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3(2 / 3)

詩的前半部分寫日僧“浮天滄海遠”來華,在“上國隨緣住”;後半部分寫日僧“去世法舟輕”歸國。“浮天滄海”,可見日僧來華之不易;“去世法舟輕”一語雙關,一指日僧乘船渡海歸國,一指佛法普渡眾生;第三聯又讚日僧品格清美,佛法崇高,渡海回國時能以經聲感動魚龍。詩的末聯也一語雙關,既言日僧之舟行於海上,燈照萬裏,又言佛法如燈,能照亮眾生心靈。

此詩用了眾多佛家語,以此來為日僧遠行是十分貼切的,但嫌太“專門化”了,使得詩意不是那麼濃鬱。

穀口①書齋寄楊補闕②

錢起泉壑③帶茅茨④,雲霞生薜帷。

竹憐⑤新雨後,山⑥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⑦。

家僮⑧掃蘿徑,昨⑨與故人期。

【譯詩】①穀口:古地名,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北。②補闕:官名,職責是向皇帝進行規諫。③泉壑:這裏指山水。④茅茨:(cí)茅屋。⑤憐:可愛。新雨:剛下過的雨。⑥山:即穀口。夕陽:傍晚的太陽。⑦遲:晚。⑧家童:家裏的小孩。⑨昨:先前。

【譯詩】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將水、雲、竹、山、鷺、花人格化了,寫得極富感情。詩全是寫景,句法工整。首聯起對,頷聯晴雨分寫,頸聯寫花鳥情態,末聯寫邀約。“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也不愧為寫景妙句。

這是作者邀請友人到書齋來聚會的詩。詩的大部分篇幅寫了書齋及周圍的幽美風景。書齋被圍繞在穀口的泉壑之間,雲霞從書齋外牆的薛帷間升起,可知書齋幽靜,書齋所處山中高處。書齋附近,有濃密的竹林,雨後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綠紫萬狀,也十分可賞。白鷺常常很早就棲息了;花在高山中,謝得更遲些。這六句寫出了書齋附近的清幽美景。結尾一聯則是突出表現詩人的誠意盛情。全詩寫景靜中有動,幽而不寂,體現了錢起新奇清淡的詩風。

【鑒賞】這樣一處絕好的隱居之所,讓人心生羨慕和向往。把雨後的景色描寫得如此幽美和富有情趣,真是美不勝收。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①

韋應物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注釋】①淮:淮河。梁州:今河南開封。

【譯詩】我倆曾一同客居在江漢,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暢談,直到酣醉方才回還。自從離別後,你我四處漂遊如漂浮的雲朵,轉眼逝去十年整,歲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見,我們執手歡笑,友情依然如故。歲月催人老,我們已兩鬢斑白發稀疏。你問我為何還不回?隻因貪戀淮上的秋山。

【賞析】詩人在淮上喜逢故人,而有此作。

詩人先是回憶了往昔與老朋友相處的情景:當初詩人客居江漢一帶,常與這位老朋友相聚,相聚時總是一醉方休、醉後方歸;分別後,他們的行止像浮雲一樣飄忽不定,十年的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過去了。詩的後半部分寫重聚之樂:他們重新聚首後,歡愉如昔,情誼如昔,但歲月無情,各自的兩鬢都已染霜華了。朋友問詩人何因不歸去故鄉長安,韋應物答說因淮上有秋山,足堪逗留。實則淮上並無山,乃一片平原,此秋山可作一般的風景解。韋應物早年任俠使氣,晚年閑靜清雅,對河山丘壑能深情領略。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天寶十三載(754)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中為從事、檢校金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侯希逸為部將所逐,翃亦隨之返長安,閑居十年。大曆九年(774)在汴宋節度使幕中任職,後因《寒食》詩見賞於德宗,擢為駕部郎中、知製誥,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送別酬贈之作,題材較為狹窄,詩風華麗、技巧圓熟,為中唐名家。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早①,空城澹月華②。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節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③。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注釋】①簟(diàn殿):竹名。②澹:蕩漾貌。月華:月光。③賒:遲。

【譯詩】長竹迎著早來的秋風,空城蕩漾著清麗的月光。一隻鴻雁飛向銀河,靜夜傳來千家搗衣的砧響。春去秋來時令已不早,兩心相約互酬唱,我激切不已睡得遲。剛才吟誦你秀美的詩句,不覺天已拂曉鴉雀鳴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