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5(1 / 3)

卷五·五言律詩5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字仲晦,祖籍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後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丁卯澗,故世稱許丁卯。大和六年(832)中進士,先後任當塗、太平二縣令,擢監察禦史,後因病辭官,居京口。後起任潤州司馬,曆官虞部員外郎,郢、陸二州刺史。其詩長於律體,不作古詩。所作以登臨懷古、山水田園為佳,格調清新、律法圓熟。因詩中用“水”字甚多,人稱“許渾千首濕”。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①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②,疏雨過中條③。樹色隨關迥④,河聲入海遙。帝鄉⑤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注釋】①闕:指長安。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②太華:太華山,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③中條:中條山,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④迥:遠。⑤京都。指長安。

【譯詩】晚風吹,紅葉蕭蕭落下,長亭裏,飲下別酒一瓢。天上的殘雲飛回太華山,稀疏的細雨越過中條嶺。樹色蒼莽,隨城關遠去,河水濤濤流進遙遠的海洋。明日裏就要抵都城,我仍在做那漁人樵夫夢。

【賞析】作者赴長安途中,於潼關驛樓休息,而作了這首詩。此詩一開始便從潼關驛樓所見景象著筆:

驛樓附近,紅葉在夕陽之中蕭蕭作響,詩人在驛站休息,飲酒而觀紅葉和其他風景:空中殘留的雲向華山慢慢飄去,疏疏落落的雨點下在中條山上。山勢綿延千裏,遠望之下,樹色也越來越遠、越來越幽暗;黃河之水滔滔東去,波濤之聲也由近而遠。明天就能到長安了,但詩人還在眷念著回故鄉去過漁樵生活。

此詩氣象壯闊,筆力雄健,中間二聯純從大處下筆,雲雨聲色,盡情地展現出關中山嶽河流的浩大氣勢。末聯則流露出作者出仕和歸隱的矛盾心情。

早秋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①。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②,自覺洞庭波③。

【注釋】①金河:秋天的銀河。古代五行說以秋為金。②“淮南”句:典出《淮南子·說山訓》:“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③洞庭波:典出《楚辭·九歌·湘夫人》“洞庭兮木葉下”意。

【譯詩】漫漫長夜中泛流著琴瑟的清音; 青蘿輕拂好象有西風颼颼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棲留幾隻殘螢; 秋之晨雁群掠過銀河向南飛騰。 高大的樹木拂曉看來尚未凋零, 陽光下遙望遠山層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葉落而知歲暮之句; 我悟到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情。

【賞析】 這首詩描繪初秋景色。前四句寫早秋的夜景,五、六兩句寫早秋的晝景,在描繪秋景的過程中,詩人注重高低遠近,落筆細致而層次井然。“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最後兩句運用《淮南子》與《楚辭》典故,渾然一體,神氣十足,又將身世感歎暗寓於其中。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①,故園蕪已平。煩君②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釋】①梗猶泛:言身不由己,四處飄泊。②君:此處指蟬。

【譯詩】你生來就棲身高處,餐風飲露,難以飽腹。縱然聲聲哀訴,也是枉然。可憐你啼鳴到五更,聲音嘶啞,似要斷絕。大樹依舊碧綠昌茂,冷眼旁觀,甚是無情。我這小官,微不足道,桃梗一樣,四處飄遙。故鄉的家園,早已荒蕪,光頹頹一片,真淒涼。多謝蟬鳴,來提醒,我也要全家守清貧。

【賞析】此詩名為詠蟬,實則詠詩人自家情懷。

詩的第一聯寫出了蟬因處高潔而難以飽腹,雖悲鳴寄恨也無人同情。第三句極言蟬通夜哀鳴,到天曉力竭聲疏,承上文的“恨”字;第四句承上文的“恨”字:蟬棲托在樹上,抱枝哀鳴,而樹卻“無情”自“碧”。詩人的比喻是很明顯的:詩人以蟬自比,以樹比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詩的第三聯直寫詩人漂泊不定的遭遇:官職微小,年年漂泊他鄉,故園荒蕪,還是早點辭官歸去吧。第四聯詩人將自己的遭遇與蟬聯係起來:多蒙蟬聲使詩人警惕,詩人也正與蟬一樣清高、清苦。這樣,就使全詩首尾相應,寫出了詩人的不平和牢騷,也寫出了詩人高潔的誌向。

落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譯詩】高閣裏的客人都已離去,小園中的落花隨風亂飛。紛紛揚揚蓋滿曲折的小徑,飄飄灑灑送走斜陽的餘輝。痛惜落花,不忍除掃。兩眼望穿,春又要歸去。賞花的心境已隨歸春散盡。留給我的僅有沾衣的花絮。

【鑒賞】前四句從高樓上的看花人都走了,隻見曲陌紛飛,生動地描繪了落花的景象。後四句是詩人自己的眷戀之情,一片芳心獻給春天而春天畢竟挽留不住,既是歎花也是自歎,感歎青春已逝和身世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