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五言古詩3(2 / 3)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齋冷②,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①全椒:縣名。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②郡齋:滁州刺史官署的齋舍。③瓢:將幹的葫蘆挖空,分成兩瓣,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

【譯詩】今天齋舍受到寒冷侵襲,忽然想念起山中的友人。也許他在澗底打柴,回來煮白石為糧修煉為仙。在這淒風冷雨的季節,我應帶一壺佳釀,探慰遠山的友人。落葉覆蓋了蕭森的山林,飄浮無定的友人嗬,叫我到哪裏去尋找你的蹤跡。

【賞析】韋應物早年宿衛內廷,任俠使氣,生活頗為放浪。安史亂後,折節讀書,變為沉靜清雅的讀書人,與道士之流往返密切。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詩,最能見出他抱散守淡的情懷。

在一個秋風秋雨、官署冷寂的夜裏,詩人忽然想念起與自己有交往的山中道士來。繼而懸揣道士澗底束薪、白石作飯的隱居修煉生活。懸揣過後,詩人想念之情愈切,進而想在這風雨之夜持酒探訪山中道士了。但秋風蕭瑟,秋雨綿綿,山中落葉鋪地,何處去找道士呢?

詩的第三、四句寫道士生活極為幽寂,隱現出詩人對這種生活的向往;詩的後四句則透出詩人對道士生活的憂慮和想念,語含淒情,“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二句更像空穀足音,嫋嫋不絕,無限思念盡在不言之中。

韋應物創造出了這樣一種冷寂的詩境,這是否可以視作他當時的心境呢?

長安遇馮著①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②。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③。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注釋】①馮著:河間人,曾應廣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為錄事。《全唐詩》收錄有馮著寫的詩四首。韋應物贈馮著詩今存四首。②灞陵:古地名,又作霸陵。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③采山:辟山開地。意指隱居山林。

【譯詩】你從東方回到長安來,衣裳沾滿灞陵的春雨。請問你來此為了何故?你說為開山辟地買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開,習習和風燕子新孵雛。去年一別如今又逢春,雙鬢銀絲添生了幾縷?

【賞析】這首贈詩,以親切詼諧的筆調,對失意沉淪的馮著深表理解、同情、體貼和慰勉。

這的確是一首情意深長而生動活潑的好詩。它的感人,首先在於詩人心胸坦蕩,思想開朗,對生活有信心,對前途有展望,對朋友充滿熱情。因此他能對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誠同情,體貼入微,而積極勉勵。也正因如此,詩人采用活潑自由的古體形式,吸收了樂府歌行的結構、手法和語言。它在敘事中抒情寫景,以問答方式渲染氣氛,借寫景以寄托寓意,用詼諧風趣來激勵朋友。它的情調和風格,猶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轉,讀來似乎一覽無餘,品嚐則又回味不盡。

韋應物顯然是惦記著已經隱逸的馮著的。“冥冥”二句,表麵是寫春景,實則也寫出了韋應物碰見老友的欣喜之情,詩人對馮著很關切:好像昨日才分別似的,不覺又是一年春了,你的頭發又白了幾根呢?這中間也夾雜了韋應物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夕次盱眙縣①

落帆逗淮鎮②,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③,雁下蘆洲白④。獨夜憶秦關⑤,聽鍾未眠客。

【注釋】①次:外出遠行時停留的處所。盱眙縣:唐屬臨淮郡,今屬江蘇,地處淮水南岸。②淮鎮:淮水邊上的一個小鎮。③山郭暗:日落後山巒昏暗。④蘆洲:蘆葦叢生的水澤。⑤秦關:指長安。憶秦關,韋應物是長安人,這裏指思鄉。

【譯詩】卸帆留宿淮水岸邊的小鎮,小舫停靠著孤零零的旅驛。大風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蕩,太陽沉落大地的夜色蒼黑。山昏城暗人們都回家安憩,月照蘆洲雁群也落下棲息。夜晚孤獨我不禁想起長安,聽到岸上鍾聲我怎能入睡?

【賞析】這首詩寫旅途中的客思。詩人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蕭索的景象,夜聽寒鍾思念故鄉,徹夜未眠。一片思鄉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描寫之中。詩的妙處,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詩對曠野蒼涼淒清的夜景極盡渲染,把風塵飄泊,羈旅愁思烘托得強烈感人。夕次盱眙縣與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韋應物是唐代花間派的代表人物,其詩風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縣》這首詩中,詩人運用很多意境。如“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在這一點上與馬致遠之作如出一轍。但詩與曲的風格和韻味不同,因此作者在行文上也有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