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字景元,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元符中為武康令。工畫,嚐得米芾稱許。詞存《樂府雅詞》中。
帝台春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①。暖絮亂紅,也似知人,春愁無力。憶得盈盈拾翠侶②,共攜賞、鳳城寒食③。到今來,海角逢春,天涯為客。愁旋釋,還似織;淚暗拭,又偷滴。漫佇立、倚遍危闌,盡黃昏,也隻是暮雲凝碧。拚則而今已拚了,忘則怎生便忘得。又還問鱗鴻④,試重尋消息。
【注釋】①萋萋:春草茂盛的樣子。南陌,南麵的道路。②拾翠:指拾翠鳥羽毛裝飾,後用來指婦女春日嬉遊的景象。③鳳城:指京都。④鱗鴻:即魚雁,相傳魚雁可以傳書。
【譯文】春草長滿了南麵的大路,鬱鬱蔥蔥,欣欣向榮。暖風中花瓣亂舞,飛絮濛濛,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滿懷愁苦,倦怠慵容。回憶起那可人的伴侶,嬌嬈美麗,笑靨盈盈。寒食節裏我們曾攜手共沐春風,來到京師的郊野,盡興地遊樂娛情,終日裏笑語歡聲。可到了如今,卻來到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風。可偏偏又孤苦伶仃。愁情剛剛散去,一會兒又如密網般罩住心胸。溢出的眼淚剛剛偷著擦去,卻不知不覺再次溢湧。我焦躁不安,在高樓的欄杆上到處倚憑。過盡了整個黃昏,所見到的也隻是暮雲合在一起,天邊一片昏暝。哪裏有一點兒她的影蹤。為了她我寧可舍棄一生,如今已經下了決心;但要忘記她,這輩子卻萬萬不能。我還要癡情地詢問魚雁,試探著詢問她的信息和行蹤。
【賞析】這首詞寫暮春時節對遠在天涯情人的思念。“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由此引起相思也是自然。“春愁無力”連“暖絮落紅”也知道,可見愁之深。“憶”字帶入回憶,與“到今天”形成反差。寫出離愁。下片具體寫相思癡情。“旋”、“還”變化中可見主人公在竭力克製自己,但終究擺脫不了相思的纏繚。“淚暗拭”了,“又偷滴”,癡情太絕,情網太厚,無法掙脫,寫得十分形象。雖文字淺顯,但表現強烈。繼而再從時間的推移,佇立的頻換角度,和久久眺望的情態上渲染相思的愁苦。“遍”“盡”寫盼望之熱切,“隻”一轉,又頓時隱入深重的失望。是大起大落之筆法,寫曲曲折折的回腸。“拚則”而“忘則”二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是一切怨恨愁苦、矛盾波折的抒情基礎。有人說這兩句“詞意極淺,正未許淺人解得”。(泮遊龍《古今詩餘醉》)最後“又”字二句又烘托渲染“怎生便忘得”的相思。情意綿綿無窮。一位癡情的男子栩栩如在眼前。
李重元生平事跡不詳。《唐宋諸賢絕妙詞》卷七收其《憶王孫》詞四首。
憶王孫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①。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注釋】①杜宇:即杜鵑。相傳古蜀帝杜宇號望帝,讓位後歸隱化為杜鵑,啼聲哀切。
【譯文】茂密的青草嗬使我想起久客不歸的王孫。楊柳樹外樓閣高聳,她終日徒勞地佇望傷神。杜鵑鳥兒一聲聲啼叫,那悲淒的聲音令人不忍聽聞。眼看又到了黃昏,暮雨打得梨花零落,深深閉緊閨門。
【賞析】李重元《憶王孫》原有“春詞”、“夏詞”、“秋詞”、“冬詞”四首,都是以女子的口吻寫不同季節的色彩和相應的情感。這是首《春詞》,是傷春離別的“閨情”小令。它借景抒景,抒寫了閨中少婦觸景生情思念遠去情人的傷感情懷。首句由“萋萋芳草”交代惜春懷人的特定季節,暗用了西漢劉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意。次句交代少婦懷人的地方,“樓高”獨居,樓外是成蔭的綠柳,是特別惹人思念遠方親友的“情物”。“空”既是孤寂的傷感,更是失望的哀歎,可見她已望了又望,從初春及到暮春,該也有“悔教夫婿覓封侯”般的怨恨吧。“杜宇”句既加深了氣氛的悲涼,更表現了盼歸未歸、欲歸難歸的“杜鵑啼血”的悲哀。這三句是寫樓外暮春景色。最後兩句移入樓內,思婦聽窗外雨打梨花,黃昏獨守空房更為淒苦。全詞用一連串帶有傷感的暮春景物來襯托相思的傷感,十分深切動人。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之妙。
萬俟詠(生卒年不詳),字雅言,自號大梁詞隱。北宋徽宗崇寧間以填詞自娛。政和(1111-1117年)初充大晟樂府製撰。自編詞集,分“應製”、“風月脂粉”等五類,周邦彥名曰《大聲集》。
三台
清明應製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①,禦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②。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④。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台榭映秋千,鬥草聚、雙雙遊女④。餳香更、酒冷踏青路⑤,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蠟傳宮炬,散翠煙、飛入槐府⑥。斂兵衛、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⑦。
【注釋】①內苑:宮內庭院。②鳳闕:漢代宮闕名,後泛指宮殿、朝廷。③九陌:原漢代長安城有八街、九陌。後泛指都城大路。④鬥草:古代五月五日,民間有鬥草的遊戲,即以草斷草,斷者即輸。⑤餳(xíng):飴糖類食物名,用麥芽或穀芽熬成。⑥槐府:古時貴人宅前多植槐樹,故稱。⑦閶闔(chāng hé):宮的正門,泛指宮門。休務:停止辦公。
【譯文】看如雪的梨花剛剛綴上西斜的夜月,海棠花瓣已半含了清晨的雨露。內苑裏春意盎然,青門撤了禁止遊人隨意出入,禦溝裏綠水漫漲,暗暗通向南浦。東風靜靜地吹,細細的柳絲金縷垂拂,遙望皇宮樓闕,朦朧縹緲,非煙非霧。這正是大好時代,朝野上下一片歡騰鼓舞,所有京都大道,奏響了太平簫鼓。驟然間黃鶯兒百囀嬌啼斷斷續續,燕子追逐著飛來飛去。靠近一池綠水,亭台水榭與秋千相映成趣。鬥草的人兒聚在一起,是那成雙結伴的遊女。踏青路上,更有冷酒和糖飴。我會尋找辨識,那桃花美人居住的朱紅門戶。天色匆匆地很快昏晚,乘著雕鞍寶馬歸去。醉酒濺濕的衣襟,沾惹了淩亂的花片,飄飛的柳絮。正當輕寒微暖的長夜,雨後半陰半晴的昏暮。在禁火的寒食天,人們已開始試著穿起新妝春服,春季歲月降臨,自有勝過嚴冬的三分佳處。清明節時你看,從皇宮傳送出火炬蠟燭,彌漫著青煙,飛入槐樹高聳的宅府。撤去兵衛,敞開京都宮殿大門,宮廷暫住傳宣大臣,還停止了官府機關的公務。
【賞析】這首詞題為“清明應製”,當然是受皇帝旨意而作,為諛聖而極盡鋪張之能事,描寫了帝京清明大好的景象和百姓歡樂的遊賞。當然全是粉飾太平的假話。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節令風光。第一片寫春天的美景,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色彩清麗,倒不染宮廷富貴氣息。春意由宮廷延向民間,既有野外春意的寧靜,又見宮殿建築的巍峨,不失為一幅“春望”圖卷。最後四句純是頌揚之詞。第二片具體寫幾個遊春畫麵:一、鶯歌燕舞,既寫景,又象征太平盛世;二、秋千,鬥草,寫姑娘們的嬉耍,給春增添不少美色;三、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可見也是戀愛的季節;四、五陵少年的狂飲醉歸。一派歡樂景象。第三片又回寫禁宮,先描寫清明天氣,暗示風調雨順,令人舒暢。然後從庶民角度看宮廷的太平景象。綜觀全詞,描寫景物能抓住特點,注意麵的渲染和點的描摹。雖為歌頌太平,但卻不庸俗肉麻,筆法也明快,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可當作一幅“清明遊樂圖”觀賞。
徐伸字幹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政和初,以知音律為太常典樂,出知常州。有《青山樂府》,不傳。
二郎神
悶來彈鵲,又攪碎、一簾花影。漫試著春衫,還恩纖手,熏徹金猊燼冷。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嗟舊日沈腰,如今潘鬢,怎堪臨鏡?重省,別時淚濕,羅衣猶凝。料為我厭厭,日高慵起,長托春酲未醒①。雁足不來②,馬蹄難駐,門掩一庭芳景。空佇立,盡日闌幹,倚遍晝長人靜。
【注釋】①酲(chéng):病酒。②雁足:送書信的人。
【譯文】煩悶襲來便用彈丸打那喜鵲,又攪破了滿簾幽靜的花影。隨意地試穿著春日的衣衫,又想起她纖嫩的玉手將春衣裁縫,熏暖的銅爐直到紅炭化成灰燼冰冷。怎奈我動一動就牽惹紛亂的愁思,隻怪我近來惆悵多病。哀歎我舊日便似沈約多病消瘦,而今更像潘嶽斑白兩鬢,不敢去臨鏡照影。一再追憶反省。離別時她滴滴淚跡,還在她羅衣上結凝。料想她為思念我萎靡似病,日頭老高還懶得起床,總靠著春酒消愁竟酣醉不醒。鴻雁沒有送來書信,馬蹄便輕易地停駐不行,閉了門滿院是春花美景。白白地佇立高樓,整天倚遍欄杆空等,隻落得一個日長寂寞,夜深人靜。
【賞析】本詞牌為柳永始創。別本作《轉調二郎神》,據說是徐伸自製。又據說是作者為一“色藝冠絕”的侍婢而作。該婢“前歲以亡室不容逐去”,並說詞中“所敘多其(侍婢)書中語”。故事是幾經曲折而團聚。上片寫觸景生情引出愁思和自己相思成病的苦況。開頭從“舉頭聞鵲喜”句翻出。彈鵲驅悶原無風景,卻見“一簾花影”被“攪碎”,近似歪打正著的用筆。“漫試”勾起對情人的懷念。“動是”試問,無法回答,又“但”、“嗟”一轉一歎,感情層進,寫因相思而傷神勞形。下片寫想像中情人因思念自己的愁苦情狀。“重省”,想起別時的難言。“料”設想今日的心灰意懶。“不來”、“難駐”寫翹盼之切,“門掩”表失望之深。最後三句揣摹情人百無聊賴整日孤寂的情態。全詞抒情婉曲。有人評本詞“妙手偶得”,有人記敘“天下稱之”,亦非溢美之詞。
田為生卒年不詳。字不伐,善琵琶,通音樂。政和末,充大晟府典樂。宣和元年(1119年)罷典樂,為樂令。有趙萬裏輯本《芊嘔集》
江神子慢
玉台掛秋月,鉛素淺、梅花傅香雪。冰姿潔,金蓮襯、小小淩波羅襪①。雨初歇,樓外孤鴻聲漸遠,遠山外、行人音信絕。此恨對語猶難,那堪更寄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