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想教育故事2(1 / 3)

第二章理想教育故事2

化裝

灰蛤蟆早上起來照照鏡子,突然不高興起來:“我的皮膚一點兒也不綠,不像綠青蛙那麼好看。”

灰蛤蟆哪兒也不想去,坐在地板上生氣。綠青蛙來了,敲敲門,說:“蛤蟆,是我,快開門!”“我今天誰也不見,”灰蛤蟆說,“你回去吧。”

“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呀,難道你連我也不想見了嗎?”綠青蛙驚訝地問。

“不見!”灰蛤蟆氣衝衝地回答。

“灰蛤蟆為什麼不高興?他到底怎麼了?我得讓他重新快樂起來。”綠青蛙在心裏這樣想著。

綠青蛙繞到窗前,從窗口跳進屋,想盡一切辦法逗灰蛤蟆笑。可是灰蛤蟆緊繃著臉,就是不笑。搔他癢癢,他不笑;說笑話給他聽,他不笑;跳滑稽的舞蹈給他看,他也不笑。綠青蛙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坐下來陪灰蛤蟆一起生氣。

灰蛤蟆不好意思啦,隻好告訴綠青蛙他為什麼不高興:“我的皮膚一點也不綠,沒有你好看。”

“可惜,我不能把我的皮膚給你!”綠青蛙歎了口氣說。他想啊想,有辦法了!他跳起來,打開門衝出去。

不一會兒,綠青蛙拎著一大桶綠色的顏料回來了。他用刷子蘸上顏料,一下一下往灰蛤蟆身上塗。背上塗好了,塗臉上;臉上塗好了,塗四肢。“好了,去照照鏡子吧!”綠青蛙放下刷子說。

站在鏡子前,灰蛤蟆滿意地笑了。他衝上來擁抱綠青蛙:“走,出去玩去!”

他們走在路上,大家都回過頭來看,說:“真奇怪,這個走在綠青蛙身邊得意揚揚的家夥是誰呀?”

“是青蛙的好朋友蛤饃呀!”灰蛤蟆回答。

大家都笑起來,搖搖頭說:“青蛙的好朋友是灰蛤蟆,不是你!”

“那我是誰?”灰蛤蟆低著頭看自己,說,“為了做青蛙的好朋友,我還是做灰蛤蟆吧。”

這時候天突然下起雨來,嘩嘩的雨水衝走了友蛤蟆身上的顏料,灰蛤蟆又變成了原來的模樣。

“青蛙的好朋友還是我,這真好!”灰蛤蟆說著,和綠青蛙手拉著手往前走去。

重耳率眾流亡

晉文公名字叫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在他夫人死了以後,把他最寵愛的驪姬立為夫人。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且要陰謀殺害比奚齊年長的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隻得分別逃到國外去避難。

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於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

重耳逃出晉國後,晉國有才能的人如狐毛、狐偃、趙衰、介子推等都跟隨著他。一天,他們走了幾十裏路不見人煙,太陽當頭,饑餓難耐。後來遇到一個農夫,便想討點吃的。農夫從田裏捧起一塊泥土給重耳說:“這個給你吧。”重耳大怒,狐偃見狀急忙勸阻說:“老百姓送給我們泥土是好兆頭啊,這是上天借他們的手給我們的恩賜,得土意味著得國啊!”重耳隻好忍氣上車,又經過一年的風餐露宿,終於到達齊國。

在齊國,重耳受到齊桓公的厚待,並把本家的一個美女齊薑嫁給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就是七年,漸漸的迷戀起眼前的安逸生活。後來狐偃等人在齊薑的幫助下設計把重耳騙出齊國。重耳隻好再一次的顛沛流浪。相繼投奔過曹國、宋國,最後到了楚國。楚成王對重耳也極為熱情,然而重耳這次卻與在齊國大不一樣,他經常思考的是怎麼回晉國。

一次,楚成王問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晉國,怎麼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說:“如果我能回國,一定與楚國和睦相處,將來萬一兩國發生戰爭,我一定退避三舍以報答您。”楚成王隻當重耳是說笑話,並沒在意,對他依然尊重。

後來,重耳得到秦穆公的幫助。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62歲的重耳終於順利回國並奪取王位,這就是晉文公。到這時,他在外流亡已整整十九年。

路溫舒抄書勤學習

路溫舒是西漢人。從少年時代起,他就熱愛學習,但是家裏很窮,父親又在外擔任看守大門的工作,沒有時間幫家裏勞動。他隻好打消進學校讀書的念頭,每天趕著羊到野外去放牧。

在野外放羊,本來也可以讀書。可是,他沒有書,也沒錢買,他為此苦惱著。

有一天,他趕著羊群來到池塘邊,看見那裏長著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他靈機一動,心想:“這不是很像古代抄書的竹簡嗎?”便采了一大捆背回家,把它們切成一樣長的片子,連接起來。然後向人家借了書,擠出時間抄寫。抄完了,便帶到野外,一邊放羊一邊讀。讀完一本,再抄一本。

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他獲得了不少知識,便請求到監獄裏做小吏。趁做小吏的機會,又刻苦鑽研,熟悉了當時的法律條令,因此被提升為獄吏。每當衙門裏有什麼疑難問題,人們都會找他出主意、想辦法。

由於路溫舒刻苦學習,掌握了豐富的曆史知識,又關注現實,了解監獄的黑暗,因而能夠引古證令,向漢宣帝提出尖銳的意見。在意見書裏.他抨擊了獄吏的罪惡,希望漢宣帝推崇仁義,減少刑罰,這對人民是有利的。後來他做了官,也卓有政績,替人民辦了許多好事、實事。

承宮牧豬苦學

承宮是東漢人,生在一戶窮苦家庭,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8歲那年,他被賣到附近的一個地主家裏做養豬的奴仆,不但吃不飽穿不暖,還時常受到地主的毆打、謾罵。

那時候,村裏有個名叫徐子盛的人,學識淵博,方圓幾百裏名氣很大,他帶了幾百名學生,每天講解《春秋》。有一天,承宮趕著一大群豬從學館門前經過,聽見裏麵正在講課,便停住腳步,側耳靜聽。徐子盛是研究《春秋》的專家,他講得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承宮越聽越有味,以至於誌記了放豬。而那群豬乘機散開,各自覓食去了。

太陽已經落山了,承宮還聽得津津有味。地主在家等了很久,不見承宮回來,便出門尋找。當他在學館門前找到承宮,卻看不見豬時,簡直氣瘋了,二話不說,撲上去就打。

“還不住手!為什麼打小孩子呢?”徐子盛和他的學生聽到門外的打罵聲,走了出來,在問明原因後,嚴厲地訓斥了地主,讓他把承宮留下來。

承宮跳出火坑,得到學習的機會,從心底裏感激徐子盛和他的學生們。他每天都勤勤懇懇,出外打柴,回來就打水、做飯。一有空閑,就專心致誌地學習。

幾年以後,儒家的幾部經典他全都學通了,便告別老師,回家去自己開了個學館,教出了許多學生。

“女學生”鄧綏

東漢時有個叫鄧綏的女孩子,從小聰明好學,6歲就會認字,並且能讀古代的“大篆”。12歲時,她已學習了許多儒家的經典著作。哥哥弟弟們讀書的時候,鄧綏就虛心地向他們請教。

那時候,女孩子很難得到讀書受教育的機會。鄧綏卻特別喜歡讀書,對女孩子們那些穿戴打扮和針線活,一概不感興趣。她的母親責備她說:“你不好好做些針線活,一心想讀書,難道你還想去朝廷做官嗎?”

為了不讓母親生氣,於是鄧綏就白天做一些針線活給母親有個交代,到了晚上,她就抓緊時間讀書背書。家裏的人見她讀書讀得入迷,就開玩笑地稱她為“女學生”。隻有她的父親對她的學習十分支持。有時候,家裏有什麼重要事情,父親還專門把女兒叫來一起商議,讓她出主意。

鄧綏15歲那年被選入宮廷,22歲時立為漢和帝的皇後。入宮以後,鄧綏有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她專門請當時的女學者給自己講課,不但學習經書,還學習了不少天文、數學等方麵的知識。她25歲時,漢和帝死了,她被尊為皇太後,臨朝聽政,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女政治家。

賈思伯求學質衣

賈思伯是北魏的大臣,齊郡益都(今屬山東)人。

小時候,賈思伯就十分好學,一心想學習知識,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他曾經求學於老師陰鳳的門下,但由於家中貧窮,籌集不起拜師的學費,他為此非常苦惱。

那時,正是數九寒冬的季節,北風呼呼地刮著,大雪紛飛,人們都躲在家裏生火取暖,不願出門去。賈思伯在棲身的破屋子裏長籲短歎,絞盡腦汁想看怎樣才能籌集到學費。大雪封住了道路,上山砍柴換點錢的願望也破滅了,他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法子。最後,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穿的棉衣褲,那一身衣服雖然不是新的,但由於他一直懂得節儉愛護,因此還不錯,也算是他最值錢的家產,或許典賣出去還能換些錢湊學費。想到這裏,他趕緊把衣服脫了下來,換上單薄的衣衫出門去。

來到街市,陣陣寒風透過薄薄的衣衫像刀子一樣吹刮著他,但為了能讀上書,他咬緊了牙。當熟悉的鄰裏得知他為了求學而要典當唯一的禦寒衣服,紛紛為他刻苦求學的精神所感動,大家便湊了不少絲綢之類的物品讓他去送給老師。

陰鳳老師知道實情後,也為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堅決不肯收禮,並盡心竭力教導他,終於使他成為有用的人才。

浪子回頭金不換

皇甫謐是魏晉時人,他編撰了被當代學界譽為影響中國100本書的《針灸甲乙經》。另外,他的《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烈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我國曆史學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皇甫謐年幼時父母雙亡,跟著叔嬸長大成人。

皇甫謐家原是“富貴人家”,隻是到了他父親一代,家境漸漸沒落。他從小養成了懶散的習慣,既不願勞動,又不肯讀書,整天和一些遊手好閑的人鬼混,叔嬸的話聽不進去。盡管皇甫謐不爭氣,但他的嬸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對嬸母也很孝敬,有什麼好吃的,總要拿回家請嬸母嚐嚐。嬸母覺得他越長越大,再不改掉不良習氣,很難成器,就決心狠狠刺激他一下。

一次,皇甫謐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興地對他說:“你以為拿點瓜果回來就算是孝敬嗎?《孝經》上說:‘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每天早晚都能給長輩送上牛、羊、豬肉,也不算孝。你都十幾歲了,還是不務正業,不認真學習,不懂得道理,我怎麼能感到安心呢?”任氏的話讓皇甫謐愧悔交加,痛下悔改的決心。

第二天,他便不再遊蕩,並和那些遊手好閑的子弟斷絕了來往。他拜了附近的學者席坦做老師,經常向他請教做人的道理。在老師的指教引導下,皇甫謐日漸長進。每天早上起來,他扛著鋤頭,帶著書本下地勞動,休息的時候,就拿出書本來讀。幾年工夫,他便博覽了各種典籍,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劉峻燎麻燒發

劉峻,是南朝梁代平原(今屬山東)人。他在8歲那年,一夥強盜把他捉去,賣到河北。當地有一個叫劉實的人,看小劉峻孤苦伶仃,十分可憐,就出錢把他買下來,帶到家裏,教他讀書、寫字。不久,劉實打聽到劉峻有一個親戚居住在河北,就把劉峻送到他親戚家裏。

劉峻的親戚也是一戶窮苦人家,沒有地方住,就讓劉峻住在屋簷下麵。艱苦的生活並沒有讓劉峻垂頭喪氣,相反,更激發了他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鬥誌。白天,劉峻幫著親戚在田裏幹活,到了晚上,別人都睡著了,劉峻還獨自在屋簷下點著麻梗,刻苦地學習。有好幾次,因為太累,他讀著讀著就睡著了,為此他非常著急。一天晚上,他又打起了瞌睡,不小心頭發挨著燃燒的麻梗,一下燒了起來,劉峻痛得從睡夢中驚醒,頓時瞌睡跑得無影無蹤。劉峻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發,以後每逢困倦難忍,他就用麻梗燒一下自己的頭發,這樣就可以徹夜不眠,一直學習到天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峻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可他仍然如饑似渴地四處找書籍閱讀。有一次,他聽說京城裏有很多藏書人,他就背著行李,千裏迢迢趕到當時的京城所在地南京,找有書的人借書讀。有些人看他破衣爛衫的樣子,不肯把書借給他,他就忍氣吞聲,苦苦哀求,直到感動對方,答應把書借給他。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劉峻終於成為很有名望的學者,許多人都拜他為師。

顧歡作《黃雀賦》

南北朝時有個叫顧歡的人,六七歲就很愛讀書寫字,而且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他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沒有條件進學校讀書,就常到本村的一個學堂去,偷偷地躲在門外聽老師講課。就這樣,顧歡學到了文化,增長了知識。

有一天,顧歡的父親忙著幹別的農活,讓顧歡去穀子地裏趕麻雀,保護莊稼。那一天,麻雀特別多。顧歡趕了一陣麻雀,想坐在田邊背幾段書;剛坐下,麻雀又成群結隊而來。趕了幾次之後,顧歡坐在田邊發起呆來。他觀察著麻雀貪婪啄食的情景,想到麻雀給農民帶來的損害,多麼像那些地主老財對農民的壓榨盤剝啊!想著想著,竟然吟成了一篇《黃雀賦》。顧歡從懷裏掏出紙筆,就把這篇《黃雀賦》寫了下來。

顧歡寫完,修改了幾個字。正在這時,父親走來了。父親一見成群的麻雀在那裏糟塌正在成熟的莊稼,非常生氣,拿起一根荊條就要打顧歡。顧歡看到父親,非常高興:他把父親當成他第一篇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了。父親拿過顧歡寫的《黃雀賦》,看了一遍,歎了一口氣,把荊條扔到地上。

顧歡到了八歲,就能讀不少古代的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顧歡刻苦學習的勁頭有增無減。他白天下地幹活,邊幹活邊背誦讀過的詩文。顧歡憑這樣的用功自學,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牛角掛書勤發憤

李密是隋末瓦崗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戰略家。

李密少年時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個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心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次,李密騎在牛背上,出門去看望朋友。一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這時,正好宰相楊素坐著馬車從後麵趕上來,看到前麵有個少年在牛背上讀書,暗暗奇怪。

楊素在車上招呼說:“哪個書生,這麼用功啊?”

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

楊素問他說:“你在看什麼?”

李密回答道:“我在讀項羽的傳記。”

就這樣,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陣,楊素覺得這個少年很有抱負。回家以後,楊素就對兒子說:“我看李密這孩子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兄弟幾個強多了。”

後來,李密參加了反對隋朝腐朽統治的農民起義軍,以出眾的智謀和膽略,連連挫敗隋軍的鎮壓,很快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

徐曠夜讀

徐曠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儒學大師,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王世充等,都當過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