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承認樵葉蜂在實用幾何學的運用上遠遠超過了人類。當我看到樵葉蜂的巢和蓋子,再觀察了其他昆蟲在“科技”方麵創造的奇跡——那些都不是我們的結構學所能解釋的,我看到了人類在科學方麵的匱乏。
采棉蜂和采脂蜂
在我知道的許多蜜蜂中,有許多種類的蜜蜂不會自己築巢,它們借居的棲身之所大多是別的動物遺留或拋棄的巢。有的蜜蜂會借居泥匠蜂的故居,有的會借居於蚯蚓的地道中或蝸牛的空殼裏,有的會占據礦蜂所挖掘的隧道,還有的會搬進掘地蜂曾經居住過的砂坑。采棉蜂是這些借居蜜蜂中的一種,它的借居方式尤其奇特。它在蘆枝上做一個棉袋,這個棉袋便成了它的絕佳的睡袋。還有一種叫采脂蜂,它借居在蝸牛的空殼裏。它先將一些樹膠和樹脂塞在蝸牛殼中,再修飾一番,就成為舒適的家了。
泥匠蜂的“水泥巢”是匆忙地用泥土築成的,而木匠蜂則在枯木上鑽孔為穴,日子也一樣過得舒心滿意。盡管它們的家很粗糙,它們還是以采蜜產卵為第一重要的大事,對於它們的居室,它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裝修,屋子隻要能夠遮風擋雨就行了。而另幾類蜜蜂可算得上是裝飾藝術大師,它們的巢都令人拍案叫絕。樵葉蜂能夠利用從花葉上剪下來的葉片做成一串小巢,采棉蜂則在蘆枝上製作一個精巧的小棉袋,這個巢既舒適又使地道和蘆枝別有一番風情。
根據采棉蜂的行為,我們可斷定,采棉蜂隻能做這種裝修工作,它不是掘土的行家。棉袋做得很長也很白,尤其是在沒有灌入蜜糖的時候,看起來像一件輕盈精致的藝術品。沒有哪種動物的巢像采棉蜂做的棉袋那樣清潔、精巧的。它是怎樣把一個個棉花小球集中起來,拚成一個針箍形的袋子的呢?它和泥匠蜂、樵葉蜂一樣,沒有什麼特殊的工具,隻有一張靈巧的嘴,但它們有截然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成果。
采棉蜂在蘆枝內工作的情形,我很難觀察得很清楚,它們通常在毛蕊花、薊花、鳶尾草上采棉花,那些棉花早已沒有水分了,所以,不必擔心將來的巢上會印有水痕。
它製作棉袋的工作過程很複雜。它先停在植物的幹枝上,用嘴巴撕去外表的皮,采到足夠的棉花後,在胸部用後足壓住棉花,使其成為一個小球,等到小球有一粒豌豆那麼大的時候,它再把小球,銜在嘴裏回到做巢的植物小枝上。如果我們有耐心等待的話,將會看到它一次次地回到同一棵植物上采棉,這種過程一直持續到棉袋做完為止。
為了適應棉袋各個部分的不同需要,采棉蜂會將采到的棉花合成不同的等級。有一點它們很像鳥類。鳥類為使自己的巢結實一些,會用硬硬的樹枝卷成架子。它們還會用不同的羽毛填充巢的底部,這樣可使巢溫暖舒適些,而且宜於孵育小鳥。采棉蜂也是這樣做它的巢,它用最細的棉絮襯在巢的內部,門和窗則是用堅硬的樹枝和葉片做成的。
采棉蜂在樹枝上做巢的情形我看不到,但我卻看到了它怎樣做它的巢的“屋頂”。它用後足把棉花撕開並鋪開,同時用嘴巴把棉花內的硬塊撕鬆,然後一層一層地疊起來,並用它的額頭把它壓結實。這種方法做的是很粗的工作,不過我們推想一下,用這種方法大概也能做那些精細的工作。
采棉蜂為了使做好的屋頂更堅固而牢靠,還要把樹枝間的空隙填起來。它們利用了所有能夠得到的材料:小粒的沙土、一撮泥、幾片木屑、一小塊水泥,或是各種植物的斷枝碎屑。用這些材料加固的巢看起來更加堅,固任何敵人想攻進巢去都很難。
采棉蜂製造的蜂蜜不是流質的,它是一種淡黃色的膠狀顆粒,所以它們不會從棉袋裏滲出來。它的卵就產在這蜜上。不久,幼蟲孵出來了。采棉蜂們剛睜開眼睛,就把頭鑽進已經準備好的花蜜裏,大口大口地吃著,吃得很香,也漸漸變得很肥。現在我們可以放棄觀察了,因為下麵的事情,就是做繭,然後變成一隻真正的采棉蜂,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