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將蕭疏淒清的風景與詩人的羈旅之愁打成一片,畫出了一幅靜夜臥對江楓漁火、臥聽鍾聲的旅居圖。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①。
【注釋】①五侯:指漢桓帝時的宦官單超、徐璜、其瑗、王琯、唐衡。
【譯詩】暮春的京城,落花漫天飛舞,寒食時節,宮柳隨風飄橫,黃昏時分,漢宮分賜蠟燭,嫋嫋輕煙,飄散在五侯家。
【賞析】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作者借後漢故事諷刺唐肅宗、代宗朝宦官專權的情況。
暮春的帝京到處飄舞著落花——已到寒食節了。當時風俗,每於寒食日折柳插門,以示紀念,因此,詩的第二句特意寫到了柳。寒食節本應禁火,但黃昏日落時漢宮裏正分賜蠟燭,這些蠟燭的嫋嫋輕煙散入了五侯之家。這裏的“漢宮”實指唐官。宮中傳燭以分火,卻先及“五侯”(指宦官)之家,這是因為他們近君而多寵。唐肅宗、代宗以來的宦官,權盛可比漢之末世,朝政日亂,韓翃對此深致憂憤。此詩借漢諷唐,寓意明顯。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河南(今河南洛陽市)人。善畫,能詩,隱居於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其詩多寫閏情、鄉思,內容狹窄。然寓情於景,蘊藉含蓄,頗有名篇傳世。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①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釋】①闌幹:這裏是橫的意思。
【譯詩】空空的夜。靜靜的月光,半照人家。北鬥橫,南鬥斜。暖暖的春氣襲來,今夜,蟲鳴聲透進了綠色的窗紗。
【賞析】此詩狀寫了作者對春天來臨的喜悅之情。
夜深了,大半人家都有月色照臨。北鬥星即將隱沒,南鬥星已經斜傾。詩的第二句具體描繪了詩的第一句“更深”的景象。
夜已這麼深了,但詩人還沒有睡去——因為詩人格外地感覺到了春氣的和暖,春蟲的鳴聲透進了碧綠的窗紗。
征人怨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塚,萬裏黃河繞黑山。
【譯詩】帶血的刀槍,馳騁著戰馬,征人,年年出征,年年鏖戰,灑血在邊關,漫天的飛雪,飛雪飛揚塞外,蓋滿青塚綿延不斷,看那滔滔的萬裏黃河,依然,蜿蜒著沉沉黑山。
【賞析】此詩寫征人久戌不歸的怨恨。
遠離家鄉的征人,每年不是出征到金河,就是轉戰在玉門關,每天不是揚鞭策馬,就是舉著刀環與人格殺。暮春三月本來是征人家鄉春暖花開的時候,但邊塞之地仍然自雪紛飛,塞外的青塚上覆滿積雪;黃河九曲,環繞著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樣零落荒涼。詩中沒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戰之人厭倦戎馬生涯的怨情寓於其中。白雪黑山,不但寫出了塞外的荒涼,也透出征人心中的淒涼。全詩每句皆對,句中有對,語言精工自然。
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海鹽(今浙江海鹽縣)人。至德二載(757)中進士。曾任度支鹽鐵轉運使府下屬官,又曾任鎮海軍節度使判官。後入朝為校書郎,複因宰相李泌推舉,升任著作郎。李泌卒後,因忤權貴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晚年定居茅山,煉丹修行,自號華陽山人。其詩多反映現實,揭露黑暗。實踐了他自己提出的詩為“理亂之所經,王化之所興,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的主張。其詩多為古體,不事雕琢,質樸無文,常用口語。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詩風上皆開中唐新樂府運動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