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五言古詩4(2 / 3)

詩人對那些隻誇耀自己的駿馬的遊俠者,則提出了委婉的批評:應以報國為誌啊!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度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①,黯黯見臨洮②。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③,白骨亂蓬蒿。

【注釋】①平沙:大沙漠。②臨洮:今甘肅岷縣境內,地臨洮水而得名,秦長城西起點。③足:充塞。

【譯詩】給戰馬喝足水喂飽料,渡過秋水開赴邊塞。水寒浸骨,疾風如刀。茫茫沙漠,西沉的夕陽還沒有隱沒,暮色中遠望臨洮朦朦朧朧。昔日長城征戰頻繁,將士氣概高昂可歌可泣。從古到今,黃沙滾滾彌漫長城內外;遍地遺骸,荒草從中處處雜陳。

【賞析】王昌齡讚賞邊塞健兒的保家衛國,但對於無謂的戰爭、好大喜功的殺伐則有異議。

王昌齡在這首詩裏寫了一次戰事:唐將薛訥、王唆帶領兵馬,飲馬北方河邊,轉戰北方疆場。“水寒風似刀”寫出了征戰生活的異常艱辛。他們在大漠塵沙中出生入死,攻下了臨洮。“黯黯”二字可見戰後臨洮的肅殺。

凱旋的將士們都意氣風發,充滿著勝利的喜悅。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自古及今,黃塵堆裏、蓬蒿叢中,有多少戰死者的累累白骨啊!

“一將功成萬骨枯。”有些將領,好大喜功,無視戰士血肉,大肆攻掠,這種做法是該褒讚還是該貶斥的呢?

詩人不一定實指那場戰爭而予批評,但詩意是很明白的:他不讚成那些無謂的征戰、無謂的殺伐。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①,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②。漢下白登道③,胡窺青海灣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容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注釋】①天山:甘肅西北部的祁連山。匈奴稱“天”為“祁連”。戍守將士駐紮在天山之西,所看到的明月自然是從天山上升起。②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陽關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之要衝。③白登:山名,位於山西大同東麵。漢高祖劉邦曾率兵與匈奴交戰,被匈奴冒頓率精兵四十萬圍困於山上七日之久。④胡:指吐蕃。青海:湖名,在青海西寧附近。初為吐穀渾所占,後為吐蕃所並。唐與吐蕃的戰爭多發生在這一帶。

【譯詩】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裏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曆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守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歎,遠方的親人嗬,你幾時能卸裝洗塵歸來!

【賞析】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李白此詩,就是歎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後方思婦的愁苦的。

詩的前四句是典型的李白詩風:它們顯現出玉門關附近廣袤肅殺的戰場。戰場上空有蒼茫的雲海,雲海之中有明亮的月亮,月亮之下是一片荒蕪的戰場。戰場上北風呼嘯……

開辟戰場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從來征戰之地少見有戰士活著回來的。那些戍邊的戰士在前方打仗,他們的妻子則日夜思念著他們。詩人從戍邊的戰士的猜想而寫出:那些思婦登樓北眺,少不了會有長長的歎息之聲。

當此明月之夜,有此兩地思念。李白對此是很同情的。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①。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②。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釋】①搗衣:將洗的衣服等件放石砧上捶打。②玉關:即玉門關。

【譯詩】長安城裏皓月當空,千家萬戶忙忙碌碌捶搗布帛。秋月秋風送砧聲,傳到邊關遞深情。哪日才能蕩平敵寇,親人嗬!將從此不再遠征。

【賞析】前一首詩寫征戰之人對妻子的想念,並設想她會在高樓歎息等待自己歸去。這首詩則正麵寫思婦的思念和願望:

在一個淒清的秋夜裏,長安城被明亮的月光籠罩著。但長安城裏此刻並不平靜,家家戶戶都在搗衣。秋風起了,長安城裏已有寒意,何況北地邊塞呢?那裏大概已寒風刺骨了吧!這些思婦的思念之情,猶如長驅千裏的秋風,無窮無盡,更何況這秋風就是從北邊、從他們戍邊的地方吹來的呢?念及此,她們更加想念起玉門關外的他們了。但是這戰爭怎麼會這樣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的呢?何時才能平息北方虜騎的侵擾,她們的男人能回到長安與她們團聚呢?

這是一個樸素的、迫切的願望。這個願望不僅僅是這些思婦們的,也是詩人李白的。

長幹行①

李白

妾發初覆額②,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嚐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③,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④。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⑤,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