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詩5(3 / 3)

【注釋】①迢遞:遙遠的樣子。三巴:巴郡、巴東、巴西。泛指今四川一帶。羈危:旅途生活困難。②轉於:反與。③歲華:歲月。明日即新年,故曰“歲華新”。

【譯詩】三巴的道路悠遠綿長,我行走在萬裏險途上。黑夜中,亂山重重殘雪冷。燭光閃,照我孤獨的異鄉人。骨肉至親漸漸疏遠,反與僮仆親密無間。怎能忍受這漂泊的生涯,明日又迎來一個新的年華。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三、四兩句寫淒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仆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最後兩句寄希望於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離愁鄉思,發泄無餘。其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一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仆”化出。本詩作為“萬裏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

《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淒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並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孤雁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①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未必逢矰繳②,孤飛自可疑。

【注釋】①渚(zhǔ主):水中的小洲。②矰:短箭。繳(zhuó)係箭的絲繩。

【譯詩】一行行鴻雁都已飛回塞邊。可憐你孤零零,要飛往哪裏。暮雨淒冷,呼喚失散的同伴。寒塘幽深,遲疑著在天上盤桓。穿過小洲上低浮的濃雲,跟隨邊關外清寂的冷月。行程中縱然不會遭箭襲,孤飛畢竟心疑懼。

【賞析】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詩人流落不遇的詩。

雁飛大都成行,詩人見此雁孤飛,便問:你要到哪裏去呢?傍晚的雨中,孤雁因失群獨飛而悲鳴,欲棲息在清冷的寒塘邊,又遲疑不決。孤雁飛越水渚上的雲霧,飛越關塞冷冷的月色。即使不一定遭到矰繳的暗射而失偶,但它的孤飛是事出有因的啊。

此詩狀孤雁孤飛是十分淒切的:“暮雨”一聯,盡見孤雁的淒涼寂寞,“渚雲”而“低”,“關月”而“冷”,加上“暮雨”、“寒塘”,詩境的淒涼也到了極致。而所有這些寫孤雁之語,正好也象征了在兵亂流離中的詩人的身世之感。崔塗久在巴、蜀、湘、鄂、秦、隴等地作客,多羈愁別恨之作,詩歌的調子多似此詩——抑鬱低沉,能深深地打動人。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縣)人。早有詩名,屢試不中,隱於山中。大明二年(891)年已46,方中進士,宜州節度使田君頁辟為從事。後朱溫奏為翰林學士,數日後而卒。杜荀鶴上承杜甫、白居易等現實主義傳統,論詩主張“詩旨未能忘救物”。其詩多反映當時的社會黑暗和民生疾苦。專攻律絕,尤善七律。語言淺近易懂,描寫不事雕琢,在唐代律詩中獨具一格。

春宮怨

早被嬋娟①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②?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③,相憶采芙蓉。

【注釋】①嬋娟:形容形態美好。②若為容:又叫我怎樣飾容取寵呢?③越溪女:指西施浣紗時的女伴。

【譯詩】 早年我被容貌美麗所誤,落入宮中; 我懶得對鏡梳妝打扮,是沒有受寵。 蒙恩受幸,其實不在於俏麗的容顏; 到底為取悅誰,叫我梳妝修飾儀容。 鳥兒啼聲繁碎,是為有和暖的春風; 太陽到了正午,花影才會顯得濃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歡歌笑語,自由自在地采擷著芙蓉。

【賞析】此詩寫春日宮女的怨恨。

詩的第一聯寫這位宮女因貌美而陷入宮中,現在既知美貌誤人,所以懶得照鏡子梳妝。第二聯更進一步:既然得寵並不在乎容貌,那麼自己該怎樣打扮呢?第三聯寫宮中的鳥聲花影,顯得春光和暖,反襯出宮女心情的淒寂。詩的末聯寫這位宮女入宮後十分苦悶,使她想起年年采芙蓉的舊伴來:那個時候她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此詩的第三聯極為世人稱賞。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三:“諺雲:‘杜詩三百首,唯在一聯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這首詩寫的當然不僅僅是宮女幽寂苦悶的生活,也寄托了作者自己不遇知音的怨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