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3)

⑧昏慘慘:暮藹沉沉。

⑨梨花幕雨:霏霏細雨。白居易《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

【譯文】

深宮幽女情恨綿綿、冥思凝望,渴求皇帝能夠臨幸自己。嬪妃們幽居的冷宮門前,寂寞冷清,長滿了雜草。遲緩悠長的日子何時才能到頭,不知皇駕何時才能到此,眼看著青春流逝不禁潸然淚下,宮妃們淚水漣漣,無限悲傷。鬱悶不樂,於是移足戶外,以排遣心中的愁思,百無聊賴,無所寄托,凝神企盼,久久不動。暮靄沉沉,雲煙縷縷,天色七。下雨一般黯淡、模糊,繼而又浙浙零零地飄起了霏霏細雨,更覺傷感。

宋方壺

宋方壺,名子正,華亭(今上海鬆江縣)人。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曾客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來往湖山之間。後來,由於“海內兵變,西北州郡毒於侵暴屠燒,而編民於死者十九”。便移居華亭,住在鶯湖之西,“辟室若幹楹,方疏四啟,晝夜長明,如洞天狀。有石焉嶄然而獻秀,有木焉鬱然而交陰。蓋不待馭冷風度弱水而坐致‘方壺’之勝,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連雲,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無求於外,日坐‘方壺’中,或觴或弈”。又,傳說有座仙山名‘方壺’,而宋子正“不擇地而有其樂,則非‘方壺’而‘方壺’也”。可見他多年正是過著一種隱居生活。(參見《清江貝先生集》中《方壺記》)其曲作之中,傾吐了對元代社會的不滿,對官場的鄙棄,對奸黨的恨惡,對下層妓女的同情,以及對大明王朝的擁護。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

〔中呂·紅繡鞋〕

閱世

短命的①偏逢薄幸②,老成的偏遇真成,無情的休想遇多情。懵懂的③憐瞌睡,鶻伶的④惜惺惺⑤,若要輕別人還自輕。客況雨瀟瀟一簾風勁,昏慘慘半點燈明,地爐無火撥殘星。薄設設衾剩鐵,孤另另枕如冰,我卻是怎支吾今夜冷?

【注解】

①短命的:對無德之人的罵詞。

②薄幸:無情的、負心的。

③懵懂的:不曉事的糊塗之人。

④鶻伶的:機靈人。

⑤惺惺:機警的、聰明的。

【譯文】

無德的人一定會碰到薄情寡義的人,老成厚道的人一定會遇到別人的真誠相待,無情的人休想取得他人的同情。不曉事的糊塗人必然賞識瞌睡蟲,聰明人也會受到機靈人的愛惜,若要輕蔑別人一定會被別人輕看。

〔中呂·山坡羊〕

道情

青山相待,白雲相愛, 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①。 一茅齋,野花開, 管甚誰家興廢誰家敗, 陋巷簞瓢亦樂哉②! 貧,誌不改;達,誌不改。

【注解】

①紫羅袍共黃金帶:指做大官。語出《北齊書·楊愔傳》:“愔自尚公主後,衣紫羅袍,金縷大帶。”

②“陋巷簞瓢”甸: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表現了安貧樂道的誌趣。

【譯文】

一間茅舍,有綻放的野花為伴,四周青山環繞,天空白雲悠悠,安於貧窮,樂以歸隱,既不想做高官為宦臣,也不管他誰家的興亡和成敗,矢誌做到貧賤不移,富貴不淫。

〔雙調·清江引〕

托詠

剔禿圞①一輪天外月,拜了低低說:是必常團圓,休著②些兒缺,願天下有情底③都似你者④。

【注解】

①剔禿圞:特別圓。剔,語助詞,有音無義;禿圞,是團字的分讀,寫成“團圞”、“團團”,其義亦同。

②著:使、讓。

③底:同“的”。

④者:語尾助詞,表示一種肯定的語氣。

【譯文】

特別圓的一輪天外明月,(他)對著明月相拜祈求,默默地說:一定要你常圓,永遠不要讓你有一點兒缺損,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像你這中秋的月亮一樣團團圓圓。

〔雙調·水仙子〕

居庸關①中秋對月

一天蟾影②映婆娑,萬古誰將此鏡③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廣寒宮④好快活,碧天遙難問姮娥⑤。我獨對清光⑥坐,閑將白雪歌⑦,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

【注解】

①居庸關:長城主要關口之一,崽北京昌平。

②蟾影:月影。傳說月中有蟾蜍,故惜稱月為蟾,月影為簷影。

③此鏡:指月亮。

④廣寒宮:傳說中的月中仙宮之名。

⑤姮娥:即嫦娥,相傳是月宮中的仙女。

⑥清光:月光。

⑦白雪歌:歌唱《白雪》。白雪,古代高雅的歌曲名。《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譯文】

中秋之夜,皎潔的月光照映著大地,樹影在月光下搖曳舞動,萬古以來不知是誰將這似鏡的明月磨得如此明亮光圓?年年每值今宵都是如此光圓,沒有半點殘缺。碧天迢迢,難問仙女嫦娥,不知廣寒仙宮裏是多麼的快活無憂2我獨自一人,寂寞地麵對著這清冷的月光,無聊地空坐下來,吟唱著千古高雅的《白雪》之歌,感慨萬千,長歎一聲,試問你月兒團圓了我又能如何?

〔雙調·水仙子〕

歎世

時人個個望高官,位至三公不若閑①。老妻頑子無憂患,一家兒得自安。破柴門對綠水青山。沽村酒三杯醉,理瑤琴②數曲彈,都回避了膽戰心寒。

【注解】

①位至三公不若閑:三公,指高官。是朝廷最高長官,各代不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若閑,不如閑居野處。

②瑤琴:以關玉裝飾的琴。

【譯文】

時人個個都在盼望做高官,(在我看來)即使官位到了三公,倒不如閑居野處。身旁有老妻頑子相伴,合家團團圓圓,無。比無慮,一家人自得其樂。雖家境貧寒,柴門破舊,但麵對綠水青山,卻深得自然樂趣。興來時,沽酒買醉,酒酣時,就彈琴自娛。把那擔驚受怕的不測之禍統統地都躲過,管他那官場風雲變化、凶險多端!

王舉之

王舉之,元末人,著有元曲、詩作,現有少量流傳於世。

〔雙調·析桂令〕

贈胡存善①

問蛤蜊②風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詩書。雲葉輕盈,靈華纖膩,人物清臒。 采燕趙天然麗語,拾姚盧肘後明珠。③絕妙功夫,家住西湖,名播東都④。

【注解】

①胡存善:杭州人,胡正臣之子,曾將元人散曲編輯成集。

②“問蛤蜊”句:蛤蜊,淺海中的一種軟體動物,殼卵圓形,肉味鮮美。此處“蛤蜊風致”即喻指胡存善散曲的風格。

③“采燕趙”、“拾姚盧”兩句:燕、趙,春秋戰國時的國名,故址在今河北、山西一帶,元曲大家如關、王、馬、白等都是這一帶人,散曲也首先在那裏興起。姚盧,指姚燧和盧摯。指胡存善博采眾長,師法前賢。

④東都:原指洛陽。作者在此借“東都”之名而暗用“洛陽紙貴”的典故推許胡存善。

【譯文】

試問胡存善的散曲作品的風格如何?胡存善天資靈秀,得天地之涵養,飽覽詩書,從中采擷精華而作散曲。他創作的散曲如秋葉般輕盈,春花般細膩,其文如人之清瘦精神,拔塵脫俗。眾家之長,師法前賢聖哲,兼采雅俗,鍛煉吐納又出以自然,顯示出其絕妙功夫。因而雖家居西湖卻聲名遠播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