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東遊
荒戍①落黃葉,浩然②離故關。高風漢陽渡③,初日郢門山。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④還。何當⑤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注釋】① 荒戍:荒廢的軍隊防地。② 浩然:豪邁堅定的樣子。③ 漢陽渡:湖北漢陽。④ 棹:這裏指船。⑤ 何當:何時。
【譯詩】荒涼的邊塞落滿黃葉,你堅決地要離開故鄉。秋風中從漢陽渡出發,太陽升起時就可以到達郢門山。茫茫江上有幾個人?隻有孤舟從天涯回還。何時才能再相見,舉起酒杯安慰離別的愁顏。
【賞析】這是一首送人東遊的詩。
首聯點明送別的時間和地點:荒廢的哨所黃葉飄零,已是深秋了。友人決意要離開舊關東遊。第二、三聯設想友人東遊路途上的情景:在漢陽渡口,秋風蕭蕭,郢門山頭,秋日初升。浩渺的江上人影稀少,友人的孤棹要到東邊天涯(東部近海,故雲)去了。什麼時候才能再次相見,把酒重敘,以慰離情呢?
詩的內容與一般的送別詩毫無二致,但第二聯以名詞牽合,猶如司空曙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營造出友人旅程上的蕭瑟景象。第三聯也高雄俊逸,不愧其才名。
馬戴生卒年不詳,字虞臣,曲陽(今江蘇東海縣西南)人。屢試不第,客留關中。會昌四年(844)中進士,為太原幕府掌書記,後貶為龍陽縣尉,官終國子博士。長於五律,內容多為身世之歎和羈旅行愁。
灞上秋居
灞原①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
【注釋】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②郊扉:猶郊居。扉,本指門。
【譯詩】灞原上風住雨停,暮色中大雁飛往頻頻,黃葉隨風飄落,這不是故鄉的樹。靜夜黑沉沉,寒燈伴我孤獨人。園林是這般空寂,隻聽見,白露點點往下滴。四壁是如此孤清,隻有出家的僧侶相鄰。久居這荒郊野嶺,何日才能為君主盡力?
【賞析】這首詩抒寫羈旅他鄉、進身無路的悲涼境遇。前六句通過秋天的蕭瑟景物,製造了濃烈的客愁氛圍,但結句太直露。
張喬生卒年不詳,字伯達,池州(今安徽貴池縣)人。懿宗鹹通年間,與許崇、喻坦之、任濤、鄭穀等合稱“成通十哲”。曾四處漫遊,黃巢兵起,隱於池州九華山。其詩多為旅遊題詠,送友贈別之作。長於五律。
楚江懷古
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譯詩】霜露凝聚著寒光,夕陽西下楚山崗。洞庭樹叢裏,清猿聲聲哀啼。乘駕木蘭舟,順水漂遊。浩翰的湖麵明月冉冉升起。蒼莽的青山,夾著喧鬧的水流,我望不見雲神,徹夜難眠,懷古悼往獨悲愁。
【鑒賞】詩題懷古,實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在秋日的夕陽中沿楚江南下,兩岸猿聲,青山明月蒼茫,固然是一幅絕美的洞庭秋色圖,但因為自己懷才不遇,很自然地從《雲中君》的詩句想起屈原來,這就不隻是秋的蕭瑟,而是自身的悲涼了。
書邊事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塚①,白日落梁州②。大漠無兵阻,窮邊③有客遊。蕃情似此水④,長願向南流。
【注釋】①青塚(zhǎng腫):指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傳說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獨青。②梁州:即涼州,在今甘肅省內。③窮邊:即絕塞。④蕃:指吐蕃。此句喻蕃人之長欲南附。
【譯詩】號角劃斷寧靜清秋,征人獨自憑倚城樓。昭君青塚春風吹拂,夕陽西沉邊城梁州。廣袤荒漠無兵阻擾,邊疆重地有人旅遊。蕃民之情長如此水,千秋萬代永向南流。
【賞析】此詩是作者遊邊塞,見邊塞平安無事,心中欣然所作。
秋天,邊境的軍人用號角斷斷續續地吹著樂曲,出征的戰士閑閑地靠在戍樓之上;王昭君的墓上、墓邊芳草依然青青,如在春天;太陽緩緩地落到邊塞的山後。大漠邊關沒有士兵阻擾遊人,因此作者得以到邊關暢遊。作者睹此情景,心中十分欣慰,並發出但願外族的民心像這條水一樣永遠向著中國流的願望。
寫邊塞平靜安寧,且風光宜人,在唐人中是不多見的。
崔塗生卒年不詳,字禮山,江南人。光啟四年(888)中進士,終生漂泊不定,行蹤遍巴蜀、吳楚、河南、秦隴之地。其詩多寫羈旅行愁、失意落魄之感,格調蒼涼低沉。
除夜有懷
迢遞①三巴路,羇危萬裏身。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②僮仆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