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3(3 / 3)

【賞析】這是一首酬答友人的詩。友人的詩題作《秋夜即事》,韓翃既以原題奉酬,因此,也從秋夜所見寫起:

挺拔的竹子首先感受到了秋風,明亮的月光灑遍了全城。銀河耿耿,一雁橫空而過;砧杵聲聲,千家都在搗衣。這第二聯可以視作此詩的警句,不但對仗工整,寫景也清切,尤其是秋夜空中一雁橫空(要是有很多雁兒飛過,意境就大遜了),頓時寫出了秋空的寥廓和索寞,堪稱“詩眼”。

下半部分落實到“酬”字上:季節已到秋天了,由於熱切地思念程近,睡時已經很遲了;剛才晚上一直誦讀著程的佳句,致使難以成眠,不知不覺中天亮鴉鳴了。平心而論,此詩的後半部分落入了應酬的俗套中,無甚可稱之處。

劉昚虛生卒年不詳,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人。開元二十一年(723)中進士,又登宏詞科。仕途坎坷,年壽不長。與孟浩然、王昌齡等友善。其詩多寫山水隱逸,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評其詩雲:“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工於五言。

闕題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①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②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注解】①道由句: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②閑門句:門一開,便可見上山之路。

【譯詩】高遠的山路,從白雲盡頭伸出,清澈的溪水,與春光相伴相隨。微風吹拂,花瓣輕輕飄落,落入水中,芳香隨小溪一同遠流。清寂的屋門,開向悠悠的山路,稠密的柳條,遮掩雅靜的讀書堂。陽光透進幽深的樹林,清暉照著我的衣裳。

【賞析】這是一首寫暮春山居的詩。

詩人的“讀書堂”在深山之中,在去讀書堂的路上,白雲繚繞,仿佛封住去路,路旁的青溪很長,水源很遠,而流水所至,落花的色和香也和它一同到來,因此,這是一條“春”和“溪”一路作伴的山路。詩人的讀書堂門前清靜,柳樹掩映,白天人坐讀書堂中,太陽透過柳蔭照在衣裳上的是一片清幽的光輝。詩人在這裏與山花山溪朝夕相處,自然能心曠神怡、物我兩忘了。

劉眘虛可歸入王孟詩派中,他的詩歌詩境清淡,從這首《闕題》中,也可以見出詩人恬淡的思致。清人俞陛雲評此詩:“此詩起、結皆不用偕律,彌見古雅。”風格與孟浩然詩很相近。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少時從蕭穎士學,為門人之冠。安史亂起,避居鄱陽,閉門讀書。大曆初,由劉晏招至轉運府中任職。後以監察禦史裏行出為東陽縣令,複隨李皋至江西,為江西節度使府留後。貞元元年(785)擢撫州刺史,又封譙縣男,遷容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本管經略使。世稱戴容州。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內容較為寬泛,各種體裁皆有所涉獵。

送李端

故關①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②少孤③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④何所期。

【注解】①故關:故鄉。衰草:冬草枯黃,故曰衰草。②“路出”句:意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雲天外,寫其道路遙遠漫長。③少孤:少年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④風塵:指社會動亂。此句意為在動亂年代,不知後會何期。

【譯詩】故鄉的路口,遍地是枯草,與你離別,我強忍傷悲。你上路遠去,隱沒寒雲外,我獨自歸來,日落雪飛舞。我少小守孤苦,早離家鄉四處飄遊,時世多艱難,可惜與你相識太晚。望著你遠去的方向,我悵然掩麵淚流淌。世道紛亂風塵擾,重逢相聚又盼何日。

【賞析】這是一首悲淒的送別詩。

作者送別李端之時,正是歲寒季節,衰草遍地。這種時節、這種景象,本來就令人有淒涼感,何況還要送別朋友!李端是經過高入寒雲的山路離去的,作者送別回來正當日暮飛雪的時候,這種送別益發使人愁緒萬端。

作者聯想自己的身世:年少時便死了父親,很早就流落他鄉;正值國家多難,所以很遲才結識李端。“多難識君遲”一語已含作者與李端性情相投之意。然而,在這種使人悲淒的季節卻要送別堪為知音的朋友,使作者不禁淚落沾巾,何況,在這種離亂的年代,一別之後,何時還能重逢呢?

故關衰草、寒雲暮雪的陰鬱籠罩全詩,襯得離別之情淒淒悲悲,動人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