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想教育故事3
蜘蛛的啟示
19世紀初,一支英國大軍被拿破侖所率領的軍隊擊潰,這支軍隊的將領們落荒而逃。其中一位躲進農舍的草堆裏避風雨,既痛苦,又懊喪。茫然中,他忽然發現牆腳處有一隻蜘蛛在風雨中奮力結網,蛛絲一次次被吹斷,但蜘蛛一次又一次拉絲重結,毫不氣餒,終於把網結成。將軍被這個小精靈震撼了,深受鼓舞。後來他重整旗鼓,厲兵秣馬,終於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了對手拿破侖。這位將軍,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靈頓將軍。
每個人在他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17歲喪母,32歲失聰,接二連三的打擊沒有擊倒他,反而激勵他創作出舉世聞名的樂曲,如《藍色的多瑙河》、《命運交響曲》,等等。牛頓,隻上過3個月的小學便輟學在家,但一樣憑借自己的刻苦鑽研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
黑暗中的老虎
許多年前,曾經有一個風靡一時的電視轉播節目,其中有一段孟加拉虎的表演,特別受觀眾的喜愛。
一天晚上,馴獸師像往常一樣演出。在眾人矚目之下,他領著幾隻老虎進入鐵籠子,然後將門鎖上。觀眾緊張地注視著聚光燈下的鐵籠子,看馴獸師如何瀟灑地揮舞鞭子、發號施令,看威武的老虎如何服服帖帖做出各種雜耍動作。演出越來越精彩,可是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現場突然停電!馴獸師被迫待在獸籠裏與凶猛的老虎為伍。黑暗中雙眼放光的孟加拉虎近在咫尺,而他卻看不到它們,隻有一根鞭子和一把小椅子可作防身之用。在長達近一分鍾的時間裏,觀眾的心情忐忑不安,都為籠子裏的馴獸師擔憂。然而,在燈重新亮了以後,大家驚喜地發現馴獸師安然無恙,之後他平靜地將整個演出完成。
後來有人問他,他當時是否害怕老虎會朝他撲過來。馴獸師說,一開始自己確實感到毛骨悚然,但他馬上就鎮靜了下來,因為他意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雖然他看不見老虎,但老虎並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我隻需像往常一樣,不時地揮動鞭子、吆喝,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不讓老虎覺得我看不到它們。”
山羊與老虎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隻小山羊誤入了老虎洞,正準備離開這個有生命危險的地方時,老虎回來了。老虎問:“你是什麼人?敢擅自進入我的家?”山羊一聽老虎的口氣,便知道老虎並不認識它。於是從容不迫地叼起一根老虎吃剩的骨頭,自言自語似的說:“老虎肉真香呀!”老虎起疑了,壯著膽子又問:“你到底是什麼人,敢吃我的肉?”山羊盛氣淩人地說:“有眼無珠的東西,連我山大王都不認識嗎?你也過來讓我吃吧!”說著用它一對抵角迅速地向老虎衝去。老虎嚇得掉頭就跑。在逃跑中,老虎遇見了狐狸。狐狸問:“虎大哥,山大王是什麼樣子?”老虎說:“渾身長著雪白的毛,頭上還有兩把尖尖的鋼刀。”狐狸哈哈大笑:“您老上當了,那是最軟弱的山羊,它的肉又嫩又鮮。”老虎半信半疑地跟著狐狸往回走。這時山羊還沒走多遠,隻見狐狸領著老虎又回來了。它知道這是狐狸從中搗鬼,便大模大樣地迎上去,惡狠狠地對狐狸說:“你這個不講信用的混蛋,答應我今天送兩隻老虎給我吃,怎麼隻有一隻?”老虎一聽魂飛魄散,沒等狐狸辯白就將它咬死,又奔向了逃亡之路。山羊終於躲過一場劫難。
忠實的老馬
有一匹老馬,由於年老體衰,被狠心的主人趕出了家門。老馬苦苦哀求主人把他留下。主人卻取笑似的說:“除非你能給我帶回來一頭獅子,證明你還很強壯,否則沒有什麼可商量的。”
老馬傷心極了,他知道自己是根本不可能抓住一頭獅子的。他垂頭喪氣地向森林深處走去,一隻狐狸迎麵走過來。狐狸看到老馬愁眉苦臉的樣子,問道:“老馬大哥,你這是怎麼了,一臉不高興的樣子?”老馬歎了口氣說:“我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我被主人拋棄了。他說除非我能把一頭獅子帶回去,才肯收留我。”狐狸聽了,眼珠一轉,說道:“這個好辦,你看我的。”說著,他讓老馬躺在地上裝死。然後,他跑到獅子家裏,對獅子說:“獅子大王,美事來啦!我在路邊看見一匹剛剛死掉的馬,他的肉一定嫩極了,美極了。我本想把他給您帶回來的,可是他太重了,我拖不動啊。所以隻好請您親自跑一趟了。”獅子聽了非常高興,立刻跟著狐狸來到老馬躺著的地方。獅子張開血盆大嘴就要吃掉老馬,狐狸連忙說:“天這麼熱,在這裏吃多不舒服。還是把他拖回家裏慢慢享用比較好。讓我幫你把馬尾巴綁到身上,這樣您拖起來就更容易了。”獅子聽了,覺得狐狸說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一動不動地站著,讓狐狸把馬尾綁在自己身上。
狐狸用馬尾在獅子的雙腿上捆得結結實實的,然後拍了拍馬背說:“起來吧!老馬,你可以走了!”於是,老馬爬起來,拖著獅子就跑。獅子知道上當了,開始大聲咆哮起來,老馬根本不理會,狂奔著把獅子拖到了主人的家門口。
主人看見老馬真的拖了一頭獅子回來,他也信守了諾言,留下了老馬。
懸梁刺股的故事
古代的中國人很重視讀書。為了鞭策和激勵自己努力讀書,他們想出了許多有趣的方法,例如孫敬的“懸梁讀書”和蘇秦的“刺股讀書”,便是很好的證明。
孫敬是西漢信都人,他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是一名通曉古令的大學問家。
他年輕的時候發憤求學,常常讀書到深夜。看書時間久了,有時不免會打瞌睡,等到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正抬頭冥思苦想,目光停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
於是,他找來一根繩子,把頭發掛在房子的梁上。當瞌睡來的時候,頭會垂下來,但懸掛在梁上的頭發便扯著頭皮,這樣,疼痛會使自己驚醒,頓時睡意全無。
從那以後,他每天晚上都用這種辦法苦讀。
年複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在當時的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學子不遠千裏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蘇泰是東周洛陽人,是戰國時的謀略家。他年輕時曾四處遊說各國君主,希望能夠謀取一官半職。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個君主的賞識,隻好失望地回家。蘇泰為此很傷心,暗下決心要好好讀書,增長學問。
蘇秦日夜埋頭讀書,可是每到深夜就會打瞌睡。為了驅除睡意,他便將一把錐子放在身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時,就拿起錐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一陣劇痛令蘇泰睡意全消,於是,再提起精神讀書。這樣一年以後,蘇秦終於學有所成,再四處遊說各國君主,便得到了重用。
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後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隻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裏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地有個叫“文不識”的富豪,家裏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幹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麼自願做工,而不要工錢呢?”
“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隻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匡衡一得到豐富的圖書,就像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住肴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鍾會循序漸進
三國時有一個叫鍾會的人,是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
鍾會的母親張氏很注意對兒子的培養和教育。鍾會4歲的時候,張氏就教他讀《孝經),7歲時讀《論語》,8歲開始讀《詩經》。”
鍾會從小就非常聰明,母親教他的功課,他不費多大力氣就領會掌握了。因此,小鍾會學習起來就不太用心。母親發現後,十分生氣,說:“我教的功課,你都會了嗎?”
鍾會回答:“會了。”
母親讓鍾會背誦,鍾會就流利地背誦;母親讓他講解,鍾會就詳細地講解。母親又提出幾個問題讓鍾會回答,這一下可把幼小的鍾會難住了。母親認真地說:“學習可不能驕傲自滿,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才紮實。”
從此,鍾會開始靜下心來,嚴格按照母親布置的計劃,循序漸進地學習。他10歲讀《尚書》,11歲讀《春秋》、《左傳》、《國語》,12歲讀《周禮》、《禮記》,14歲讀父親鍾稱寫的《易記》。15歲開始,鍾會被送到太學讀書。
臨去太學前,母親把鍾會叫到跟前說:“我怕你學習不深入紮實,所以一直讓你循序漸進。現在,你的基礎已經打好了。從今以後,你可以獨立地找書讀,盡可能廣泛地學習知識了。”
鍾會進入太學後,讀了許多書,常常夜以繼日地刻苦鑽研。後來,他成為魏國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將領。
喂雞求學的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麵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已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了。
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隻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囊螢映雪
車胤是晉代人,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家裏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晚上的時間他就用來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看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忽然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以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做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學識不斷提高,後來終於被朝廷重用,擔任過輔國將軍、史部尚書(協助皇帝處。政事的官職)等重要職位。
同時代的孫康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早早睡覺又讓他覺得時間這樣白白流逝,非常可惜。
一個隆冬的深夜,他從睡夢中醒來,無意間把頭側向窗戶,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他推開一點窗,見窗外正飄著雪花,地上的積雪已厚厚一層了。他隨手拿起桌子上的書.上麵的字清晰可辨,不正可以利用雪光來看書!他頓時睡意全無,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堂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學識突飛猛進,後來成為有名的學者。
玄奘西行取經
玄奘(602~664年),原姓陳,名禕,通稱三藏法師,民間稱唐僧。洛州緱氏人(緱氏,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
唐朝初年,玄奘到四川研學佛經。那時候,四川比較安定,從全國地方聚集了很多有名的高僧。玄奘虛心向他們學習,進步很快。他逐漸發現國內的佛學典籍多有不詳之處。於是,他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去學佛經。
玄奘於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從長安出發,踏上西行的道路。當時中國的西部地區還在突厥的控製之下,唐朝政府嚴禁百姓私自出境。官府拒絕了玄奘的申請。後來,玄奘終於得到一個信仰佛教的官員的幫助,通過了邊境。
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行程,玄奘終於走出八百裏沙漠,來到了高昌國(在今新疆境內)。
此後,玄奘又曆盡艱難險阻,翻越冰川,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他訪問了伽倻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那裏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樹,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經在這棵樹下苦修。他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西天靈山,參觀了釋迦牟尼說法的道址。這些實地考察,使玄奘對佛經的研究更深入了。
然後,玄奘開始到處去尋訪名僧大師求學,先後遊遍了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最後遠居在那爛陀寺。
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曆史,常年有僧徒一萬多人在那裏學法。玄奘到寺院的那天,一千多名和尚和許多百姓都手捧鮮花迎接來自中國的客人。那爛陀寺的住持(當家和尚)戒賢,是個年過百歲的得道高僧,他早已不講學了,但是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友好,破例收玄奘為弟子,給他講學,用15個月的時間,給玄奘講了最難懂的佛經。
玄奘夜以繼日地鑽研佛經,學習當地的語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那爛陀寺,能通曉20部經論的有1000人,通曉30部的500人,通曉50部的隻有10人,玄奘就是這10人中的一個。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學習。10年中,他在天竺到處求教,成為了像戒賢一樣的高僧,通曉了全部經論的奧妙。玄奘成為了印度當時最著名的佛學家。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初,玄奘帶著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經典書籍,經由原路,回到了中國的都城長安,安居在洛陽白馬寺。這時候,距離他從長安出發已經整整19年了。
寫在樹葉上的書
陶宗儀,浙江黃岩人,年輕時參加過鄉試(當時每三年在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因為沒有考中,回家就開始刻苦自學,鑽研學問。同時,他還到浙東一帶,找了許多有名望的人當老師,向他們學習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