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七言絕句1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證聖元年(695)中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後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世稱“賀監”。天寶三載(744)歸老鏡湖,不久卒。為人放蕩不羈,風流清狂,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詩以七絕見長。《詠柳》、《回鄉偶書》為傳世名篇。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詩】我從小離開家鄉,荏苒時光,年華老大的我,如今,欣喜在回家的路上。我的鄉音沒有改變,我卻早已鬢發斑斑,誰還認識我,不是家鄉的兒童,他們看我是遠方的客人,他們笑問我來自何方。
【賞析】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回鄉時已八十幾歲。此詩自然風趣地寫出了詩人暮年歸鄉時的情景:離開家鄉四十幾年了,但一口鄉音總也改不掉,無情的歲月則使他的兩鬢斑白了。家鄉的兒童見了,自然認不得,就笑著問詩人:“您老人家是從哪裏來的呢?”
在風趣之外,也含有詩人複雜的心情:少小離家,老大得歸,這是一件喜事:但老大得歸,在家鄉還能住幾年呢?這種悵然的心情在《回鄉偶書》的第二首裏就有顯露:“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山光水色依然,人則垂老了,垂老之人再不能長期陪伴故鄉風物了。
張旭(675?-750?)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市)人。初任常熟尉,後遷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性狂放、好飲酒,工於草書。人稱“張顛”,又稱“草聖”。其書法與李白的詩歌,裴曼的舞劍並稱為“三絕”。
桃花溪①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釋】①桃花: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
【譯詩】荒野中一片雲煙,繚繞著隱現的小橋,我佇立在石磯上,詢問劃來的漁船,桃花隨著流水,不分晝夜漂走,溪流的哪邊,是仙境桃花洞?
【賞析】此詩是寫作者對桃花源存在的懷疑的。
詩的首句寫遠景:這一帶山路幽曲,溪水漫長,煙靄霏霏,林花漠漠,溪水深處似有一座長橋,被青煙紅霧繚繞。這些景色是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述的非常相似,但張旭心有疑慮:如果說當年武陵漁人就是從這裏駕舟尋源,發現了那處神秘的桃花源的話,那麼,也許桃花源至今還在。詩的次句就寫詩人站在石磯的西側詢問漁舟上的漁翁:桃花整天隨溪水漂流而去,你們知道桃源仙洞究竟在哪裏麼?言外之意還有:你們不也是漁人麼?當年那位打魚人尋到了桃花源,那麼,你們尋到過麼?詩的這後二句固然表達出詩人迫切地尋找桃花源的願望,也顯示出詩人對桃源是否存在的懷疑。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①少一人。
【注釋】①茱萸:植物名,味香。古代風俗,每逢重陽節,人們把茱萸插在頭上,以避邪穢。
【譯詩】我獨自遠遊在他鄉,做為他鄉的客人,每逢佳節來臨,總揪起我對你們的無限思念,遙想你們今日登高望遠,遍插萊萸,卻少了遠方的我,少了你們無限思念的兄弟。
【賞析】這首詩讀起來之所以親切,人們之所以不假思索就對它產生強烈的同情,根本原因在於本詩真切地表達了常人共有的經驗和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堪稱千古絕唱,且超越曆史和時代的局限,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王維屬於天才一類的人物,這首十七歲時的作品可作鑒證。
芙蓉樓①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②。
【注釋】①芙蓉樓:在今江蘇鎮江西北角。②玉壺:光明潔白意。
【譯詩】寒冷的雨,潑落大地與江水茫茫一片,當我送別友人的時候,隱隱的孤獨徘徊在我心中,別忘了如果親友探問,請轉告,我依然像玉壺一樣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