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永樂大典》的慘重流散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空前絕後的一部百科全書。全書共22937卷,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告訴翰林學士解縉:“天下古今事物,效載諸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欲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而統之以韻,以便考索……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編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到了第二年11月,書成,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還覺得不滿足,又命姚廣孝、解縉等開館於文淵閣,召集中外官員及四方宿學老儒充當纂修,命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生員繕寫,並叫光祿寺供給酒饌。當時參加的人數,據說在3000人左右。
永樂六年冬,書成,取名《永樂大典》。在這部書之前,我國曆史上已編纂了不少類書。然而,卷帙最多的不過1000多卷。三國六朝時,魏纓襲等編纂《皇覽》680卷,梁有劉孝標的《類苑》120卷,北齊有祖艇等的《修文殿禦覽》360卷;唐代有魏徵等的《文思博要》1200卷,許敬宗《瑤山五彩》500卷,歐陽詢《藝文類聚》100卷,虞世南的《北堂書鈔》160卷,張昌宗等《三教珠英》1300卷;宋代有李防《太平禦覽》1000卷,王欽若《冊府元龜》1000卷,晏殊的《類要》77卷。
就現存的《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禦覽》、《冊府元龜》諸書看來,他們都是分類抄輯的群書。《永樂大典》依韻目的次序編纂起來,一字不改進行抄錄,也是空前未有的體裁。《永樂大典》的這種體例,原來是依據元朝陰時夫的《韻府群玉》和宋錢諷的《回溪史韻》的體裁而編的。他們把每個字依照“韻目”的次序編纂,但篇幅卻都很小。《回溪史韻》已散失,僅見殘本;《韻府群玉》則隻有20卷。《永樂大典》卻將其擴大了1000多倍。
也正因為這種特殊的體裁,無數宋元人的詩文和古代的方誌、醫書、雜書以及宋、元、明人的小說、戲曲等等,被大量保存、收錄在內。當時所依據的主要是文淵閣的藏書。但就今日所傳的《文淵閣書目》看,有許多書是超出《書目》之外的,特別是關於小說、戲曲等書。編者們並沒有“正統派”的文學觀念,眼光相當闊大,見解十分“通俗”,也因此而留下了許多最可寶貴的民間文學作品。吉本《西遊記》的一段《魏徵夢斬徑河龍》被收錄在“夢”字內;最早的平話《薛仁貴征遼》全部被收錄在“遼”字內。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國人將能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有更深的刻全麵的認識。
不幸的是,這部大類書的命運是悲慘的,它的命運就如同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一樣,受盡了種種磨難和摧殘。雖有正、副兩部,但都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
《永樂大典》自編成之日起,一直深藏內府,一般人無緣得見。明成祖朱棣雖然動員和花費了眾多的人力物力修纂了《永樂大典》,但在明代各帝王中,查閱過《大典》的卻寥寥可數。據記載,隻有明孝宗和明世宗兩人最酷愛讀書,常閱《大典》。明孝宗曾經把《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過《大醫院》,明世宗案頭常置數冊,按韻索覽。
嘉靖皇帝對其十分鍾愛,某日宮中著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間連頒三道聖旨搶救《永樂大典》。之後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錄,以另外保存。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永樂大典》重錄後,有關其下落的記載很少,以致以訛傳訛,弄得撲朔迷離,隱晦難覓了。
明神宗萬曆中,南京國子監祭酒陸可教曾建議刊刻《永樂大典》,但他沒有說用哪個本子來刊刻。太史令李維幀說過“其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的話。他對《永樂大典》的看法當然是錯的,但從他的話來看,好像見過似的,從他們二人的言行可以看出,明萬曆時期《永樂大典》尚是完整無缺的。
至明末,有些人就認為《永樂大典》已經不存在了。明史專家談遷在《國榷》中有言:“萬曆末,《永樂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談遷以為正本、副本早在萬曆末年已經不存在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裏也持有與談遷一樣的看法,認為“全部皆佚”。
明末宦官劉若愚熟悉宮廷內情,寫了《酌中誌》,以記述明末宮闈舊聞秘事著稱,書中記載;“舊《永樂大典》兩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在明清之際,宮廷內外的人由於不知道《永樂大典》正本抄本所在,因而便猜疑它們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永樂大典》究竟還存在嗎?清代康熙年間,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發現了《永樂大典》,是嘉靖抄本,並已有殘缺。那麼,《永樂大典》究竟還存在嗎?雍正間又把《大典》副本從皇史宬改貯在翰林院。李級、全祖望在翰林院也見到過。全祖望卻認為正本沒有遺失,藏在乾清宮裏,他曾經想建議用宮裏的正本來補配副本。直到清末纓基孫也抱有與全祖望相同的觀點,而且他認為正本是在嘉慶間乾清宮失火時消亡了。但實際上,全祖望、纓荃孫對正本的下落都隻是猜測之辭。
乾隆九年至五十四年間,在編製《天祿琳琅書目》時,把宮中的善本都集中在乾清宮旁邊的昭仁殿進行編目。如果宮中藏有《永樂大典》正本,怎麼會不編入《天祿琳琅書目》中呢?
後來修《四庫全書》時,屢歎《永樂大典》副本不全,曾在宮裏宮外都找過。《永樂大典》是萬卷以上的巨帙,如果正本藏在宮裏,是很容易發現的,可是並沒有找到。清高宗曾有詩:“《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清高宗對《永樂大典》不全亦無可奈何。可見《永樂大典》正本“鼎革時亦有佚失”,副本在明清之交也有散失。但正本何時亡佚,史籍並未有明確記述,學界估計毀於明清鼎革之際。《永樂大典》正本的亡佚,無疑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次巨大損失。
《永樂大典》副本的悲慘命運,正是近代中國麵貌的縮影,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都在這部書上留下了深深的創痕。
《永樂大典》副本自明隆慶到清康熙這110多年裏,一直貯藏在皇史宬,雍正年間又改藏在翰林院的敬一亭。開三禮書局的時候,李級、全祖望都利用過副本,並發現有殘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四庫全書館時,要從《永樂大典》中收輯佚書,對《永樂大典》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已缺1000多冊,共計2432卷。《四庫全書》總編撰官紀昀對《永樂大典》已非全帙而深為歎息。這兩千多卷何時亡佚,沒有一絲線索。
據傳,康熙間修書時,總編撰官徐乾學、王鴻緒、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翻閱此書,估計殘缺部分尚留存在他們家中。清高宗命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到這些人家中查問,並講明《大典》是官物,即使當年拿取,也是無意收藏,隻要交出,並不追究。同時估計到《大典》是“前朝舊書”,很可能流通在書賈坊林間,於是又派專人“留心體訪”。盡管如此,仍沒有找到一本,或尋訪出下落。副本2000餘卷的亡佚,也可能在明清之際,這是《永樂大典》副本的第一次丟失。
清乾隆時,乾隆帝非常重對《永樂大典》的保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發生過一次《大典》失而複得的事件。當時《四庫全書》修纂官黃壽齡,私自把六冊《大典》帶回家中閱讀,被人偷去。清高宗對這件事非常惱火,他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任纂修等攜帶外出。”命令立即“查詢明確,據實覆奏”。步軍統領尚書英廉嚴緝盜賊。
由於官府搜緝很緊,《大典》是宮內之物,書店和紙鋪不敢收購,偷盜者無法脫手,又把這6冊悄悄放回禦河橋邊。雖然《大典》失而複得,但黃壽齡受到罰俸3年的處分。從此,四庫館吸取教訓,嚴格限製攜書外出,《大典》遺失的機會自然減少了。
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對《永樂大典》保管不善,以致《大典》又遭到第二次人為的破壞。《四庫全書》修纂完畢後,一些館臣視《大典》為“精華采盡,糟粕可捐”的多餘之物。而後,嘉慶、道光間修《全唐文》時都曾利用過《永樂大典》,但保管製度已經相當鬆散。尤其是道光後,《大典》被束之高閣,蛛網塵封,蟲咬鼠齧,無人過問。
更為可恨的是,一些官員乘機偷竊。按說,《永樂大典》在書籍中可稱是龐然巨帙,不易拿走。可是翰林院的貪婪之徒偷盜伎倆極為巧妙。據纓基孫記載:官員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狀。晚上離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卻把兩本《大典》包入包袱裏。看守人員見到早上曾帶包袱而來,理應晚上仍帶包袱而去,絲毫不起疑心。日積月累,像文廷武之流一人就盜走一百多本。
《永樂大典》亡佚日多,逐漸流散出去,引起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的覬覦,用每本十兩銀子的“高價”暗中收購。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大典》已不到5000冊,至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檢查,竟隻存800冊了,亡佚之快,簡直驚人。
《永樂大典》最大的厄運,還是帝國主義兩次對中國的侵略。鹹豐年間,英法帝國主義謀求擴大侵華特權未果,便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大肆燒殺擄掠,攫奪珍貴文物,稱為“萬園之園”的清代皇家宮苑——圓明園,也被侵略者焚之一炬,化為灰燼。翰林院中的許多珍貴典籍,侵略軍也肆意焚燒拿取,任意糟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在這次劫亂中被焚毀,《永樂大典》也焚毀不少。當時相傳英人劫走的《大典》最多,故後來黃公度出使英法時,王頌蔚臨別贈詩說:“《大典》圖書淵,漁獵資來學。歲久漸淪蕪,往往山岩伏。頗聞倫敦城,稿尚盈兩屋。願君勤搜訪,寄我采遺目。”
帝國分子掠奪我國珍貴文物的罪行是不勝枚舉的,掠奪《永樂大典》僅是其中的一樁而已。事隔四十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永樂大典》又遭受了另一場更為慘重的浩劫。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陰謀瓜分中國,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組成八國侵華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坐落在東交民巷,與使館區相接,該地遂淪為戰場,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該書絕大部分被焚,其餘也散落在瓦礫中,遍地皆是。帝國主義侵略軍竟用《永樂大典》來代替磚塊,構築軍事工事和鋪路,甚至做成馬槽,肆意糟蹋。
一些稍微懂得此書價值的侵略者,又乘機搶劫。英國使館與翰林院毗鄰,可謂“近水樓台”,劫走最多。英國使館官員翟理斯在《使館被圍日記》中寫道,當硝煙餘燼尚未完全熄止的時候,他從翰林院的廢墟中拾來一些《永樂大典》,其中卷13345這一冊,作為“戰利品”,後來交給他父親收藏。
另一個叫樸笛內姆威爾的,在《庚子使館被圍記》中記錄得更為詳盡。他寫道,翰林院裏的藏書“排積成行”,“一望無盡”,“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鈔本,凡數千萬卷”;這些典籍“有與黃金等價者”,在猛烈的槍聲中,有人用火具拋入翰林院,“無價之文字。亦多被焚。龍式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有綢麵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文字,皆被人隨意搬移。其在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見寶貴之書如此之多,皆在平時決不能見者,心不能忍,皆稱揀選搶歸。自火光中覓一路,搶之而奔”。
樸笛南姆威爾、翟理斯等人,當然也是屬於在火光中恣意“揀選”、搶之而奔者。這些帝國主義分子哄搶完畢後,還裝模作樣地到總理衙門報信,真正是賊喊捉賊。他們還恬不知恥地誇耀說:“將來中國遺失之文字,或在歐洲出現,亦一異事也。”
事後,在廢墟堆中,還有不少人撿到《永樂大典》,譯學館官員劉可毅在侵略軍的馬槽下就撿到《大典》數十冊。
經過這次浩劫,《永樂大典》的殘存本被分割流散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或私人手裏,成為他們象征東方文化的陳列品或高價待沽的商品。有的甚至出現在舊書店或拍賣行裏。1920年,時恭綽先生就曾在倫敦買回“戲”字韻中的一冊。
帝國主義分子不但越火打劫,還千方百計地從中國私人手中攫奪,東洋文庫便是一例。東洋文庫的前身是莫利遜文庫,為英人莫利遜創辦,他在庚子事變中掠得《永樂大典》六冊。莫利遜死後,東洋文庫從他的妻子手裏接收了六冊《大典》,同時委托北京等地書肆,如有出賣《永樂大典》者,希望首先告訴他們,因此又購得多冊。1943年春,東洋文庫得悉吳興嘉業堂所藏的49冊要出售,便勾結大連滿鐵圖書館的鬆岡洋右強行購買,因此,這一大批《大典》為滿鐵圖書館占有了。
還有一些官吏和書商為貪圖暴利,也隨便將《大典》售於外人。民國三年(1914年),有個叫董康的官吏曾攜帶17冊《大典》東渡日本販賣。又如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美國還通過其在燕京大學的代理人,從該校圖書館取走該館僅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統治者的腐敗,《永樂大典》在暗偷明搶、巧取豪奪之下、幾乎喪失殆盡。殘存的少量《大典》,有一些也遠離了祖國,流散到異國他邦(美國有45冊,英國38冊,日本55冊)。這部出類拔萃的文化典籍,遭受如此厄運,沒有人不為之痛心。
在冷戰期間,社會主義陣營內國家之間相互送還對方的文物。1951年6月,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係圖書館,把帝俄時代遺留下來的《永樂大典》11冊送還給我國文化部。這是《永樂大典》自1900年八國聯軍劫掠災難後,第一次從國外被送還。1954年6月,前蘇聯列寧圖書館又把原藏日本滿鐵圖書館的《永樂大典》52冊,送還我國外交部,這兩批永樂大典,都先後移交至北京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1954年,前蘇聯科學院又把《永樂大典》“夢”字韻一冊送還給我國訪蘇代表團。
1955年12月,在原東德總理格羅提渥訪華期間,將1900年從北京翰林院裏散失出國流落至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的3冊《永樂大典》送還我國,並由文化部移交北京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這些資料珍品的失而複得真可謂我國文化界之萬幸,這些圖書內容,收錄了價值極高已久已失傳的書籍,對於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麵均有填充空白之價值。
時至今日,冷戰結束,國家間的關係已今非昔比,若要向那些盜掠我國文物的國家索要失竊之物是相當困難的。雖然我國政府和一些民間組織及私人在這方麵作了積極的努力,但長路漫漫,坎坷重重。我們隻能祝願這些散失在外的珍貴人類遺產會得到妥善保護和有效利用,讓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華得以充分展露。
琉璃寶塔構件藏何處
明代永樂皇帝朱棣曾在南京修建過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琉璃塔。據史料記載,這是永樂皇帝為報答父母之恩而建的,共用了19年的時間,花費白銀3485萬兩。塔高近30丈,分為9層8麵,覆瓦和拱門都用五色琉璃構件,塔頂用2000兩黃金構成,全塔共懸風鈴152個,塔內置油燈146盞,日夜通明,每晝夜耗油64千克。
太平天國時期,這座寶塔毀於戰火。但據記載,燒製建塔用的琉璃瓦時,共製作了三份,建塔用一份,其餘兩份埋入地下,編號辨識,任何一塊琉璃損壞,都可以編號報工部,再予補發。
據南京市博物館介紹,1958年,南京市文管會曾發現這批構件,上麵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然而,現在在南京市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琉璃構件,不是完整的一套。人們因此相信,至今地下還保存著一套完整的琉璃塔構件。如果這套構件出土,那麼,這座被譽為中古建築奇跡的寶塔將會重現於世。
據南京市一位進行過文物普查的老先生介紹,解放初期,有一位農民在挖水溝時,曾發現地下有一條長達數丈的琉璃瓦巨龍,金光閃閃。由於當時的封建思想,認為是神物,沒敢動,就又重新掩埋起來了。還有人介紹,曾有一個和尚,根據史料的記載,花費了一生的經曆,想找到那套備用的琉璃瓦構件,希望使寶塔複原,但結果至死也未能如願以償。
從上麵的情況看,地下確實極有可能還藏著一套琉璃寶塔構件,但其埋藏的地點已無從查詢了,也許今後的考古發掘中,會在偶然中帶給我們一個巨大的驚喜。
出土豐富的南越王墓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為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工程挖地基時,鐵鎬挖著了一塊石板,後經聞訊趕來的廣州市文管所考古隊員勘探,發現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四壁彩繪斑斕,一側的東耳室中,竟然整體地擺放著從未在廣州發現過的編鍾、編磬,一根有彩繪的漆木鍾架還在編鍾之上。旁邊則是排列有序的銅提筒等。西耳室內則塞滿器物,過道中,幾十個小銅鼎,捆綁成束的銅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著……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倫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後,趙倫代理南海郡尉職務,公元前204年,趙倫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說服趙倫向漢稱臣。趙倫接受了封贈,並在今越秀山上築“越王台”。趙倫於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孫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昧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時,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兵叛漢。漢武帝派路博德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這座地處廣州越秀山旁的象崗山上的越王墓於8月25日正式開始發掘。這是一座鑿山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崗山的腹心深處。陵墓坐北朝南,采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麵呈“土”字形,建築麵積約1000平方米,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達1000多件(套)。計有金、銀、銅、鐵、陶、玉等十餘種。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金印、玉器和禮器等。
在我國先秦時代,印章大都稱為璽。隻是到了秦始皇時才規定隻有皇帝的印稱璽,一般的隻能稱印。在漢代,除皇帝外,皇後、諸侯王等最高級貴族的印也稱璽。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為引人注目。此次共發現金印3枚,分別是龍鈕“文帝行璽”金印、龜鈕“泰子”金印和龜鈕“右夫人璽”金印。其中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樣,是文物中的極品。
“文帝行璽”金印,每邊長31厘米,高06厘米,蟠龍鈕,通鈕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麵呈四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麵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麵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看得出來,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過。
另一隻龜鈕“泰子”金印可能是趙昧父親的遺物。該印印台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字體公正,四周有邊欄,正中有一條豎界。
還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從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璽及其隨葬品的規格來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後。該印龜鈕長寬215厘米,通高15厘米。陰刻篆文“右夫人璽’四字。
除此之外,還有幾枚玉印,印麵全為陰刻篆文。分別為“趙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鑿刻精工,布白勻稱。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餘件,包括作為葬工用的“金縷玉衣”,裝飾用的11組玉佩飾和玉具劍中的首、格、璲、珌劍飾共58件,作器具用的銅框鑲玉卮、銅框鑲玉蓋杯、玉角形杯、玉盒、銅承盤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種實用器物,還有禮儀用玉的壁等。
金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係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製完備的絲縷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國統治者崇王觀念和厚葬習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為墓主人置備的禮儀用璧有在棺室棺槨的頭廂內的大壁7塊,足廂中的玉璧2塊,西耳室中的玉璧6塊。作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於鋪墊屍體。
南越王墓共出土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漢墓發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員對這11套組玉佩進行複原組合後,發現其中最精美、最繁雜的是墓主的一套組玉佩和右夫人的兩套組玉佩。
墓主組玉佩由32件不同質地的飾件組成,以玉飾為主,計有雙鳳渦紋青玉璧、龍鳳渦紋玉璧、犀形玉磺、雙龍蒲紋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壺形玉飾、獸頭形玉飾各1件,玉珠5粒,玉套環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顆。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飾計有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金鉤玉龍、魯首銜壁、透雕鳳紋牌形飾、帶鉤。其中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和帶鉤令人歎為觀止。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是一件雕鏤精細、布局新穎、構圖完整的藝術佳作。紋飾分為兩區,內區為一透雕遊龍,前後兩爪都伸入外區,前爪托承一隻鳳鳥,後爪基部呈圓鼓形,顯得壯健有力。外區的鳳鳥婀娜多姿,回眸與龍對視。雕刻技法嫻熟,栩栩如生,是難得的珍品。
龍虎並體玉帶勾長188厘米,鉤體扁形,鉤部浮雕虎頭形,鉤尾雕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一圓環;虎亦伸爪抓圓環。龍虎軀體及圓環上都飾有勾連雲紋。整件器物構圖奇妙,雕琢精細,構思非常絕妙。