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黃蜂
我小的兒子很想去看看黃蜂的巢,所以在九月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出發去尋找黃蜂的巢,小兒子的眼力非常好,再加上注意力特別集中,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的觀察很好地進行。我們一邊尋找黃蜂的巢,一邊饒有興趣地欣賞著小徑兩旁美麗的風景。
走著走著,小兒子突然停住了,他指著前麵不遠的地方對我說:“爸爸,那不一個黃蜂的巢嗎?看,多清楚啊。”果然,在大約二十碼以外的地方,小兒子看見一種運動得非常快的東西,它們一個一個地迅速飛躍起來,離開地麵的速度極快,就像草叢裏麵隱藏著一個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一樣,立刻要將它們一個個的噴出來。
我們悄悄地向那個地點跑去,生怕一不小心,驚動了這些凶猛的動物,引起它們對我們的注意和攻擊,如果是那樣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黃蜂巢的門邊,有一個圓圓的裂口。口的大小大約可容下人的大拇指。同居一室者來來去去,進進出出,它們不停地飛進飛出,摩肩接踵忙忙碌碌。
我突然聽見“噗”的一聲響,心裏一驚,但馬上又醒悟過來。我忽然想起我們選擇這個時刻觀察黃蜂很不安全。要是我們太靠近去觀察它們的行蹤,就會引起不良的後果。因為,我們兩個不速之客隨時會引起它們的不安,會激怒這些容易發脾氣的戰士來襲擊我們。因此,我們不得不放棄現在的觀察,否則我們會有所犧牲。
為了日落後再繼續觀察,我們記住了那個黃蜂的巢的位置。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這個巢裏的居住者,全體都應該從野外回家了。那樣,我們觀察起來會更方便些。
為了觀察黃蜂,我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如果我不對這次行動的來龍去脈做謹慎細致的思考,那麼,這次行動就是去做一件冒險的事。半品脫的石油,九寸長的空蘆管,一塊有相當堅實度的黏土,這些就是我的全部武器裝備。在這裏我還要提到一點,以前的幾次小小的觀察研究,稍稍積累了一點兒成功的經驗。這所有的一切物品與經驗對我而言,是最簡單而且也是最實用的。
窒息法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除非我打算用我所不能夠忍受的犧牲的方法。否則,我必須掌握窒息的方法。當瑞木特要在一個玻璃匣子裏放一個活的黃蜂巢,觀察裏麵的同居者的習性的時候,他不是親自行動,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法,為了他的實驗,他雇傭了一個幫手。這個幫手經常從事這種痛苦不堪的工作。為了獲得優厚的報酬,他們情願犧牲自己的皮膚,為科學家們提供有償性服務。但是,我不會采用犧牲皮膚的方法。
我在沒行動之前,又仔仔細細地思考了兩次,最後才決定實施我的計劃。我首先將蜂巢裏的居民窒悶住,死了的黃蜂就不能刺人了。這個方法雖然很殘忍,但是很安全,可以讓我不至於身處危險之中。我采用石油灌注,是因為石油對黃蜂的刺激作用不很強烈。
我曾經做過一次試驗,所以我希望能留下一部分不死的黃蜂,否則的話老是觀察死了的黃蜂會前功盡棄的。現在的問題隻是在於如何把石油灌注到蜂巢的穴裏去。蜂巢穴有一個大約九寸長的出入孔道,而且差不多和地麵是平行的,一直通到地底下的窠巢。假如把石油直接從隧道口注入,這便是一個大大的錯誤,而且將會帶來極其嚴重的不良後果。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泥土會吸收少量的石油,而使石油無法到達地下的窠巢。這樣一來,到了第二天,當我們憑著想像,以為這時挖掘、鑿開窠巢一定是很安全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大的危險。我們會碰到一群發怒的黃蜂,它們會在我們的鐵鏟下回旋,這時我們就很危險了。
為了防止這一不幸事件的發生,我事先已準備好了九寸長的空蘆管,當把這根空蘆管插進差不多九寸長的隧道裏麵的時候,它就形成了一根自動引水管。於是順著導管注入石油,一點兒也不會漏掉,而且,速度還很快。然後,我們再用一塊事先已經捏好的像瓶塞子一樣的泥土,塞住出入的孔道口,斷絕這些黃蜂的後路。我們所要做的工作現在都已完成了,隻要耐心地等待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了。
在一個昏暗的月夜,九點鍾左右,我將這次行動的準備工作全部做好了,小兒子和我一起出去。我們隻帶了一盞燈,還有一籃子需要用到的工具。當時,可依稀聽到狗吠聲,橄欖樹高枝上的貓頭鷹在不停地叫著,蟋蟀在草叢裏奏著動聽的音樂。小兒子和我則在談論著昆蟲。他熱切而好奇地向我提出很多問題。為了不讓他失望,我將我所知道的一切告訴了他,幫助他學習,以豐富他的知識,滿足他的興趣。在這樣一個快樂的夜晚,我們忘記了睡眠,也忘記了黃蜂給我們帶來的痛苦。
往黃蜂的巢穴裏插蘆管,需要一定的技巧。因為孔道的方向是無從知曉的,需要頗費一番猜疑和試探。而且有時候,黃蜂保衛室裏的門衛會突然警覺地飛出來,毫不客氣地攻擊人的手掌。因為正在工作的人根本沒有防備,為了防止這種措手不及的不幸事情發生,我們中的一個人,在一旁守衛,時刻警惕著,並用手帕不停地驅趕著進攻的敵人。這樣一來,即使最後有一個人的手不幸被黃蜂擊中,過於紅腫並且非常疼痛,付出這樣的代價尚可以忍受,也算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了。
隨著石油的注入,地下的蜂巢中便傳來了驚人的喧嘩聲。然後,很快地,我們用濕泥將孔道封閉起來,一次一次地用腳踏實,使封口堅不可摧,將它們的逃路徹底切斷了。現在,沒有什麼其他的事可以做了。於是,我們便回家休息了。
次日,清早起來,我便和小兒子帶了一把鋤頭和一把鐵鏟,重新又回到了老地方。早一點兒去比較好些,因為可能有很多黃蜂夜裏是在外麵遊蕩的,它們有可能在我們挖土的時候飛回來,那樣事情就太糟糕了,因為這對我們又將是一種威脅。另外,清晨比較涼,冷氣也會削減一些黃蜂的凶惡和威風。
在蜂巢的入口,蘆管還插在裏邊,於是我和小兒子在巢的前麵挖了一條壕溝,寬度剛好能容下我們倆,行動很方便。於是,我們從溝道的兩邊開始挖。我們很小心地鏟去了一層層泥土。後來,挖了差不多有二十寸深,蜂巢便暴露出來了。它吊在土穴的屋脊當中,一點兒也沒有被損壞,看到挖出的蜂巢如此完好,我們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
這個壯觀美麗的建築大如南瓜。除去頂上的一部分以外,各方麵全都是懸空的,頂上生長有很多茅草根,它們穿透了很深的“牆壁”進入牆內,和蜂巢結在一起,非常堅實。如果建蜂巢的地方土質鬆軟,那麼,它的形狀就成圓形,各部分都會同樣的堅固。如果那地方的土地有沙礫,那黃蜂掘鑿時就會遇到一定的阻礙,蜂巢的形狀就會有所改變,不會那麼完美而整齊。
在挖掘蜂巢時,常見有一條手掌寬的空隙位於低巢和地下室旁邊,這是一條寬闊的街道。這些建築者,在這裏可以行動自由,繼續不停地進行它們各自的工作,為了使它們的窠巢更大更堅固,它們在不停地用自己的雙手勞動著,這裏與通向外麵的孔道是相通的。在蜂巢的下麵,還有一塊更大一些的空隙,其形狀是圓的,就如同一個大圓盆,在蜂巢擴建新房時,可以增大其體積。這個空穴在蜂巢未擴建之前相當於一個盛廢棄物品的垃圾箱,這樣看來,蜂巢的設施還是很完備的。
我可以肯定地說,這裝廢棄物品的空穴是黃蜂們自己動手挖掘出來的。因為如此之大、如此整齊的洞穴,在自然界是沒有現成的。當初,第一個開辟這個巢的黃蜂,也許是利用了鼴鼠所做的洞穴,借居而建,這是為了開始建造時方便。可是,築巢的絕大部分工作都是由黃蜂親自操作的。然而,事實上,黃蜂的大門外並未堆積大堆的挖掘出來的泥土。那麼,黃蜂們挖出的泥土被搬運到哪裏去了呢?答案是:它們已經被棄散在不引人注意的廣闊的野外去了。這個龐大壯觀的蜂巢凝聚了成千上萬隻黃蜂的辛勤勞動,必要的時候,還要將它擴大。這千百萬隻黃蜂,飛到外麵來的時候,每一個身上都附帶著一粒土屑,拋散在離開窠巢很遠的各處土地上。挖出的泥土就這樣不留痕跡地消失了,整個蜂巢看上去整齊幹淨,像一片淨土。
黃蜂築巢用的材料薄而柔韌。這種材料是木頭的碎粒,很像一種棕色的紙。它的上麵有一條條的帶,木頭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如果蜂巢是用整張“紙”做的,就可以稍稍抵禦寒冷,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黃蜂就像做氣球的人一樣,它們懂得利用各層外殼中所含有的空氣數量來保持蜂巢內的溫度。所以,黃蜂把它們的低巢做成寬的鱗片的形狀,一片一片鬆鬆的鋪起來,顯出很多的層次來,整個蜂巢形成一種粗粗的毛毯狀,厚厚的,而且多孔,其內部含有大量的空氣。所以在天氣熱時,外殼裏溫度相當高。
黃蜂們的領導是大黃蜂,它在一樣的原則下,建築自己的巢。在楊柳的樹孔中,或者是在空的殼層裏,它用木頭的碎片做成脆弱的黃色的紙板。它包自己的巢時就用這種材料。一層一層相互地重疊起來,就像個凸起的大鱗片一樣,可以想像,它有極強的保暖作用。這個大鱗片的中間有充分的空隙,空氣停留在裏邊,也有一些不流動的空氣停留在裏邊。
黃蜂們的動作大多符合物理學和幾何學的原理,它們利用不良導體空氣來保持蜂巢內的溫度,這運用的是物理學的知識。它們早在人類還未曾想到做毛毯之前就已經做出來了,而且技藝還很高。黃蜂窠巢的外牆隻用極小的外圍就足以建造出許多的小房間,無論是造外牆還是房間,它們對麵積和材料都計算得十分精確,而且十分經濟適用。
這些聰明智慧的建築家們有時也會令我們感到奇怪。當它們遇到最小的困難時,居然會束手無策,愚笨無比。一方麵,大自然賦予它們的本能,能夠指導它們像科學家一樣地行動;而另一方麵,它們很顯然完全不具備反省的能力,其智力是相當低下的。我已經用各種各樣實驗證明了這一個事實。
在我家花園的小徑旁邊,有一群黃蜂將巢安置在了那裏,於是,我便用一個玻璃罩來實施我的試驗計劃。在原野裏的時候,我無法利用這種器具,因為鄉下的小孩子們很快就會把它打破,而破壞了我精心準備的試驗。一天晚上,天很黑,黃蜂們都已經回巢休息了。我弄平了泥土,放上一個玻璃罩罩住黃蜂的洞口。第二天早晨,黃蜂們習慣性地開始工作。然而它們的行動受到了阻礙,那麼,它們是否在玻璃罩的邊下挖掘出另外一條道路呢?這些能夠掘出廣闊洞穴的剛強的動物是否知道隻要創造一條很短的地道,便可以讓它們重獲自由呢?這就是我做試驗想要驗證的問題。那麼,試驗結果如何呢?
我早晨起床後,便來到花園的玻璃罩前,這時,溫暖耀眼的陽光已經灑滿大地。這些工作者們已經成群地由地下上來,急於要出去尋覓它們的食物。但是,它們一次又一次地撞在透明的“牆壁”上,然後又一次又一次地跌落下來。就這樣,成群地黃蜂團團飛轉不停地去嚐試,希望能夠找到一條出去的路,絲毫不想放棄。其中有一些,舞跳得疲倦了,脾氣暴躁地亂走一陣,然後重新又回到住宅裏去了。接著,在太陽更加強烈的時候,又有一些黃蜂從巢裏出來,代替前者來亂撞。就這樣輪換著倒班。但是,直到最後也沒有一隻黃蜂能夠運用智慧,伸出手足,到玻璃罩四周的邊沿下邊抓、挖泥土,開辟新的謀生之路。這個小試驗足以說明,黃蜂雖然是聰明的建築家,但它們的智慧卻是有限的。
此時,一些在外過夜的黃蜂從原野上飛回來了。它們圍繞著玻璃罩盤旋飛舞,一直遲疑徘徊,不知如何是好。最後有一個帶頭決定往玻璃罩的下邊去挖,其他的黃蜂照樣子去學著做。於是,大家齊動手,很快地,一條新的通路很容易地開辟出來了。它們也就跑了進去,終於到家了。於是,我用土將這條新辟之路堵住。假設從裏麵能夠看出這條狹窄的通路,當然可以幫助罩內的黃蜂輕而易舉地逃走。我不願意讓這些黃蜂就這麼不費一點力氣而獲得自由,我想讓它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努力爭得自由,享受陽光沐浴的歡樂,領會大自然的優美。
雖然黃蜂的智力有限,但是,我想它們的逃脫,現在應該是可能實現的了。那些剛剛進去的黃蜂當然會指引一下路徑,它們會指教其他的黃蜂在玻璃罩下挖一條通道,以便盡快地擺脫這個玻璃罩的束縛。
可是,這些黃蜂們卻令我十分失望,它們居然沒有一點兒要從經驗和實例上仿效學習的企圖。在那個玻璃罩裏,沒有一點跡象表明,它們要挖一條出逃的地道。這些小昆蟲們隻是依舊團團亂飛,毫無計劃,毫無目的,它們隻是盲目地亂碰亂撞,擠作一團不知如何是好。每天都有很多可憐的黃蜂死於饑餓和炎熱之下。一個星期以後,很遺憾,這些黃蜂中沒有一個存活下來,它們的死屍一堆堆地鋪在地麵上,它們全部死於饑餓和炎熱,其狀況慘不忍睹。
我反複分析著試驗的全過程,那些由原野返巢的黃蜂能夠毫不費力地另辟新路回到巢中。其原因是,從泥土外麵可以嗅知它們的家,並去尋找它。這是黃蜂想方設法投入家的懷抱的一種自然本能的表現,或者說是它們的一種防禦方法。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自從小小的黃蜂初次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開始,每一隻黃蜂就已熟悉地麵上的一切阻礙物。
可是,黃蜂不幸被罩在玻璃罩裏的時候,這種幫助它們逃離的本能就消失了。它們的目的是明確的,單一的。它們想到陽光裏麵去,到野外去覓食。它們被罩在透明玻璃罩裏,能夠看到日光,但它們受到了透明玻璃的蒙騙,以為自己的目的已經完全達到。雖然它們幾經努力,一往無前,繼續不斷地和玻璃罩相抗衡、相碰撞,心中抱有無限希望,它們想飛得再遠一點,離日光更近一些,以便能更快地覓到救命的食物。可是事實上那是無用的。在它們以往的經曆中,沒有任何經驗和實踐指導它們如何處理這樣的特殊事件。於是,它們走投無路,別無選擇,隻能盲目地固守著它們生來就慣有的老習性,然而生存的希望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破滅了,隻有無奈的死去在等待著它們。
如果我們掀開蜂巢便可看到裏邊整齊地排列著許多小蜂房,它們層層疊疊地上下排列著,中間用穩固堅實的柱子緊密連在一起,層數不固定。在一定季節的後期,大概是十層,或者是更多一些。各個小房間的口都是向下的。在這個奇怪的小世界裏,幼蜂在小房間裏是腦袋朝下的,無論是睡眠還是飲食都是倒掛著的。
蜂房像樓房一樣是一層一層的,這其中有廣大的空間將它隔開。在外殼與蜂房之間,有一條門路與各個部分是相通的。經常有許多的守護者進進出出,蜂巢中的幼蟲就由它們來照顧。在外殼的一邊,矗立著這個豐富多彩的都市的大門,在被包著的薄鱗片中有一個沒有經過過多裝飾的裂口隱藏在其中。地穴深處與外麵的大千世界是相通的,隧道進出口就正對著這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