充滿盎然春色。然而幽深的墓穴不見月光,在暗沉沉的冷寂中將寒食度過。屋梁之間的燕子,春社之前的來客,似乎都在譏笑我,閉緊門愁苦寂寞。一陣繚亂的花片飛過,從隔院傳來花草芳香,灑得滿地紛亂零落。我永遠記得那回寒食節,邂逅相遇,情意諧和,在郊外,她停住油彩塗繪的輕車。此刻黃昏時際,又看見皇宮燃起燈燭,傳送薪火,飛散的輕煙在五侯權貴的宅院出沒。青青的春草遮蓋了當時的路徑,重尋已迷惑。強打精神載酒祭奠,將先前的蹤跡細細尋索。市橋的遠處,柳蔭下一戶人家,卻還認得。

【賞析】此詞又題作“寒食”。寒食節是遊春的日子,也是上墳祭掃的時節。周邦彥原自風流,平生多鍾情女友。因此寫了不少與之別離的懷人詞作。本詞可看作是對曾邂逅相遇竟成永訣的那位女子的悼念。

上片寫寒食節的天融融春光和自己的孤寂悵惘。首三句從暖、晴、色三方麵極寫春光的明媚,原應是踏青遊冶的時光。次二句時空與氛圍突變。因為原應同去遊春的伊人已長眠地下,又是無月相伴,怎不令人傷心。“梁間”三句以擬人手法寫孤寂。連燕子都笑自己鎖住春光的違情悖理。最後,時間又回到白天,寫院裏鮮花被風兒吹落,亂紅紛飛。這句從時序上說不應有如此大的跳躍,隻能從它隱含的聯想中去理解。她就像那春天的鮮花,被無情的摧折了。下片寫當年邂逅情景和如今物是人非的憂傷。開頭從上麵落花片片中引出回憶,似電影鏡頭中的淡出、淡入,相逢種種盡在不言之中,但綿綿的情思足可從今日的悵恨中窺見。“又見”二句重提寒食,又是此時了,但此人已故。最後寫自己尋訪舊蹤的癡情。末了見柳下人家,留下無限空白,讓讀者自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