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4(3 / 3)

沒蕃故人①

前年戍月支②,城下沒全師。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無人收廢帳③,歸馬識殘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注釋】①沒:陷身。②月支:一作月氏(zhī枝):漢西域國名,借指土蕃。③廢帳:指戰敗後遺留的營帳。

【譯詩】前年你出征月支,全師覆沒,城池破。吐蕃漢地消息已斷絕,你與我作生死長離別。戰場上,一片荒涼,無人收廢棄的營帳。幸存的戰馬往回逃,還認得殘破的旗子。想祭奠你的亡靈,心期望你仍健在。生死難知,令人悵惘,遙望天邊,我痛哭斷腸。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為懷念一位生死不明的友人作的。在這次戰鬥中,唐軍全師覆滅,友人是生是死,由於消息斷絕,無法肯定。他深深想念這位朋友,料想其已死,想奠祭;但又存一線希望,希望友人還活著。巨大的悲慟在這無望的希望中體現出來。全詩語真而情苦,“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一句形象描寫戰場的情景。

草①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②滿別情。

【注釋】①本詩又題《賦得古原草送別》。②萋萋:草盛貌。

【譯詩】原野上青草鬱鬱蔥蔥,鮮活又茂盛。年年歲歲,枯萎了複又蒼翠。野火再猛,也燒不盡。春風一吹,青草複生。遙遠的古道,彌漫著芳草的馨香,陽光照耀下,一遍碧綠連荒城。又送友人,踏上古道。滿懷離情,眼望著萋萋的芳草。

【賞析】這是一首詠草之作。

綿密的原上草每年一榮一枯,草枯黃之時即遭野火焚燒,但草是燒不盡的——春天一到,原上之草就又碧綠茂盛了。草的生長速度極快:不僅原上,就連古道荒城也無處不生。當此春草茂密之時,詩人又要送朋友遠去,心中淒然,充滿離別之情。

此詩寫出了草的頑強的生命力,也寫出了草的芳香——“遠芳侵古道”,寫出了草的色彩——“晴翠接荒城”。而惜別之情也如春草——“更深更遠更生”。全詩以人事代謝的現象與自然界光景常新作對照,意義就不僅局限於寫草了。詩的下語準確潔淨,“侵”字、“接”字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今陝西長安縣),世稱杜樊川。大和二年(828)中進士,複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任弘文館校書郎,同年被辟為江西團練巡官。後為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掌書記,居揚州。大和九年(835)入朝為監察禦史,不久分司東都。後出任宣州團練判官。開成四年(839)複回長安,曆任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員外郎等職。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後遷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入朝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後曆官湖州刺史、考功郎中、知製誥,官終中書舍人。杜牧有抱負,善論兵,曾注《孫子兵法》,並著文陳藩鎮之禍與用兵之策,其詩多指陳時局之作,懷古詩融入史論,對後世影響頗大,其抒情寫景之作也多有名篇傳世。工於近體,尤長於七絕。其詩風俊爽雄麗,為晚唐傑出的詩人,與李商隱並稱“李杜”,為同杜甫有所區別,又稱“小杜”。

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①。遠夢歸侵曉②,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③係釣魚船。

【注釋】①斷雁:孤雁。警:驚醒。 ②侵曉:破曉。③門前。

【譯詩】住在旅館中並無好的旅伴;憂鬱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對著寒燈回憶起故鄉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家鄉太遠歸夢到破曉未成;家書寄到旅館已時隔一年。我真羨慕門外滄江的煙月;漁人船隻就係在自家門前。

【賞析】這是羈旅懷鄉之作。離家久遠,目睹旅館門外的漁船即加以豔羨。幽恨鄉愁、委實淒絕。頸聯“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層,實乃千錘百煉的警句。

此詩寫在旅館熱切思念家鄉的情懷。詩人客居旅館,無良朋為伴,孤獨中為鄉愁所苦。“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極言鄉關遙遠,幽愁滿懷。夢見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遙遠,夢醒時分天已大明,家書須隔年才能寄到旅館,可見離家之遠,表達出對家鄉深沉的思念。最後兩句似乎跳出了鄉愁,豔羨門外滄江魚船的清閑自在,其實是借他鄉之物,更曲折地表達出詩人思鄉之情。全詩層層推進,寫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

詩的後半部分借他鄉事物,更曲折地表達出詩人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