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七言絕句3(1 / 3)

卷八·七言絕句3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於世,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寶曆二年(826)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仕途坎坷,曾遊西北邊陲。其詩多為贈別酬答、行旅題詠之作。尤擅五律,詩風清新細膩。

宮中詞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①。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注釋】①軒:長廊。

【譯詩】縱然是花開的時節,卻寂寞在關閉的庭院;縱然有華麗的長廊,卻空留著姣好的容顏。深宮中,說不盡的是非曲直,說不盡的恩恩怨怨,隻可憐,鸚鵡麵前,不敢隨意開言。

【賞析】這首宮怨詩,構思獨特,新辟蹊徑。一般宮怨詩,主人公是一位孤淒的宮女。但這首詩卻寫兩位宮女,足見失寵者並非一人。詩從寫景開篇,以景襯情,以熱襯冷。百花盛開的陽春,應是熱鬧非凡,然而宮門卻寂寂鎖閉。宮女賞春,本是歡欣樂事,然而久已失寵,感懷無限,心中鬱悶,極願互吐,卻恐鸚鵡饒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無遺。

將赴吳興①登樂遊原

杜牧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②。

【注釋】①吳興:今屬浙江,即湖州。②昭陵:唐太宗墓,在今陝西醴泉縣。

【譯詩】太平時有閑情逸興,是無能之人;喜歡孤雲悠閑,也喜歡和尚清靜。我想手擎旌麾,遠去江海的吳興;再登上樂遊原,遙望太宗的昭陵。

【賞析】此詩用反語和自嘲的方式,諷刺統治者不重視人才。

詩的前兩句說:如今是清平有為之世,自己卻有閑情逸致,喜愛孤雲之閑和孤僧之靜,足見自己無能。詩的後兩句說:自己將赴湖州任刺史了,從此就要離開長安城了。於是登上樂遊原,遠望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懷想的是唐太宗煊赫的文治武功。

讀了詩的後兩句,就可以明白詩的前兩句是對當時朝政的諷刺:作者向往太宗時代的太平盛世,也有心輔佐朝廷、重登太平盛世,但卻不可能,自己要“一麾出守”了,因此,對朝政滿含失望。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詩】一支古老的斷戟,沉落在江底,歲月流逝也未使它消蝕磨出錚錚亮光,它是三國時代的兵器。不是東風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廢墟;美麗的二喬,隻有永遠被鎖在銅雀台裏。

【鑒賞】本來詩人詠古,不像曆史家那樣考證,而是帶著自己的鮮明的感情色彩。如詩中第三句把赤壁之勝,完全歸功於東風使周瑜的火攻得以告成,就不無偏頗,但沒有這一句也就沒有第四句,本詩就失去了韻味。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詩】煙霧朦朧著寒江,沙洲閃耀著月光,夜晚,我停在秦淮河岸,酒家的光華。映紅了我的麵頰,天真的歌女,怎知道亡國的悲恨,聽對岸傳來優美的歌聲,是她們還把《後庭花》歌唱。

【鑒賞】這是一首觸景生情抒發感慨的名詩。前兩句隻實寫眼前之景,後兩句才是詩的主旨,對曆史滄桑發出深沉的感喟,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曆來被認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品。

寄揚州韓綽①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②,秋盡江南草木凋③。

二十四橋④明月夜,玉人⑤何處教吹簫?

【注解】①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②迢迢:一作遙遙。③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謝。④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⑤玉人:美人。一解指揚州的歌女;一解為杜牧戲稱韓綽為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