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山石犖確行徑微①,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②,芭蕉葉大梔子肥③。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④。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⑤。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⑥。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鬆櫪皆十圍⑦。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革幾⑧?嗟哉吾黨二三子⑨,安得至老不更歸!
【注釋】①犖(luò)確:石大貌。微:細,窄。②升堂:登上殿堂或廳堂。③梔子:常綠灌水,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鬱。這兩句說,進入廳堂後坐在台階上,這剛下過的一場雨水該有多麼充足;那吸飽了雨水的芭蕉葉子更加碩大,而挺立枝頭 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詩人熱情地讚美了這山野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④糲(lì):粗米。⑤扉(fěi):門扇或窗扇。⑥霏(fēi):指雨雪或煙雲很盛、很密的樣子。⑦櫪(lì):即櫟,柞樹,一種喬木。⑧革幾(jī):馬韁繩。⑨黨:指同行者。
【譯詩】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登上廟堂坐台階,剛下透雨一場,經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為我鋪好床席,又準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饑腸。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豔繁,時見鬆櫟粗大十圍,鬱鬱又蒼蒼。遇到澗流當道,光著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夥伴,怎麼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
【賞析】韓愈詩歌的特色是以文為詩,這首《山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詩先寫登山經曆。到山寺之後,“升堂”兩句寫寺中景象向為人稱道。“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二語,便露出了以文為詩的痕跡來。再寫夜宿古寺:古寺非常靜寂,清朗的月亮升上山嶺,月光灑入戶內。早晨遊山,任意走去,不擇道路。山中紅花盛開,碧溪潺潺,紅碧相映,十分絢爛,“時見鬆櫪皆十圍”又是一句散文化的句法。韓愈他們見此清澈之水,十分歡快地脫掉鞋襪,把腳伸進溪水裏,水聲清越,清風似從衣間生出。平時他們在朝廷中衣冠楚楚,回歸自然以後才能盡情歡娛,不複計較是否合乎禮儀了。因此,韓愈等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人生如此自可樂”的想法,願意在此終老了。
此詩寫山寺初夏景觀、山中幽邃風景與遊賞者愉快心情,都栩栩如在目前。詩中散文化的句式,又給全詩增添一種別致的情調。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①,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②。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注釋】①西岩:柳宗元貶為永州(轄今湖南永州、東安、祁陽和廣西全州、灌陽等地)司馬,曾寫下著名散文《永州八記》。其中《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西山,即此處的西岩。②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譯詩】傍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煙消雲散旭日初升,不見他的人影;聽得一聲木櫓聲響,忽見青山綠水。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隻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賞析】柳宗元被貶永州後,不但寫出了流傳千載的山水散文名篇,也寫出了足以比肩王、孟的山水詩。此詩可視作他的山水詩的代表作。
湘江上的漁翁晚上在西岩下泊舟休息,早上打起清澈的湘江之水作炊。開始時湘江上煙霧漾漾,待太陽出來之後,清秀的山水即朗然在漁翁的眼前了。但卻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漁舟,漁翁隻能麵對此清寂的山水了。正當漁翁信舟蕩漾在這秀麗的山水中時,搖櫓聲欸乃,再看近水遠山,但見一片蔥綠。漁翁駕舟向中流行去,回看天際,發現岩上繚繞舒展的白雲仿佛追隨著漁舟。
這是一幅恬和散淡的山水畫,畫中的漁翁的生活是那樣隨意,山水與他的結合是那樣融洽。柳宗元畫了這樣一幅清秀的山水畫,並將自己苦悶的心情寄托在山水中,以山水之美稀釋之。因此,這首詩就不是純然的寫景之作了。
有人說,去掉此詩的五、六兩句,詩歌就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此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