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3 / 3)

全詞描寫多見個性,詞句婉雅而含蓄,如結句給人頗多玩味。難怪一些評家頗多生發。

蘭陵王

卷珠箔,朝雨輕陰乍閣①。闌幹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藥。東風妒花惡,吹落梢頭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怯杯勺。尋思舊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②。曾馳道同載③,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又爭信飄泊?

寂寞,念行樂。甚粉淡衣襟,音斷弦索,瓊枝璧月春如昨。悵別後華表,那回雙鶴。相思除是,向醉裏、暫忘卻。

【注釋】①箔(bó):竹簾。閣:停止,同擱。②障泥:掛在馬腹兩邊,用來遮擋塵土的馬具。這裏指代馬。油壁:用油漆塗飾車壁的華麗車輛。③馳道:秦代專供帝王行駛車馬的道路。這裏指代京城的大道。

【譯文】卷起珠簾,朝雨輕陰初停。欄幹外,輕霧蒸騰,柳條隨風輕拂,仿佛在歡喜新晴。芳草的碧色映綠台階,新開的芍藥花分外鮮紅。可惡的東風嫉妒花朵,將梢頭上嫩萼吹落空中。我把屏風緊掩,沉水香也懶得再熏。因喝酒則醉,所以有情怕看見酒盅。回想從前在洛陽汴京,風華正茂滿腔豪情。縱情歡樂狂放盡興,也曾迷戀於歌舞名星。常常準備好華麗的車馬,催促美人快些打扮起程。曾經同乘一輛車奔馳在寬廣的大街上,也曾攜手在上林苑裏並肩而行。剛剛玩完熱鬧的元宵佳節,又早早約定何日再度約會重逢。又怎能相信會有今日,到處漂泊宛如飛蓬?寂寞啊寂寞,更加思念當日共同行樂的情人。恐怕她衣上的香粉已經消淡,琴弦上也落滿了灰塵。自從和她分別之後,至今沒有音信,也不知她的月貌花容,是否還和以前一樣出眾超群。悵恨分別之後,一切都在變化,萬事如過眼煙雲,不知何時能化作仙鶴,飛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園林。我的相思之情怎麼也無法忘卻,隻能在酒醉的時候,才能暫時忘卻秒秒分分。

【賞析】此詞又題作“春恨”。作者借寫春日寂寞相思之恨,來抒發感懷故國的“黍離”之悲。上片寫春日美麗的景色和自己的煩惱。前四句極力鋪陳春光大好。“東風”二句陡轉,用虛筆暗示,似有“江山變色”的觸目驚心。後二句寫怕見落花,怕酒醉的心理,包含著深沉的憂恨。中片寫追憶京洛昔日的歡娛。換頭一句承上啟下。於是“尋思”以下七句又一次渲染鋪敘,寫京洛遊冶之歡樂。末句又陡然跌落,“又爭信”馬上返回現實,形成極樂極哀的鮮明對照,給人以恍若隔世的沉痛感。下片寫別後的寂寞與相思。“寂寞”緊承上麵“漂泊”,“念行樂”又勾連上片中“正年少”的描寫。“甚”字領起三句,似寫離別日久,往事不堪回首,實則是南渡之久,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悵恨。詞藻溫麗而感情悲切。之後化用丁令威故事,表示對故國深切的思念。最後抒發自己心中的萬般無奈與無法排遣的憂憤。

葉夢得(1077-1148年),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居烏程(今浙江湖州)。紹興四年(1097年)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帥杭州。高宗朝,除尚書右丞。晚居吳興卞山。能詩工詞,長於議論,詞風早年婉麗,中年學東坡,晚年簡潔而時出雄傑。著有《建康集》、《石林詞》、《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等。

賀新郎

睡起流鶯語,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上有乘鸞女①。驚舊恨,遽如許。江南夢斷橫江渚,浪粘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無限樓前滄波意,誰采蘋花寄取?但悵望、蘭舟容與②。萬裏雲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為我,唱《金縷》③?

【注釋】①乘鸞女:指團扇上畫的秦穆公女乘鸞仙去的故事。②蘭舟:用木蘭樹做的船。容與:這裏是猶豫不進的樣子。③金縷:即杜秋娘的《金縷曲》。

【譯文】睡醒起來聽到黃鶯兒細語流囀珠圓。落花掩蓋了青苔,窗欞昏暗已是傍晚,地上無數凋零的花瓣一片淩亂。風兒吹盡了枝梢的殘花,不見那賞花人回返,惟有垂楊孤自仍飄舞翩然。霧靄漸漸轉暖,原來是初夏的輕暑回歸天地間。我重尋明月般的團扇,扇影兒圓圓,覆蓋了暗淡的塵埃,那乘著鸞鳳的秦宮弄玉還依稀可見。它驚醒我往日的恨怨,竟如此急切、突然。夢到江南卻隔斷在橫江的沙洲。隻見長江大浪粘連著天宇,漲湧的江濤像葡萄般碧綠,從半空灑下煙霧般的細雨。在樓前倚望煙波浩渺引起無限相思意,采一朵白蘋花有誰能托他寄去?兩地相思嗬隻能悵然空望,那木蘭舟徘徊遷徙。飄泊萬裏的雲帆何時歸來?目送離群的歸雁飛入群山裏,視線被群山遮蔽。此刻誰能為我歌唱一曲《金縷衣》。

【賞析】這首詞據說是作者十八歲時“為儀真妓女作”。從其婉麗的詞風看,似有可能。那應是南渡後懷念北國的戀人之作了。上片寫暮春景色,抒寂寞淒清的離愁。“漸”時間又有遞進。初夏不見景,隻寫尋扇一細節,定在勾起對伊人的思念,更觸發驚心動魄的回憶。下片理應寫“驚”的往事了,卻截然中止,費人思量。而又寫江邊凝佇,等待歸舟,盼望團聚,結果蘋花難寄,蘭舟容與,雲帆不到,千山阻隔,全是悵恨。最後寄情《金縷》,不要說歌聲難到,而唱的人都在遠方。以愁起以恨終。有人評論說:“一意一機,自語自話。草木花鳥字麵選來,不見質實……”的確,是一種朦朧的寄愁。

虞美人

雨後同幹譽、才卿置酒來禽花下作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遊絲,千丈嫋晴空。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譯文】落花已在風前飛舞,再一次送走黃昏時的風雨。清晨以來,庭院裏半是殘落的紅花,隻有悠悠蕩蕩的遊絲,在晴空中蕩來蕩去。我們曾在花前攜手同遊,盡情地飲幹杯中的酒。美人不要因傷春惜別而斂眉愁苦。在這酒盡之時,我也無可奈何,滿懷愁緒。

【賞析】這是首惜花傷春、惜別傷懷的抒情小令。上片寫惜春。“落花”二句抓住暮春的景物特點,“已作”是憐,“送”是惜。“曉來”句雖多傷春的憂傷,但“惟有遊絲”卻驟然一揚,起感情於低穀;“千丈嫋晴空”,意境高遠,心胸豁然開朗,抒情哀而不傷。下片寫惜別,從詞的題目看,“殷勤”的是與幹譽、才卿二位(決非下人)遊賞,“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是勸此二君,但愁眉不展的卻是伴酒的“美人”(決非妻妾),這便怪了。我殷勤留客勸飲,美人傷感;我勸酒友人,卻安慰美人。豈不是情感上的牽絲攀藤。的確,“我亦多情”是感情上的旁逸斜出。“無奈”又是“奈”在誰身上呢?供人遐想。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高宗朝,累官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兵部侍郎,拜翰林學士。博極群書,工駢文。有《浮溪集》。詞存四首。

點絳唇

新月娟娟①,夜寒江靜山銜鬥。起來搔首②,梅影橫窗瘦。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如酒。

【注釋】①娟娟:明媚美好的樣子。②搔首:抓頭。

【譯文】一輪圓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靜、遠山銜著北鬥。夜不成寐起來徘徊搔首。窗間橫斜著梅花疏影,那麼清瘦。好一個涼秋月夜的霜天,卻無心飲酒,閑置了傳杯把盞的手。君知否?聽到歸巢的烏鴉紛亂的啼叫後,使我歸家的意興濃鬱似酒。

【賞析】本詞也是一首寫景抒情的小令,但作在“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內不自得”之際,其中怕多有寄托。雖然,詞一開始寫的新月、靜江都是寧靜美好的,但如此良辰美景卻夜不成眠,以至於起來搔首,心中何其煩躁;四周又隻是梅影橫瘦,頗多淒清。情景反差極大。下片亦然。天氣很好,但心緒不好,酒已不能消愁,唯想回家。究竟有什麼煩人心意的事,使得主人公非拂袖而去,掛冠歸故園?至少是對官場的厭倦吧!本詞景物清麗曠遠,雖有哀怨而不露,堪稱“美瞻”。

劉一止(1078-1161年),字得簡,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紹興初,累官中書舍人、給事中。直言敢諫。有《苕溪集》、《苕溪詞》。

喜遷鶯

曉行

曉光催角,聽宿鳥未驚,鄰雞先覺。迤邐煙村,馬嘶人起,殘月尚穿林薄①。淚痕帶霜微凝,酒力衝寒猶弱。歎倦客,悄不禁重染,風塵京洛②。追念人別後,心事萬重,難覓孤鴻托。翠幌嬌深③,曲屏香暖,爭念歲華飄泊。怨月恨花煩惱,不是不曾經著。者情味、望一成消減④,新來還惡。

【注釋】①林薄:草木叢生的地方。②悄:宋時口語,猶“直”、“渾”。③幌(huǎng):布幔。④一成:宋時口語,同“一任”,任隨的意思。

【譯文】黎明的曙光催響了號角聲。聽嗬夜宿的鳥兒尚未驚醒,四鄰的雄雞卻早旱地引頸高鳴。連綿不斷的村落煙霧朦朧,馬在嘶叫人已起來活動,殘月還在樹林的枝梢穿行。早行的我睹物傷情,淚痕上白色霜花凍凝,殘存的酒力已弱,難以抵抗清晨的寒冷。哀歎我厭倦了客旅飄零,簡直不情願重新沾染京洛的風塵迷濛。我總在追思懷念她和我離別以後,定然是心事萬千重重,難尋覓一隻離群孤鴻將信息為我傳送。嬌倚著翠綠的窗簾深居閨中,曲繞的畫屏嗬熏香暖融融,怎料想我隻身飄泊歲寒霜冷。怨月之圓缺,恨花之枯榮,這種煩惱,也曾在我心中湧動。這種煩惱情味,本想望消減一成,卻不料新來的煩惱更苦更濃。

【賞析】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劉“嚐為‘曉行’詞盛傳於京師,號‘劉曉行’。”可見本詞的影響。全詞寫曉行的寂寞和漂泊的哀怨。開頭六句似工筆細描,細膩地描繪了曉行的景物:晨光、清角、宿鳥、曉雞。煙村、殘月、行人、馬嘶,比之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有更多的清冷和孤寂的氛圍。“淚痕”二句情緒陡轉,變清新爽朗為清冷抑鬱。再下“歎”字三句點明“淚”之由。作者倦於行旅、厭於仕官的心情可見一斑了。下片抒思鄉懷人的怨情。“追念”在路上孤寂中產生。想到深閨中的情人也是必然的,“爭念”卻見嗔怪,可見思之深、愛之切,和自己漂泊的極度愁苦。最後不僅遷怒花月,還直接呼告,這煩惱,越來越難熬。寫無法排遣的鬱悶曲折有致委婉微妙。

韓疁生卒年不詳。字子耕,號蕭閑,《全宋詞》錄其詞六首,並編入第四冊,據此,韓疁當為南宋後期詞人。

高陽台

除夜

頻聽銀簽①,重然絳蠟,年華袞袞驚心②。餞舊迎新,能消幾刻光陰?老來可慣通宵飲?待不眠、還怕寒侵。掩清尊、多謝梅花,伴我微吟。鄰娃已試春妝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橫金③。勾引東風,也知芳思難禁。朱顏那有年年好,逞豔遊,贏取如今。恣登臨、殘雪樓台,遲日園林。

【注釋】①銀簽:即銀箭,刻漏之箭,古時記時器的刻度表。②兗兗:即滾滾,相繼不絕。③蜂腰、燕股:剪采成蜂、燕等以裝飾鬢發。翠,翠鈿,即翡翠做的花,是婦女的裝飾物。股,是發釵的腳。

【譯文】頻頻地聽著更漏的滴淋,重新點燃起大紅蠟燭,青春年華匆匆而過令人驚心。餞別舊歲迎來新春,能夠消磨幾刻光陰?人到年老哪還慣通宵暢飲?打算除夕不眠,又怕夜寒侵身。掩閉了酒杯,多謝那梅花冰蕊,陪伴著我的微吟。鄰家嬌娃已試過新,春的紅妝,更剪了金銀彩勝鑲飾頭鬢,或如蜂腰簇珠聚翠,或如燕翅橫玉插金。她著意兒打扮勾引著東風,也可知她芳心相思實難拘禁。青春美貌不會永存,哪有年年美好,嬌娃正趁著年輕盡興逞豔遨遊,贏取眼前的良辰。縱情地登高俯臨,那殘雪消融的樓台,春日遲遲的園林。

【賞析】這首詞抒發作者除夕守歲時對年光飛逝的感慨,鼓勵青年珍惜時光及時行樂。上片寫守歲時的感受。“頻聽”、“重然”寫夜已深沉。“驚心”是全詞抒情的淵源。在“餞舊迎新”中的兩個設問,既表現對寸陰的珍惜,更歎惜老來不能再“通宵飲”的遺憾,想“不眠”,又怕“寒侵”,老人心態逼真。“掩”字淒涼,老年不堪酒杯了。“多謝”,頗多傷感。下片寫姑娘試妝和鼓勵他們及時行樂的心情。姑娘們花枝招展,和年輕人的遊冶情趣,是老人所羨慕的。作者鼓勵他們“逞”、“恣”態度是積極的,不因自己不能而哀怨。這是與眾不同處。全詞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有人評其“語淺情深”,可稱確譯。不過還可加上一句:“題陳意新。”

李邴(1085-1146年),字漢老,號雲龕居士。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人。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全宋詞》存詞八首。

漢宮春

瀟灑江梅,向竹梢疏處,橫兩三枝。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霜欺。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花期。卻是有、年年塞雁①,歸來曾見開時。清淺小溪如練,問玉堂何似②,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後,冷落新詩。微雲淡月,對江天、分付他誰。空自憶、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

【注釋】①塞雁:塞外的雁。雁是候鳥,秋季到南方過冬,春季又飛回北方,決不失期。②玉堂:豪貴的宅第。

【譯文】江邊的梅樹俊逸、清雅,向著稀疏的竹梢,橫斜出兩三枝梅花。春神也不懂將它愛惜,聽憑冰雪寒霜將它欺壓。那無情的燕子,也害怕早春寒氣,總輕易地誤了江梅綻放的花期。卻隻有年年往返關塞的大雁,歸來時曾見到梅花開得豔逸。清淺的小溪像一條白練,問那金玉輝煌的豪門廳堂哪裏像,這稀疏籬笆圍繞的茅舍草堂?故人離去後令我心傷,歌詠梅花的新詩被冷落一旁。稀薄的雲影,淡淡的月光,麵對江天浩渺的美景,委托誰來賦詩章?我獨自記憶,江梅依舊清香,自持風流雅潔不向世人張揚。

【賞析】據王明清《揮塵錄》載:“漢老少日作《漢宮春》詞,膾炙人口。”可見影響不小。這首詞托物言誌,借梅花的自甘淡泊、秉性自恃的品格自況。上片寫紅梅的瀟灑風姿。它隻在竹梢疏處,不慕繁華;它隻兩三枝橫斜,求得自在;它孤傲清高;它不需憐憫,不畏強暴,無比堅貞。無情燕子難睹它的芳容,守信的大雁年年和它相見。擬人的筆法寫活了梅花的人格。下片再渲染梅花的孤傲,它不希罕玉堂,隻求寧靜和樸實。“傷心”以後由梅入人。可以覺察到作者在把梅人格化的同時,也把自己梅“化”了。“微雲”二句可以看作寫梅,也可視作寫己。“空自憶”二句亦然。如寫人,則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表白了。無論寫梅寫人,都有作者深情寄寓。全詞寫景清麗,抒情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