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束武器一般分為帶電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這種射束炮的作用原理是,用接近光的速度發射電子、質子、中子或重離子等離子流。並通過聚焦產生高能量的熱效應,從而引起敵方導彈彈頭爆炸,或者以粒子束射束來破壞導彈上的電子裝置,從而降低核彈頭的殺傷威力,甚至使其失效。

美國研製的“神炮”射束炮,發射的是一種中性粒子束。當空間偵察器發現敵方發射洲際導彈時,就開始對導彈進行監視,並不斷向“神炮”發送有關敵導彈的數據。在敵導彈脫離大氣層時,運載“神炮”的飛行器或衛星隨即根據指令機動到最佳射擊位置,向目標發射粒子束,將敵導彈擊毀。

射束炮的突出特點:一是它的能量高度集中,威力大;二是效能高;三是速度快,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可摧毀1000千米以外的目標,因而成為理想的反導彈和反衛星武器;四是無慣性,使用方便靈活,可以隨時改變射束的發射方向;五是不受天氣條件影響,具有“全天候”的作戰能力。

[我還想知道]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一種叫做“神炮”的粒子束武器,將它配置在衛星或宇宙航行器上,用來攔截處於主動段的洲際核導彈等目標。

射束炮通常用高能閃擊或脈衝方式發射。用脈衝方式發射時,其射程可達10千米以上,在幾毫秒的時間內即可將目標擊毀。

21世紀的迫擊炮要提高它的

反應能力與機動能力嗎?未來的迫擊炮,特別是射程較遠的大口徑自行迫擊炮,將配用一些先進的技術裝置,如偵校雷達、微型計算機和大容量、帶數據傳輸裝置的計算機等。

在提高迫擊炮的快速反應能力的同時,還應大力增強它的機動能力,使迫擊炮在未來戰場上具有與坦克、裝甲車一樣的靈活機動性,以充分發揮它的火力威力。為此,美國將研製的采用炮塔結構的120毫米迫擊炮安裝在裝甲車的底盤上,既可提高安全防護性,又可使迫擊炮具有快速的機動能力。未來迫擊炮還將配用本領不凡的各種新型彈藥。因此,各國一方麵在改進現有的傳統彈藥,另一方麵又積極研製各種新彈藥。

目前,比利時、西班牙、希臘和法國等在研製迫擊炮用的新型彈藥,如子母彈(特別是雙用途子母彈),以擴大迫擊炮在未來作戰中的使用範圍。德國、英國、美國和瑞典等國在研製反裝甲製導迫擊炮彈,所采用的製導方式有激光、毫米波、紅外和光纖製導等。

此外,美國陸軍還計劃為迫擊炮研製能使敵方武器裝備中的激光傳感器失效的迷盲彈藥和反裝甲彈藥等。

[我還想知道]

迫擊炮的發明距今已有100多年了。

迫擊炮的最終效能是通過彈丸體現出來的,因此改進的著眼點放在彈丸的彈藥上。

電熱炮是利用外部電源提供的電

能而獲得了較高的初速度的嗎?通常所用的以固體發射藥為能源的火炮,初速一般為1000米/秒左右。初速最高的坦克炮,也僅為1600~1700米/秒。

從試驗情況來看,電熱炮確實能大大提高火炮初速,一般可達到2000米/秒以上。

電熱炮是利用外部電源為彈丸飛出炮口提供全部或部分能量,它主要由外部電源和加速兩大部分組成。在它的炮閂中引入了高壓電極和內含燃料的毛細管。在這種炮的燃燒室內裝的是用來產生高壓氣體的含氫化合物或其混合物。

用電熱炮發射彈丸時,外部電源提供的電能經導線輸入連接毛細管的電極,在強電流作用下電極放電,激發毛細管中的燃燒,從而產生高達幾萬攝氏度的高壓等離子體。在高壓作用下,高溫等離子體迅速由噴口射入含有氫化合物的燃燒室,將輸入的電能轉化為熱能。

在燃燒室中,等離子體與含氫化合物發生作用,產生大量的氣體,使壓力驟然升高,從而沿炮管將彈丸加速推出炮口。

電熱炮的優點是輸入電能水平的要求較低,便於使設備小型化,而且它還具有初速高、射程遠、後坐力小等優點,因而它有可能領先於電磁炮而早日投入實戰使用。

[我還想知道]

美國於1991年研製成了155毫米電熱炮,並進行了野外試驗。

俄羅斯也在FST-2坦克上試驗了135毫米電熱炮,初速達250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