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五言古詩3(3 / 3)

在兩詩的表意上,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效。

東郊

吏舍跼終年①,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②。依叢適自憩,緣澗還複去③。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終罷斯結廬④,慕陶直可庶⑤。

【注釋】①跼:拘束的意思。②澹:澄靜。慮:思緒。③緣:通沿。還複去:往來徘徊。④廬:茅廬,草屋。⑤庶:差不多。

【譯詩】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實在煩悶,清晨出去郊遊頓覺精神歡愉。嫩綠的楊柳伴隨著春風蕩漾,蒼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慮。靠著灌木叢自由自在地憩息,沿著澗流旁任憑意願地徘徊。芳香的原野落著迷蒙的細雨,寧靜的大地到處是春鳩鳴啼。本愛長處清幽屢次不得如願,隻因公務纏身行跡十分匆促。終有一日罷官歸隱在此結廬,羨慕陶潛差不多能得到樂趣。

【賞析】這是寫春日郊遊情景的詩。詩先寫拘束於公務,因而案牘勞形。次寫詩人走出官衙,春日郊遊,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氣而心曠神怡,快樂無限。再寫歸隱不遂,越發慕陶,想到要在此結廬長住,表現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詩以真情實感訴說了官場生活的繁忙乏味,抒發了回歸自然的清靜快樂。人世哲,經驗談,話真情真,讀之教益非淺。“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可謂風景陶冶情懷的絕唱。

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①,出行複悠悠②。女子今有行③,大江溯輕舟。爾輩苦無恃④,撫念益慈柔。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對此結中腸,義往複難留。自小闕內訓⑤,事姑貽我憂。賴茲托令門⑥,任恤庶無尤⑦。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⑧。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居閑始自遣,臨感複難收。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⑨。

【注釋】①戚戚:悲傷憂愁。②悠悠:遙遠。③行:出嫁。④無恃:幼時無母。⑤闕:通“缺”。內訓:母親的訓導。⑥令門:好的人家。這裏指女兒的夫家。⑦尤:過失。⑧猷:規矩禮節。⑨緣:通沿。纓:帽的帶子,係在下巴下。

【譯詩】整日是悲喜哀傷,出門遠行路途悠悠,女兒今天出嫁,輕舟溯江而去。你自幼痛失母親,撫育你時益發傾注了我心中的慈愛。幼小的妹妹依靠姐姐撫育,分別時姐妹哭泣不止。此情此景,我深感鬱結難舒,但女大當嫁自不能把你挽留。你自小沒有得到母親的訓導,侍奉公婆不能不使我擔憂。令人欣慰的是你托身賢惠人家,會得到他們的信任和體恤,家道清貧,節儉誠信為我們所崇尚,嫁妝哪能備辦得十分周全。孝順恭敬長幼,恪守婦德規範;容貌舉動要合乎禮節要求。父女離別就在今晨,以後相見卻不知要等到哪個春秋?閑居時還能自我解遣悲愁,臨別時的傷感真是難收。回來看到留在身邊的幼女,禁不住又流下悲喜的眼淚。

【賞析】詩人的大女兒要出嫁,他的心情異常複雜,遂寫了此詩。此詩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讀來感傷不已。

女兒即將遠行,父親心有不舍,卻情難敵義。開頭點明女兒將出嫁之事:女兒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遙遠。念及女兒幼年喪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愛,當此離別之際,心中甚為不忍。然而女大當嫁是天經地義的事。詩人忍痛告誡女兒到了夫家,要遵從禮儀孝道,要勤儉持家,這是對女兒的一片殷殷期望。

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詩。送女出行,萬千叮嚀;憐其無恃,反複誡訓。詩人早年喪妻,留下兩女自小相依為命,感情頗為深厚。因為對亡妻的思念,對幼女自然更加憐愛。在長女出嫁之時,自然臨別而生感傷之情。詩中說幼女與長女“兩別泣不休”,其實父女之間也是如此。作者沒有多寫自己的直觀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筆墨用於諄諄教導和萬般叮嚀——“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賴茲托令門,任恤庶無尤。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強忍住淚水說完這些,送走女兒才發現自己還是控製不了自己,隻能與幼女相對而泣。一個情感複雜、無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躍然紙上。

全詩情真語摯,至性至誠。慈父愛,骨肉情,令人感動。“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可作紅衣千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