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4(2 / 3)

賊平①後送人北歸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他鄉生白發,舊國②見青山。③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注釋】①賊平:指安史之亂已平。②舊國:指故鄉。③“舊國”句:意謂你到故鄉,所見者也惟有青山如故。舊國:指故鄉。

【譯詩】安史作亂你我一同流落江南;時局安定之後你卻獨自北返。八年光陰漂泊他鄉已生白發;你回故鄉所見依舊當年青山。你踏曉月早行所過盡是殘壘;繁星密布之夜該是宿於故關?一路上隻有寒禽和萋萋衰草;處處跟著你的愁顏相依相伴!

【賞析】安史之亂持續八年,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此詩當是安史之亂結束不久時的作品。

亂平後,詩人送友人北歸。詩人回憶安史亂起的情景道:當時亂起時,他與友人一起逃往南方。亂平後友人一人北歸。在這長長的歲月裏,大家都在輾轉他鄉的過程中頭生白發,現在朋友一人回故鄉去。戰後故鄉當殘破不堪,恐怕隻有青山依舊了。

詩的後半部分設想朋友北歸路上的情景:你將在天還未亮、月仍在空的時候早起,要在繁星滿天的夜裏才能休息,早行晚宿,經殘壘過故關;你將獨自一人,無由作伴,一路所見,處處都是使人添愁的寒禽與衰草罷了。

詩人寫出了惜別友人之情,也寫出了詩人獨留他鄉的愁緒,並曲折地表達了對故國殘破的悲痛。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又登宏詞科。貞元十一年(795)授太子校書,累官至監察禦史,後參與“永貞革新”,為王叔文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升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革新失敗後,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後召入京城,又因作詩諷刺新貴,被排擠出京任連州刺史,後曆任夔州、和州刺史。文宗初,複召入朝,任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不久又出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官終檢校禮部尚書。其詩涉獵題材廣泛,所作政治諷刺詩,辛辣尖銳,痛快淋漓;所作懷古詩,沉鬱蒼涼,語淺意深;所作仿民歌詩,清新爽朗,別開生麵。詩兼眾體,尤擅七言,多有名篇、名句流傳於世。

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①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複五銖錢。②得相③能開國,生兒不像賢④。淒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⑤

【注解】①天下英雄:《蜀誌·先主傳》:曹操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②“勢分”句:指劉備創立蜀漢,與魏、吳三分天下。 ③此指諸葛亮。④此言劉備之子劉禪不肖,不能守業。 ⑤“淒涼”兩句:劉禪降魏後,東遷洛陽,被命為安樂縣公。魏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使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見了都為劉禪感慨,獨劉禪“喜笑自若”,樂不思蜀(《三國誌·蜀誌·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妓:女樂,實際也是俘虜。

【譯詩】劉備的英雄氣概真可謂頂天立地;經曆千秋萬代威風凜凜至今依然。戰亂局勢中與魏吳鼎足三分天下;雄心勃勃立誓複興漢室統一鑄錢。得到賢明丞相孔明開國有人輔佐;生了個兒子阿鬥卻不是一個聖賢。多麼可悲原先蜀漢宮廷的歌妓們;如今卻歡歌曼舞盡在魏王的殿前。

【賞析】這是作者經過蜀先主(劉備)廟吊古的詩。廟在夔州,作者曾在夔州做刺史。

詩人對劉備是很敬仰的。當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的這種英雄氣慨,千載之後還能令人肅然起敬。詩的第二聯概括劉備一生的事業:劉備建立蜀漢,與吳、魏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劉備自稱是漢中山靖王之後,要興複漢室。“五銖錢”是漢武帝以來的錢幣,王莽篡漢後,廢止不用。這裏用“複五銖錢”代指複漢。詩的第五句說劉備得到丞相諸葛亮的輔佐,所以能開建蜀國;第六句歎惜後主劉禪不能守父業。末兩句感歎後主亡國。

此詩對劉備的讚揚很公允,對劉備後繼無人終致亡國寄予無限感慨。首聯氣勢不凡,末聯感慨深沉,是一首出色的吊古詩。

張籍(768?-830),字文昌,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後移居和州(今安徽和縣)。出身貧寒,貞元十五年(799)中進士,曆任太常寺太祝、國子助教、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曾從學於韓愈,世稱韓門弟子。工於樂府,與王建同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並稱“張王”。所作樂府詩或沿用舊題,或即事名篇自創新詞,較為深刻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不同社會層麵的人們的生活,揭露了當時的各種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難,並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其詩所用語言,明白曉暢,多為口語,但卻精警凝煉。王安石評其樂府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